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水彩畫的歷史

水彩畫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29 20:25:05

❶ 最早的水彩畫

水彩畫,在人們的概念中,一直把它作為外來藝術。由於在英國流傳的時間較長,所以世界上總把英國作為水彩畫的發源地。
據史載最早出現的英國水彩畫,可追溯到16世紀後期,距今約四百年歷史
但是人們又發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的畫家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早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就用水彩作畫,他的一些色彩淡雅的小幅水彩畫「一簇櫻草」、「大草坪」等,至今仍不失為佳作。
而17世紀初期,荷蘭的獨立,給商業和文化帶來了繁榮,為此,一些描繪荷蘭景色的優美典雅的水彩畫,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場上出現,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時荷蘭的繪畫成為世界美術行列中的高峰,並對英法等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彩畫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並在當時堪與油畫抗衡並流傳至今的,還是要算英國。
歐洲一些畫家,都不像英國畫家那樣嚴肅認真地對待這門藝術形式。英國水彩畫家在經過長期的努力後,克服了某種歧視,才奠定了它應有的地位,享有盛譽的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也直到20世紀的1943年才吸收了第一位水彩畫家為正式會員。
事實上歐洲在中古時代的4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水彩畫的雛形,那是指經本上每一章文字首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貴族使用的一些手冊,草葯等植物的書籍等,都以手繪小插圖裝飾,這些在鋼筆(鵝翎筆)底稿上,用清水浸顏料所作的畫,畫得很纖細。後來為了使顏料加厚並粘附在紙上,進一步加雞蛋清,加可溶的阿拉伯樹膠,加蜂蜜和甘油等,又逐步製成糊狀或塊狀顏料,從現制現調現畫到稍能保存,這段歷史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歲月。
英國在16世紀至18世紀後期的作品中,畫家們雖已懂得在製作顏料時要加凝固劑,但這些物質調成的顏料作畫容易變黃,所以當時很多畫家常用一種顏色作畫,或是黑色,或是偏淡的灰青、灰藍色,他們先用鋼筆(鵝翎筆)勾畫很精緻的線條,再在底稿上敷以深淺的單色,頗似建築渲染圖,所以這一段時期幾乎可稱為單色畫時期。 隨著歷史的演變,到18世紀時,英國逐步上升為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軍事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英國水彩畫在此形勢下相應得以進展。 「地形畫」的問世,無形中把水彩畫的色彩技巧問題推進了一步。
有「水彩畫之父」美稱的保爾·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顏料製造和繪制技法方面,作了不斷的嘗試,他和他的哥哥托馬斯·桑德比(Thomas Sandby 1721-1798)都曾在倫敦軍事制圖部工作,先後擔任軍事觀察機構和皇家地形景物的繪圖員,在大量地形畫的繪制中,對大自然進行了深入的觀察研究,特別是 對天空、草地、樹木、岩石和建築物等的描繪,顯示了水彩畫已能表現陽光和空氣的能力。當然,在他們的前後或當時,還有不少從事地形畫的畫家,但在內容上僅有記錄性的特點,與欣賞性的水彩畫不能混為一談,而保爾·桑德比才使色彩和水彩畫的表現技巧展示了新的趨勢。
18世紀後期,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1802)等人的作品,在保爾·桑德比所取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力圖改革並擺脫過去固有的畫法,逐漸從傳統的偏冷色彩打底,改為暖色或相關色打底,或改變打底色的方法,分別用各種色彩將各種景物直接畫在紙上,
可以說,吉爾丁是真正擺脫單色畫的第一個畫家,雖然他僅活了二十七歲,但從他開始,英國水彩畫的色彩改革已初具面貌,吉爾丁對其後的水彩畫家的影響很大。
吉爾丁去世後,理查德·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aton 1802-1828)這位巨星的閃現,進一步奠定了英國水彩畫的色彩基礎,並使之趨向成熟。他少年時期,隨家移居巴黎,後與法國的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羅瓦(Euaène Delacroix 1798-1863)成為摯友。又創造了在羅浮宮學習研究的條件,使他的風景畫在法國被認為是一次作品的革命,所以他的水彩畫成了法國水彩畫的啟蒙者,並多次在法國得獎,1827年重返英國時,還不太為人所知。過度的勤奮,過早地結束了他的生命,病逝前才為祖國所公認。他的作品《懸崖下》、《阿芒寺院》等的畫法,已與一些現代的作品風格極為相似。 與吉爾丁同年出生的威廉·透納(Joseph Malla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是西方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畫家,他既以油畫著稱,又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巨匠。地形畫和18世紀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成了他藝術的起點,他對色彩的大膽嘗試,使他在水彩畫領域取得了革新的效果,他十四歲進入皇家美術院,二十七歲成為皇家美術院的院士,藝術道路比較順暢,一生創作了大量水彩畫和油畫,並有很多以海景為題材的作品,臨終時,留下大量水彩畫和油畫,這些作品都捐給了國家美術館,是他留給自己祖國最珍貴的禮物。
與威廉·透納齊名的約翰·康斯泰勃爾(John Constable 1776-1837)也是西方美術史上的巨匠,也以油畫和水彩畫著稱,一生以故鄉風光為創作題材,但他僅把水彩畫作為記錄和研究自然的素材,生前並沒有以一個水彩畫家的身份受到重視,直到本世紀,才為人們所公認。 從總結和研究的角度而言,英國的水彩畫在擁有波寧頓、透納、康斯泰勃爾後,其色彩、技法和畫風已日趨成熟,尤其在作品中就光對色彩所起的科學作用,個人畫風的鮮明性,已明顯地顯示了出來。當然,和他們同期或先後出現的一大批水彩畫家,都對英國的水彩畫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約翰·瓦利(John Vauey 1781-1873)的理論教學成就;約翰·塞爾·柯脫門(工ohn Sell Catman 1782-1842)帶有裝飾味又透明輕快的畫風;彼得·特·溫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細膩又抒情的作品;大衛·柯克斯(David COX1783-1859)粗獷而又耐人尋味的情趣等……都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先驅。一直延續到20世紀,水彩畫的特性及其面貌已為人們所熟悉,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種種改革。
我國同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較早,遠在公元1271年時,義大利傑出的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已把西歐的工藝品和繪畫傳到中國。
隨著宗教的傳播,16世紀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0-1610)來中國時,帶來了一些水彩畫的印刷品,18世紀初葉,義大利畫家、耶穌會員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來到北京,常使用水彩畫工具作畫,使中西繪畫技法熔為一爐;
之後,法國也派擅長水彩畫的傳教士蔣友億來北京,而此前後,歐洲一些國家已有外交使團和商務團體來到中國,其中,英國水彩畫家尤多。
可以說,西洋的水彩畫形式傳人中國,並在中國得以發展,約有百餘年歷史。

❷ 水粉畫歷史的開始

水粉畫一般被認為是18 世紀英國水彩畫的一個分支。當歐洲水彩畫不斷發展並成熟起來時,人們逐步的要將之與油畫抗衡,但是水彩畫的表現技法決定了它的視覺效果,都難以達到油畫厚重的表現力度,為了擺脫這種局面,藝術家們就在水彩畫中加入了有著極強覆蓋力的白粉色作畫,在一定意義上接近了油畫的視覺效果,由此就演變出了水粉畫這一畫種。最早接觸他的是德國繪畫巨匠丟勒,他在學畫之初就常常在水彩顏料中加入不透明的白粉色作畫,這恰恰是水粉畫的表現技法所在。它的顏料是不透明的,並且它有(或應該有)絕對的遮蓋能力。恰當的水粉畫顏料是在與水彩畫顏料相同的溶劑中研磨顏料製作,但是它的比例要比用於研磨水彩畫顏料的要大,並且通過添加不同量的惰性顏料,像白堊或硫酸鋇粉而獲得不透明效果。但是與將近200年的使用歷史相比,它還有著另外的意思,在16世紀有義大利人曾談到:讓我們把水粉畫(guazzo)留給那些失去正確方向的弗蘭德人,而我們要畫油畫(油畫,指15世紀膠蛋白畫之上的油顏料的純油畫顏料的優點)。由此可見水粉畫歷史的久遠及概念的另一層含義。

從其概念上看,中外古代石窟、墓室、寺院壁畫也可視為水粉畫。如我國北魏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元朝永樂宮壁畫和歷代工筆重彩畫,以及古代院體畫和民間繪畫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們繪制的壁畫,有的都是以膠和蛋青調和顏料份繪制而成的,雖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製作工藝和現代水粉畫有所不同。但都有著水粉畫的基本藝術特點,是現代水粉畫的前身。如果從18世紀開始算起,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水粉畫以走到了現代的階段,它廣泛的應用到藝術設計、教學、插圖、實用美術、舞台美術、廣告宣傳等不同的領域。按表現對象不同可分為靜物、人物、風景等題材。隨著西方現代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各畫種的界限逐漸模糊,普遍採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之後架上繪畫已不再是主流。同我們的目前現狀相比,我國水粉畫已經發展為獨立的畫種,和水彩畫一起出現在各大美術院校的教學以及國內各大美展上,其概念普遍的理解是水粉畫為不透明水彩畫。尤其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美術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提及水粉畫其概念也有了新的含義;一是用水粉顏料繪制的創作作品,一般參加國內各大美展,二是指應試學生以及美術院校作為色彩教學基礎訓練的水粉畫習作作品。之所以如此可能與水粉畫的自身特點分不開。因為水粉畫作畫時應用的工具和材料簡單易用,也可以反復修改製作,其功能也有欣賞和實用的共同特點,非常適合於初學者掌握。這些特點使水粉畫在國內形成了兩大主流,新的含意往往使人們一提及水粉畫就給了它一個固定的模式,即厚塗的類似於油畫的表現效果。筆觸奔放的、有著簡潔大關系的習作作品。若有人稍改變了表現的形式,比如說表達的寫實一點則被認為是像油畫等等,也有人把它只是當作練習色彩的介於油畫和水彩之間的畫種,這種思想意識的存在極不利於對水粉畫技法材料的研究。因為它的表現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對其材料的不斷探研也有利於水粉畫的長時間保存,而不只是僅僅局限於市面上的廣告色顏料。

❸ 水彩畫的起源

「水彩畫」顧名思義,就是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作畫的表現方式。因此,水彩畫的范疇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畫卷,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歐洲中世紀聖經手抄本的插圖。及我國古代的傳統洛陽東郊顧人殘墓中布質畫幔的遺跡,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阿爾塔米拉和拉思考(Altamira & Lascauxl)的洞穴壁畫。雖然許多古代人類用顏料、樹脂調和水,作為記載他們的生活瑣事,傳述他們社會文明的工具,但是,隨著時光的荏苒,知識的累積,歷經18、19世紀歐洲水彩畫的興起;尤其是英國多位水彩畫家們努力所創立的豐碩成就,從此,水彩畫漸近完美。到19世紀末,水彩畫已經發展出完整的獨自體系。就狹義的定義而言,「水彩畫」是指用水彩顏料,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的繪畫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兩大領域。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繪畫材料的生產,20世紀水彩畫已不再局限於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范疇。舉凡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如Gesso、壓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鉛筆,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
(1)水彩畫的起源:

人類著書並為書作插圖的歷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
最初,人們在埃及尼羅河沿岸發現了一種叫做紙莎草(Papyrus)的纖維質植物,取其莖皮,可以製成卷軸,用來寫字作畫,做成關於科學、歷史、巫術及宗教的書卷。這種卷軸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隨死者抵達另一個世界,上面的文字幫助他們向冥神奧西里斯解釋他們一生的作為。卷上的畫像以後被稱為細密畫,都是用透明的顏色畫成的。土黃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紅色取自硃砂類的礦物;石青為藍,石綠為綠,土黃為黃,蟲膠為橙;黑色以柳木炭製作,白色則用白堊。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樹膠(Gum arabic)加蛋白調和,用水稀釋後使用。簡而言之,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後,大約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國王歐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以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
首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占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視手稿創作,他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於細密畫中。事實上,這些就是水彩畫的雛型。

(2)歐洲大陸水彩畫的造端:

15世紀德國巨匠杜勒(Albrect Durer,1471~1528年)除了留下許多木刻版畫及銅版畫大作之外,他以贊賞大自然的心情,畫了許多動物與植物的寫生作品及富有詩意與透視感的精細風景畫,這些完整度很高的水彩作品成為早期水彩畫的典範,揭開了水彩畫史的序幕。
16、17世紀的水彩畫以荷蘭為代表,但大都是以棕色為主的單色系繪畫,或作為油畫創作的草稿。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凡‧艾霓(Anthony Van Gyck,1599~1641年)及林布蘭(Rembrandt Van Rym,1606~1669年)等畫家,均有水彩作品遺留下來,其中晚年凡‧艾克僑居英國,擔任宮廷畫師,畫了一些較完整的水彩畫;林布蘭在水墨畫上敷上淡淡的色彩之作風,均對水彩畫的表現法推進了許多。
水彩畫雖然不是從英國發跡,但其陰雨多霧而時見陽光的氣候所造成的大氣氛圍。彷佛特別適宜水彩畫。18世紀的英國,可以說是培養出水彩體系的溫室;尤其是風景畫,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水彩畫已經發展成國際性的繪畫藝術。這個時期的代表畫家桑德比(Paul Sandby,1725~1809年)以其出眾的才氣及勤奮的毅力,在水彩表現技法及顏料的製造方面,均下了不少工夫研究。以其對大自然深入的觀察,將原本盛行的水彩地形圖繪向前推進一步,以歌頌自然的彩色詩篇表現陽光與空氣。而榮獲 「水彩藝術之父」的尊榮。

❹ 世界上最早的水彩畫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水彩畫是16世紀德國畫家丟勒畫的《一大塊草皮》。
水彩畫簡史
第一章 水彩畫簡史

水彩畫,在人們的概念中,一直把它作為外來藝術。由於在英國流傳的時間較長,所以世界上總把英國作為水彩畫的發源地。
據史載最早出現的英國水彩畫,可追溯到16世紀後期,距今約四百年歷史。
但是人們又發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的畫家丟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早在15世紀末和16世紀初就用水彩作畫,他的一些色彩淡雅的小幅水彩畫「一簇櫻草」、「大草坪」等,至今仍不失為佳作。而17世紀初期,荷蘭的獨立,給商業和文化帶來了繁榮,為此,一些描繪荷蘭景色的優美典雅的水彩畫,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場上出現,深受人們的喜愛,當時荷蘭的繪畫成為世界美術行列中的高峰,並對英法等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彩畫能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並在當時堪與油畫抗衡並流傳至今的,還是要算英國。歐洲一些畫家,都不像英國畫家那樣嚴肅認真地對待這門藝術形式。英國水彩畫家在經過長期的努力後,克服了某種歧視,才奠定了它應有的地位,享有盛譽的英國皇家藝術學會,也直到20世紀的1943年才吸收了第一位水彩畫家為正式會員。
水彩畫雖然在英國躋於較高的藝術領域,而其表現形式和顏料製作的發展是極為緩慢的。
事實上歐洲在中古時代的4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水彩畫的雛形,那是指經本上每一章文字首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貴族使用的一些手冊,草葯等植物的書籍等,都以手繪小插圖裝飾,這些在鋼筆(鵝翎筆)底稿上,用清水浸顏料所作的畫,畫得很纖細。後來為了使顏料加厚並粘附在紙上,進一步加雞蛋清,加可溶的阿拉伯樹膠,加蜂蜜和甘油等,又逐步製成糊狀或塊狀顏料,從現制現調現畫到稍能保存,這段歷史經歷了較為漫長的歲月。
英國在16世紀至18世紀後期的作品中,畫家們雖已懂得在製作顏料時要加凝固劑,但這些物質調成的顏料作畫容易變黃,所以當時很多畫家常用一種顏色作畫,或是黑色,或是偏淡的灰青、灰藍色,他們先用鋼筆(鵝翎筆)勾畫很精緻的線條,再在底稿上敷以深淺的單色,頗似建築渲染圖,所以這一段時期幾乎可稱為單色畫時期。
隨著歷史的演變,到18世紀時,英國逐步上升為歐洲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軍事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英國水彩畫在此形勢下相應得以進展。
「地形畫」的問世,無形中把水彩畫的色彩技巧問題推進了一步。有「水彩畫之父」美稱的保爾·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顏料製造和繪制技法方面,作了不斷的嘗試,他和他的哥哥托馬斯·桑德比(Thomas Sandby 1721—1798)都曾在倫敦軍事制圖部工作,先後擔任軍事觀察機構和皇家地形景物的繪圖員,在大量地形畫的繪制中,對大自然進行了深入的觀察研究,特別是 對天空、草地、樹木、岩石和建築物等的描繪,顯示了水彩畫已能表現陽光和空氣的能力。當然,在他們的前後或當時,還有不少從事地形畫的畫家,但在內容上僅有記錄性的特點,與欣賞性的水彩畫不能混為一談,而保爾·桑德比才使色彩和水彩畫的表現技巧展示了新的趨勢。
18世紀後期,托馬斯·吉爾丁(Thomas Girtin1775—1802)等人的作品,在保爾·桑德比所取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力圖改革並擺脫過去固有的畫法,逐漸從傳統的偏冷色彩打底,改為暖色或相關色打底,或改變打底色的方法,分別用各種色彩將各種景物直接畫在紙上,可以說,吉爾丁是真正擺脫單色畫的第一個畫家,雖然他僅活了二十七歲,但從他開始,英國水彩畫的色彩改革已初具面貌,吉爾丁對其後的水彩畫家的影響很大。
吉爾丁去世後,理查德·波寧頓(Richard Parkes Boninaton 1802-1828)這位巨星的閃現,進一步奠定了英國水彩畫的色彩基礎,並使之趨向成熟。他少年時期,隨家移居巴黎,後與法國的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羅瓦(Euaène Delacroix 1798—1863)成為摯友。又創造了在羅浮宮學習研究的條件,使他的風景畫在法國被認為是一次作品的革命,所以他的水彩畫成了法國水彩畫的啟蒙者,並多次在法國得獎,1827年重返英國時,還不太為人所知。過度的勤奮,過早地結束了他的生命,病逝前才為祖國所公認。他的作品《懸崖下》、《阿芒寺院》等的畫法,已與一些現代的作品風格極為相似。
與吉爾丁同年出生的威廉·透納(Joseph Malla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是西方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畫家,他既以油畫著稱,又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巨匠。地形畫和18世紀其他一些畫家的作品,成了他藝術的起點,他對色彩的大膽嘗試,使他在水彩畫領域取得了革新的效果,他十四歲進入皇家美術院,二十七歲成為皇家美術院的院士,藝術道路比較順暢,一生創作了大量水彩畫和油畫,並有很多以海景為題材的作品,臨終時,留下大量水彩畫和油畫,這些作品都捐給了國家美術館,是他留給自己祖國最珍貴的禮物。
與威廉·透納齊名的約翰·康斯泰勃爾(John Constable 1776-1837)也是西方美術史上的巨匠,也以油畫和水彩畫著稱,一生以故鄉風光為創作題材,但他僅把水彩畫作為記錄和研究自然的素材,生前並沒有以一個水彩畫家的身份受到重視,直到本世紀,才為人們所公認。
從總結和研究的角度而言,英國的水彩畫在擁有波寧頓、透納、康斯泰勃爾後,其色彩、技法和畫風已日趨成熟,尤其在作品中就光對色彩所起的科學作用,個人畫風的鮮明性,已明顯地顯示了出來。當然,和他們同期或先後出現的一大批水彩畫家,都對英國的水彩畫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約翰·瓦利(John Vauey 1781—1873)的理論教學成就;約翰·塞爾·柯脫門(工ohn Sell Catman 1782-1842)帶有裝飾味又透明輕快的畫風;彼得·特·溫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細膩又抒情的作品;大衛·柯克斯(David COX1783-1859)粗獷而又耐人尋味的情趣等……都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先驅。一直延續到20世紀,水彩畫的特性及其面貌已為人們所熟悉,並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種種改革。
我國同西方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較早,遠在公元1271年時,義大利傑出的旅行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 1254-1324)已把西歐的工藝品和繪畫傳到中國。隨著宗教的傳播,16世紀後期,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0-1610)來中國時,帶來了一些水彩畫的印刷品,18世紀初葉,義大利畫家、耶穌會員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來到北京,常使用水彩畫工具作畫,使中西繪畫技法熔為一爐;之後,法國也派擅長水彩畫的傳教士蔣友億來北京,而此前後,歐洲一些國家已有外交使團和商務團體來到中國,其中,英國水彩畫家尤多。可以說,西洋的水彩畫形式傳人中國,並在中國得以發展,約有百餘年歷史。

❺ 水彩畫的由來

起源和發展過程

人類著書並為書作插圖的歷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最初,人們在埃及尼羅河沿岸發現了一種叫做紙莎草(Papyrus)的纖維質植物,取其莖皮,可以製成卷軸,用來寫字作畫,做成關於科學、歷史、巫術及宗教的書卷。這種卷軸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隨死者抵達另一個世界,上面的文字幫助他們向冥神奧西里斯解釋他們一生的作為。卷上的畫像以後被稱為細密畫,都是用透明的顏色畫成的。土黃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紅色取自硃砂類的礦物;石青為藍,石綠為綠,土黃為黃,蟲膠為橙;黑色以柳木炭製作,白色則用白堊。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樹膠(Gum arabic)加蛋白調和,用水稀釋後使用。簡而言之,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後,大約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國王歐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以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

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占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視手稿創作,他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於細密畫中。事實上,這些就是水彩畫的雛型。

水彩畫的范疇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畫卷,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和歐洲中世紀聖經手抄本的插圖,以及我國古代的傳統洛陽東郊顧人殘墓中布質畫幔的遺跡,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時代阿爾塔米拉和拉思考(Altamira & Lascauxl)的洞穴壁畫。雖然許多古代人類用顏料、樹脂調和水,作為記載他們的生活瑣事,傳述他們社會文明的工具,但是,隨著時光的荏苒,知識的累積,歷經18、19世紀歐洲水彩畫的興起;尤其是英國多位水彩畫家們努力所創立的豐碩成就,從此,水彩畫漸近完美。到19世紀末,水彩畫已經發展出完整的獨自體系。就狹義的定義而言,「水彩畫」是指用水彩顏料,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的繪畫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兩大領域。

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繪畫材料的生產,20世紀水彩畫已不再局限於透明水彩與不透明水彩兩大范疇。舉凡能用水稀釋作畫的材料。如Gesso、壓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鉛筆,都包含在水彩畫的領域之中。

❻ 水彩畫的歷史發展

在國外,最早繪制水彩風景畫的是德國畫家丟勒。他在學畫時代就經常用水彩畫專風景畫和動、屬植物畫,他嚴肅地觀察大自然,崇拜、贊嘆大自然的千姿百態,他的許多作品都成了視覺藝術的典範。他的主要水彩作品有:《風景》《小白兔》《大草坪》《阿爾卑斯山風景》等。丟勒的動物、植物寫生,十分注意局部和細節,使藝術家在動物和植物中表現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他的風景畫也同樣十分真實,山脈的安排和結構都具有透視感,而且同時又富有詩意。
在18世紀以前的水彩畫,還有一種淡彩作業,色彩也不是十分豐富。當時,描繪野外氛圍的微妙變化還是十分成功的。在水彩肖像畫、充滿詩意的風景畫和刻畫精緻的細密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色彩的發展,它為現代水彩畫奠定了基礎。
到了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的藝術家們感覺到,水彩畫似乎特別適宜於描繪英國的自然環境、生活趣味和民族特色,水彩畫在英國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朵藝術之花,在滋潤的英國土壤中盛開怒放。18世紀和19世紀的英國成為現代水彩畫的發源地。

❼ 誰知道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史與現狀啊急!急!

水彩畫發展簡史
水彩畫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從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出現的藝術形式之一。在還沒有創造出語言和文字以前,原始人就用水彩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生活、勞動和情感。水彩畫的早期階段,其表現手法非常簡單,它只需用水調配可溶性顏料就可作畫。

古代人利用獸血、赤鐵礦以及植物的花莖色液在山洞、木器、礫石、陶器器皿上進行的繪畫,都可列入水彩畫的范疇。早在 150萬年以前,西班牙舊石器時代的阿爾太米拉石窟壁畫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於Memphie時期用蘆筆畫在草紙和牆壁上的畫以及我國西南地區諸省的崖畫,都可以說是原始社會早期的水彩畫。水彩畫是標志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 。

但水彩畫真正發展成為獨立畫種,則主要是通過英國水彩畫家們的努力來完成的。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英國水彩畫取得輝煌成就,使水彩畫作為一門獨立畫種真正登上藝術殿堂,在世界藝術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人們把英國作為水彩畫的發源地。
事實上,歐洲在中古時代的 4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了水彩畫的雛形。那時的經本、書籍中所裝飾的插圖,是先用鋼筆(鵝翎筆)勾畫精緻的線條,然後用清水浸顏料,敷以深淺不一的單色。如德國畫家丟勒(Albreck Dürer) 所畫的《風景》、《小野兔》等畫幅,細致、生動,表現出冷靜的設計性,至今仍不失為佳作。
18世紀的歐洲,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了開拓原料的產品市場,為了殖民擴張的需要,地質學和制圖學的產生,透視學、色彩學原理的完善,使水彩畫在這些國家的經濟、軍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水彩畫也隨之受到極大的重視,進而演化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品種。
在英國,用來描繪鄉土風物、地理形勢的「地形畫」,進一步推進了水彩畫色彩技巧的發展。被稱為「英國水彩畫之父」的保羅.桑德比 (Paul Sand- by,1725-1809),在繪制大量的地形畫過程中,對大自然進行深入的觀察與表現,並在顏料製造和繪畫方法方面,作了不斷嘗試。他把從紀錄性為目的的地形畫, 推向表現自然的欣賞性風景畫。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實的光色效果,顯示了水彩畫表現陽光和空氣的能力,將色彩與水彩畫的表現技巧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18世紀後期,湯姆斯吉爾丁 ( Thomas Girtin,1775-1802)力圖改革並擺脫早期的鉛筆淡彩(1-3種極單調的藍、紫、褐灰色),變為以灰色打底,然後大膽著色,或者完全改變打底色的方法,分別用不同色彩將各種景物直接畫在紙上,使淡彩畫發展成為多彩的富有詩意的風景畫,成為開創現代水彩風景畫新紀元的畫家。
此後,理查德.波寧頓 (Richard R.Bonington,1801-1828)進一步奠定了英國水彩畫的色彩基礎,並使之趨向成熟。他少年時期,隨家移居巴黎,其作品大受法國同行贊賞,並多次獲獎,成為法國水彩畫的啟蒙者。
與此同時,威廉.透納 (William Tumer,1775-1851) 使英國水彩畫達到繁榮的頂峰。他既以油畫著稱,又是水彩畫史上的巨匠。他在色彩與空氣表現技巧方面作了大量的嘗試和革新,他的畫解除了線條與淡彩的束縛,使水彩走入色彩表現的新境界,形成異常獨特的風格,成為水彩畫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他所繪的大量海景作品,用透明的色塊將物體與結構融於光色的波動之中, 大氣彌漫,若隱若現,十分動人。透納還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的先驅者,他的作品《從迪卡爾看維也納》,表現了薄霧籠罩中頃刻即逝的光影彌漫的神奇效果。《廷尾湖風景》、《達得利堡河上的貨船》等名作,光色爍動,神奇動人,早已被公認為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璀琛奪目的明珠。
另一位以故鄉風光為創作題材的田園畫家約翰.康斯泰布爾 (John Consta- ble,1776-1837),以一種非常純真的、不加任何修飾的獨特風格描繪大自然。他的水彩畫清新淡雅,平實真切,反映出他對光和影的洞察力和表現力,他的純真朴實的風格對後世藝術家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英國水彩畫,幾經沿革,由鋼筆淡彩發展成多彩風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畫法,大膽追求自然光色,從而創造出英國水彩畫最輝煌的時代。技法日趨成熟, 水彩畫特性更為明顯,名家輩出,享譽世界, 19世紀中期,達到了可與油畫相媲美的水平,終於登上繪畫藝術的巔峰。
同期或稍後,還有許多傑出的水彩畫家,都對英國水彩畫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約翰.塞爾.科特曼 (John Sell COMan,1782-1842) 帶有裝飾味又透明輕快的畫風,彼得.特.溫特 (Peter De Wint,1781-1849)細膩而抒情的風格,威廉.布萊克 (Rfillian Blake,1757-1827)畫中耐人尋味的情趣,以及後來的約翰.薩金特 (John S.Sargent,1856-1925)溫馨感人的畫幅……他們都是英國水彩畫史上的先驅。
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畫家塞尚(P.Cezanne,1839-1906)的繪畫表現手法則對後世影響極深。他認為自然不只是表面的,而有它的深度。他在水彩畫上的留白,表現了白色本身機能上的感覺,他的分面筆觸,高度概括又准確肯定, 具有深刻的推理,給予後世水彩畫家許多啟發。
20世紀上半葉,俄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作的第一幅水彩抽象畫,純粹抒發心靈意象。他以薄薄的奶黃色塗底,用輕靈筆觸勾畫出不規則的色彩與形狀。畫面上,彎彎曲曲的線條,豐富多樣的色彩,不停地跳動、碰撞,彷彿組成了一曲曲動人的交響曲 。由此,開啟了抽象繪畫的序幕。康定斯基在作了許多實驗性的水彩畫後,完成了一種比較稀疏的構圖,由感性發揮走向嚴格的自律,創作出一種理性的抽象構成繪畫。
德國畫家保羅.克利 (Paulklee,1879-1940)運用對比技法融合於色彩的層次變化之中,並使色彩的分配、安排與造型的時空理念相互呼應,創作出富有詩意的造型與夢幻般色彩的水彩畫。
同時,現代水彩畫在美國發展蓬勃,美國已成為 20世紀以來新崛起的「水彩畫王國」。流派紛呈,畫家眾多,如大衛.理勒 .米勒得 (David Lyle Millard)、安德魯.懷斯 (Amdrew Wyeth)、法蘭克.韋伯 (Frank Webb A.W.S)、查理斯.雷德 (Charles Reid)等。美國最大、最有權威的水彩畫組織——「美國水彩畫會」建於1866年(前身為紐約水彩畫會),每年舉行一次畫會年展,推動著水彩畫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現在,水彩畫不僅在西方,也在東方蓬勃發展,水彩畫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畫種。
我國水彩畫的起源,可以上溯到 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以流暢的筆法,單色平塗的剪影手法,描繪了五個手拉著手舞蹈的人。整個隊形有強烈的運動感,表現出活潑歡快的氣氛。還有河南臨汝閣村出土的《鶴魚石斧圖》,白、黑、土紅色彩與土黃色的陶衣共同形成了一個強烈、單純、朴質的彩色畫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顏料及繪畫工具的發明與演變,水彩畫的內容與形式也在不斷擅變和發展。春秋戰國時已出現象《御龍人物》這樣精彩的水彩畫作品,這時的宮廷壁畫藝術實際上就是用水彩或水粉的形式進行繪制的,如色彩絢麗、氣勢宏偉的長沙馬王堆墓吊畫及秦宮壁畫藝術,其水彩畫特點明顯,已形成水彩畫的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水彩畫表現手段更為完善。這時的水彩畫已經有了明暗關系和虛實相生等種種藝術處理,畫面色調明快,光感異常突出,風格上較強調寫實,而且漸漸淡化傳統的線條而追求光色。如北魏時代敦煌 272窟的菩薩和伎樂天;275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壁畫,用暈染來表現人物的體積和肌肉質感;257窟的鹿王本生和254窟的薩垂太子本生則採用明暗造型方式進行繪制。隨著六朝山水畫的出現,發展到隋、唐、五代之時,我國繪畫一方面吸收外來宗教繪畫的特點,另一方面發揮了民族審美意識的傳統而進入一個比較繁榮的階段。水彩畫的運用更加廣泛,形式更加多樣,繪畫技法更見新穎。如唐代的《宮女圖》所繪人物,可以看出畫工們熟練地運用石綠、石青、大紅、深紅等顏色的水平,人物的服飾、衣裙採用暈染法,色彩對比強烈鮮明;新疆克孜爾千佛洞118 窟中《娛樂太子圖》在用色和技法處理上已不像早期壁畫那樣多用原色,而是以紫紅色、乳白、淺灰、繹綠、橙黃、棕紅等復色和間色來進行描繪,使其畫面具有冷暖相間、和諧滋潤的效果。

明清時期,西學東漸,西方水彩畫傳入中國。清康熙年間,傳教士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來華,並任清王朝的宮廷畫師,常使用水彩畫工具作畫。此後,有不少英國水彩畫家來到中國。西洋水彩畫的性能特點與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情趣所具有的異曲同工之妙,使西洋水彩畫很快得到國人的欣賞、接納,並為一些畫家借鑒。水彩畫在我國的藝術園地逐步成長並有了很大發展。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了遠東和亞洲最繁榮的商業城市,天主教會在上海開辦土山灣國畫館,系統地傳授西洋繪畫技法,引進水彩畫,為我國培養了最早的西洋畫人才和最早的水彩畫家。清末名家任伯年所畫冊頁,明顯吸收了不少水彩畫技法。徐泳清所著《水彩畫風景寫生法》,可謂我國最早的水彩畫理論技法書籍。
民國初,在蔡元培的倡導和扶植下,我國出現了一批依照西方美術教育的模式進行教學的美術學校,以寫生的方法傳授素描、水彩畫、油畫。1912年創辦上海美術院(上海美專前身),劉海粟、潘思同等擔任水彩畫教學。1918年成立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後改為北平藝專),擔任水彩畫教學的有靈法鼎、李毅士等。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成立,李叔同、徐悲鴻等從事西畫教學。同年, 在杭州成立國立藝術院(後更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林風眠、吳大羽在此任教……這些學校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水彩畫畫家,如陳秋草、李劍晨、李有行、王肇民等,中國水彩畫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水彩畫家隊伍不斷擴大, 作品風格日趨多樣化,既有張眉孫的強調客觀真實的《淤口帆影》,又有常玉的誇張、變形的《女人體》。
抗日戰爭時期,水彩畫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同時,惡劣的環境也激發藝術家的創作慾望,並以畫筆作為抗日救亡的武器,創造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具有生命力的藝術佳作,如李劍晨的《智取鬼子兵》、魏正起的《日本俘虜》等。在解放區,延安創辦「魯迅藝術文學院」,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版畫家、水彩畫家,古元是其中的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引下,水彩畫蓬勃發展。 1949年,「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在北京成立,組織創作活動。1954年,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全國水彩畫、速寫展覽」。1956年舉辦的「全國第一屆青年美術作品展覽」展出水彩畫一百多件。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畫家們深入生活,用水彩畫來反映新中國的新面貌,寫實風格得以確立,奠定了中國水彩畫重寫實的傳統模式。李劍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古元的《延河飲馬》、蕭淑芳的《丁香花》都是當時影響廣泛的佳作。
20 世紀50年代,蘇聯格拉西莫夫、茹可夫、克里馬中等畫家的水彩畫相繼傳入中國,他們「講究造型嚴謹和色彩真實 」 的寫實傳統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水彩畫藝術的發展。
1963年「英國水彩畫三百年作品展覽」來華展出,開闊了中國水彩畫家的視野,從此拉開了中西美術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國水彩畫再次崛起。中國水彩畫家在吸收西洋傳統技法精華的同時,將自己深厚的傳統文化、哲學觀念、生活體念融合其中,不斷探索,尋找著水彩畫發展的新方向,水彩畫逐漸從單一的傳統 模式向多樣的現代形態轉變。 1980年的京、津、滬三市水彩畫聯展在北京開幕。雖然僅僅是三市百餘名水彩畫家的聯展,但他震動了整個中國畫壇。標志著中國水彩藝術的第二次高潮的到來。
1981年上海、江蘇、浙江、山東、江西五省市水彩畫聯展在上海開幕。
1982年英國水彩畫第二次來華展出,展出了包括 20世紀現代派風格的水彩畫。中國水彩畫家們受到莫大的鼓舞,全國各地各種畫會、研討會、畫展紛紛召開。
1983年的上海水彩畫展。
1984年的京、津、魯水彩畫聯展及第六屆全國美展的頻頻舉辦,大大的鼓舞著全國的水彩畫家與愛好者們,他們繼承、發展、探索、追求著水彩畫的繁榮。
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水彩畫作品展」在廣州展出。華紉秋的《漁寨新歌》、柳新生的《雨後》等作品,運用新的水彩藝術語言,開辟了觀念和技法革新的道路。1989年,杭州舉辦了首屆全國水彩畫展。 1990年,在杭州成立了「中國水彩畫家學會(籌)」,決定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水彩畫大展及學術研討會。
接著 1990年首次召開了「中國當代水彩畫學術研討會」對水彩畫的理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90年8月,在第十一屆亞運會前夕,由天津十人水彩畫會邀請,來自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巴基斯坦、美國(特邀)等10多個國家和台灣、香港地區的14個水彩畫會270餘件作品參加了「天津-亞洲國際水彩畫展」。

199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成立,1995年全國首屆水彩畫藝術展覽在石家莊博物館舉行,送展作品達1500多件,新生力量涌現,作品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1995年、1997年連續舉辦兩屆中國青年水彩畫大展,鼓勵青年畫家樹立探索和創新精神。
20世紀90年代後期,一大批新一代水彩畫家勇於開拓創新,基本擺脫傳統水彩畫模式,著力表現現代人的精神面貌、審美觀念和情趣追求,題材內容不斷拓展和深化,人物畫、風景 畫、靜物畫,歷史題材、都市題材,花鳥、魚蟲、走獸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表現形式和技法豐富多樣,既有寫實的,也有寫意的,還有抽象的;觀念的擴展,素材的廣泛運用,影響了繪畫的表現方法, 畫法不斷突破,中國水彩畫逐步形成為具有現代感的多樣化的藝術樣式。
1999年5月,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二屆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在桂林成立。先後舉辦「第五屆全國水彩(粉)畫展」、「中國首屆水彩人物畫大展」、「第六屆全國水彩(粉)畫展」、「中國水彩畫寫生精品大展」、「全國首屆小幅水彩畫展」、「第二屆《『李劍晨獎'水彩雙年展》等。積極開展水彩畫創作、展覽和研究活動。不僅在國內各地的展覽交流頻繁,中國水彩畫還多次在美國、日本、印度、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讓中國水彩畫走向了世界。
在上個世紀末,中國水彩第一次堂而皇之的與大畫種比肩而立,在《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評獎中,水彩畫與油畫、國畫各佔三個金獎。
目前,中國水彩正在蓬勃發展。
第三節 水彩畫在繪畫訓練中的作用與地位
水彩畫作為獨立畫種,自19世紀傳入中國,很快就被中國民眾接受,並在中小學里普及開來。現在,不僅美術院校開設水彩畫教學課程,而且在其他高校,還有中小學美術及色彩基礎教學中,均採用水彩和水粉來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色彩表現能力,使學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規律和知識。水彩畫在繪畫訓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 通過水彩畫的訓練掌握色彩規律及繪畫方法
水彩畫是以水與色的交融而形成的畫種。它主要藉助於光在物體上產生的明暗關系和色彩變化來進行物體的塑造,是真實客觀地對事物的形態、色彩和特徵作深入刻畫的繪畫形式。
長期以來,人們通過水彩對客觀事物的造型與色彩等因素和藝術表現法則進行全面認識和研究,水彩畫成為色彩的科學表現的典範。
西方傳統繪畫觀念認為,現實對象最真實的再現只有輪廓和形,而輪廓線是通過與背景不同的色彩和明暗對比產生出來的,西方水彩畫追求光影變化的形式成為水彩畫通常的表述形式。
水彩畫根據對象的明暗光影對其進行形象塑造。它利用明前暗後、明實暗 虛、明強暗弱、明主暗賓的視覺規律來進行水彩畫的創作與表現,並能通過光的變化來表現其空間感、質感、層次感和立體感。
同時,畫家還可根據自己對事物的直觀印象來描繪和反映現實生活,表達畫家的感覺和觀念,把對物體的色彩特徵作為描繪的前提和主體,從中發現一般人所不能發現的帶有畫家個人主觀認識的色彩關系、色彩現象和色彩感受。
明暗水彩畫所追求的就是塞尚所說的能「代表自然」,而不只是「再現自然」的那種形式和方法。水彩畫家為了真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經過長期的研究與繪畫實踐創造出一系列畫理和法則。這些畫理和法則是人們探索和認識水彩畫藝術的總結,也是人們學習和研究其他門類繪畫的重要途徑。
二、 水彩畫與其它畫種的聯系與區別
(一)與水粉畫的聯系與區別
「水粉」 這個詞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當時義大利的大師們用一種水質的膠畫顏料,或者蛋膠畫顏料作畫(即坦培拉),並將這種顏料稱作水粉。水粉顏料不透明,干後形成沒有光澤的粉狀表面,與色澤純潔透明度高的水彩顏料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兩種顏料在工具、技法、基底等等方面的要求卻很相近。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術院校教學中的色彩課幾乎都是用水彩作為主要的繪畫工具材料與手段。
1965年,我本人考入天津工藝美術學校,色彩課採用水粉材料。而教師的教學范圖全市水彩畫,可見那時水粉畫在我國剛剛進入課堂教學。因為水粉顏料有較強的遮蓋力,能夠覆蓋,塗改,便於初學者的學習,也因其厚塗、干畫的畫法有些像油畫,這對於在當時經濟不發達時期,想學油畫又學不起的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是油畫的極好的代用品。

水彩畫與水粉畫的作畫媒介都是以水來進行調配,水粉畫的顏料也與水彩畫大致相同,只是水粉色的顆粒比水彩色略粗一些,沒有水彩顏色那樣透明,如湖藍、粉綠等色度較淡,顏色比水彩顏色粉質多,不十分透明。
但是,水彩畫與水粉畫仍然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水彩畫依靠水的稀釋來減弱其色度 ,畫面越亮的地方,用水越多,用色越少,空出的白紙的顏色是畫面的最亮處。而水粉畫則不完全一樣,甚至相反。水粉畫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接近水彩的表現形式,一種是接近油畫的表現形式。這兩種表現形式中高光和亮色都不是空出來的,而是用白顏色與其他顏色相調後進行非透明覆蓋來進行表現。
接近水彩畫表現手段的水粉畫,可以通過用色較薄、多層覆蓋,產生水彩畫那樣的水色交融、色彩斑斕的效果,同時又有一定的渾厚感。由於白粉的介入, 色彩的調配更為輕松、自由。色彩的處理上,可以深色覆蓋亮色,也可以亮色覆蓋深色,色彩更為厚重,色彩表現更加自由。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表現方式就不具備水彩畫所獨有的魅力——透明與清新。
現今的展覽會中水粉囊括在水彩之內。因使用樹膠為粘合媒介,選用不透明的白色顏料或填充劑加入顏料中,使顏料本身具有一定的遮蓋力。因此,國外有「樹膠水彩」或「不透明水彩」之稱。水彩與水粉的區別也正在於此。
(二)水彩與中國畫
水彩與中國畫有許多相近或相似之處。這是我們中國人更容易接受水彩畫的緣故。其相似之處,最明顯的表現是在材料上,兩者均用紙本繪畫,講究用水的干濕變化和對比,使用水溶性顏料和管形毛筆作畫。在用水用色的技法上,也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中國畫尤其是中國水墨畫所表現的撫媚華滋、空靈淡遠的藝術效果與清新透明、滋潤空靈的水彩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由於國畫顏料和紙的性能局限所致,國畫的透明疊加和水色交融效果不及水彩畫。生宣紙吸水性較強,故水在紙上的流動滲化不及水彩,疊加的透明度也不及水彩。熟宣紙上的流動滲化比生宣紙好,但因紙較光而薄,故沒有水彩紙上所能產生的那樣豐富的變化。所以,國畫的透明疊加和水色交融的效果與水彩畫不同。

然而,水彩畫不同於中國畫,其區別主要不在於媒介物,而是各自所表達和蘊含的內涵不同。中華民族的文化意蘊、哲學思想、民族精神對中國畫的影響與滲透是非常深刻的。中國畫又將這種民族意識通過造型、線條和色彩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畫是以線為表現語言的繪畫。在表現形式方面有工筆與寫意兩種。工筆畫表現方法工整而細致,作畫步驟是先勾後染,色彩絢麗,並富有裝飾趣味。水彩畫中也有一種表現形式是先勾出輪廓線,然後用水彩色進行塑造的。盡管同樣地用水用色用線,然而水彩畫中的線條與中國畫線條是有所區別的。水彩畫中的線條所注重的已不是輪廓的自身,而是在光線的意念中來進行線的表現。水彩畫中的線條把明暗光影融入線中,把光影中原本比較寬的背光面有意進行壓縮, 變成線的形式,成為水彩畫里線的依憑。這里的線,是由影演變而來的,與中國畫中的線作為單一輪廓的表達在表現意念上完全不同。
當然,水彩畫中的線,在表述方面也可帶有中國繪畫的意味,中西藝術在這方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我國著名畫家林風眠在這方面的嘗試非常成功, 成為中西藝術合璧的典範。

中國寫意畫重視意境的營造。它要求畫家在創作中把創作意圖與創作思想 融入所表現的對象之中,以對象為載體來抒發其情感,構築成某種完善的藝術境界。寫意畫的表述手段主要體現在用筆、用墨和用色之上。由於筆、墨、色及宣紙的特殊性,畫家在運筆、著色、潑墨、施彩的過程中,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變幻莫測的效果。
寫意畫以墨為主,比較多地利用墨色產生明暗、層次與質感的表現效果,因而不像水彩畫那樣注重色彩的變化。正如王之江 先生說「中國畫是水墨畫,西洋畫是色彩畫」。寫意畫中也經常利用色彩來進行表現,但與西方人用色有較大的區別。西畫所注重的是對象的色彩關系和由色彩所產生的明暗關系,關注其光源色、環境色和固有色的相互作用,而中國寫意畫的色彩只關注物的固有色和畫面形成與色彩構成,其色彩不受自然事物的真實色彩束縛, 而只是作為事物的某種符號被象徵性地加以運用。
水彩畫同中國寫意畫一樣講究虛實。但東西方對虛實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西方水彩畫之虛實是指色彩對比、明暗對比,而中國畫的虛實則注重線條的疏密和輕重,輪廓的清晰和模糊,要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體現虛實相生的原則。可見,中國寫意畫中的虛實是一種意境和氣韻的表現,而不像西方繪畫那樣,虛實只是層次、空間和遠近的處理方法。
(三)水彩畫與丙烯畫
丙稀畫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現的,到七十年代中期在我國開始普及。丙稀顏料得名於丙烯酸樹脂,丙稀顏料在濕的時候
融於水,乾燥後又是完全防水的。這種材料也可作水彩畫的顏料,當丙烯顏料融於大量的水時,也會變得十分透明。其技法非常接近水彩;另外,丙烯也可厚塗、刀刮、嵌物、作肌理等,也很接近油畫技法。許多畫家在外出寫生時使用丙烯顏料,只是不要忘記及時的洗涮畫筆或將它泡在水中,也隨時的在調色板上噴灑些水,因為丙烯材料的最大優點和最大缺點都是「幹得快」。

(四) 水彩畫與油畫
在西方水彩畫與油畫的風格十分相像。油畫是用調色油調和油畫顏料來進行作畫的一種繪畫形式。油畫是西方繪畫中最具典型性的繪畫手段。油畫顏色覆蓋力強,色彩鮮艷、豐富、細膩,富有極強的表現力。畫家運用油畫材料,採用油畫的表述語言,對色彩、線條、明暗、空間、層次、肌理等進行全方位的表現。油畫以光影充分表現物體復雜的明暗現象關系和色彩現象,可以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表現出三維空間的效果,對大自然和事物的描寫與刻畫能做到惟妙惟肖。油畫是迄今以來所有繪畫中表現手段最豐富、表現力最強的藝術之一。

然而,油畫用油作為調色媒介,雖有透明畫法,但不可能產生像水彩畫那樣經多層疊加仍能保持的清新透明感,更不可能因水在畫面上流動而產生意想不到的豐富的意趣。
(五)水彩畫與版畫
版畫是畫家在各種不同物質材料的版面上手工製版、刻版後,通過拓印而構成的一種繪畫。其中水印木刻是將傳統的中國畫宣紙與木刻印製相結合的一種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水印木刻的特殊之處在於拓印階段,畫家對水分的把握是拓印成敗的關鍵。在運用木刻水印特有的語言表達上,畫面也可以表現清新、淡雅、和諧、恬靜的水色交融的審美境界。但與水彩畫的水色效果相比,水印木刻版畫中水分的干濕變化及水色交融的效果明顯受到極大局限。

三、 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是水彩畫不斷發展源泉和動力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觀念的變化與水彩畫工具材料的更新和技法的多樣化,水彩畫將出現更加絢麗多姿的面貌。盡管如此,水彩畫的形式仍然沒有拓展到它的極限,還有很多領域需要我們去探討。水彩畫還需要向其他畫種汲取營養,不斷豐富著水彩繪畫的表現手法和表現形式,水彩畫的工具材料也需要不斷更新。只有多元取向才能為水彩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賦予水彩畫更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通過對不同的材料進行嘗試,發現新的畫昧和畫風。如在卡紙、有色紙、高麗紙、宣紙、工業用過濾紙,甚至在畫布、木板上作畫,因材料對顏色的附著力、吸水性能以及質地的粗細不同可能產生出與在水彩紙上作畫迥然不同的效果。同時,如果採用覆蓋性很強的水粉顏料來做畫,並且大膽吸收油畫的表現手段和性能,也許水彩畫的色彩、層次會更豐富,塑造會更深入,從而彌補水彩畫單薄、難於極至地刻畫對象的弱點。同樣,水彩畫的作畫工具也可不拘一格。中國畫用的葉筋、衣紋、紅圭、白雲,油畫筆、油畫棒,甚至噴筆、噴色槍或油漆刷等等,為了畫面的需要都可以使用。還可廣泛嘗試,不斷體會特殊技法所帶來 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與趣味。如採用版畫中的拓印法、紙板壓印法,使用氣球按摩著色紙面,讓水色在縫層中自成紋路;還有採用冰凍法;使水色凍結後形成冰狀花紋與奇特的結晶紋樣,別有情趣。另外,利用油與水不相溶的特性產生一種色彩集結效果;利用鹽與水的相互排斥產生畫面所需的灰白點;利用

❽ 水彩畫的起源和發展簡答版

大千世界,芸芸叢生,唯獨人類這個擁有語言和思維靈性的「 動物」 才真正懂得美,並由此而產生對美的需求和創造。
美是人類探索的永恆主題,就形成了中國畫。中國繪畫的萌芽、發展到成熟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代。起初表現的僅是原始樸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為上層社會政教服務,同時也反映各時代跌宕的社會風貌與世俗的生活圖景。在這漫長的歷程中,直到人類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實用器物和建築物,並在上面作裝飾布置的時候,才注意到對於畫面的利用,人們在上面所繪制的裝飾圖象,便開創了最初具有畫面構圖意識的先河。 這種以創造美為基本特徵和主要使命的藝術,它與人類的產生、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同步的。早在三黃五帝的時候,就流傳「 史皇作圖」 、「 髁手作畫」 的佳語,早將人類帶進了一個更加復雜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交融的世界,光輝燦爛的中國繪畫史就從這里濃墨重彩的寫下了閃爍光彩的第一章。
發展和演變分以下幾個時期::先秦兩漢時期民族繪畫風格的初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發展階段;繪畫趨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時期; 蓬勃興盛的二宋時期繪畫;以筆墨情趣為主流的元代繪畫;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繼承與發揚並存的近現代繪畫。
中國畫的發展到今天,按照范圍來分;分為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筆墨紙硯是中國畫的工具,中國畫的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中國畫的線條美、構圖美、章法美,所表達出來的意境美、形式美、藝術美。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

❾ 論述水粉畫發展歷史。

水粉畫的起源很早,這可從使用水溶性顏料作畫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畫中得到佐證。如我國北魏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西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疆地區石窟中的佛教美術,六朝永樂宮壁畫和歷代工筆重彩畫,以及古代院體畫與民間繪畫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質顏料繪制而成的。古羅馬地下墓室中的壁畫,也大多是使用膠或蛋清調合顏料粉繪制而成的膠粉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大師們手下的壁畫原作,在後來修補過程中經專家考證發現,有的也是使用膠粉顏料繪制的。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現的使用粉質
soso_tc_slider_img
水粉畫的性質和技法,與油畫和水彩畫有著緊密的聯系。它與水彩畫一樣都使用水溶性顏料,如用不透明的水粉顏料以較多的水分調配時,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在水色的活動性與透明性方面,則無法與水彩畫相比擬。含粉意味著對水色流暢的活動性產生限制的作用。因此,水粉畫一般並不使用多水分調色的方法,而採用白粉色調節色彩的明度,以厚畫的方法來顯示自己獨特的色彩效果。這一點近似於油畫的繪制方法。因為不透明的水粉顏料與油畫顏料都是具有遮蓋力的顏料,所以水粉畫是介於水彩畫與油畫之間的一個畫種,它是通過吸取水彩畫與油畫的某些方法與技巧而發展形成自己的技法體系的。
在國外,並沒有水粉畫這一獨立的畫種。一般都將其包括在水彩畫的范疇之中,稱為不透明的水彩畫,或用水粉顏料繪制的廣告招貼畫等統稱為水粉畫。在我國,由於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的原因,普及美術和實用美術發展很快,從而促進了水粉畫的不斷普及與提高。使它具有一套完整而系統的、與其他畫種不同的技法,成為在繪畫領域中具有群眾基礎而又受專業畫家所鍾愛的一個獨立畫種,進而顯示出自己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風貌。
水粉畫的起源很早,這可從使用水溶性顏料作畫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畫中得到佐證。如我國北魏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西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疆地區石窟中的佛教美術,六朝永樂宮壁畫和歷代工筆重彩畫,以及古代院體畫與民間繪畫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質顏料繪制而成的。古羅馬地下墓室中的壁畫,也大多是使用膠或蛋清調合顏料粉繪制而成的膠粉畫。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大師們手下的壁畫原作,在後來修補過程中經專家考證發現,有的也是使用膠粉顏料繪制的。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現的使用粉質水溶性顏料的繪畫作品,都具有了水粉畫的基本藝術特點,這說明水粉畫顏料的產生與使用的歷史非

❿ 水彩畫起源於哪一個國家,有哪幾種畫種

人類著書並為書作插圖的歷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

最初,人們在埃及尼羅河沿岸發現了一種叫做紙莎草(Papyrus)的纖維質植物,取其莖皮,可以製成卷軸,用來寫字作畫,做成關於科學、歷史、巫術及宗教的書卷。這種卷軸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隨死者抵達另一個世界,上面的文字幫助他們向冥神奧西里斯解釋他們一生的作為。卷上的畫像以後被稱為細密畫,都是用透明的顏色畫成的。土黃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紅色取自硃砂類的礦物;石青為藍,石綠為綠,土黃為黃,蟲膠為橙;黑色以柳木炭製作,白色則用白堊。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樹膠(Gum arabic)加蛋白調和,用水稀釋後使用。簡而言之,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後,大約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馬國王歐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紙。以羊皮經石灰處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軟化,便成了這種新的書寫材料。把這些羊皮訂成小冊子,稱為手抄本,再合訂成冊,使成為留傳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紙。

首到公元九世紀,無論在希臘、羅馬、敘利亞還是拜占庭,大多數細密畫都是用水彩與鉛白混合製成的一種不透明的水彩來畫的。而此時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視手稿創作,他召集了許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畫家。這種混合使用一直延續到中世紀後期乃至文藝復興時期,當時已普遍將水彩應用於細密畫中。事實上,這些就是水彩畫的雛型。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