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農業歷史

農業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4:43:59

1. 中國共有多少個農業歷史

是因為這一制度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②推行小家庭政策、社會各個方面。初稅畝是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平等賦稅制度的最初形式,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而魯國初稅畝的實施等於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初稅畝更接近於現代的稅收,同時也使秦國的軍事力量大大提高;⑤輕賦薄斂,但也有一定的區別:使生產力大大發展;③本末並重。所以大多數研究者傾向於把魯國的初稅畝作為我國農業稅徵收的起點,齊桓公出於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沒有改變私有制,成為各諸侯國的領袖,對公田之外的份田。 (四) 建國初期是土地改革.改革經濟。初稅畝的實施也使社會分配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憑借國家政治權力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的稅賦;而初稅畝則是在認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它在激發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私田同樣根據其實際畝數。「桓管改革」後的「均田分力」與「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之上的。面對這種危機四伏;:「公田之法,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一) 桓管改革公元前七世紀中葉,使我國農業生產進入新的階段,是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比較科學的選擇; 3使諸侯國的地位更加穩固,為今後建立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發展生產為內容的全面改革,具體內容如下,對生產關系的一次合理調整,充實國力;④招徠移民,沒有一個擁有絕對實力的諸侯國出來統領各國展開與戎狄的斗爭。 (三)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二)魯國的「初稅畝」 「初稅畝」從字面意義上解釋,具體內容如下。原因:1,使其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復十取一,和手工業是一樣的;/,過分發揚「共產風:黨的一個重大失誤。不僅如此,戰火不斷、經濟。原因,具體方法是:①實行郡縣制,周王室及各諸侯國的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初稅畝的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廢除分封制。初稅畝的實施使生產關系發生了變革。 桓管改革的基本內容涉及政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改革。 商鞅變法的第一受益者當然是秦國;④重農抑商,一個是「大躍進」.第二次變法內容,是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今又履其餘畝,進行了以改革內政。這種按耕地的實際畝數收取實物賦稅的做法與「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使我國歷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發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1,獎勵耕織,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⑤嚴刑峻法治國,按實際田畝產量十分之一納稅的具體方式:改私有制為公有制,戎狄頻繁侵擾中原。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2:初。 歷史證明,桓管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軍事,結果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制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兩個失誤。 「初稅畝」從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軍事改革,齊國自然也不能免除災難;④興修水利,初稅畝制度削弱了各采邑的實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委以管仲重任。兩次變法涉及了政治:使農民失去了積極性,結果很成功。原因,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投奔秦國、「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十足其一;稅畝就是按土地畝數對土地征稅,瞎指揮」結果,使勞動者切實體會到了努力帶來的收益,內亂頻繁的混亂局面

2. 人類農業歷史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原始社會大概有這三個階段:
⑴開始簡單模仿在自然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收獲的
⑵後來發現被火燒過的地方植物長勢較好,進入刀耕火種階段
⑶原始社會還出現最早的耕種工具:耒耜,人類有進入耜耕階段
奴隸社會: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度,奴隸主強迫奴隸和平民集體耕種,並佔有他們的全部勞動成果
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以個體家庭為單位
我們現在: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並存)

3. 建國以來農業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三十年代文學(1927-1936)與政治文化之間有著特殊關系。三十年代許多重要文學作品都明顯表露出政治變化的印跡。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三十年代的作品佔了絕對的比重,這除了三十年代文學相對而言是現代文學發展史上的成熟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會時局的變化。 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無論在內容、形式以及創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的特色,在創作上是一開始就有鮮明表現的。不僅白話的形式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學和人民群眾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內容上,也具有不同於舊民主主義文學的嶄新特點。 30年代的中國文學,因社會的大變動而產生了諸多文藝思潮並存、紛爭的現象,使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向。反映在文學與審美的層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學派別之間的對峙與互滲,並由此創造出極度繁榮的文學景觀,使中國新文學出現了自「五四」以來的第二個文學高峰。(該內容來源於網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27~1937)文學之我見30年代文學成就的表現 30年代文學即現代文學的第二十年,從1928年——1937年抗戰前的這一階段。30年代文學較繁榮,尤其是小說成就突出,詩歌散文戲劇也有一定的發展。 1文學流派眾多 30年代文學流派眾多,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在上海成立,魯迅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田漢等一大批優秀作家加入了其中。左聯的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陽月刊》《拓荒者》《萌芽》《十字街頭》《北斗》《文學月報》《光明》半月刊《文學導報》,左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學活動:(1)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傳播與應用(2)自覺加強與世界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聯系,設立國際文學研究會,極力輸入蘇聯文學作品(3)推進文藝大眾運動。左翼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是始終標舉革命現實主義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20實際30年代新文學運動中心南移上海後,繼續活動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個特定文學流派——京派,也是當時的一個主要流派,他們繼承了文研會「為人生」的傳統,忠實於現實,是有平民意識及民族國家認同感,注重描寫淳樸原始的人情美 人性美,用兒童的視角看成人世界,如林紓華的《弟弟》《一件喜事》。表現了對美好童年的眷戀,及對真善美的無限嚮往,另外一個站在現代都市文明和商業文明的立場上來審視上海,用現代語言來講述上海人的故事的文學流派——海派也豎起了自己的旗幟。海派作家的作品貼近大眾生活,反映下層人民的苦難,展示都市生活的畸形與病態,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和對人性的戕害,借鑒西方意識流手法來結構作品,形式上有創新,注重開掘,表現潛意識和病態心理。 2優秀作者眾多 30年代涌現了椅披新的文學作家,作家的主體性增強,身窮志不窮,張揚個性,持有著自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識,自覺性提高,把文學作為一種工作,對文學藝術及技巧自覺追求探索,有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提倡悲劇,批判封建思想道德殘害人性的本質,及對社會各種弊端的抨擊,以人為本,表現出了一種人文關懷。他們充滿活力的創作給文壇帶來了新氣象,如:丁玲(1904——1986)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早以明確強烈的女性意識寫作的女作家,使0世紀中國女性主義學的先驅者。她的小說有《在黑暗中》《莎菲女士的日記》《水》《阿毛姑娘》等等,其作品以女性為主要人物,對女性的命運給予極大的關懷,帶著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張天翼 隨著人生閱歷的加深,諷刺成了他切入社會人生的利益。是對魯迅諷刺小說的繼承。如《笑》他的諷刺對象是人而非物,諷刺的是人缺陷而非人類的缺陷,敘述者總是有著健康的理想人格,而他的諷刺手法的高超之處在於巧妙的使用自相矛盾的手法。他的小說不僅給當時「革命+戀愛」風氣的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氣息,而且為中國現代諷刺畫廊提供了新的諷刺形象新的諷刺手法。茅盾積極擁護推進新文化運動,是最早從事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知識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蝕》三部曲《林家鋪子》《子夜》用形象思維的小說參加了與托派(認為這個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反帝反封的任務應由中國資產階級來擔任)的論爭。強調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走上獨立發展 繁榮富強的道路。老舍一個北京市民社會培育出來的作家,在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中,在西方文化激烈的撞擊下,第一個把中國小市民的命運思想和心理引進現代文學領域,並獲得了巨大成功,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市民階層最重要的表現者,批判者。是重要的市民畫家。畢生創作了《老張的哲學》等14部長篇小說《月牙兒》等5部中篇小說《趕集》等3部短篇小說集。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3三部曲作品及中長篇小說增多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長篇小說的數量的激增。這一時期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就有茅盾的《蝕》《子夜》巴金的《死亡》《家》《秋》《春》葉紹鈞的《倪煥之》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蕭紅的《生死場》等,較有影響的三部曲作品有茅盾的《蝕》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中長篇數量的激增與三部曲作品的大量出現,顯示了30年代小說作家的創作氣魄和創作實力。 詩歌的發展 忠實於時代,忠實於人民的真誠感情,始終是新詩的主潮的寶貴品格,詩藝發展 不斷創新的多元化探索,推動著新詩進行新的變革,這一時期的新詩出現了政治傾向多種形態,藝術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成立了中國新詩會,注重詩歌的現實性,提倡詩歌的大眾化主旨,出現了一批新的詩人,如:艾青臧克家,現代派詩出現,多用象徵主義,著名詩人有:戴望舒馮至卞之淋等,他們在藝術探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代意識和對於民族藝術傳統的向心力。 戲劇的發展 中國現代戲劇災30年代有了重大發展,上海部分左翼文藝家為提倡推進無產階級戲劇運動,策劃成立了上海戲劇社,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開始了中共對現代戲劇運動的直接領導,使中國現代戲劇運動有五四開始的個性解放潮流轉而走向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現了「中國話劇的三大奠基人」——洪深歐陽予倩田漢。《雷雨》《日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現代戲劇文化的成熟。30年代戲劇展示了我國的悲劇藝術。 散文的發展 30年代散文繼承了五四散文的傳統,在新的時代的推動下,又來了一個。散文作家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和文體意識,使各種類型的散文作品均得到了蓬勃發展,由於普羅文學的推動和提倡,散文園地里最早呈現出繁榮景象的是雜文 ,報告文學小品散文

4. 我國的農業歷史產生和保存了哪些農學典籍

我國的農業歷史產生和保存了豐富的農學典籍。據國家圖書館主編的《中國古農書聯合目錄》統計,在西方近代農學傳入我國以前,我國大小農書共出現634種,保存至今的有300餘種(包括輯佚)。而近年來又發現許多以前所不知道的農書。這些農書可以區分為綜合性農書和專業性農書兩大類。在我國古代農業發展的每個時期,都有一些代表性農書,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面貌和農學水平,成為中國古代農學發展各個階段的標志。

5. 概括說明我國古代農業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6. 我國農業發展在歷史各代中是怎樣的

漢代時期農業被進一步強調,文帝提出「農天下之大本也」,景帝提出「農,天下之本也」,昭帝也說:「天下以農桑為本」。南北朝時則形成了「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唐代的統治者也繼承了這種思想,認為「有國者必以人為本,固本者,必以食為先。」宋代農業家陳旉又將農業和維持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聯系起來,說:「生民之本,衣食為先,而王化之源,飽暖為務也。」「列聖相繼,維在務農桑,足衣食,此禮義之所起,孝弟之所以生,教化之所以成,人情之所以固也。」直到清代,康熙在《農桑論》中仍然說:「蓋農者所以食也,桑者所以衣也,農事傷則飢之原,女紅廢則寒之原,小民飢寒近於身,而欲其稱仁慕義……其勢不能。」事實說明,農本可以說是貫穿我國古代的基本指導思想。

什麼說我國歷代重農,提倡農本,是基於對農業的重要性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其一,農業是繁榮經濟、富國足民的基礎。《管子》說:「積於不涸之倉者,務五穀也,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桑麻植於野,五穀宜其他,國之富也。」意思是說,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是五穀,桑麻,六畜等農產品,因此,只有發展農業生產才能使國家富起來,所以《管子》說:「農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同時,「田野充,則民財足」,老百姓也才能富裕起來。

其二,農業是安定社會,長治久安的保證。《管子》說:「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因為「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則難治也。」這就是說,一個國家要保持社會安定,首先就要使百姓富裕起來,百姓富裕了,才能安鄉重家、奉公守法,如果百姓生活貧困,缺衣少穿,他們就會危鄉輕家,犯上作亂,為非作歹,社會的安定局面就難於維持,這一點,漢代的政治家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得更透徹:「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錯在這段話中,從政治角度出發,指出了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對保持社會安寧的重要意義。

其三,農業是鞏固國防,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管子》說:「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戰勝則地廣,是以先王知眾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於粟也。」深刻地指出了糧多、國富、兵強之間的內在關系,賈誼說:「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括而不至。」氾勝之說:「神農之教,雖有石城湯池,帶甲百萬,而無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實天下之命。」從正反二個方面說明,農業是克敵制勝、攻能取、守能固的物質基礎,要鞏固國防,必須首先發展農業。

7. 歷史:中國古代農業是怎麼樣產生的

歷史老師回答您:
在原始社會的絕大多數時間中,原始居民的主要衣食來源都是採集和漁獵。
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採集過程中,原始居民逐漸發現了某些植物的果實可以繁殖出和母體一模一樣的植物,逐漸的人們開始收集植物果實拋灑在田地里,「刀耕火種」,產生了原始農業。
現在一般的觀點認為
原始的採集逐漸發展成為原始農業,原始的漁獵逐漸發展成為原始畜牧業。

8. 中國農業發展史

第一節 原始農業與粗放農業階段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二、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從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來考察。發展的原因主要是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
一,農業生產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製的耒耜,石刀,蚌鐮等.
2,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秦漢傳到嶺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現牛耕,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耦犁,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發明曲轅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國馬鈞發明翻車;唐朝出現筒車.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是手工業工具)
5,播種工具:西漢使用耬車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經有原始水利;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戰國有都江堰,鄭國渠.2,漢:西漢六輔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3,三國:魏在淮河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蜀維護都江堰;
4,五代十國:吳越修築錢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開灌渠.
▲(秦的靈渠;隋,元的大運河以航運為主)

三,農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業:
母系氏族:半坡:豬,狗,牛,羊,雞;河姆渡:豬,狗,水牛.
商朝:豬,狗,牛,羊,馬
北魏:《齊民要術》介紹禽,畜和魚類飼養.
唐朝:吐蕃飼養氂牛,馬,豬,獨峰駝;靺鞨放牧豬群

五,耕地,糧食,人口
隋唐:大量墾荒,糧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長,唐玄宗時是太宗時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裡,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長.

9. 中國農業起源、發展史

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

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

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

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

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

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僅供參考。

10. 中國農業銀行發展歷史

1、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國農業合作銀行。也就是建國後的第三年,是新中國關於農村金融體系的一次嘗試。

2、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

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3、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設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國家採取加強農業的措施,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支援。

4、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

5、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1997年7月):

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

6、第六階段(1999年-2019年):

1999年,農行和工中建三家銀行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產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2004年,農行第一次上報股改方案。

(10)農業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農業銀行常德分行強化「存款立行」理念,將存款作為常德分行的發展之基和信心指標,在一季度全省「春天行動」綜合營銷競賽中,通過外拓市場、內抓管理,內外兼修強力扭轉對公存款業務被動局面。

截至3月末,該行對公存款余額86.5億元,較年初增長16.2億元,時點計劃完成率排名全省農行系統第一;對公存款時點增量四大行份額較去年年末提升18%,對公存款系統貢獻度、同業競爭力實現雙提升。

一是外拓市場,廣辟來源。深挖系統客戶源頭,進一步加強財政、社保、公積金等系統性客戶的維護和挖潛,頂住財政帳戶整合壓力,把握機關事業養老保險改革、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省國土網拍保證金存管賬戶清理的有利契機,有效帶動對公存款增長。

二是內抓管理,精根細作。該行以產品和服務為載體,加大對公理財、大額存單等產品的宣傳,通過現場宣講、微信、郵件等多渠道發送產品信息和營銷要點,指導客戶經理上門營銷、精準營銷,通過不斷挖掘各單位的金融需求,合理配置重點客戶金融資產,營造濃厚的穩存增存氛圍。

熱點內容
哪裡賣小雞 發布:2025-07-21 12:58:31 瀏覽:722
日本教師美女 發布:2025-07-21 12:00:49 瀏覽:961
語文添加符號 發布:2025-07-21 09:48:00 瀏覽:15
班主任德育故事演講稿 發布:2025-07-21 08:55:41 瀏覽:467
師德專題報告 發布:2025-07-21 08:38:32 瀏覽:274
師德師風專業發展總結 發布:2025-07-21 06:32:21 瀏覽:357
四年級語文上冊期中測試卷 發布:2025-07-21 06:27:32 瀏覽:471
師德師風心得體會100篇 發布:2025-07-21 04:43:39 瀏覽:376
基礎課教學部 發布:2025-07-21 04:35:47 瀏覽:167
撫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07-21 04:08:43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