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文地理
區號:0794
郵編:344000
位置:位於江西東部,東鄰福建省。南接贛州市,西連吉安、宜春,北毗南昌、上饒。南起北緯26度 29分,北抵北緯28度30分,南北全長約222公里。西自東徑115度35分,東迄東徑117度18 分。東西寬約169公里。
人口:383.8萬
面積:1.88萬平方公里
區劃:下轄一區十縣(臨川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東鄉縣)。
撫州市位於江西省的東部,下轄一區十縣(臨川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東鄉縣)。人口383.8萬。撫州市屬中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結冰期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氣溫攝氏17度。河流屬長江流域鄱陽湖水系,主要特點是水系完整、河道密布,溪流不斷,水面廣闊,水流量大,含沙量少,水能資源豐富,撫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 撫州市山清水秀、文化昌明。先後產生了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著名文學家曾鞏、以及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等,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自然和人文景觀薈萃。現已開辟撫州「金三角」旅遊線,即臨川金山寺--南城麻姑山--金溪疏山寺;南豐桔鄉旅遊線路,即南昌--臨川--南豐。撫州「天主堂」,規模名列全國之三;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主要由「四夢村」「迎賓村」「娛樂村」組成;南城麻姑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素有「洞天福地」之稱。 撫州市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東有鷹廈鐵路,北有浙贛鐵路,西有向樂鐵路通過境內。京九鐵路的貫通,將給撫州旅遊帶來大發展的極好機遇,物盡江南之美的撫州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賓客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
撫州市歷史悠久。夏禹時地處揚州域。春秋時為百越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揚州九江郡。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設在今撫州市,仍屬豫章郡。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陳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 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管府,撫州從此定名。 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五代時,屬楊吳,升為昭武軍。宋朝,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元朝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 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改為建昌府。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辛亥革命後,廢府及直隸州。 民國2年(公元1913年),全國實行縣制,次年,全省劃四道分領八十一個縣,原撫州府、建昌府境內各縣隸屬豫章道。民國15年(公元1916年)廢道,各縣直隸省政府。民國21年(公元1932)劃全省為十三個行政區時,原撫州、建昌兩府各縣分屬第五、七、八、十一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後, 行政區屢有變更,除廣昌縣屬第八區外,域內各縣均為第七區。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屬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 1932年7月,東鄉珀玕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 1949年5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今撫州市城區)。 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1967年3月,改名為撫州地區。1968年2月,復稱撫州專區。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撫州地區,設立地級撫州市。2000年10月20日,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
⑵ 江西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是什麼
江西省的地形以江南丘陵、山地為主;盆地、谷地廣布,略帶平原。地質與地貌地質構造上,以錦江—信江一線為界,北部屬揚子准地台江南台隆,南部屬華南褶皺系,志留紀末晚加里東運動使二者合並在一起。
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遞增。贛東北、贛西北山區與鄱陽湖平原,年均溫為16.3-17.5℃,贛南盆地則為19.0-19.5℃。
(2)江西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江西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底,江西已發現各種有用礦產193種(以亞礦種計)。其中,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的139種,居全國前十位的有71種。鉭、鈾、重稀土、銣、伴生硫、化工用白雲岩、粉石英、麥飯石等8種居全國首位;鎢、銅、銀、金、鋰、銫、碲、電氣石、光學螢石水泥用輝綠岩等13種居全國第2位。
江西地處粵閩高、中溫熱水帶邊緣,截止2008年7月8日,發現溫泉百餘處、熱水鑽孔20多處。最高溫度達82℃(溫泉)及88℃(鑽孔)。以60℃以下的多,約占總數的86%左右。溫泉總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熱水鑽孔總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
⑶ 江西省的地理特徵,人口特點
1
、
地理位置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
位於北緯
24°29'14"
至
30°04'41"、東經
113°34'36"
至
118°28'58"之間。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上通武漢三鎮,下貫南京、上海,南仰梅關、俯嶺南而達廣州。江西與東南沿海各港口和江北重鎮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間。古稱江西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
2
、
地形地貌
江西版圖輪廓略呈長方形。東西省界明顯長於南北,而北之寬又數倍於南,恰如一頭昂首直立的海豹。全省南北長約
620
公里,東西寬約
490
公里。土地總面積
166947
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1.74%,居華東各省市之首。
省境除北部較為平坦外,
東西南部三面環山,中部丘陵起伏,全省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
江西地貌類型較為齊全,分布大致成不規則環狀結構,常態地貌類型則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其中山地
60101
平方公里(包括中山和低山),佔全省總面積的
36%;丘陵
70117
平方公里(包括高丘和低丘),占
42%;
崗地和平原
20022
平方公里,占
12%,水面16667平方公里,佔10%。除常態地貌類型外,還有岩溶、丹霞和冰川等特殊地貌類型。
江西地貌大致可以劃分為
9
個地貌區和
9
個地貌副區:
一為贛西北中低山與丘陵區。面積約為
3.5萬平方公里。山峰多在海拔
1000
米左右,有的達
1500
米。從中可以劃出
2
個副區:
幕阜山、九嶺山侵蝕中山副區,以開拓水電和林業為主;宜豐、高安侵蝕丘陵副區,以發展糧食和經濟作物為主。廬山即拔起於幕阜山東延余脈。
二為鄱陽湖湖積沖擊平原區。面積約為
1.5
萬平方公里。區內有廣闊的河湖沖積淤積平原,外沿則多為低緩崗地,盛產稻米和魚蝦。
三為贛東北中低山丘陵區。面積約為
2.52
萬平方公里。區內懷玉山脈橫貫,地勢中高南北低,布壟狀丘陵和盆地。可劃分為
3
個副區:浩山、蛟潭侵蝕剝蝕丘陵副區,婺源、懷玉山侵蝕中低山副區和弋陽、玉山侵蝕剝蝕紅岩丘陵盆地副區。區內宜於發展經濟林木,婺源茶蜚聲中外;
河谷兩岸和盆地則適宜於耕作業。
四為贛撫中遊河谷階地與丘陵區。
面積約為
2.19
萬平方公里。區內河流階地、丘陵和盆地交錯,地勢呈波狀起伏,坡度較緩,亦有中低山零星分布。由於有大量荒地可供墾殖,本區農業生產發展潛力相當巨大。
五為贛西中低山區。面積約為
1.04
萬平方公里。
區內萬洋山、井岡山、武功山連綿逶迤,峰峭谷險、澗深流急,森林和水利資源十分豐富。
六為贛中南中低山與丘陵區。面積約為
5.94
萬平方公里。區內東居武夷山脈,南枕九連山、大庾嶺和諸廣山脈,中部多為紅岩層和花崗岩組成的低山、丘陵和盆地,還構成了奇特的丹霞地貌。大致可劃分為四個副區:北武夷山侵蝕中山副區、南豐、黎川侵蝕丘陵副區、贛南侵蝕中低山與丘陵副區和興國、信豐侵蝕剝蝕紅岩丘陵和盆地副區。全區森林、礦產和水利資源豐富,有利於耕作業發展;若能較好控制水土流失,各業發展均有相當潛力。
⑷ 江西南昌人文地理
不管在什麼地方,人總是有很多種的。
南昌人大部分都是很講道理的,所以還是自己體驗比較好,也比較全面一點。
⑸ 江西九江的人文地理那裡有介紹的
九江位於江西最北端,長江從九江北面穿過.九江地處東徑113 o 57'--116 o 53',北緯28 o 47'--30 o 0 6'。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23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其中市區規劃面積71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平方公里。東與波陽縣和安徽省東至縣毗鄰,南接新建、安義、靖安、奉新和銅鼓五縣,西與湖南省平江縣和湖北省崇陽、通城、通山、陽新四縣搭界,北與湖北武穴市、黃梅縣及安徽宿松、望江兩縣隔江相望。
九江地勢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平均海拔32米(市區海拔20米),修水九嶺山海撥1794米,為九江最高峰,星子縣蛤蟆石附近的鄱陽湖底,海拔-9.37米,為全市最低處。全市山地佔總面積的16.4%,丘陵佔44.5%,湖泊佔18%,耕地365.22萬畝,俗稱「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園」。
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年平均氣溫16-17°C;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其中40%以上集中在第二季度;年無霜期239-266天,年平均霧日在16天以下。
⑹ 江西贛州的人文地理有誰能幫我詳細說明下
贛州簡稱虔(qian),贛州是全國面積較大的地級市之一,也是江西省人口最多、區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贛南中心城市,贛州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贛州市同時為江西南部地區區域的中心城市,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框架已經形成,以土地出讓主導的城市建設風生水起。地產、稀土、臍橙三大產業成為贛州崛起新的增長點。
贛州先後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部最佳投資城市、江西省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
贛州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贛州素有有江南宋城、客家搖籃、共和國搖籃、紅色故都、世界鎢都、世界橙鄉、稀土王國、千里贛江第一城、生態王國等美譽。被譽為適宜居住的城市。
贛州境內主要有三條江河,一條章江,一條貢江,一條贛江,章、貢兩江在贛州老城區的北端匯合成為贛江。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從江西南部的贛州出發,由南向北縱貫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簡稱「贛」字由此而來,作為「千里贛江第一城」的贛州也因這兩江匯合而得名。
新規劃,新贛州
贛州市章江新區風貌
2003年,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發展戰略,提出了把贛州中心城區建設成為贛閩粵湘四省邊際區域性現代化中心「特大城市」(人口100萬以上)的目標,計劃用20——25年左右的時間,把贛州中心城區建設成為人口200-300萬,建成區面積200-300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贛州市於2004年投入2500萬元對城市規劃進行國際招標。2005年,一個集國內外規劃設計專家智慧的,高起點、高標准、高品位的城市規劃方案正式出台。新規劃,拉開了「新贛州,大贛州」建設的序幕。2009年,贛州又被正式納入國家級的海西發展支援區,該市響亮提出,努力把贛州建設成為海西經濟區的核心城市、江西融入海西經濟區的示範城市、內地入閩台的重要交通樞紐,贛州還是泛珠三角區域的重點城市,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電機生產基地、鎢硬質合金及刀鑽具生產基地、國內知名的氟鹽化工等工業生產基地。
贛州——現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大橋——跨越歷史與未來
章江、貢江匯合成贛江,贛州正處於兩江匯合處,是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的城市,環境相當優越。
為建設現代化山水新城,贛州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資編制了《三江六岸城市設計》方案,以期打造一幅現代化山水新城。
章江新區——贛州未來的CBD:
一江兩岸四通八達
根據新城市規劃,贛州城區將分成六大片區(河套老城區、章江新區、開發區片區、水東片區、峰山片區、贛南大道片區)。其中,章江新區是贛州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區,將規劃建設成為集行政、商務、文化、博覽、居住等多功能高檔綜合區,成為新贛州的行政、文化、體育、娛樂、商業、金融、貿易和居住中心,成為贛州未來的CBD(中央商務區)。
地形贛州地處南嶺、武夷山、諸廣三大山脈交接地區,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佔全市土地面積的83%。
氣候贛州市地處中亞熱帶南緣,屬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具有冬夏季風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酷暑和嚴寒流時間短,無霜期長等氣候特徵。
2009年度全市年平均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正常。冬季氣溫偏高且變幅較大,降水特少,光照充足;春季回暖早,無「春分」寒和「清明」寒;夏季高溫持續、台風紛擾、暴雨嚴重。7月3日本市遭受了一場歷史罕見的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襲擊,其范圍廣,強度大,致災重,為建國以來有氣象記錄最嚴重;秋季高溫少雨,秋旱明顯。根據各氣象要素和氣候災害情況綜合評價,2009年度氣候屬「一般」年景。
水文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是以暴雨洪水為主要自然災害的地區。每年4~9月為汛期,5~6月為洪水的多發季節,早汛和秋汛也是有發生。2009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329.2毫米,與多年平均值(1580.2毫米)比較減少15.9%。年徑流量194.46億立方米,全市徑流量年內分配不均衡,汛期(4~9月)實測徑流量為138.48億立方米,占年徑流量的71.2%,非汛期徑流量為55.98億立方米,佔全年徑流量的28.8%
四季氣候特徵春季:
陰雨連綿災害。3-5月,冷暖氣流在贛南頻繁交匯,天氣變化無常,時冷時熱,陰雨常現。一旦冷暖
美麗的贛州——上猶江
氣流對抗劇烈,雷雨大風、冰雹、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均可發生。據資料統計,3-5月全市平均雨日為55天,總降雨量為628毫米。大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災害天氣頻率之大,皆為全年各季之冠,此外,在春播期還經常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危害早稻播種育秧。
夏季:
先澇後旱少酷暑。初夏全市正處於副熱帶高壓邊緣西南氣流中,水汽充足,一遇到冷空氣,降雨大且易集中。6月全市平均雨量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達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該月平均暴雨17站次,是全市最易發生洪澇災害的主汛期。盛夏7—8月,中部盆地白天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氣溫一般均在30℃以下,雖然白天較炎熱,但少酷暑。
秋季:
風和日麗天氣爽。10-11月中旬約一周時間,常受北方南下的高壓控制,大氣層結穩定,天氣晴好。月平均雨日只有6-8天,月平均氣溫14-21℃,月平均相對濕度70-80%,是全年陰雨日數最少、溫和氣爽最宜人的季節。
冬季:
冷而不寒少雨雪。贛南緯度較低,北面有高山阻攔冷空氣直驅南下,入冬較遲,凍害較輕;又常受北方乾冷空氣團控制,少有雲雨形成。白天太陽照射,氣溫較高;晚上輻射冷卻,氣溫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澆凍。受強寒潮襲擊時,可產生固體降水或冰凌天氣,但機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只有1-2天。
⑺ 江西人文地理
你好,南昌是古代荊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它以其獨特的水鄉文化在中華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⑻ 江西和安徽的人文地理詳細點謝謝
江西的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贛劇,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附:南四腔之首的弋陽腔: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瓷文化】
景德鎮是以盛產瓷器而聞名於世的,有著瓷都的美譽。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從漢代起,景德鎮就開始了制瓷歷史,據文獻記載已有近17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制瓷歷史進程中,它集各地名窯之大成,匯聚制瓷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景德鎮瓷器,並以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造型優美,製作精良而著稱於世。
景德鎮古稱新平鎮,唐天寶元年改稱昌南鎮,景德鎮市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宋以來,歷經千年風雨保持瓷器產銷經久不衰。景德鎮瓷器是一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和蘊含著濃鬱陶瓷文化氛圍的產品,世界因瓷器而認識中國,英語中的CHINA是代表中國,也是瓷器的稱呼。景德鎮又是因瓷而名。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宋真宗命進御瓷器的底部要寫上「景德年制」四字,據《宋會要輯》(卷一百九十•方域十二載)記載「江東路饒州浮梁縣景德鎮,(宋)景德元年置。」明確記載景德鎮的置鎮時間是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
自宋代起,景德鎮瓷器就成了皇家宮廷的御用瓷器。元朝統治後進一步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監造供朝廷使用的御用瓷器,並為官府機構樞密院定燒印有「樞府」銘文的卵白釉瓷。元代時期的景德鎮在制瓷工藝上有了新的突破,這在我國陶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是制胎原料的進步,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燒成溫度,減少了器物的變形,因而能燒造頗有氣勢的大型器皿,並採用了還原焰燒成,使景德鎮瓷器的特色充分顯示出來了,使中國畫技巧和制瓷工藝的結合更加成熟。具有強烈中國氣派與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的出現,使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蘭釉等等顏色釉瓷的燒製成功,它標志著景德鎮已經能熟練掌握各種呈色劑,從而結束了元代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類的局面。明代景德鎮所產的瓷器,數量大,品種多,質量好,銷路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敘述當時景德鎮瓷器的產量時是這樣說,「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指景德鎮),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明代以後,朝廷專門在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專供朝廷之用。將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在當時形成了「官民競市」的繁榮局面。此時景德鎮瓷器的生產是「天下窯器所聚,萬杵之聲殷地,火花炸天,夜令人不能寢」的江南雄鎮。景德鎮在明萬曆時期就成為舉世聞名的瓷都了。當時的景德鎮在全國處於制瓷業中心的地位,它不僅擔負著宮廷御器和明政府對內、對外賜賞和交換的全部官窯瓷器的製作,而且還要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
清王朝對景德鎮的陶政設施,大致沿襲明代遺制。瓷器生產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並設立了督陶官,監造瓷器。景德鎮瓷器生產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制瓷技術更趨嫻熟精湛,品種尤為豐富多彩,高溫顏色釉「晶瑩純全」,琺琅彩、粉彩精細秀雅,康熙時期的青花、三彩、五彩風格別致,雍正時期的墨彩樸素清逸,乾隆時期的青花玲瓏和仿古瓷雕等特種工藝瓷巧奪天工,出神入化,令人驚嘆。
景德鎮瓷器在近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提高,在近代全面繼承歷史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有了創新和發展。而今,瓷器已成為江西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具識別性的風物之一,千年以來形成的瓷文化更可謂是江西文化里精緻華美的一章。
【贛菜】
贛菜作為中國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數千年飲食文化的積淀。《後漢書》中的《豫章記》稱江西「嘉蔬精稻,擅味八方」。唐初,王勃赴滕王舉辦的盛宴,興奮之餘贊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明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曾記載江西名菜「粉蒸肉」。今天的贛菜,正是在繼承歷代「文人菜」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鄉土味極濃的「家鄉菜」。
特色贛菜由南昌、九江、贛南三大流派互相滲透交匯而成。贛菜雖然不在八大菜系之列,但獨具特色。贛菜選料廣泛、主料突出、注重刀工、製作精細,在烹飪中突出「原汁原味」:
1.在烹飪技法上,注重火候,以燒、燜、燉、蒸、炒為主。
2.在原料選取上,崇尚綠色、生態、健康理念。江西生態環境很好,取自本土的原料都是綠色健康的,如鄱陽湖的藜蒿、井岡山的竹筍、軍山湖的大閘蟹、余乾的辣椒等。
3.在味型上,以辣為主。與川菜的麻辣、湘菜的辛辣、鄂菜的酸辣不同,贛菜的辣是香辣、鮮辣,辣味適中,南北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群體。
贛菜在技術上大同小異。取料以地方特產原料為主,配製上講究精選嚴實,刀工精細,突出主料,分色配料。烹飪方法上講究火工,擅用燒、炒、燉、燜、蒸等法,其中粉蒸是一特色,比如粉蒸肉、粉蒸大腸,須放入醬油、辣椒末、白糖、料酒、蔥末、薑末、味精、胡椒粉等,即原汁原味、又香味別具。在質感上,講究原汁鮮味,酥、爛、脆,油而不膩,味重偏辣,接近湘菜和川菜體系。其中南昌菜是贛菜菜系的主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講究配色、造型。其中三杯狗肉、豫章酥雞與五元龍鳳湯等都是菜中精品,藜蒿炒臘肉、瓦罐湯、米粉蒸肉、南昌炒粉、涼拌粉都極具地方特色,煌上煌烤鹵出窯於現代口味。
烹飪技法
贛菜製作頗講求程序。在刀工處理上,有三法十八種,要求厚薄均勻,長短一致,不能藕斷絲連。配料時注重營養成分的搭配和利用葯膳的營養原則,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效果。上漿掛糊採用麵粉和生粉均可,但必須在加熱前上漿。烹調時注意調味和火候。菜成後,還要選好盛具,講求裝盤的造型美,並適當選用異形盤,直奔主題,引起人們的食慾。上桌時還有順序原則,比如先冷後熱、先味輕後味重、先淡後咸、先咸後甜等,都蘊含了相應的科學道理。
風味菜點
江西著名的風味菜點有:豫章酥雞、 五元龍鳳湯、三杯仔雞、瓦罐湯、香質肉、冬筍干燒肉、藜蒿炒臘肉、原籠船板肉、潯陽魚片、炸石雞、興國豆腐、米粉牛肉、金線吊葫蘆、信豐蘿卜餃、樟樹包面、黃元米果、米粉蒸肉、豆泡燒肉、八寶飯、井岡山煙筍、南昌獅子頭、南安板鴨、貴溪捺菜、萍鄉熏肉、南昌炒粉等等。
【儺文化】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獲得生息,繁衍後代,生存的慾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觀念的幫助來超越自我,龍的傳人以偉大的浪漫主義心性創造了燦爛的巫儺文化。「儺」乃人避其難之謂,意為「驚驅疫厲之鬼」。巫儺活動在生命意識上滿足了廣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長期以來,巫儺之風的傳承與流布融入習俗之中,即使在現代,仍以傳統文化的形態存留於民間。
巫儺活動在贛鄱大地可上溯到殷商。經三千年的沿襲、發展,江西儺文化形成了歷史積淀豐厚、原始形態古樸、文化遺存眾多、文化體系完整等鮮明的特點;江西儺事活動分布廣泛,其中的許多民俗遺存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據 1995 年調查統計,全省有 25 各縣(市)有儺事活動,保留的儺舞儺戲節目 247 各;江西儺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矚目,多次應邀遠赴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表演、交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十大商幫之一,盛極一時,以講究賈德著稱。
江西在兩宋以後,由於得天獨厚,人傑地靈,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先進地區。歷元至明,江西繼續保持這一經濟優勢。在明朝,江西人口僅次於浙江,居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中的第二位;由於地產豐富,盛產糧食、茶葉、陶瓷、紙張、布匹、木材……繳納稅糧在明孝宗弘治年代直至明神宗萬曆年代卻居全國第一。
明代江右商幫的興起是精明的江西人,在較為有利的經濟基礎之上,利用良好的地理經濟環境,得益於當時明朝的海禁政策;江西明代的流民運動實質上就是一種經濟擴張,使江右商幫在當時能夠發展起來,才有了「無江西人不成市場」之說。
江右商幫的興起,為江西的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貢獻,貿易的繁榮造就了江西當時的輝煌:「瓷都」景德鎮名揚萬里;樟樹無葯,卻成為「葯都」有「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說;九江雄踞長江之濱成為當時極具影響的商埠,在當時江蘇一帶,市傳「三日不見贛糧船,市上就要鬧糧荒。」以至於後來九江引起外國列強垂涎;商業繁榮,促進了江西各業的迅速發展,素有「江南糧倉」美名的江西,真是百業興旺。
【贛派建築】
以樂安流坑、安義羅田等江西古村落為代表的贛派建築文化:其布局簡潔,朴實素雅,是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贛派民居建築。外看,多為長方形平面,用空半磚牆圍合,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馬頭牆造型豐富多樣,翹首長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風。入內,其格局多為二進三開間,一堂一廳,面闊三間,明間廳堂,次間臣室,左右對稱。木構穿斗式梁架,並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軒,形制秀美且富於變化。卧室樓高一層半,下層居住,上半層放置什物。廳堂沒有分層,顯得高大寬敞,氣勢極為堂皇。室內地面,以長條青磚橫向錯縫鋪砌。神龕設在廳堂寶壁兩邊側門的上方。堂前均有較為狹小的天井,既從採光通風之用,又取四水歸堂之意,無形中把人與天銜接起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情境。
室內裝飾主要有木雕(刻)、磚雕(刻)、石雕(刻)、彩畫和墨繪,其風格明快,工藝精湛,圖案豐富,內涵深邃,反映了贛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天人合一」的崇尚,對倫理道德的尊重。「理學名家」宅門前和大宗祠遺址上的元明時代的紅石獅子,文館享堂內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繪,都是難得的藝術精品。而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更是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國內絕無僅有,堪稱國粹。
融於自然的山村環境,獨特別致的村落布局,典雅古老的建築群落,完善實用的排水系統,那精美絕倫的建築裝飾,文情脈脈的匾額楹聯,怡目激思的家藏文物,積厚流廣的家庭遺存,古樸純真的民俗風情、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無不構成了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相融洽的環境空間。
可以說贛派建築,既是中國古建築文化中極其華美一章,又豫章大地上贛派文化的一個重要代表。
【書院文化】
古代書院曾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江西素稱人文之鄉,在書院建設方面因其起步早、數量多、影響大等特點而頗負盛名。
書院之名,始於唐代。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校刊、收藏經籍。從事教學活動的書院大約始於中唐時期,約在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至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江西的桂岩書院即創建於這一時期。桂岩書院在唐洪州高安縣境內,地處縣城北六十里之洪城桂岩,即今江西高安縣華林鄉。桂岩書院的創始人為高安人幸南容。幸南容於貞元9年(793)中進士,曾官為國子監祭酒。814年告老還鄉,創建桂岩書院,「開館授業」。這是江西書院史上最早的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聚徒講學書院之一。除桂岩書院外,江西建於唐代的書院還有皇寮書院、虎溪書院、李渤書堂、東佳書院、景星書院等。
此後,江西書院代有增置。據清雍正《江西通志.書院》統計,江西共有書院368所,其中創建於唐代的5所,南唐2所,宋代131所,元代36所,明代166所,清代28所。另據清光緒《江西通志.書院》記載,江西書院達526所。有學者根據其它各種史籍、志書、筆記、碑刻統計,認為江西古代書院足有千餘所之多。
【贛語】
贛語,又稱贛方言,古稱傒語。屬漢藏語系漢語,主要用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數約為使用人口約5148萬,是漢語七大方言區之一。
江西省內通行贛方言的有 60 多個縣市。
包括南昌、景德鎮(城區)、萍鄉和宜春、撫州、井岡山三地區的各縣市:南昌、新建、安義、靖安、奉新、高安、宜豐、銅鼓(也有人認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萬載、分宜、新余、 清江、豐城、 進賢、東鄉、臨川、金溪、資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黃、樂安、南豐、新干、峽江、永豐、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蓮花、安福、寧岡、遂川、 萬安;上饒、 九江兩地區的大多數縣市:鄱陽、余干、 萬年、鷹潭、 貴溪、余江、弋陽、橫峰、鉛山、樂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澤、武寧、修水;贛州地區的廣昌、石城、寧都、興國、於都、瑞金、會昌等縣也有使用贛方言的鄉鎮。
此外,通行贛方言的還有湖南省東界的13個縣:臨湘、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常寧、資興、安仁,岳陽、永興;福建省西北部的 4個縣市:邵武、光澤、建寧、泰寧;湖北省東南部與江西省連界的 8個縣:通城、蒲圻、崇陽、通山、陽新、咸寧、嘉魚、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地區的望江、東至、宿松、懷寧、太湖、潛山、岳西、桐城等縣
⑼ 贛州人文地理環境及其影響
贛州,簡稱「虔」,別稱「虔城」,也稱「贛南」,位於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的南大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
贛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擁有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全省首個綜合保稅區。贛州是全國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和著名的紅色旅遊目的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贛粵閩湘四省通衢的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贛州都市區也是江西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三大都市區之一。
贛州有著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來為江南政治經濟軍事重鎮。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守仁、辛棄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南主政過。
王守仁心學精粹《傳習錄》,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周敦頤《愛蓮說》,毛主席的《菩薩蠻·大柏地》,陳毅元帥的《梅嶺三章》皆創作於贛南。贛州還是《牡丹亭》故事的發源地。
此外,贛州是世界風水堪輿文化發源地,還有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等美譽。
⑽ 有關江西人文地理的作文600字
如果讓我變,我有很多想變的東西,但是我最想變的是一條小魚。
我變成小魚後,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水裡游泳了。
春天,冰雪融化,百花齊放,我就在清清的溪水裡游來游去。有時突然躍出水面,看看小溪旁邊茂盛的樹木。我還可以游到瀑布旁邊,去欣賞瀑布旁泉水演奏的動聽歌曲。
夏天,我在溪水裡洗澡。涼涼的溪水,讓我和其他小魚玩的更高興,更快樂,我還可以和其他小魚去捕食小蝦米,品嘗一下鮮鮮的小蝦的味道。
秋天,是一個果實累累的季節。每當我們戲水時,一片片紅色的樹葉紛紛向大樹媽媽告別,然後就離開樹媽媽的懷抱。我可以躍出水面,將一片樹葉壓到小溪底下,讓小溪也感覺一下樹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