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獲嘉縣歷史

獲嘉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29 18:44:50

『壹』 河南省新鄉市獲加縣的地名來歷

西漢(前206~25) 劉邦繼承秦制,兼采周法,設司隸部,部統郡,郡統縣。前205年,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項羽進兵成皋,劉邦與夏侯嬰渡過黃河向東逃到張耳、韓信的駐軍地小修武城(今齊州故城遺址)並在其西邊(今高廟村)設壇祭天。112年,南越(粵,今廣東省一帶)國相呂嘉叛亂,殺死漢使終軍、魏臣及南越王趙興和王太後,武帝遂調遣漢將路博德、楊仆率師五路去討伐呂嘉。次年,武帝東巡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縣西南張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亂並派人送來了叛相呂嘉的首級,武帝大悅,故取擒獲呂嘉之意,遂於新中鄉置縣建城,取名「獲嘉」,屬司隸部河內郡,割汲縣、修武兩縣部分屬之,是獲嘉稱縣的開始。
東漢(25—220) 25年,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獲嘉侯國治所仍在張固城村,修武縣治所在今南陽故城遺址。期間,境內名人輩出:26年,衛颯因政有名績,遷桂陽(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張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張導任鉅鹿(治所在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當地群眾為他建廟並立「漳河神壇碑」(《水經注》上有載);蔡湛,「舉孝廉辭讓」,181年,任並州(治所在晉陽)刺史,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184年,張延(張歆之子)任靈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時屬邙山余脈,世傳為古北邙。自古道:「生長蘇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隨處可見,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磚(俗稱光武磚)、陶磚、陶罐等。
三國(220—280) 境域中的軍屯、民屯,給境內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220年,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今洛陽)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縣),境域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朝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故城村,隸屬朝歌郡。其間域內有楊俊,任南陽太守(五品);張范胞弟張承,官拜議郎,後升職為伊闕(古關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伊闕山上)都尉,胞弟張昭,當時也為儀郎。張范,張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執子孫禮,舉動必咨」的政界大紅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兩晉(265—420) 265年,司馬炎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調整。266年,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司隸校尉部通稱為司州,治所在洛陽)汲郡。獲嘉縣仍在今新鄉縣張固城村,也隸屬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賢在域中活動頻繁,太康年間,七賢之一劉伶定居縣南亢村鎮東劉固堤村,是域內名吃餄餎條的創始人。370年,域內屬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獲嘉故城(今新鄉縣張固城村)東北築新樂城(原新鄉縣老城)。晉末廢獲嘉縣,時獲嘉縣域屬時修武縣(今獲嘉縣),仍屬汲郡管轄。域內人楊覽,楊俊孫,任汝陰(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縣)太守;楊沈,楊覽子,任散騎常侍;張攀,漢朝太尉張延之後,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後任兵部尚書。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493年,域內開始實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鮮卑語、改姓氏、改籍貫等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復置獲嘉縣,治所移至新樂城(今新鄉市內老新鄉縣城),治今新鄉縣,境域仍屬修武縣,統屬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於清陽城(今修武縣五里源鄉李固村),境域為南修武,南修武縣治設在今徐營鎮宣陽驛村。534年,北魏分為東、西兩魏,獲嘉縣治今新鄉縣,境域名南修武縣,統屬東魏。550年,齊王高洋滅東魏,建北齊,獲嘉、修武皆屬之。556年,獲嘉縣治所由新樂城遷往共縣城(今輝縣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獲嘉仍治共縣。期間域內佛教盛行,分為曹洞、臨濟、溈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風,如「許和叔墓銘」碑、「部行造象記」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為當時高水準的石刻產物。
隋(581—618) 584年,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陽驛村),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586年,割出域內東部、汲縣西南部的部分屬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鄉」首尾兩字「新」、「鄉」作為縣名,縣治所設在新樂城內。596年,又在獲嘉縣設置殷州,轄獲嘉、新鄉、共縣、修武等縣。煬帝大業初廢殷州,保留獲嘉縣。607年,又改為郡、縣兩級,獲嘉縣屬河內郡。次年,域內被征出動大量民工開挖千里大運河的工程之一永濟渠(今縣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與衛河、黃河相接,南通餘杭(今杭州),北達涿郡(今北京)。獲嘉時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域內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的交流與發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於獲嘉,厚德與其守將趙俊穎驅逐殷州刺史段大師,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置殷州,轄獲嘉、修武、共縣、新鄉、武陟五個縣。全縣民戶均以100戶為一里,5里為一鄉,4家為鄰,5家為保,並規定男女剛生下來為黃,4歲為小,16歲為中,21歲為丁,60歲為老。627年,殷州被廢,獲嘉縣屬懷州,隸河北道。630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已搬遷至今獲嘉縣老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時期,縣城內始建的儒學宮。758年,大將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渡(在縣西南屯街村一帶)渡過黃河,在獲嘉打敗了安太清。768年,歷史上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境域宣陽驛村(《中國人名大辭典》第1704頁第一欄「韓愈」條有載),村中有「韓愈故里」碑。晚唐著名愛情詩人李商隱,因其父李嗣時任獲嘉縣令,於812年生於獲嘉縣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1026年,改屬河北路衛州。1069年,全縣出動大量民工疏浚境內大沙河,使其與衛河暢通,農業、水利和漕運事業進一步發達。太山村以皮薄、聲脆、味鮮的「四月八,鮮黃瓜」而著名,太山黃瓜也因此被定為北宋貢品,年年進京。元佑年間,在縣城西北隅重建儒學,教育、文化也有新的發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經幛等碑刻相繼面世。
元(1206—1368)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1320年,廟學被修繕一新。境內蒙、漢居互遷,實行民族融合政策。獅子營可姓、陳孝張姓、大洛紂馮姓的始祖睿公,就是從遼寧省遼陽市軍屯於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縣境搜擄童男童女送往蒙古當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軍事上屬寧山衛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轄域內18個百戶所。馮、夏、吳、李、張、石、陳、包、蔣、孟等10個百戶屬中所,楊、周、吳、閆、施、兩李、王等8個百戶屬前所。從1369年開始,在歷洪武、永樂兩朝長達48年的時間里,因軍遷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而遷入縣域的有112個姓氏275個始遷祖,這些移民為醫治域內由戰爭留下的創傷做出了卓越貢獻。1370年,時任獲嘉縣令的熊邦基,招集遷民築城建社,創學宮,建官署、郵傳,逾年功竣。1377年,獲嘉縣被撤銷,並入新鄉縣,三年後復置,仍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1440年,杜村社(今馮庄鎮古牆村)人汪仲誠捐麥1010石「用助賑飢」,皇帝特「賜敕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民,免本戶雜派差役四年」。1462年,黃河自獲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陽縣)界。1466年,黃河泛濫,馮村人郭政「應詔罄所有輸官以濟飢」,時任獲嘉縣令的邢表,「奉旨徵文勒石,旌表(郭政)為義民」。1482年,縣令吳裕,為政務寬和,勸農課桑,規劃學校,出俸金助教營建社學27處,為域內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明朝,全縣共出了17個進士,弘治到崇禎年間就佔了15個,出現的祖孫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堪為獲嘉歷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夏言隨嘉靖帝南巡,過縣南亢村驛,於渡河之日作《大河東去》詞一首(該詞刻碑立於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宮中的乾清、坤寧兩宮遭火災,獲嘉籍人賀盛瑞以工部營繕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兩宮,招募鄉人中的大量工匠參與,為獲嘉建築史譜寫了光輝的一頁。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獲嘉縣事張蘊道編次,教諭陳禹漠纂修的《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有影印本),為獲嘉縣存世最長的一部縣志。在明朝的276年間,曹昌、王胄孺、馮上知、賀盛瑞、岳凌霄、張可光、賀仲軾、馮兆麟、徐培植、王納忠等紛紛著書立說,縣檔案館現藏有賀仲軾的《約族俚言》、《廣儉約》、《祠堂四世位次議》、《耕余漫記》、《經史致曲》、《八卦餘生》、《春秋歸義》、《冬官紀事》等八部,以《冬官紀事》最為珍貴。
清(1644—1911) 1645年,獲嘉隸屬河南省河北道衛輝府。1659年,由知縣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舉纂修的清朝第一部《獲嘉縣志》刊印。1684年,縣城城牆改為長方形的磚砌牆,周圍652丈,高2.5丈,寬1.25丈。同年,知縣馮大奇創義學3處。1686年,由賀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獲嘉縣志》刊印出版(縣志辦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迴京途經獲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駕,深得康熙帝的歡心,遂敕封其為「大和尚」,賜其七言詩一首並書贈「行苦神秀」橫幅和「凈雲寺」匾額。1727年,縣令壽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稱運糧河),當時煤炭、雜貨俱可由境內運至天津和塘沽,境內貿易繁榮,經濟發展迅速。1756年,由知縣吳喬齡修、浙人李棟纂的清朝第三部《獲嘉縣志》刊印成書(縣檔案館存有)。1823年,同山書院在縣城內建成。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全縣最大的私營商號「義盛長」由陳位庄陳恆書投資白銀6400兩,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大商埠均設有辦事處。冶煉、紡織、食品等手工業和商號、銀行不斷涌現。二十世紀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後傳入縣境。1903年,道(口)~清(化)鐵路修至縣境,東起李村,西至黃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鎮)鄧庄人賀懷秀帶領域內大批工匠參加鐵路沿線站台、票房等建築物的施工。1906年,蘆(溝橋)~漢(口)鐵路全線通車,在縣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職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國主義和清政府雙重壓迫的全縣人民被迫舉起反抗和斗爭的大旗,以李占彪為首的獲嘉聯庄會在縣南登覺寺舉起義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軍與清地方武裝戰於縣南王井村、張堤村以及寺營、孝合、張莫、東彰儀、西彰儀等村。

『貳』 河南新鄉獲嘉縣縣史

http://tieba..com/f?kz=225118749
詳細解說獲嘉上下5000年的歷史,和歷史名人,有根有據

『叄』 新鄉近代歷史,,,不要古代的

這個還不夠詳細啊,我看的都有點頭暈,建議您可以在網上搜,勤學好內問固然是好,但是還是自己容動手最好,網路不行就用谷歌搜,多換下關鍵詞就行了

新鄉鐵路
http://www.railcn.net/railway-weekly/leisure/4893.html

『肆』 獲嘉縣各村村名的來歷

獲嘉縣大官莊村來歷:據《獲嘉縣村志》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獲嘉縣大水淹境,十戶九死,有山西移民達此定住。不久,宰輔大人下鄉察視,經過坐落於矮河堤兩岸的荒破小村,竟無人知曉所居地名也。申宰輔大人立即揮毫,稱為「三岔口」。愈百年,村人文士覺不雅,締結官紳商議,以大官人居住而誇耀,遂更名曰「大官莊」。@@@申方有 2009.10

『伍』 請問獲嘉有什麼歷史名人,要跟廉政或者勤政有關系的。省里要相關的資料,找了很多找不到。請盡量詳細,謝謝

1、卜子夏----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
2、唐朝的大散文家、詩人、哲學家韓愈,出生在徐營鎮宣陽驛村。
3、明朝的工部司郎賀盛瑞,主持修建北京故宮里的乾清、坤寧兩宮。

『陸』 請問獲嘉'縣的來歷

獲嘉縣在上古、夏、商朝為寧邑,屬畿內地。周武王滅商後,將寧邑改名修武邑,屬鄘國,後屬衛國。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修武改名南陽,屬晉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屬魏國。周郝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改南陽為修武。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修武縣,屬三川郡衛州。
據《中州雜俎》: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漢武帝駕幸豫北,走到汲縣的新中鄉(今新鄉市西南6千米的張固城村),恰在這時,路博德派使者獻來南越國丞相呂嘉首至,武帝大喜,取擒獲呂嘉之義,改新中鄉為獲嘉,並置縣,屬河內郡。 獲嘉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獲嘉為侯國,境域仍名修武。三國、晉,復置獲嘉縣,先屬朝歌郡,後屬汲郡。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遷獲嘉縣治於新樂城(今新鄉市)。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共縣,移獲嘉縣治於共城(今輝縣市)。隋開皇四年(584年)廢修武郡,移獲嘉縣治於南修武地(今徐營鎮宣陽驛村),為獲嘉縣治今地之始,屬河內郡。開皇十六年(596年)於獲嘉縣置殷州。煬帝大業初年廢殷州,保留獲嘉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於獲嘉置殷州,轄獲嘉縣、修武、武陟、新鄉、共城五個縣。貞觀元年(627年)廢州留縣。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獲嘉縣城從宣陽驛村遷至今縣城,屬河北道懷州。宋朝天聖四年(1026年),獲嘉縣從屬懷州改屬衛州,一直沿襲到金末。元、明、清、民國,獲嘉均屬衛輝府。
1948年11月2日獲嘉縣城解放,屬華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專區。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屬平原省新鄉專區。1952年平原省撤銷,歸河南省新鄉專區。1960年8月撤銷獲嘉縣並入新鄉市。1961年10月恢復獲嘉縣,屬新鄉地區。1986年2月撤銷新鄉專區,獲嘉縣劃歸新鄉市管轄至今。
2000年,獲嘉縣轄8個鎮、6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81227人,其中: 城關鎮 40254 照境鎮 33562 黃堤鎮 21851 中和鎮 26876 徐營鎮 31564 馮庄鎮 41860 亢村鎮 42372 史庄鎮 26093 位庄鄉 26482 張巨鄉 15840 大呈鄉 12814 大新莊鄉 24276 太山鄉 25702 丁村鄉 11681
2004年末,全縣轄城關、照鏡、史庄、黃堤、中和、徐營、亢村、馮庄8個鎮和位庄、張巨、大呈、大新莊、太山、丁村6個鄉,215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385996人。其中城鎮人口47357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2%。
2005年,獲嘉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丁村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太山鄉管轄,太山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張巨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史庄鎮管轄,史庄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大呈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大新莊鄉管轄,大新莊鄉人民政府駐地為北務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獲嘉縣轄8個鎮、3個鄉:城關鎮、亢村鎮、中和鎮、照鏡鎮、黃堤鎮、徐營鎮、馮庄鎮、史庄鎮;位庄鄉、大新莊鄉、太山鄉。

『柒』 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大辛庄鄉登覺寺的歷史

【獲嘉縣登覺寺】建於明天順八年(1464年)。現存山門、後殿和耳房,另有明成化十三年大鐵鍾。
相傳登覺寺始建於東漢明帝年間,是一座早已聞名中原的千年古剎。很久以前,現在的大新莊稱作「河道營」。河道營之北,一夜之間有一大崗突起,宛如鳳形。為鎮住土崗再長,傳說土觀音化一長髯老者,用三磚在崗上擺了一座城。一邊擺口中一邊念道:「三磚擺一城,土崗顯佛靈;千秋萬代人來往,寺院來日定興騰。」後來,有一高僧雲游至此,登高遠眺,如見佛祖降臨,頓覺大徹大悟,便四處說教,八方化緣,建剎曰「登覺寺」。
再後來屢遭戰亂,登覺寺幾次毀於兵燹,至元末明初,已成廢墟,「樵童牧堅往來久矣。」碑載明代天順年間,「有僧凈德者,來尋卓錫處」,慕名拜謁古剎,見此殘狀,痛心疾首,便「緝茅於故墟之傍,慨然欲鼎新之」。凈德僧在躬身起土時,挖得一斷碑「篆額於泐剝之餘,視久,依稀有『登覺』字樣,故而名焉」。
登覺寺再建始於天順之甲申年,落成於成化之丁未年,嘉靖三十一年重修,清咸豐十年 南務李登蟾等為土方加價及厘捐分,聚眾抗官,經上官剿滅寺毀,光緒三十二年與民國十五年又兩次重修。
解放後,院落、房屋、塑像破損殘重,特別是遠近馳名之古建築——中佛殿,文革初期拆除一空,從一九七六年起,李家聲、方翠英夫婦丟家棄舍率眾居士修復、新建,全寺面貌煥然一新。該寺對研究明清政治、經濟、文化等有重要參考價值。2005年被新鄉市人民政府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新鄉的歷史

歷史遺跡眾多,文物資源豐富。新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會所在地。古老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依稀可辯;周武王率八百諸侯會同盟的牧野大戰,古跡依存;姜尚衛河垂釣、比干拋心忠諫、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方熱土;孔子講學「杏壇」猶在,李白放歌於忠臣之前;張蒼逞思於《九章算術》,陳玉成天國殉難;明神宗胞弟潞簡王陵墓,十二丞相青史可鑒……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環境,給新鄉留下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愛國將領曾經駐扎新鄉,軍隊據點在輝縣,而馮玉祥本人辦公的地方則在新鄉(今新鄉市老公園南門)建國後改為圖書館。據說門前曾經有兩門古炮,如今已經丟失。而新鄉的飛機場本是馮玉祥將軍為烈士置辦的陵園,敗退後被日本人建成飛機場。此外還有日本人曾經建立了發電廠(今新鄉市兒童公園附近)等。具有濃厚的歷史意義,但是如今這段歷史已經鮮為人知了。
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設立平原省,新鄉市為平原省省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原武、陽武合並為原陽縣。1952年平原省撤銷,新鄉、安陽、濮陽專區改屬河南省。新鄉市歸河南省直轄。同時新鄉專署遷駐新鄉市,所轄除封丘、長垣歸濮陽專區外,其它各縣均歸屬新鄉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封丘、長垣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長垣縣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新鄉、安陽兩專區合並為新鄉專區,全境屬之。1960年撤銷新鄉、獲嘉二縣建制並入新鄉市。1961年10月,恢復新鄉、獲嘉二縣建制,同時新、安兩專分治。新鄉市和獲嘉、輝縣、新鄉、汲縣、原陽、延津、封丘歸新鄉專區。長垣縣歸安陽專區。1967年新鄉專區改名新鄉地區。1974年新鄉市改為省地雙重領導,1978年1月,又改歸新鄉地區領導。1983年9月,新鄉縣和汲縣劃歸新鄉市領導。獲嘉、輝縣、原陽、延津、封丘仍隸屬新鄉地區。1983年安陽地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2月撤銷新鄉地區,新鄉市轄新鄉縣、汲縣、獲嘉、輝縣、原陽、延津、封丘、長垣8縣,至此,形成了新鄉完整的市帶縣體制。1988年11月汲縣改為衛輝市,輝縣改為輝縣市,隸屬關系未變。至1999年底,新鄉市下轄衛輝市、輝縣市、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城區設有衛濱、紅旗、牧野區、鳳泉區,另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西工區。

『玖』 新鄉的歷史及歷史人物(主要是歷史文化|)

新鄉的歷史:

新鄉名稱源於西漢為獲嘉縣的新中鄉,《太平寰宇記》卷56:新鄉縣「取新中鄉以為名」。西晉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鄉市建新樂城。《史記志疑》:「樂者村落之謂,古字通用」,新樂亦即新鄉之意。

「新中」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見諸《史記·楚世家》,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在衛輝設汲縣,屬河內郡。新中是汲縣的一個鄉,即新中鄉。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夏4月,南越(今廣州一帶)相呂嘉謀反,漢武帝派兵前去討伐。

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巡視至新中鄉,得到斬獲呂嘉首級的消息,改新中鄉為獲嘉縣。隋統一全國後,於開皇六年( 586年)劃汲縣、獲嘉縣兩縣組成一個新縣,取原「新中鄉」首尾二字為縣名,「新鄉」由此見諸史冊。

夏商時期

夏代全市境域是夏族活動的中心區域。相傳夏後氏之世,古封父國,即在今封丘縣境內。夏末有名的鳴條之戰,就是在封丘進行的,最後桀敗,夏亡。商代全市境域大部屬畿內地。這時的小城邑有牧(今衛輝市北)、凡(今輝縣市南樊城)、

寧(今獲嘉縣西)、鳴條(今封丘縣東)、封父(今封丘縣西)等。武王滅殷分殷畿內地為三個諸侯國,以監殷民,史稱「三監」。即武王之弟管叔封於庸城(今市區、新鄉縣、衛輝市一帶),蔡叔封於衛(今滑縣、淇縣一帶),霍叔封於邶(湯陰縣東)。

武工死後,「三監」判周,周公討平「三監」,將其他全部封給他的弟弟康叔。康叔居於衛(今淇縣),全市境域即為衛地。當時區內的小諸侯國和一些小城邑還有凡、共(今輝縣市)、胙(今延津城東三十五里大城村)和封父等。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今新鄉區、新鄉縣、衛輝市、輝縣市、獲嘉、封丘 、長垣和延津北部當時屬衛,延津南部及原陽屬鄭。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後,晉國逐漸稱霸中原,本區全屬晉土。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今新鄉區、新鄉縣、衛輝市、輝縣市、獲嘉、原陽、延津屬魏 ,封丘、長垣先屬韓,繼爾屬魏。公元前266年後,全市境域均屬秦有。

歷史人物:姜子牙:政治、軍事家、「謀聖」。比干:古代著名諫臣 豫北民間財神。毛遂:流芳千古的民間智者。陳平:西漢丞相。周勃:漢初名將,西漢丞相。周亞夫:西漢名將。杜詩:東漢水利專家、南陽太守。

(9)獲嘉縣歷史擴展閱讀

新鄉地理環境:

新鄉市屬於華北板塊,橫跨新華夏系北北東向構造第二沉降帶中段的華北坳陷與第三隆起中段的太行隆起兩個一級構造體系單元,

除北部太行山地及山麓一帶地勢自晉豫邊界向東南呈台階式下降外,南部廣大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而東、北低,總體自西南向東北傾斜。

新鄉市區內分布有山地、丘陵、山間盆地和平原等地貌類型,呈北東-南西向帶狀分布。其中受新華夏系太行山前深大活動斷裂帶控制,北部京廣鐵路以西為新生代以來隆起的太行山區,地形復雜,最高點十字嶺海拔1732米,為基岩出露區,

佔全市面積的23%;岩石類型主要為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和古生界的海相碳酸鹽岩;受地形地貌和岩組的影響,在岩溶裂隙發育良好的適宜部位含有豐富的岩溶裂隙水,

其它或因缺少含水層或因地下水逕流漏失,富水性一般較差。南部為新生代以來坳陷下沉的沖洪積平原區,地形平坦,約佔全市面積的77%,主要為洪沖積鬆散堆積物覆蓋,多為礫石混合成層或砂質土、粘性土互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鄉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