五代十國歷史
五代十國,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1)五代十國歷史擴展閱讀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 ,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但隨後的宋代卻成為我國歷史上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之一,這其中五代時期的科技文獻保護與積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時期是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了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
Ⅱ 五代十國分別是指哪五代與十國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
(2)五代十國歷史擴展閱讀:
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
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朝的制度,但每個朝代都有許多變化。官方職位經常被廢除,制度混亂不堪。法院有六個主管行政的部門,三個主管財政的部門和一個主管軍事的樞密院。由於五代十國戰爭不斷,樞密院的權力往往比三省大,所以它經常使用首相和樞密使節。五代十代有許多使者。根據五代徽瑤的記載,使者有30種,如崇正、宣徽、飛龍、漢林、五方。
十國中有幾個隸屬於五代,但制度上仍然獨立,政治結構與五代相同。五代十國大半是從禁慾開始的,支持五代十國的助手往往在新朝廷任職,而前朝的退伍軍人則被空職,如三師、三鑼、台灣省官。當官兵功勛卓著時,他們也得到了官員的稱號。這些條件成為宋代許多冗長官員的來源。
在五代十國,許多官員都是「造」的。其中,五代發生了多方面的變化,官職被廢除。主要由三個省、六個行政部、三個財政部、一個軍事樞密院組成。這一制度是宋代繼承的。
Ⅲ 五代十國的歷史文化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1])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2])與十國(902年—979年[3])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4]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全國的統一。[2]
中文名
Ⅳ 求以五代十國為背景的歷史電視劇
1.《畫江湖之不良人》
是北京映百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由伊崢任總導演,栗心博、王飛聯合執導,楊旭文、毛曉彤領銜主演,郭曉婷、李俊辰、張皓然、李俊墨、劉衍辰、孫博豪等主演。
2.《絕代雙雄》
是1986年新加坡電視機構製作的一部經典古裝歷史電視劇,1994年引進內地,李致明執導,林明哲、李文海、陳天文等主演。
3.《吳越錢王》
是由胡明凱執導的古裝,歷史作品,徐錦江參加演出。
《吳越錢王》是2006年播出的的一部以五代吳越國為背景的歷史劇。第一次塑造了「以人為本、保境安民、打造天堂杭州、開發長江三角洲」的草根國王錢鏐(Liú)的藝術形象。
4.《情劍山河》
是潘文傑、張健偉、浦騰晉聯合執導的以五代十國為背景的歷史愛情電視劇。
該劇講述南唐後主李煜與宋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故事。趙匡胤曾因緣際會不辭千里送京娘,京娘千里迢迢找匡胤,已為皇帝的匡胤卻不知情。李煜的詞與戀愛故事則更家喻戶曉。一敵一友,江山美人,愛恨糾纏。
5.《問君能有幾多愁》
是由吳家駘、何麗萍執導,吳奇隆、劉濤、黃文豪、潘虹、吳樾、熊乃瑾等主演的歷史傳奇劇。
(4)五代十國歷史擴展閱讀
《畫江湖之不良人》劇情
唐朝末年,李唐後人李星雲,幼年不幸,遭逢巨變,不良帥袁天罡欲輔佐他重聚不良人、重振天下。焦蘭殿一戰後,李星雲隱世不出,後為解救被綁架的好兄弟張子凡,尋找龍泉寶藏中的靈葯喚醒愛人姬如雪,他決定重出江湖。
硝煙又起,各大勢力紛紛有所行動。新梁帝朱友貞繼位後與李存勖爭斗無休,想要通過控制李星雲掌控大權;通文館館主李嗣源與玄冥教教主朱友文都盯上了龍泉寶藏中的武功秘籍;萬毒窟巫王挾持了姬如雪意圖操控李星雲;不良帥則在暗中伺機而動。
李星雲在路上邂逅了苗女蚩夢,救下了張子凡,隨後與師妹陸林軒、幻音坊女帝等人一起並肩作戰鏟奸除惡。在經歷了李淳風墓、伽耶古寺、漠北荒原、雪域天山的種種歷險後,李星雲成功開啟了龍泉寶藏尋得靈葯喚醒了愛人姬如雪,並最終參透了俠之大義,為國為民的道理,決定遠赴苗疆幫助蚩夢族人重建家園。
Ⅳ 五代十國對歷史的意義是什麼有沒有重大貢獻
五代十國並非指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指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政權。十國指五代之外相繼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關於五代十國的年限,一說為:北宋滅亡北漢時是公元979年,所以五代十國的歷史時期為公元907年到979年。另一說為,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後周九年,而後漢僅僅四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昫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Ⅵ 求五代十國的詳細歷史事件及時間
1、洛陽兵變
洛陽兵變是發生在中國五代十國後梁時期的一場兵變。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溫病重,欲立養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後,殺死朱溫,秘不發喪,矯詔監國,令均王朱友貞殺友文。
後朱友珪趕赴洛陽稱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貞見狀趁勢起兵,與掌握重兵的楊師厚擊禁軍。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貞兵至洛陽,數千禁軍倒戈,突入宮中。
朱友珪見大勢已去,與妻子張氏一起自殺。朱友貞返回開封即皇帝位,是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晉軍壓境之際,同室操戈,逐使國力日衰,不久便為後唐取代。
2、郭威滅漢
郭威滅漢,是五代最後一個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發生於950年,歷時1年。後漢隱帝劉承祐繼位,拜郭威為樞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濟)的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的趙思綰和陝西鳳翔的王景崇相繼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這些亂事,結果李守貞和王景崇自焚,趙思綰投降。同一時間郭威又體貼手下,因此深受自己軍隊的愛戴。
但後來隱帝覺得顧命大臣的權力太多,因此開始消滅這些顧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領兵,聞訊後立刻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
隱帝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將開封內的郭威、柴榮和王峻的一切親屬殺盡。而憤怒的郭威於數日內就攻入開封城,劉承祐被殺。郭威的軍隊在開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歡迎徐州的劉贇為後漢皇帝,自己卻借攻打契丹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裡派手下將劉贇殺死,然後又令自己的軍隊擁戴自己為新皇帝,並裝出迫不得已的模樣。在這樣的狀態下他仍然以「監國」之名登基,其後一個月才正式稱帝。
郭威滅漢導致後漢滅亡,及五代最後的一個王朝——後周的建立。郭威滅漢也致使北漢正式代替後漢。郭威滅漢也象徵五代十國踏入一個新的階段:後周時期。後周是個比較強大的王朝,這都為未來宋朝的統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
4、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
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5、白藤江之戰
白藤江之戰(越:Trận Bạch Đằng)指的是938年中國南漢政權與靜海地區(今越南北部)軍閥吳權之間的戰爭,因發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
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
劉龑早已有吞並交趾的野心,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劉岩自己則屯兵海門(今廣西省博白縣),為劉弘操的後應。
南漢崇文使蕭益認為此節氣多雨且又道路難行,勸諫劉龑暫時放慢進兵的速度,多用鄉導帶路。但劉龑不聽,仍命令劉弘操率水軍進兵,從海口(下龍灣)進入白藤江。
此時,吳權已經攻破大羅城(Cổ Loa),殺死矯公羨。在得知南漢軍隊到達白藤江之後,命令手下的軍士砍伐樹木,製造木樁,並在木樁頂端包上鋒利的鐵皮。吳權將這些木樁插在白藤江入海處的險要的江心裡,同時在河岸一帶設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漲潮而上升,淹沒了這些木樁。吳權當即命令部下率水軍向南漢軍挑戰。南漢水軍向前攻擊,吳軍佯敗而退。劉弘操果然命令南漢軍追擊,到達了吳軍的埋伏地點。
敗退的吳軍返回死戰。不久以後,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樁全部暴露了出來。許多南漢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繼紛紛沉沒,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吳權的伏兵四起,趁機駕小船襲擊南漢軍,與之展開白刃戰。
南漢軍大敗,損失過半,主將劉弘操陣亡。在得知劉弘操陣亡後,南漢君主劉龑慟哭,率殘部回國。
吳權擊敗南漢軍後,在939年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Cổ Loa)。從此以後,南漢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開始走向自主獨立發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從中國獨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洛陽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郭威滅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橋兵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藤江之戰
Ⅶ 如何理清五代十國的歷史
五代十國在我國四千多年的歷史上也算是一段十分混亂割據的時代了,不同於春秋戰國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好歹有個名號,而且相關里文學作品也能幫我們加深印象,也不同於三國時代那種亂中有序的格局,五代十國給人感覺更多的是冷不丁冒出一個國家,不多會一個朝代有分崩離析,所以想弄清楚五代十國,最重要的是從整體上先進行把握。
五代十國本就是我們上學時很頭疼的一段歷史,因為他很多朝代的名字跟我們熟知的唐漢周類似,容易混淆。而且朝代眾多,時間上也很難記憶。所以面對這么復雜零碎的知識,想單純靠技巧記憶是很難產生高效率的,還需要我們多多接觸,多多背誦才會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