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的由來

歷史的由來

發布時間: 2020-11-19 00:04:33

Ⅰ 河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河南省位於我國的中東部地區、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在遠古時期,這里的地勢被描述為人牽象之地,所以河南簡稱豫。

《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天下九州之中的是豫州,現今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屬於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從唐朝建立到北宋滅亡,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鼎盛時期,北宋建都開封,當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佔全國之半,各方面都極一時之盛,可說是中世紀河南歷史的黃金時代。

南宋以後,是河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衰時期。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兩朝沿襲下來,其河南的疆域大體上與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間,河南經濟和文化都越來越落後於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區。

金朝貞祐二年(1214年),遷都開封,末期遷都商丘。宋、金劃淮河而治之後,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區屬南宋。

元朝時期,在河南境內設置河南江北行省,開封為省會。

明朝時期,河南省下轄8個府和1個直隸州。清朝時期,基本沿襲了明朝的區劃。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河南全境解放。1949年8月,黃河以北地區成立平原省,省會駐新鄉市,河南省保留黃河以南地區。1952年11月,撤銷平原省,其行政區域大部分並入河南省。1954年10月,河南省會駐地從開封市遷駐鄭州市。

河南轄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平頂山市、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許昌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南陽市、商丘市、信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市,83個縣,53個市轄區。

Ⅱ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名稱的由來

一、夏

夏是中國第一個王朝。關於夏朝這個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較為確切的說法:

第一種是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中這樣記載: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司馬遷認為,大禹的後代分了好幾個方國諸侯,其中夏後氏位列最前,實力最為強,因此就以它的名稱夏作為朝代稱號。

另一種說法則見於《帝王世紀》:

「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因為當年大禹被封在 陽翟,封為夏伯,因此就以這個爵位作為王朝的名稱。

二、商(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

同樣在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中,對於商的起源是這樣記載的:

「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

也就是說,商族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到舜帝的贊譽,於是被分封到商這個地方,這是商族的起始。

當大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的時候,商族是以諸侯的形式臣服於夏王朝,直到四百年後,由成湯取代了夏王朝,建立新王朝——沿用了商族的名稱命名了王朝名稱。

三、周(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包括西周與東周)

關於周這個稱謂的誕生,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有簡單的描述:

「後稷居邰,太王作周。」

這里的太王,即是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周族人自後稷以來,直到古公亶父才有了周族這個概念,「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西周建都鎬京(即今天西安一帶),(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建都洛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四、春秋與戰國

東周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一般是以公元前433年三家分晉為終止。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因此也就將這段歷史成為春秋時期。

戰國,承接春秋,以三家分晉為開始,止於秦國一統天下。因為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期為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

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

根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國的先祖是被周天子分封到了秦地,並賜姓嬴。

「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六、漢(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

秦滅亡後,劉邦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到了漢中,並賜封號漢王。此後,劉邦與項羽共爭天下勝出,稱帝。就以漢作為王朝的稱謂。西漢,是因為劉邦建立的王朝在長安(今西安),位於西部;東漢,則是因為劉秀開創的王朝定都洛陽,位於東部。

七、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

夾在西漢與東漢之間的一個短命王朝。由西漢權臣王莽廢孺子嬰(劉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新朝」

八、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這個無需多解釋,東漢滅亡後,中華大地出現了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的局面。

九、晉朝(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西晉,首都位於洛陽;東晉,首都位於建康(今南京)。

十、十六國(公元304—公元439年)

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東晉統治江南時期,中國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是東晉滅亡後,先後歷經的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當時中國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十二、隋(公元581年—618年或619年)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十三、唐(公元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建立王朝稱帝後,便以「唐」為國號。

十四、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79年)

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十國(公元902年—979年),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

十五、宋(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與南宋)

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 ),定都杭州。

十六、遼(公元916年-1125年 )
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了遼國,「遼」、「契丹」二號的本義,「契丹」可解為「鑌鐵」,乃民族之號;「遼」則國號,得名於遼水。也有學者認為「遼國」一號得名於「遼遠」之意。

十七、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於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十八、金(公元1115年-1234年)

金朝名稱由來,好幾種說法:一說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 。」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壞。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號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並無國號,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號,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裡地拿去用作國號了。

十九、元(公元1271年-1368年 )

元朝的稱謂,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二十、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國號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為與宗教有關,吳晗等人認為,大明國號的源頭是明教,此說後來被金庸等作家採用,而胡阿祥等認為此國號出自白蓮教,而源頭則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

也有認為是朱元璋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

二十一、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眾所周知,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人。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朝鮮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

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

Ⅲ 四川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四川省,簡稱川、蜀,省會成都市,位於我國的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東邊是重慶市,南邊是雲南省、貴州省,西邊是西藏自治區,北邊是青海省、陝西省、甘肅省。全省面積48.6萬平方公里,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和青海,居全國第五位。

四川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關於四川的名稱來歷,一般認為因四川境內有四條大江。具體哪四江,岷江、沱江、嘉陵江、金沙江、大渡河、青衣江、烏江等,說法不一。其實,四川得名緣於北宋時建制沿革,與江河無關。

宋朝時在今四川地區置川峽路。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西漢時期,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轄范圍大致相當於整個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

新莽地皇五年(24年),公孫述占據益州並在成都稱帝,取起於成都之意,國號成家。

東漢末年,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為劉備所滅。曹丕篡漢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漢滅亡後,蜀漢故地為益州、梁州,各領八郡。

西晉後期,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後來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為成漢。

成漢滅亡後,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譙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一益二”之說。唐朝時期,四川地區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今涼山地區,則屬南詔割據政權。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入蜀避難,之後唐德宗避朱泚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都是入蜀避難。

五代時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

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劃分為四路,即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南宋後期,宋蒙雙方圍繞四川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1227年—1279年)的爭奪。

四川形成一個整體的行政區劃始於元代,元朝時期,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

為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元朝在漢中設興元路,劃歸陝西管轄。元朝為漢中隸屬陝西之始。

明朝時期,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在成都建蜀王府。明朝末年,張獻忠在成都建立政權,國號大西。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

清朝時期,置四川省。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

1929年,劉湘擊敗楊森,占據楊森全部防地。劉文輝因援助劉湘得到劉湘永川以西防地,又兼並賴心輝的地盤。至此,四川成為“二劉”的天下。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

1954年,重慶市再次並入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1997年,組建重慶直轄市,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截至2019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8375萬人,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

分別為成都市、綿陽市、自貢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資陽市、宜賓市、南充市、達州市、雅安市、廣安市、巴中市、眉山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

如何概括中國的歷史以及由來

承乾宮

北京故宮的內廷東六宮之一承乾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承乾”一名,意思是順承天意,可以是皇帝寵妃的宮寢。

居住人物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明朝崇禎皇帝的寵妃田秀英就居住在這里。

清朝順治帝孝獻皇後董鄂氏,康熙帝孝懿仁皇後佟佳氏,乾隆帝孝儀純皇後,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佳貴妃),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Ⅳ 南寧的歷史由來

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屬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建晉興郡,為郡治所在地,南寧建制從此開始,歷經1700年春秋變幻。唐朝貞觀年間(公元632年),更名邕州,設邕州都督府,南寧的簡稱「邕」由此而來。

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邕州路改名為南寧路,取南疆安寧之意,南寧得名始於此。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1950年1月,南寧建市,同年2月8日被確定為廣西省會;1958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市成為首府。

(5)歷史的由來擴展閱讀:

南寧的風景名勝:

早在宋代,當時的文人墨客就評出了古「邕州八景」(望仙懷古、青山松濤、象嶺煙嵐、羅峰曉霞、馬退遠眺、弘仁晚鍾、邕江春泛、花洲夜月)。隨著歷史的變遷、城市的建設發展,古八景中的許多景觀已成記憶中的往事。南寧十大景觀(揚美古風、青山塔影、明山錦綉、望仙懷古、伊嶺神宮、南湖情韻、龍虎猴趣、邕江春泛、鳳江綠野、九龍戲珠)。

南寧有大小公園、游園、風景區、廣場等供人們遊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50多處;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頂螄山貝丘遺址),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6處。

熱點內容
2013年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4-05-19 15:17:25 瀏覽:108
數學獎最高獎項 發布:2024-05-19 12:31:24 瀏覽:431
墊步舞教學 發布:2024-05-19 12:26:10 瀏覽:984
昌大教育 發布:2024-05-19 11:35:55 瀏覽:646
光化學活性 發布:2024-05-19 10:44:46 瀏覽:412
教師師德標兵事跡材料 發布:2024-05-19 10:13:38 瀏覽:732
河南2017語文試卷 發布:2024-05-19 07:45:29 瀏覽:2
事業單位語文 發布:2024-05-19 03:36:12 瀏覽:200
龍強班主任 發布:2024-05-19 01:43:31 瀏覽:365
怎麼樣的什麼 發布:2024-05-19 00:51:35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