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基礎
包括中國通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
相關參考書:
《中國古代史》(上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晁福林
《中國古代史》(下冊)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施建中
《中國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
《中國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
《中國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世界近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世界現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
《世界當代史》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段炳麟主編
《世界史現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於廑,齊世榮編
建議你買一本《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
② 歷史基礎太差怎麼辦
高考快速提高分數 基礎差我是廈大的
我建議你數學資料用天利38套.
去年我就用了
不難
挺合適 高考訓練
我本來數學成績也很不穩定
真的提高得很快
最後我數學得了143分
復習策略和節奏是高三的關鍵
高三語文
市名師、金華一中語文學科主任丁國君建議,復習時,要給自己正確定位。尤其是要研究一下答題的思維過程及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另外要注意在所有的知識板塊中有欠缺的方面,產生錯誤的原因要做到心中有數,並想辦法補救。一般的講,答題偏離主題和回答不具體不完整是通病。
要研究近3~5年的高考試卷。在此基礎上要做好落實工作:1.落實課文,要有系統的歸納;2.落實基礎,名言警句、文言虛詞的用法、音字詞的寫法等須強化記憶;3.落實作業。作業選擇要有典型性,並及時系統地歸納和總結;4.從字、詞、句到篇章到寫作都有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構建知識體系;5.講究方法。「死」記一些東西應該是「活」的前提。
復習時,要做好對知識點的歸納(如標點符號、病句、連貫、文學常識、名言警句等的歸納整理)和方法技巧的歸納工作。重點應該是方法技巧的歸納工作。如答題時首先要在原文中找依據,不能只憑理解更不能想當然地回答問題。
高三數學
省名師培養對象、省優秀教師、金華八中數學教師方家鴻為即將進入高三的同學提供以下學習參考。
代數中的函數、數列、不等式、三角基本變換;立體幾何中的線線、線面、面面的平行和垂直關系,特別是線線角、線面角、面面角三大角問題;解析幾何中圓錐曲線方程以及性質;新增加的向量、概率統計、導數等構成高中數學的主幹知識。同時要注重對化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數學閱讀能力、運算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命題人員唯一不迴避的材料,也是命題的依據。高考復習時注意:1.緊緊扣住《考試大綱》和課本去復習。2.系統地進行復習,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體現知識和方法的完整性。
復習建議:一、關於提高思維速度,提高解題速度。二、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路。對概念、定理、習題進行總結,將它們連成一個網路,形成知識樹狀結構。三、關於錯題集。在練習過程中,出錯多則在原卷上標注,少則專門抄出或剪貼。
高三英語
省教壇新秀、金華一中英語教師諸才章認為,高三英語復習時,要注意:1.必須記住大綱要求的全部單詞、短語,熟練掌握大綱要求的所有語法項目。2.建立一個「錯題集」。3.加大閱讀訓練。4.加強英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增強語感意識。
高三有大量的考試和練習,做題時要注意:單項選擇可用直接法、排除法、比較法;完形填空要注意行文邏輯,練習快速通讀,抓住結構、語義及邏輯三條線索,推斷和預測選項,注意片語、習語和句型的積累、同義詞的辨析以及生活常識的運用;閱讀理解要略讀法、查閱法、根據上下文判斷詞義法、同義互釋法、判斷推理法等幾種方法;短文改錯要關注行尾和行首的聯系,注意分行的技巧、上下文的邏輯關系、標記的准確性;書面表達要明確考試的寫作要求,在遣詞造句上多下工夫,行文要連貫。
高三政治
市名師、金一中政治學科主任徐建中談到高三政治復習時,建議考生要做好以下幾點:1.面對實際,處理好知己與知彼的關系。2.夯實基礎,記死學活,處理好死與活的關系。3.關注現實、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處理好能力與素質的關系。4.在考試中體現能力,處理好練與思的關系。5.謀劃復習策略,改變復習方法,做好「知識重組」,處理好計劃與理想的關系。6.調整好心態,考出自己正常的水平,處理好心力與實力的關系。7.對熱點問題要處理好當前與今後的關系。
高三化學
省特級教師、金華一中化學教師壽才明對理綜化學復習建議:1.擺正主導與主體關系,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2.夯實雙基,為能力發展作準備。(1)知識的系統化、網路化、條理化。(2)規范化、過程化、方法化學習。如基本定律、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基本反應、基本實驗等。3.重視培養科學研究能力。(1)加強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2)吃透實驗的反應原理、操作原理、設計原理。(3)掌握一種儀器、一種裝置的多種用途,形成實驗的設計能力。(4)重視實驗現象的解釋能力和實驗結果推出能力的培養。(5)加強文字的組織表達能力的訓練。(6)加強實驗的設計、評價能力的訓練。4.加強對數據處理方法和能力的訓練。
高三地理
省名師培養對象、金華一中副校長郭萬里認為,高三地理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理清「點」上的地理原理,分析「線」上的地理聯系,解決「面」上的地理問題,高三地理復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安排復習計劃。復習建議總體分二輪復習。第一輪:世界地理—中國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目的與要求:解決知識性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獲得讀圖能力,培養有效的思維過程,初步形成觀點及知識結構,學會准確地表述。第二輪:專題復習(難點、重點、熱點)。目的:構建完整有效的知識結構,知識的重組與創新,拓寬思路,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認熟區域地理,透析自然地理,用活人文地理觀點,解決中國發展問題。把握高考地理的四大模塊的復習方法。
(三)建立學習檔案學會自我反思。
最後的建議:1.認真聽取教師建議,使高考復習方向「明」起來;2.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構建學科知識結構,使知識「活」起來;3.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把所學「用」起來;4.重視經典題目解析,總結方法規律。
高三生物
省名師培養對象、金華二中生物教師張俊美認為,高三生物復習要處理好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之間的關系,選修教材不要挖得過深。建議採用三輪復習法,每段時間里的復習目的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不同。第一輪復習從2月底或3月初開始;側重在於必修教材部分內容,主要目的是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第二輪復習是從3月開始到5月中旬,主要是進行專題復習,打破章節之間、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之間的界限。在第一輪復習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接下來的第三輪復習主要是進行綜合練習及理綜模擬考試。
高考生物試題對心理素質的考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試題的設計,二是試卷的排列。試題設計是通過不斷改進題型和變換對知識考查角度進行。在考查學生在新背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心理素質。
高三歷史
省教壇新秀、省名師培養對象、金華二中歷史教師嚴美蓉說,綜觀近幾年的文綜歷史試卷,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考查的都是歷史學科的主幹知識以及基於歷史學科的基本態度與價值觀。就復習內容而言,要抓「綱」務「本」重基礎。《考試大綱》是復習備考的基本依據;另外高中階段的五本教材也要吃透。就復習方法而言,兩個比較重要的方法:建構「網路」成系統,古今中外善聯系。只有從宏觀到微觀建構起知識網路,你才能真正把握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才能對微觀歷史知識有一個准確的歷史認識,才能恰當地進行知識遷移;用聯系的觀點看古今中外的歷史,才能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
高考每科多得10分的超詳細應試技巧
1、通覽全卷,迅速摸透題情
剛拿到試卷,一般心情比較緊張,建議拿到卷子以後看一下,看看考卷一共幾頁,有多少道題,了解試卷結構,通覽全卷是克服前面難題做不出,後面易題沒時間做的有效措施,也從根本上防止了漏做題。
2、答題順序:從卷首依次開始
一般地講,全卷大致是先易後難的排列,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從卷首開始依次做題,先易後難,最後攻堅。有的考生願意從卷末難題開始做,他們認為自己前面的題沒有問題,好壞成敗就看卷末的難題做得怎麼樣,開始時頭腦最清醒,先做最難的題成功率高、效果好,想以攻堅勝利保證全局的勝利。這種想法看似有理,實際是錯誤的。一般卷末的題比較難,除了個別水平特別高的學生,都沒有做好該題的把握。很可能花了不少時間,也沒有把這個題滿意地做完。你這時的思緒多半已經被攪得很亂,又由於花了不少時間,別的題一點沒有做,難免心裡發慌,以慌亂之心做前面的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但也不是堅決地依次做題,一份高考試卷,雖然大致是先易後難,但試卷前部特別是中間出現難題也是常見的,執著程度適當,才能繞過難題,先做好有保證的題,才能盡量多得分。
3.答題策略:
先易後難、先熟後生。先做簡單題、熟悉的題,再做綜合題、難題。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果斷跳過啃不動的題目,從易到難,可以增強信心,但也要注意認真對待每一道題,力求有效,不能走馬觀花,有難就退,傷害解題情緒。
先小後大。小題一般是信息量少、運算量小,易於把握,不要輕易放過,應爭取在大題之前盡快解決,從而為解決大題贏得時間,創造一個寬松的心理氣氛。
先局部後整體。對一個疑難問題,確實啃不動時,一個明智的解題策略是:將它劃分為一個個子問題或一系列的步驟,先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即能解決到什麼程度就解決到什麼程度,能演算幾步就寫幾步,每進行一步就可得到這一步的分數。
4、學會分段得分
高考閱卷評分辦法是分段評分,或者踩點給分--踩上知識點就得分,踩得多就多得分。所以對於難度較大的題目採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實為一種高招兒。對於會做的題目,要解決會而不對,對而不全這個老大難問題。會做的題目要特別注意表達的准確、考慮的周密、書寫的規范、語言的科學,防止被分段扣點分。如果遇到一個很困難的問題,確實啃不動,一個聰明的解題策略是,將它們分解為一系列的步驟,或者是一個個小問題,先解決問題的一部分,能解決多少就解決多少,能演算幾步就寫幾步,特別是那些解題層次明顯的題目,或者是已經程序化了的方法,每進行一步得分點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後結論雖然未得出,但分數卻已過半,這叫大題拿小分,確實是個好主意。
解題過程卡在某一過渡環節上是常見的。這時,我們可以先承認中間結論,往後推,看能否得到結論。如果不能,說明這個途徑不對,立即改變方向;如果能得出預期結論,就回過頭來,集中力量攻克這一卡殼處。
由於考試時間的限制,卡殼處的攻克來不及了,那麼可以把前面的寫下來,再寫出證實某步之後,繼續有……一直做到底,這就是跳步解答。若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想不出來,可把第一問作已知,先做第二問,這也是跳步解答。
5、答題速度:以快為上
高考數學試卷共有22個題,考試時間為兩個小時,平均每題約為5.5分鍾。為了給解答題的中高檔題留下較充裕的時間,每道選擇題、填空題應在二至三分鍾之內解決。若這些題目用時太長,即使做對了也是潛在丟分,或隱含失分。一般,客觀性試題與主觀性試題的時間分配為4:6。
6、立足中下題目,力爭高水平
平時做作業,都是按所有題目來完成的,但高考卻不然,只有個別的同學能交滿分卷,因為時間和個別題目的難度都不允許多數學生去做完、做對全部題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中下題目。中下題目通常佔全卷的80%以上,是試題的主要構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來源。學生能拿下這些題目,實際上就是數學科打了個勝仗,有了勝利在握的心理,對攻克高檔題會更放得開。
7、確保運算正確,立足一次性成功
高考是限時限量的選拔性考試,在120分鍾時間內完成大小22個題,時間很緊張,不允許做大量細致的解後檢驗,所以要盡量准確運算(關鍵步驟,力求准確,寧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題速度是建立在解題准確度基礎上,更何況數學題的中間數據常常不但從數量上,而且從性質上影響著後繼各步的解答。所以,在答卷時,要在以快為上的前提下,要穩扎穩打,字字有據,步步准確,,盡量一次性成功,提高成功率。不能為追求速度而丟掉准確度,甚至丟掉重要的得分步驟。假如速度與准確不可兼得的說,就只好舍快求對了,因為解答不對,再快也無意義。
試題做完後要認真做好解後檢查,看是否有空題,答卷是否准確,所寫字母與題中圖形上的是否一致,格式是否規范,尤其是要審查字母、符號是否抄錯。
8、要學會擠分
高考試題是題題設防,題題把關,高考試題每一道題目都長牙,每一道題目都咬人,只有這樣才達到區分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考試題是分步賦分,做對幾步就會得到幾分,因此考生在答題時要學會擠分。
擠分的主要方法有:理科把主要方程式和計算結果寫在顯要位置,作文尤其主要開頭和結尾,文科一般都按要點給分。所以每一道題都認真思考,能做幾步就做幾步,高考是按步賦分,千萬不能產生定勢,高考試題為了達到理想的壓分度,住住是難度逐步加深,對於考生來說就是能做幾分是幾分。這是考試中最好的策略。
因此考生在考試時,不急燥,不氣餒,要學會用擠的辦法提高自己的得分率。
9、檢查的方法:順手記下該檢查的題號
檢查是答卷的一個環節,檢查時最忌從頭到尾一題題地檢查。因為在短短的時間里看許多題,自然不會很細,而輕易地更改常會把本來做過的題改錯。正確的檢查是只檢查應該檢查的題,一個題該不該檢查,應當在做完這個題時給出判定,並在演草紙上記下該檢查的題號。
一份考卷上該檢查的題不應當多,有經驗的考生知道答完題後要面對的題無外乎四種,一是解題過程順利且很有把握,這類題就不需要檢查了。二是解題過程不順利,自己覺得在某一點上沒有把握,還需再斟酌,這類題就是需要檢查的題。三是感覺難做,但一時理不清頭緒,無從下手,只好暫時放下的題。第四種題是完全不會,估計再花時間也沒有希望做出來,不如放棄此題,如果是選擇題,就選一個最像是正確的答案了事。這類題就不必再做檢查了。
檢查時首先要注意有沒有漏題。此外檢查時仍需審題,因為在審題環節出問題是考生最常犯的毛病。檢查時不要輕易改選擇題的答案。到檢查時,大腦已經連續工作很長時間了,輕易以疲憊的頭腦去翻頭腦清醒時的答案,結果是把做對的題改錯了。
10、檢查後的塗改方式要講究:一、要劃掉重新寫,忌原地用塗黑的方式改,這會使閱卷老師看不清。二、如果對現有的題解不滿意想重新寫,要先寫出正確的,再劃去錯誤的。有的同學先把原來寫的題解塗抹了,寫新題解的時間又不夠,本來可能得的分數被自己塗掉了。三、新的答案寫出後,不要忘記把原來的答案劃去,如果出現對的和錯的兩個答案並存的情況,按規矩是不能給分的。
③ 歷史學專業基礎 具體包括哪幾門課程
我想參考教材你應該知道吧 不過我還是貼一下
中國史:
1、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張豈之《中國歷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
4、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詹子慶 《中國古代史》(高教版);
6、 錢穆 《國史大綱》;
7、 張傳璽《中國史綱》;
8、 周谷城《中國通史》;
9、 張大可《中國史學史綱》;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國古代史(上)(下)》(北師大版);
11、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12、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世界史:
1、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齊濤《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東大學出版社);
3、 王繩祖《國際關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識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歷史文選:
1、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
2、 張衍田《中國歷史文選》(北大版)。
歷史文獻:
1、 楊燕起《中國歷史文獻學》;
2、 張傳璽《簡明中國歷史文獻》(北大版)。
史學史:
1、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
2、 倉修良、魏德良《中國史學史》;
3、 宋衍申《中國史學史綱要》(東北師大版)。
史學理論:
1、 龐卓恆《史學概論》(高教版)。
歷史地理:
1、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2、 藍勇《歷史地理》;
3、 李孝聰《區域歷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歷史是全國統考 試卷是一樣的
除了英語、政治,專業課是歷史基礎 300分 考的是: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個人覺得初試的課本可以選如下幾本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後再結合山東人民版的輔導書或者北師大的輔導書就可以了
至於其他所有列及的書目 關鍵是在復試的時候穿插著考 算是你的歷史基本功了 平時復習之餘也盡量多看看上面羅列的書目 當然不用全買 每種有一到兩本就可以了
④ 什麼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
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
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
(4)歷史基礎擴展閱讀:
原始社會的生產力表現在動物的採集或狩獵,勞動產出了採集或狩獵所得來的勞動成果,使動物生存了下來,鍛煉了動物的身體和協作能力,這些都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動物勞動具備所價值產出的能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勞動行為,是不是生產力的表現和具不具備生產力本身的意義,在於人類的勞動所產出的能不能體現出人類存在的本身意義和價值。就其生產力,也就在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之內。
未來社會的生產力,依然脫離不了勞動產出價值的能力的范疇。而其他動物多數保持著原始社會的形態,只有像螞蟻之類的動物的生產力達到人類的古代水平,螞蟻們已經學會了耕種和養殖。
⑤ 基礎的歷史
中國在建築物的基礎建造方面有悠久的歷史。從陝西半坡村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的木柱下已有摻陶片的夯土基礎;陝縣廟底溝的屋柱下也有用扁平的礫石做的基礎;洛陽王灣牆基的溝槽內則填紅燒土碎塊或鋪一層平整的大塊礫石。到戰國時期,已有塊石基礎。到北宋元豐年間,基礎類型已發展到木樁基礎、木筏基礎及復雜地基上的橋梁基礎、堤壩基礎,使基礎型式日臻完善。在《營造法式》中對地基設計和基礎構造都作了初步規定,如對一般基礎埋深作出「凡開基址,須相視地脈虛實,②採用地基上樑和板的計算方法。其深不過一丈,地基土質較好的情況下能夠滿足設計要求。淺止於五尺或四尺,……」的規定。
⑥ 歷史基礎特別不好,該怎麼學。
個人認為學抄歷史就是要形成完襲整的世界觀。歷史的發展總是有規律的,學歷史就是要從這些已經發生的時間中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史明鑒就是這個意思。你知道哪個年代大概的背景,就不難推斷出這件事發生的原因。比如周朝滅亡的原因,可以從內因外因兩個方面看。內因可能是君主的昏庸;外因可能是歷史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必然要經歷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等等啦,只是舉個例子說的不對也別介意哈。綜上,大概的知道年表就可以了。完全手打喲,希望你的歷史成績能變好~不懂得還可以追問,咱們一起研究^-^。順便說一下,,我覺得如果不喜歡就別勉強了。。。不分科了么?
⑦ 學校產生的歷史基礎是
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於是也就有了專門傳授和學習文字的機構「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此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
「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分,前者專招貴族子弟,後者則面向百姓子女。「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重。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又有塾、庠、序、校之別。
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可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後來,人們專用塾稱呼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庠、序成了鄉學之名。學則和校合並,成為教育機構的通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⑧ 歷史學基礎與中國專業史基礎綜合有什麼區別
《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一書,是專門指導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歷史學基礎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詞解釋的輔導書。自2007年歷史學實行全國統考以來,名詞解釋成為必考題型,而根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數據,名詞解釋又是歷年考生得分率最低的題型。本書是作者在研究19所重點高校近二十年歷史學考研真題和2007-2010年歷史學統考真題的基礎上,以「三段論」格式編寫而成。本書嚴格按照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歷史學基礎考試大綱》編寫,同時根據名詞解釋的自身特點做了一些調整。與一般輔導資料相比,本書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實用性強
本書在編寫時以考生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首先,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解答名詞解釋的高分技巧與模式,即「三段論」法,是考生復習名詞解釋時必須掌握的技巧。其次,為考生提供了歷史學基礎科目1156條名詞解釋的簡明答案。
更為重要的是,本書為考生提供了一種簡單而便捷的復習方法。歷史學實行統考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布的考試大綱並未指定參考教材,考生常常在復習十餘本教材時,抓不住重點。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將名詞分為基礎類名詞和提高型名詞,其中基礎類名詞700個,是依照考試大綱內容而編排的,均為考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為了突出重點,便於考生復習,本書將基礎類名詞置於本書的前半部分。在使用時,考生可以將基礎類名詞與教材相結合,使二者相輔相成,藉以抓住書中重點。在掌握基礎類名詞之後,考生復習教材時就會對書中的重點知識了如指掌。提高型名詞涵蓋了教材中所有非基礎類名詞。人物類名詞、史學史與歷史地理學名詞均放在了這一部分。提高型名詞是供考生在掌握基礎類名詞的前提下,在沖刺階段繼續學習使用的。
二、重視真題
本書精選近二十年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9所重點高校歷史學考研真題中的名詞解釋445條,供考生參考。該部分名詞占本書所有名詞的比例近五分之二。值得考生注意的現象是,統考名詞多出現於重點高校已考真題中。如2008年統考名詞「德雷福斯事件」,曾在2006年南京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世界近現代史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2010年統考名詞「籌辦夷務始末」,曾在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通史、北京大學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廈門大學2000年專門史等科目考研真題中出現。
三、選詞全面
本書共收錄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等方向名詞1156條,內容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戰爭、文化、宗教、人物及著作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所選名詞還包含了史學史與歷史文獻學名詞118條、歷史地理學與史學理論名詞26條。
四、釋義簡明扼要
與市場上其他輔導資料對名詞進行大段論述不同,本書追求簡明而准確的釋義,因而本書名詞的釋義內容可以直接作為應試答案。在結構上,本書所有名詞全部按照「三段論」的高分模式編寫,較為接近真題參考答案;在字數上,平均每個名詞的字數為160字,要點全面、釋義清楚;同時本書在語言上較為注重詞語的使用,以闡釋基本史實為主,力求簡明扼要,不做過多評述。
五、模擬模擬試題
本書第三部分是精編的十二套名詞解釋模擬試題及參考答案。該模擬試題是模仿統考真題名詞解釋題型而編寫,難度偏大,與2008年、2010年統考真題難度相似,可供考生平時練習時使用。為提醒大家在考場上注意答題時間,每套名詞解釋模擬題都規定必須在45分鍾內一次做完。因考試是限時答題,只有合理分配時間才能取得最佳成績。
考生在使用本書時需注意:
1.基礎類名詞章節與考試大綱相比有所變更,具體為:中國古代史的前三節「中國歷史的開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部分合為「先秦」;中國近現代史第十一節至十五節內容合為共和國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的第一節「史前人類」未錄。
2.歷年已考名詞,皆註明出處:統考試題名詞註明「××年歷史學統考真題」,非統考試題名詞註明「××大學××年××(專業)真題」 。如「提洛同盟」, 2010年歷史學統考真題;「國民參政會」,南京大學2003年中國近現代史考研真題。
3.對於中國歷史上考生所熟知的如曹操、岳飛、孫中山等政治、軍事人物,本書未錄,考生使用時須留意。
4.世界近現代史中出現的人物類名詞,皆注有該人物的英文名與生卒時間,如「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此類名詞共64條。
5.文中出現的年代,凡公元元年以前皆註明「公元前××年」;公元元年以後,除公元1世紀的時間註明「公元××年」外,其餘年代一般不注「公元」。
6.文中部分名詞,在釋義時需要說明但又不宜在正文中出現的內容,均採用腳注註明。
7.鑒於本書僅是歷史學基礎科目名詞解釋題型的考研輔導書,考生應結合教材使用此書。如此,考生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限於水平,本書難免存在許多不當之處,誠盼各位讀者在使用時及時賜教與指正。
目 錄本書編寫特點
歷史學基礎·名詞解釋考研高分技巧
詞條目錄
第一部分基礎類名詞解釋
第一章 中國古代史
一、先秦
二、秦漢
三、魏晉南北朝
四、隋唐五代
五、宋遼西夏金元
六、明清(前期)
第二章 中國近現代史
一、列強的對華侵略
二、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
三、晚清政局
四、晚清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
五、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
六、北洋政局與社會革命
七、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和蘇維埃革命的興起
八、抗日戰爭
九、國共和平談判與全面內戰
十、民國時期的科學與思想文化
十一、共和國史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第三章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一、古代西亞諸文明
二、古代埃及文明
三、古代印度文明
四、古代希臘文明
五、古代羅馬文明
六、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過渡
七、伊斯蘭文明的興起與阿拉伯帝國
八、歐洲基督教文明
九、中世紀東歐與亞洲的歷史
十、古代美洲文明
第四章 世界近現代史
一、16世紀的歐洲
二、資本主義的確立與發展
三、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
四、亞非拉民族主義運動
五、近代科學技術與文化
六、近代歐洲國際關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七、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十、第二次世界大戰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蘇聯與東歐
第二部分 提高型名詞解釋
第一章中國古代史
第二章中國近現代史
第三章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第四章世界近現代史
第五章史學史與歷史文獻學
第六章歷史地理學與史學理論
第三部分 名詞解釋模擬題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2)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3)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4)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5)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6)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7)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8)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9)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0)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1)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12)
名詞解釋模擬試題參考答案
附錄 歷年統考真題
⑨ 歷史研究是一切什麼的基礎
比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於辯同異,從異中見同,從同中見異。世界歷史於諸多國別史基礎上發展而成,或者說是由揚棄諸「小一」(國別史)而成的「大一」(世界史)。不過這個「大一」並非抽象的明一,而是由諸「小一」有機地構成的一。因此,世界歷史研究的關鍵之點就在於明一、多之關系。比較研究的辨同異正是世界歷史研究中的明一、多的不可或缺的條件。
歷史的比較研究,不論在國外還是國內,現在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研究取向。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或者全球史(Global History),現在也是一個日益為人們重視的研究領域。其實,比較研究作為一種方法,幾乎和歷史學一樣的古老;而世界歷史的寫作,也在很早的時期就是歷史學家的一種高尚的理想了。希羅多德(Herodotus)所寫的《歷史》雖然以希臘波斯戰爭為主題,但是它也涉及了當時他所知世界的歷史。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雖然以當時的中國通史為基本,但是也涉及了當時他所知的世界;而且,以後的中國歷代的
《史記》的作法。當然,這些都不是世界史,而只是一種史家注意周圍世界的傾向;真正敘述全世界歷史的書的出現,在時代上則要晚得多。因為在世界范圍的聯系出現以前,要求寫真正的世界史,那實際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按嚴格的要求來說,即使晚近某些以「世界史」為題的書也未必真能算得上是世界史。這一篇小文的目的,就是要談談歷史的比較研究和嚴格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的關系。
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就是對於不同對象進行的互為參照的研究,在一般情況下多用來說明對同時並列的諸對象的研究。「比較」一詞,英文作Comparison,法文作Comparaison,德文作Komparation,皆來自拉丁文Comparo,這個字由com和paro組成,前者意為「共同,後者意為「並立」、「平列」等,原有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結」、「結合」的意思,引申而為「比較」、「對照」的意思。在中國文字里,情況也很相似。「比」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與「從」字不分,都是兩個「人」字並列,所以「比」字原意本是「並列」;《說文解字》把「比」字和「從」字分開(只是兩個「人」的方向與「從」字相反),解釋說「比,相次比也。」這也就是並列的意思。而「較」字卻是「對照」的意思,例如,《老子》第二章:「長短相形」,王弼本作「長短相較」。「形」與「較」(與「校」相通)在這里都是對照、參校的意思。所以,在中國語言里,「比較」也是由並列而引出對照、比較的意思來的。
「比較」這個詞雖然產生於同時並列的事物之間,但是它一旦作為一種方法用於歷史的研究上,就在原有的同時比較之外,又加上了歷時性比較的方面。比較研究的基本功能不外乎明同異。橫向的共時性(Synchronic)的比較說明不同的國家、民族、社會集團等等之間在同一歷史時期中的同異,縱向的歷時性(diachronic)的比較說明同一個國家、民族、社會集團等等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同異。前者說明歷史的時代特點,後者說明歷史的發展趨勢。歷史的比較研究,從總體來說,就包括這兩種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