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地理
Ⅰ 一道地理問題,為什麼建設海綿城市後蒸發量會增加啊求大佬解答,謝謝
蒸發量有兩種計量方法,一種是可能蒸發量,一種是實際蒸發量。在氣候濕潤的地區,可能蒸發量與實際蒸發量沒有差異。但是在氣候乾旱地區可能蒸發量比實際蒸發量大很多。實際蒸發量的大小對一個地區有重要意義。
一座城市,以前綠地面積很小,地面大面積硬化,當地可能蒸發量也許比較大,但是地表面沒有足夠的水分蒸發,因此實際蒸發量比較小。我們就說蒸發量比較小。建設海綿城市以後,有足夠的是否可供蒸發,實際蒸發量接近可能蒸發量。因此人們覺得蒸發量增大了。
Ⅱ 為什麼叫「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2015年4月2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
Ⅲ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
一、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下列適宜建海綿城市的是:d都不適宜。
二、簡介海綿城市的相關內容:
1、遵循原則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海綿城市"並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最大程度地發揮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後"。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確定的目標核心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圍繞這一目標確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這個要求。如果一個城市建成區有100平方公里的話,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達到這個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
2、設計理念: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3、配套設施:
北京近山松海綿透水鋪裝建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准,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4、主要條件: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在於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有條件的還應新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海綿城市建設要以城市建築、小區、道路、綠地與廣場等建設為載體。比如讓城市屋頂"綠"起來,"綠色"屋頂在滯留雨水的同時還起到節能減排、緩解熱島效應的功效。道路、廣場可以採用透水鋪裝,特別是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
5、試點城市:
2015年4月2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正式公布。根據地區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別是(按行政區劃序列排列):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
Ⅳ 廣東地理教材上有海綿城市的內容嗎其他省份有嗎
廣東沒有寫。
「海綿城市」建設被寫進了2016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十三五」時期廣州將建設「海綿城市」,加強防洪排澇水利設施建設。而在2016年則要組織「海綿城市」規劃研究。
Ⅳ 海綿城市的理論背景
一、我國地理與氣候因素分析
我國的降水受到季風的極大影響,季節差異大且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往往佔到全年總降水量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的氣候存在著較大不穩定性,因此常常出現暴雨、洪水等災害,由此導致每年夏季內澇多發。由於汛期中絕大多數洪水都未能下滲並得以利用,因此洪水泛濫與河流斷流的風險不僅交替出現,而且風險逐漸增大。
1.2水資源過度開采與污染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北方地區的大部分河流都存在下游斷流的情況,湖泊與濕地的面積也迅速減少。與此同時,地下水沿海海域的水質也在逐漸惡化,地下水污染非常嚴重。實際上,對於水體污染的治理不僅要嚴抓城市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還要對廣大區域內的污染進行有效治理,而這正是海綿城市所擅長的領域。
1.3工程不科學,水系統退化明顯
由於城市化與基礎設施建設的灰色化導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以及地下與地表水的連接中斷,這對於其周邊區域的水文地質條件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河流徑流量下降了超過三成。松花江、珠江、長江、遼河、淮河等多地都在近二十年來發生過特大洪水災害,這也迫使我國大幅度提升了設計洪水量。
二、海綿城市的發展策略分析
2.1總體思路解讀
海綿生產主要是在保護好已有的生態平衡的同時,對於已經遭到破壞的環境與生態系統進行修補,同時確保接下來的開發利用過程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過度干擾。這實際上也就要求我們對於當前的水系與環境做到應有的保護,同時確保綠地的開挖,建設足夠科學合理,最終為城市吸水、滲水、透水、蓄水的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2.2實施策略分析
(1)建築物。由於城市中的居住區和相應配套設施大多有著較高的封閉性,因此應將透水裝置安防在廣場硬地、胸前道路等區域,綠地的建設也要採用下沉式的設計,從而提高對於雨水收集、吸收的效率。對於小區建築而言,應盡量多採用綠色植被來對其進行裝飾,這也能起到極好的吸熱、蓄水的作用。
(2)公共綠地。在對綠地進行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應盡量增加植被種類,這不僅可以發揮多種植物不同程度的吸水能力,還能搭建起更加美觀的自然風景。廣場的鋪裝也要採用透水式的方法,這不僅能夠增強廣場建築的吸引力,也能夠改善對於雨水的匯聚、下滲效果,從而進一步完善城市的水循環體系。
(3)城市道路,作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道路是雨水匯聚較為集中的區域。因此,道路的雨水控制十分重要,在建設過程中,應盡可能採取透水式工藝鋪裝人行道、並通過下沉式綠化帶來改良其蓄水性能。
(4)成熟水系。作為雨水的主要調蓄空間,在對城市水系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城市特點,盡可能實現城市水系的完善。在對雨水滯納進行凈化時,應選擇河道等理想場所。這也就要求我們通過綠化帶的種植等途徑為雨水滯留,凈化提供有利環境。除此之外,必須高度重視城市內部濕地與水系的全方位保護,必須嚴厲禁止盲目的填埋現象。
Ⅵ 海綿城市地理出題方向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讀「海綿城市」示意圖完成下題。
1.海綿城市大量採用透水性路面可以使城市水循環
A.蒸發減弱B.下滲增強
C.地表徑流增強 D.地下徑流減弱
2.海綿城市提倡營建「綠色屋頂」和「綠色陽台」,其改善環境的主要作用是
A.緩解交通擁堵B.減輕熱島效應
C.減少城市內澇D.減少雜訊污染
Ⅶ 如何理解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隨著城市居住用地面積不斷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區域的不透水硬質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滲、凈化和收集面臨很大挑戰。住宅區的景觀用地應考慮結合海綿城市設計方法,在有限的綠化面積里,採用下滲、滯留、凈化的策略,緩解城市居住區洪澇災害。
拓展資料
2017年3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再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啟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Ⅷ 哪些地理事物可以成為城市中的「海綿」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鍵在於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
首先,要對城市原有的 「海綿體」進行有效保護。通過科學合理劃定城市的「藍線」 、 「綠線」等開發邊界,最大限 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維持城 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
其次,要逐步恢復和修復已受到破壞的「海綿體」 。要綜合運用 物理、生物和生態手段,使受到破壞的綠地、水體、濕地等「海綿體」的水文循環特徵和生 態功能逐步得以恢復和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最後,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要 創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 。在城市建設中優先採用具有滲透、調蓄、凈化等「海綿」功能 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同時,根據城市排水防 澇的實際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
Ⅸ 什麼是海綿城市,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哪幾方面
城鎮化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鎮化的同時,城市發展也面臨巨大的環境與資源壓力。海綿城市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城市不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而且是生態延續的區域。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海綿城市是實現從快排,及時排、就近排、速排乾的工程排水時代跨入到「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生態排水的歷史性、戰略性的轉變。
海綿城市的建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生態敏感區,留有足夠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徵,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態恢復和修復。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三是低影響開發。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夠的生態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海綿城市建設統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及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利用自然優勢綜合利用雨水。
海綿城市理念是近階段城市發展需要融入的理念,海綿城市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海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水資源環境入手改善整體生態環境。
Ⅹ 中國海綿城市有哪些
1、遷安市
遷安市隸屬於河北省,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南麓,灤河岸邊,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7′~118°55′,北緯39°51′~40°15′之間,西距北京市195公里,天津市160公里,東至秦皇島市75公2里,南距京唐港90公里,與唐山市相距90公里,總面積1208平方公里。
2、白城市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轄的地級市,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爾沁草原東部;地勢由西北向東南依次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地處大興安嶺山脈東麓平原區,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下轄1區、2市、2縣;總面積2.6萬平方公里;2017年總人口190.9萬人。
3、鎮江市
鎮江,江蘇省地級市,位於江蘇南部、長江下游南岸、長江三角洲西段,古稱「潤州」,民國時曾為江蘇省省會。鎮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和國家級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及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有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
4、嘉興
嘉興,別稱「禾城」,浙江省地級市,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 ,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
5、池州
池州,簡稱「池」,別名秋浦,安徽省地級市,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核心區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