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
㈠ 我們,我們的歷史讀後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㈡ 歷史帶給我們什麼
歷史帶給來我們很多的是思考。我一個學源歷史的,自知不歷史了解得不夠多,所以對於你上述的種種不發表愚見了。我需要指出的是:自卑不是國人面對殘酷現實的民族情感。這也許是一部分人的情感,但我想這不會是也不能是我們民族情感的體現和代表。我國在邁向現代化方面,縱然有起步晚等落後性,但其發展卻不容忽視。
「李約瑟之謎」關於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
在學術界有相當權威的研究。多研讀他的著作,可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㈢ 中國近現代史給我們的歷史啟示有哪些
1.許多次戰爭的慘劇(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等等)。
啟示: 我們必須是自己的祖國強大,不再飽受凌辱。 我們必須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
2.洋務運動,以及其他中國人向外國學習的事例。
啟示:一定要積極向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學習,不僅學習先進技術,還要引進先進的思想,去改造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面對許許多多的賣國賊、亡國奴,我們要不斷凈化自己的靈魂,擁有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做一個無愧於祖先、人民的人。
4.建國後中國人民積極建設祖國。
啟示:我們要在建設國家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充分發楊偉大民族精神,不斷進取,開拓創新。
5.文化大革命以及各種無理迫害活動。
啟示: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堅決不向任何獨裁暴政屈服。同時,在建設國家的道路上要吸取從前的經驗教訓,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避免再次發生同類錯誤。
6.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大躍進。
啟示:我們搞經濟建設要從實際國情出發,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聯系的、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盲目搞建設,生產關系要符合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
7.我國取得的各項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
啟示:我們要學習科學研究者刻苦鑽研、不斷創新的精神,不僅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取得成就,還要積極支援祖國建設事業。
最後,通過上述所有史實,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客觀的看待、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還要銘記歷史,警鍾長鳴,努力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
㈣ 黑格爾「我們之所以是我們,那是由於我們的歷史」怎樣理解 將這句話釋義
我們承載著歷史,我們之所以是我們,都是歷史的需要,積健為雄,我們是歷史的代言。
㈤ 學歷史的意義
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回,武裝自己答的頭腦,借鑒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學習歷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但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用歷史知識武裝頭腦,不是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華。
當我們學習了歷史,我們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夠讓頭腦健康敏銳地思維,讓頭腦迸發出有益於人類前進的火花,做出有益於他人或者社會的行為,否則,學習歷史就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學習歷史,有益於我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用心地學習歷史,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㈥ 如何看待我們的歷史
哲學有兩大基本的問題:世界是什麼,它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兩個問題應當說一個是外在的,物質領域的本質和起源命題,一個是內在的,意識領域的自我和起源命題。初看上去似乎猶如兩個同心之圓,分屬兩個不同的維度上探討本源的問題,但是實際上不論我們向後看世界的起源還是人類的起源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或者已經經歷過的過去,它被稱為——民族的歷史。
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我們的過去?歷史不是帳房先生筆下的流水帳,盡管它最終會化為一個日期加上一串事件的符號表述,但是作為曾經存在過的確定的事物,其必定會有其自身的「萬有引力」,這種「力」或多或少的會變動社會發展的軌跡,哪怕即使綿薄也是合力中的一支,不可忽略。如同《聖經》中所語: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歷史使現在變成了舊事,使教訓變成了經驗,使偶然變成了慣例,使先驗變成了知識。
我們民族的歷史,一個以儒家思想為主又兼濟了法家的術與勢的統治思想,道家使民無為的經濟思想,佛家苦渡眾生的教化思想,因此其民族精神的復雜性、矛盾性以及對外所表現出的中庸性都是這些歷史的產物。以上的眾多思想,大多分屬不同的社會階層,每個社會階層的形成,尤其是處於優勢地位擁有一定統治權力的階層,依照韋伯的話來說,乃是擁有共同卡里斯瑪的集合體,這種卡里斯瑪不僅是先天的,也是能夠通過後天習得的,這種後天習得的卡里斯瑪的手段就是教育。通常情況下,人類群體所接受的教育決定了他們的生活方式。贏得社會榮譽機會的正負,往往是通過一定群體的生活方式種類的區別來規定的。當通過對某類知識的教育形成壟斷的情況出現時,特有的處於知識優越的統治等級或者階層也就出現了。但是相反的,當個體通過血緣出生於該等級內部時,其自然的會擁有對該種知識的壟斷性的教育資源以及運用該知識的社會職能,這種職能的取得則進一步加固了壟斷。因此,對於一種社會地位而言,其所處之等級地位可以是它的起因,也可以是它的結果。只是,這種起因和結果都不是必然,只能說其在知識資源和教育資源及其稀缺時才是等級壁壘的加固劑,而在前者的問題解決之後,如同唐以後的那樣,教育反而變成了人們跨越等級的主要手段。
這種通過血緣和教育取得等級特權的階層同普通民眾區別開來成為中華文化特有的一個階層——士,進一步可以將其范圍縮小到「官員」。我國的官員不僅為社會治理者同時也是稅款徵收人,盡管稅款的徵收都是以國家或者皇帝的名義來進行的但實際上是其自身財富積累的手段。等到這些官員卸甲歸田後,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是合法的資產便被用來購買土地。其子孫則作為共同的繼承人,以此形成一個繼承團體來保有資產。同時這些資產也會被用來提供教育以使其子孫獲得官員的地位,再次為該團體謀求財富以惠及其子孫和族人獲得官員之地位。
上面的例子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重復了上千年的財富積累方式,其以世襲制和政治手段為基礎,依照儒家宗族門第的倫理思想,根植於中華民族民族性之中,以至於即使在今天,名義上的世襲制度早已崩潰瓦解百年之後,儒家宗族觀念卻依然能夠代替其地位結合政治手段使官員及官員家族通過內政掠奪社會財富。歷史雖是過去,卻又常常何其相似,那些已有之事、已行之事總會通過某種面貌上的改觀重面於世。
近代以來,民族的屈辱使中華民族從體到用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上到憲政民主,下到經濟市場,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土崩瓦解,其思想也被「馬列主義」全數盪滌,後又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清洗,可留於世的部分殘破不全。如同中華法系曾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一樣,列文森認為中國的歷史雖也是悠久古老並且哺育了一方文明的歷史,卻已然死在了現代性的門檻上,只是處於民族自尊心理而拒不承認這種文化的死亡,使得中國人在情感上執著於自家的歷史,在理智上卻又獻身於外來的價值。因此,中國的歷史是送進博物館的歷史,是「保存」的歷史,而不是「發展」的歷史,保護孔廟並非是要復興儒學,而是把他作為博物館中的歷史收藏物,其目的正是把其從現實的文化中驅趕出去,而在西方性已經或正在成為人類的普遍文化的背景下,非西方社會只有在接受和消化西方現代性的本質和前提下,才能夠作為社會而並非文化存在下去,因此中華文化,中國的歷史已經死了,至少其作為價值意義上的歷史已經死了。對於歷史是什麼,是否有價值獨立於歷史本身而存在應當是一個哲學的問題,但是歷史中蘊藏著豐富的價值資源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歷史畢竟不是一本糊塗的流水賬,其除了能夠盪滌出一種悲天憫人的人文主義情懷之外,其價值內涵應當能夠形成一種富含力的「場」,中國固有的儒家禮教思想與西方現代民主自由格鬥只能也必須在這個「場」上發生,受到「場」中力的作用。
一如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民族被異族統治與反抗數千年的斗爭史來說,儒家思想的「合同」文化從來都不是破壞外來的文化,而是更多的表現出一種兼容並包的姿態來,這也使得只有統治漢族的民族,沒有統治漢文化的思想,無論該種思想如何尖銳,如何難以調和,最終在中華文化格鬥場中都會變成中華文化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而存活下去。因此,盡管近代以降,中華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傳統主義的各種力在彼此斗爭中相互交融,才形成了中國當今社會的現代化文化和現代化思想。我不能夠用《春秋》般微言大義的筆法對這種歷史性的思想融合做出褒貶的評價,但是如果我們反觀我們民族的歷史,應當總能夠從中得到些啟示,獲得一些認識世界、認識自身的靈感。
因此,史華慈用了一個更為恰當的比喻來代替列文森的「博物館」。我們民族的歷史是一座「圖書館」,盡管被保存和收藏,但是人們不會認為圖書館所存放的著作中的思想觀念也將伴隨著作者一同死去,或者只能夠成為我們認識歷史上某一特定時期的史料。而恰恰相反,人們閱讀前輩們的著作乃是為了尋求和理解那些具有恆久價值的智慧。
㈦ 我們,我們的歷史讀後感
近代史,我有了非常大的感想,明白了中國成立是多麼的艱難,知道了中國近代的歷史。
這是我列出來的事件:
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1919年)
清王朝 晚清衰敗 1840-1912 反清
南京臨時政府 民國開始 1912僅三個月 建立民國 頒布憲法
北洋軍閥 民國初期 1912-1919 反軍閥
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1949年)
北洋軍閥 五四運動和中共誕生時期 1919-1924 反軍閥
國民大革命時期 1924-1927 反軍閥 國共合作
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 十年對抗 1927-1937 國共對抗
抗日戰爭 1937-1945 合作抗日
解放戰爭 1945-1949 國共對抗
社會主義(1949年至今) 中共 新中國 1949至今 國家建設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八十年代以來,很多青年人懷著興國的責任感,窮詰這樣一個問題,即雄踞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曾以悠久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程施予了極大影響,為
什麼在近代會落伍,使近百年的歷史充滿屈辱。當一個民族以文物禮儀隆盛的「天朝上國」自居,深閉固拒,夜郎自大,就會使往昔的榮耀變成一個沉重的包袱,滯
緩本民族繼續邁進的步伐。流動的歷史,不等待任何一個民族,你耽於「十全武功」、「萬國向化」
的舊日迷夢,人家卻經歷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和政治變革,當這個人類發展最新階段贏得歷史的恩寵時,一切蹣跚其後的民族,便面臨被征服的命運。
但歷史有時強加給一個民族的命題是不容選擇的,要擺脫敵人的奴役,首先要國強。但是,國人認識這一點時,卻走過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如
馬克思預言的那樣:中華民族總在慘遭劫難之後,才省悟奮起。好在有成千上萬的愛國者,為尋求救國真理前仆後繼,執著地求索,他們或許過於輕率但卻不乏清
醒,他們或許還帶著未開化的愚昧但卻不缺少睿智,他們或許過於輕信但絕不怕犧牲,他們在困惑中奮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進,從而為中國走向近代化種
下了契機。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斗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
困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必須從
現在起,以過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發奮汲取文化知識;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去勇於參與社會實踐;以開拓的思路,創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
界,長大後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我們應當為國家盡一份我們能做的貢獻。
這就是我對近代歷史的一個小結。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㈧ 排列正確的句序:( )他又說道:「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 5)他又說道:「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 2)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
( 6 )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也是對我的希望。
(3 )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
( 1 )想來有趣,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或指南之類。
(4)他又讓我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
㈨ 我們應要怎樣對待歷史
歷史是發生過的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只能是把他掩蓋。我們現在所做的事,轉瞬間也成了歷史。對於歷史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的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把已過去的事實全面的展現在給現在和未來。而不是只抓住歷史的某一部分,把他作為攻擊別方的工具!現在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歷史問題,就是因為很多人揪住別人的過錯而否定他的全部或是故意的混淆、掩蓋事實。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能力把事實都挖掘出來,是黑是白,都擺出來讓大家看,自會有公理!對待歷史,我們不應該只憑著自己的好惡,自己一時的激動就妄然發表意見,我們要自己努力的去看事情的真相!在很多歷史問題上,我不想和別人爭論,我會拿出事實讓他們看,讓他們自己判斷是非。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 取其精華,去之糟柏。
㈩ 「嘔歌我們的歷史」是什麼詩歌來
國慶節詩歌
祖國啊,我為你自豪
當巍峨的華表,
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
當雄偉的天安門,
讓風雲迎來東升的太陽.
歷史的耳畔,
傳來了禮炮的隆隆回響,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響,
是中國滄桑巨變的回響.
一位巨人俯瞰著世界,
洪亮的聲音,
全世界都聽到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那勝利的旗幟,
在朗朗的空中迎風飄揚,
人民揚起了頭顱,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歷史凝聚了宏偉,
盡情地塗染十月的陽光,
這氣勢慷慨激昂,
築起了一座豐碑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輝煌的紀元,
用蒼勁的大手,
抒寫了新中國燦爛的篇章,
人民自豪地指點江山.
苦難的母親,
擦去滿眼的淚花,
露出內心的喜悅由衷地歡暢,
祖國豪邁地走向了繁榮富強.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
迸發出生命的光芒.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四大發明的榮耀,
播撒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
謳歌我們的歷史,
有老子孔子的聖明,
幾千年文明的聖火把我們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