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社會行為

生物社會行為

發布時間: 2021-07-29 19:30:07

A. 初二生物,關於社會行為的內容

甜食 氣味 觸角 氣味 不能,因為他它沒法接收氣味信息
社會

B. 以下幾種生物,具有社會行為的是()A.蜜蜂B.鯨魚C.華南虎D.

A、蜜蜂具有明確的分工以及等級如蜂王,因此具有社會行為,A正確;<br>BCD、鯨魚、華南虎、貓頭鷹,都沒有明確的分工,也沒有等級,因此都不具有社會行為,BCD不正確.<br>故選:A.

C. 哪些動物有社會行為

動物的社會行為 科學家將群居性動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種種表現形式稱之為動物的社會行為.研究發現:每一種動物都有它特殊的行為,如捕食、供給、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其行為也越簡單;與此同時,動物的社會性也是發展變化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繁殖進化.動物的行為有明顯的遺傳因素,有些則還與環境密切相關.如系統地進行歸納,動物的社會行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優勢等級序列 當前,旅遊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消費時尚逐漸地普及開來.假如在遊山玩水中來到了海灘、湖畔等有螃蟹棲息的地方,清晨漫步其間稍作留意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奇特的現象: 螃蟹們隨著初升的太陽一起出動了.其中大螃蟹的行走姿態是8個爪子把自己的腹部撐離地面,揮舞著大鉗,橫行霸道;而比它小的弱者與之相遇後會趕緊把8個爪子平鋪在地,把腹部貼在地面上,老老實實做出了一個臣服的樣子;就是那些橫行霸道的大螃蟹如遇到比它更大的螃蟹,也會乖乖地把腹部貼到地面上老實起來.否則,弱小者難免會挨強大者一頓痛打,其結果就是偶爾看到的那些沒有鉗子或僅剩一隻鉗子,再有就是生著一大一小兩只鉗子(螃蟹的鉗子有再生能力,再生還未長成的鉗子比原來的小)的殘兵敗將. 從總體上來講,殘肢者畢竟是極少數.因為在螃蟹的社群中存在著一種等級制度,它是螃蟹們憑著自身的實力通過競爭來取得的由強到弱排序的相應的社會地位,叫做優勢等級序列,它使得螃蟹社會大體上保持安定.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 當今人們喜歡吃柴雞和柴雞蛋,於是散養柴雞的農戶逐漸多了起來.但有這樣一個現象令農戶們困惑不已:同樣的飼養方法,有的農戶養的百餘只的雞群還沒有別人二三十隻的雞群下的蛋多.對此專家們給予了這樣的解釋:主要是雞群中的雞也是按強弱來打架排名次的.大雞群因為數量太多,雞們很難記住自己的排序位置,於是便將主要精力放在打架上,下蛋則變為了次要工作.此外專家們還提醒養大雞群的農戶沒必要將公雞與母雞分開來養,因為它們是各打各的架,也不是按序排隊結合的,就是說「雞王」並不一定非得找「雞後」. 以上只是兩個較具代表性的例子,其實等級序列的表現不僅很多,也比較復雜.它有五個基本特徵: ——懼異原則.懼異原則是指社群動物群體的成員對陌生的外來者存有懼怕心理,其行為體現在極力排斥外來的陌生者.因為外來的陌生者可能會對種群維持生存的資源(食物資源、空間資源、配偶資源等)造成緊張,形成對整個種群潛在的威脅.如在非洲大草原食物匱乏的旱季,獅群是絕對不會收留落單的獅子入伙的,甚至還會自行減員. ——專制和平.在一個已經形成了優勢等級序列的動物社會裡面,它是一個比較平靜的群體.動物們為了生存、繁衍後代,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並不是天天打架.因此,這個通過強權政治的手段來達到某種和平的社會是不歡迎也不會允許外來者打亂這一秩序的.如在等級森嚴的猴群中,猴王為維護其統治,不僅不接納其它種群中的或單身游盪的同性,還會將族群中對自己地位構成威脅的成年公猴驅逐出群體,以保證這個小社會的安定團結. ——權利慾望.動物社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它的成員們都是官癮十足、得隴望蜀,當了老二當老大,決不願意退當老三.因為有了比較高等的地位,就像前面提到的螃蟹一樣,它可以端起架子,擺起威風,把自己的身體支起來,趾高氣揚地走路. ——社會消滯現象.它是指一旦優勢等級序列在動物社會中建立完善,社群動物成員之間都知道了自己相應的位置,那麼這個社會在一定時間內就比較穩定.種群成員不會輕易去改變自己的等級地位,不會輕易去打架斗毆.如在狼群中,當年老的頭狼不能勝任這一職位時,窺視「帥位」的不法之徒們就會蠢蠢欲動.於是,種群中原有的等級序列就會被打亂,當新的頭狼被選出後,族群中一個新的優勢等級序列便隨之形成了,並會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這一時間段內,這個狼群的內部結構是相對穩定的. ——分區分群級序.這是說優勢等級序列不僅僅是個體的地位排序,還包括了群體或地區的地位排序.如在猩猩群中,做了王後的母猩猩的幼子體力不如任何一個其他的成年猩猩,但它仍可以耀武揚威.它不僅可以到別的母猩猩懷里吃奶,甚至還可能把別的母猩猩懷里的幼子拎出來扔掉或者弄死,因為它要吃奶.那個母猩猩盡管不願意,但不敢不給它餵奶,如果它不願意或拒絕給它餵奶,小猩猩就會把它的「王後」媽媽喊來,懲罰它. 通訊行為 社會性動物在日常生活中為使整個群體的行動相互協調,必然要頻繁地接觸,進行信息交流.雖然不同動物交流的方式各不相同,但無外乎以下幾類: ——聽覺通訊.聽覺通訊是動物用發聲器官或者製造特殊聲音來發出的信息,由種群中其他的個體用聽覺器官接受信號的一個過程.如在非洲草原上的獅群中,獅子就是通過發出不同的吼叫來治理種群、向異性求歡、召集幼崽、協調狩獵行動、呼喚同伴用餐並在用餐時通過相互交談來爭奪獵物最鮮美的部位. ——視覺通訊.視覺通訊又叫光通訊,是指信號發出者通過不同的姿勢變化或周邊環境發生突然變化,使信息接受者能用眼睛感受並做出反應.如前不久某動物園曾出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由於管理疏忽,黃鼠狼在孔雀面前咬死了一隻珍珠雞.目睹了這一悲慘事件全過程的孔雀深受刺激,以至於行為失常,不分晝夜地頻頻開屏.再如司職采蜜的蜜蜂能通過8字舞和搖擺舞的形體信息,來告訴巢里其他的夥伴們發現蜜源的消息.但它並不一定要帶著大家去,它可借用太陽和巢的角度,通過不同的形體姿態變化來告訴夥伴們蜜源所在的坐標. ——觸覺通訊.觸覺通訊就是動物之間通過身體直接的或者間接的接觸,來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是在群居性動物中普遍存在著的一種通訊方式.以猴為例,猴群成員之間的交流同時存在著聽覺、視覺、觸摸等多種通訊手段,其中常見的猴子互相理毛的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觸覺通訊方式.因為在優勢等級序列已經建立的猴群中,安定團結是至關重要的,族群的全體成員都要自覺地來維護它.猴子相互理毛抓虱子不但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需求,更是猴群成員之間一種心理上、行為上的需要,是表示一種友好、一種友誼、一種結盟.此外小猴給地位高的大猴理毛還有一種討好、巴結的成分,這一點足以說明「拍馬屁」決不僅是人類的專利. ——化學通訊.化學通訊是動物通過釋放化學物質來傳遞信息的一種通訊方式.現在養寵物狗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溜狗時狗一定會在土墩、樹根、座椅下、電線桿下等明顯標志物上撒尿,而且是這邊撒一點那邊撒一點,實在有礙觀瞻,影響環境,欠缺文明.這里有必要給這些狗做一個公正的評價:它們不是不文明,而是一種本能表現.因為主人帶它到哪裡,它就把那個地方當作它的勢力范圍.於是就留下自己的氣味告訴其他的狗:這是我的地盤.這時的狗撒尿不是為了排泄的需要,是為了劃分領地. ——電通訊.電通訊是動物靠自身的電場變化來測試周圍環境,感受周圍信息的一種本能,主要體現在一些低等動物身上.如生活在水中的魚類很多會散發一種電力線,當周圍的物體切割電力線的時候,魚就能感受到這個物體的性質:是石頭還是木頭?是魚還是蝦?是獵物還是敵人?此外是為了交流,尤其是在生殖季節,要通過這種手段來相互識別.看對方是雌的還是雄的,個體是大是小,適合不適合自己……最後選出大小適宜、門當戶對的對象進行交配. 求偶行為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求偶行為對動物交配生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還有一些不為常人所知的其他作用.這就要從這一行為的兩種表現形式說起. 第一種表現形式叫做求偶炫耀.它是指動物所表現出的吸引異性,排斥同性的一種行為或者是形態結構.對於動物來講,求偶炫耀具有如下好處: ——吸引異性. ——排斥同性.因為任何一種動物都不喜歡同性跟它競爭配偶資源. ——促進異性的個體性腺發育. ——防止與異種個體雜交.因為任何一種動物的求偶炫耀都具有自身物種的特異性,這樣就不會引起異種之間的雜交. ——有利於暴露求偶者的弱點.比如有一種雉雞,每到求偶季節,雌性們就會在樹林里找到一個空曠的場地,然後紛紛飛到旁邊的樹上去當觀眾.不久,它們的追求者——雄雉雞們便會蜂擁而至,不約而同地在雌雉雞面前的空地上翩翩起舞.一輪表演過後,表演得最好的雄雉雞便會趾高氣揚地走出場地,其身後會有一大群雌雉雞隨之而去.而那些或是表演很糟糕,或是剛剛性成熟第一次登台表演的雄性競爭者們,它們出場後則沒有一隻雌雉雞跟它走.它們只能勤學苦練,等待來年.於是,通過求偶炫耀,雌性個體就得到了最佳的選擇. 第二種表現形式是同性戀.同性戀現象無論在高等的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還是低等的兩棲類動物中都有發現.那麼動物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奇特現象呢?這就要從它的生物學意義說起: 首先它有抑制攻擊的作用.由於在動物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經常會產生一些對抗性攻擊的行為,它對種群內部的安定團結及整個種群的穩定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根據矛盾論的原理,一定會存在另一種相對應的行為來把上述不穩定因素所引發的事端抑制住、平息掉.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將同性的大猩猩、黑猩猩、矮黑猩猩關在一起來觀察,發現它們常常會為一些小事而頻繁爭斗、打得頭破血流.但如果當它們之間出現了相互擁抱、互理毛發等一系列類似於求偶行為的交流時,一切爭端都平息了,且能維持較長一段時間的平靜. 同性戀行為對動物的第二個作用是能量釋放,緩解緊張.在動物的交配季節,找不到配偶的單身漢因受到附近其他同類的求偶行為或生殖行為的影響刺激,也會產生擇偶交配的沖動.但當身邊沒有異性時,同性別的群體里就可能會發生同性戀.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雄一雌的一對斑鳩放在一起,當雄斑鳩向雌斑鳩求偶的行為發生時,將雌斑鳩換為一隻公雞.這時已深陷愛河而難以自拔的雄斑鳩會馬上將注意力轉向公雞,盡管公雞不理它,但它仍然糾纏不休.這時再將公雞拿走,情急無奈的雄斑鳩已經到不管逮著什麼,不論是抹布還是拖把它都可以去求偶的地步.它圍繞著目標物打轉轉,翅膀朝下拍,頭頻頻點動……甚至會爬到拖把或者抹布上面去做出交配的姿態.試想,如果這時將另一隻雄斑鳩放在它的身邊,它能夠不求偶嗎?所以這種環境自然就誘導了它發生同性戀. 動物完成求偶後就要舉行婚禮,建立家庭.動物的家庭有多種形式,但最基本的有三種類型,即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單親家庭. 一夫一妻制被稱為家庭幸福策略,是指雌性的個體考察並且選擇對家庭忠誠眷戀的雄性個體.當今人類社會某些女性的擇偶標准極為苛刻,不僅要求男方儀表堂堂、風度翩翩,而且必須「有車、有房、有存款」,最好是「無老、無小、無負擔」,小女子忸怩作態,上述條件缺一不可.而雌性動物也是不僅看重雄性的求偶表演,同樣也關心巢大不大、是否舒適漂亮?食物儲備是否充足等等.直到把配偶折騰得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再建新巢金屋藏嬌包二奶為止,方肯下嫁.這樣的家庭不僅生活是舒適的,而且夫妻關系也是比較牢固的. 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同樣是由雌性個體來選擇的.比如說雞,公雞妻妾成群.因為母雞無論是孵蛋還是孵出小雞以後帶小雞,它都不會讓公雞近身的.這時無所事事的公雞自然會去找第二隻、第三隻、第四隻,但關鍵的原因還是原配的母雞不予計較. 單親家庭如虎、豹、熊等,由於習慣於過單身生活且領地面積都較大,因此相逢便是緣、浪漫一夜情,之後就各奔東西、形同陌路.至於孕、產、哺育的事都是雌性的,直到幼子長成獨立生活,大家還是各過各的. 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是指社會動物中有些個體為了群體的利益,或者其他個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性命的行為.如草原犬鼠是以小家庭為單位生活的,每當要進行「戶外活動」時,每個家庭都會委任專職成員來監視周邊有沒有危險.這樣,廣闊的草原上就會形成一張高度警惕的監視網.一旦有老鷹、狐狸、狼等危險對象出現,只要有一隻犬鼠發出尖叫,所有家庭的外出者就會迅速地躲入深藏於地下的洞中.這種報警信號的發出就是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不僅僅是以上一種表現方式,有時則是十分悲壯甚至可歌可泣的.就像蜘蛛和螳螂的婚禮,婚禮結束後雌性就把雄性吃掉.但雄性卻是自願的,它自願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作為雌性的營養.這是一種較個別的極端的利他行為. 再如養過小雞的人都知道,小雞在見到食物的時候會一邊吃一邊發出「嘰 、嘰、 嘰」的叫聲.這是一種食物召喚的聲音,且不管食物是多是少,夠不夠其自己吃,都會把同類召喚來一起吃.因為小雞的生命很脆弱,只要餓一兩頓就會死掉.因此,只能採用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方法來共渡難關.但當小雞長大以後就會變得自私起來,這時找到食物就自己吃的極端利己行為出現了,它不僅不再進行食物召喚,而且當別的雞過來想「分一杯羹」,還會毫不猶豫地把它打走、啄跑.「『雞』之初,性本善」,可為什麼後來學「壞」了呢?這一點用生物學很好解釋: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人對傳宗接代是看得非常重的.一些動物亦是如此.長大成熟了的雞可以通過交配下蛋來拷貝自己的基因,為了基因的延續它必須用有限的食物來補充自己,這比給八竿子打不著的個體去吃的意義重大得多.這種自私行為是動物本能的體現,無可厚非. 利己行為 人類社會中,既有與人為善、舍己為人的佳話,也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極端自私.動物世界亦是如此,這就是與利他行為相對立的利己行為.其中在利己行為的眾多表現形式中,親殺行為可謂是一種極端,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雄性殺嬰行為.在非洲大草原上,年輕的雄獅為爭奪獅王的地位會向老的獅王挑戰.一但它打敗了老獅王,不僅老獅王的領地會易主,且這塊領地上的母獅子也都將成為新獅王的妻妾.如果這時有的母獅子正在哺乳,新獅王就會想方設法把小獅子給咬死,母獅子在抵抗無效後也只能面對現實.新獅王這么做是因為哺乳期的母獅子不可能發情做它的妻子,只有在咬死小獅子強行終止母獅子哺乳後,這只母獅子才可能進入新一輪發情期,成為它的新歡. 幼體相殘.海洋中的虎鯊屬卵胎生魚類,它一次可產百餘枚卵,但到生出幼魚時每次只有一條.這是因為其它幼魚在母腹中已被它們中最兇猛的一個兄弟姐妹吃掉了.因此,剛出生的虎鯊就是一個非常出色、非常兇殘的殺手.再如杜鵑將卵產在正孵卵的大山雀巢中,孵出來的小杜鵑會毫不留情地將大山雀的卵或幼鳥推到巢外摔死,讓大山雀精心飼養它一個. 遺棄行為.遺棄行為指的是指動物的群體或者家族對行為反常表現怪異的個體予以驅逐和遺棄.假如在群體中一個成員得了傳染病,很可能使種群面臨滅頂之災.這時,它就必須被「隔離」.「隔離」的方法很簡單,大家一起跑,得了病的跟不上就被遺棄了. 總之,動物的上述行為不能用人類的倫理道德來評價或判定,因為它有其自身的生物學道理和生存的必要因素:生物總是要不斷適應周邊生活環境的改變.事實證明,只有能夠較快地適應環境的動物,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通過以上對動物社會行為的介紹,新奇之餘還提醒人們關注自身社會周圍廣闊的動物世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動物與人一樣,都是構成生物多樣性多彩世界的一分子.人與動物悠久的共處經歷也是人類的發展史,動物雖不具備人類的思維能力,但它們同樣是跳動著的生命,而且與人類有著某種契合.因此,認識動物、了解動物、關愛動物,與動物和平共處,不僅有利於人類展開視野或寓意社會世事,甚至會飽含著一些深刻的哲理,鼓勵和吸引著人們去發現,去提煉升華.(作者:黃成,南京大學副教授)

D. 生物的社會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

自然是學習行為嘍!生物生來具備的叫先天性行為,社會行為是經過學習後獲得的,希望我的回答使你滿意

E. 對生物社會行為的認識

你可以上網查些資料啊 比如猩猩 螞蟻 蜜蜂 這些都是社會性極強的生物 網上的描述到處都是

F. 哪些動物有社會行為啊最好全一點.(除了生物書上的例子) 答的越多,就有獎哦.

螞蟻,蜜蜂,猩猩,黑猩猩,各種猴子,豺狗,等等

G. 生物中社會行為什麼意思

【群居在一起的動物,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種種表現形式】,我們稱之為社會行為。

H. 哪些生物具有哪些社會性

常見的有螞蟻(各種種類的);蜜蜂(通常素食,主要吃花蜜,花粉等);馬蜂(肉食);白蟻(吃木頭)不常見的有異型(出自《異型大戰鐵血戰士》幻想系生物)。

I. 以下幾種生物,具有社會行為的是() A.蜜蜂 B.鯨魚 C.華南虎 D.貓頭鷹

A、蜜蜂具有明確的分工以及等級如蜂王,因此具有社會行為,A正確;
BCD、鯨魚、華南虎、貓頭鷹,都沒有明確的分工,也沒有等級,因此都不具有社會行為,BCD不正確.
故選:A.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