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萊鋼歷史

萊鋼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29 20:25:11

① 世界鋼鐵企業的發展史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耿常鈍端墁得惰全伐戶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

② 杜雙華的發展史

2001年至2002年間,杜雙華考察了唐山、大連、秦皇島、天津、昌黎、黃驊、威海、青島等地,但均由於當地已有大型鋼企、政府審批、不符合建廠條件等原因放棄。青島鋼鐵一位內部管理人士表示:「當時杜雙華也找我們談合作,但我們覺得他在技術和資金上都沒有很大優勢,所以沒談成。2002年8月,杜雙華在參加全球鋼鐵會議時,了解到義大利達涅利公司有一套H型鋼設備,因訂貨廠家不要急需轉手。在快速調研了H型鋼的市場前景後,杜雙華敏銳地意識到,機會來了。
杜雙華一面訂下了這套設備,一面遵循一貫的「靠近原料產地和市場」的建廠原則,選擇了日照作為項目落地的城市。日照是我國重點布局的鋼鐵建設基地。當初,日照市給杜雙華首推的是靠近日照港的國家規劃地點——奎山,但為了不影響國家整體規劃,只好重新在虎山鎮徵用了5687畝土地,與有H型鋼生產經驗的萊鋼集團合作,2003年2月29日,杜雙華同日照市政府、萊鋼集團簽訂了日照鋼鐵項目三方協議;2003年3月31日,日照鋼鐵開工;2003年5月14日杜成立日照新日鋼鐵有限公司,2003年10月22日,變更為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日照鋼鐵的注冊資本為2.2億元,分別由京華創新集團出資2億元、萊蕪市京華焊管有限公司出資2000萬元構成。原計劃由河北京華創新集團、香港譽進公司出資50%,剩下的50%由山東萊蕪鋼鐵出,萊鋼後來中途撤資。
日照鋼鐵剛成立時的土地面積為5867畝,位於日照市靠近嵐山港的虎山鎮。但杜雙華開始最中意的地址其實不是虎山鎮,而是靠近日照港的山東鋼鐵集團規劃地奎山。
後為了避開山東鋼鐵集團的整體規劃,杜雙華進行了重新選址。
在杜雙華之前,首鋼、寶鋼、濟鋼均有在日照建廠計劃,杜雙華為何能獲得日照政府的支持?
源於日照是國家重點布局的鋼鐵建設基地,日照市政府一直想單獨建立一家鋼廠,這樣更有利於增加財稅收入,首鋼、寶鋼、濟鋼畢竟都是外來者。
杜雙華曾在一份自述材料中說,「在整個日鋼建廠階段,靠省市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正是因此,使日照鋼鐵得脫大難。由於2003年中國鋼鐵熱潮導致盲目投資、重復建設愈演愈烈,2004年2月4日,國務院召開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電視電話會議,會議要求各地要對鋼鐵、電解鋁、水泥投資建設項目進行認真清理,並將結果上報。隨即,國務院派出聯合檢查組赴重點地區進行督促檢查,轟動整個鋼鐵業的「鐵本事件」隨即爆發。
當時,日照鋼鐵建廠之際並未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命懸一線。一位日照鋼鐵內部人士告訴記者,2003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清理固定資產投資核查到日照鋼鐵時,山東省政府向發改委做了保證。其保證的主要內容是「在確保山東省鋼鐵總量不變的基礎上,砍一些小的鋼鐵項目,保留優質鋼鐵項目」。正因為日照鋼鐵被列入優質鋼鐵項目,才倖免停產。再加上杜雙華異常低調,外界很少知道山東有個日照鋼鐵。
日照鋼鐵發展初期的另一大麴折,則是萊鋼集團的中途撤資。
杜雙華在上述提及的自述材料里曾表示:「我們(日鋼)在與萊鋼合作中,雙方因為合作方式和資本運營等方面未達成一致意見,萊鋼將股份和技術人員全部撤回。在資金方面,由於萊鋼撤股和國家開始宏觀調控銀根緊縮,一度出現了資金短缺。」當時,杜雙華動用其在河北積累的銀行關系緊急「救火」。以京華創新作為擔保,從中國農業銀行衡水市城中支行、建設銀行日照分行、興業銀行、日照商業銀行等獲得近20億元貸款,並得到了「日照市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銀行等單位的鼎力相助」。
萊鋼撤走後,日照鋼鐵面臨技術「空巢」。盡管杜雙華稱「我們只能再重新招聘技術員工,自主研究使用技術」,但據記者調查發現,由於杜雙華高薪挽留了一部分萊鋼的技術人員,日照鋼鐵獲得了第一批「H型鋼」技術圖紙,這奠定了日照鋼鐵日後以「H型鋼」為核心業務的基礎。
在一位資深鋼鐵業研究專家看來,萊鋼中途撤資不僅僅是由於利潤分配、風險承擔上的分歧,還與國企和民企的行事風格不無關系,「國有鋼企上新項目的審批手續漫長而復雜,還要平衡各種利益關系,民營鋼企一旦看中了某個項目,下手非常快。」
此前,搭乘著中國鋼鐵產業迅速崛起的快車,杜雙華一路順風順水,但日鋼從初期建設卻遭遇到空前的阻力。據杜雙華回憶,2003年3月中旬,企業剛剛開工就遭遇了日照30年不遇的大雪。到了6月-9月份,又遇到多達47場的連陰雨,道路一片泥濘。大型車輛和工程機械無法使用,很多設備都得靠人拉肩扛。更意外的是,「非典」疫情肆虐全國,各地交通管制,采購人員出不去、建設設備進不來。同時,在與萊鋼的合作中,因合作方式和資本運營等方面未達成一致,企業尚未投產,萊鋼就撤走了股份和技術人員。日鋼不得不重新招聘技術人員,邊干邊學。
事實證明,杜雙華選址日照具有戰略眼光。日鋼黨委書記廖海亭告訴本報,鐵礦砂從日照港到日鋼的運費僅有2.4元/噸,但如果運到山東內地則需100多元,鋼材運回港口成本則要翻倍。日鋼每年需要1000多萬噸礦砂,僅此一項一年就比內地企業多出20億元的利潤。
2004年,日鋼產量只有107萬噸,銷售收入25億元,但到了2007年日鋼產量高達775萬噸,增長了7倍,銷售收入286億元,是2004年的9倍多。短短5年的爆炸式增長使得日鋼成為山東效益最高的鋼鐵企業。2008年山鋼的營業收入1205.05億元,利潤27億元;而日鋼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471.87億元,利潤卻高達60多億元。
日鋼工程自2003年3月31日正式開工建設到9月28日出鐵出鋼,僅用181天時間,創造了中國冶金建設史上的奇跡,被有關領導和業內人士稱譽為「日鋼速度」。截至2004年底,公司完成工程總投資27億元,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2004年7月,日照鋼鐵被山東省政府在1167發展戰略中列為第四大鋼鐵產業基地。

③ 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1997 年7 月22 日,中國證監會以證監發字[1997]400 號文下達了《關於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籌)申請公開發行股票的批復》,同意向社會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8,000 萬股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發起人萊蕪鋼鐵總廠持有的44,980 萬股國有法人股暫不上市流通。1997 年8 月8 日,萊鋼股份採用上網定價方式向社會公眾發行7,200 萬股,並向公司職工發行800 萬股,發行價每股6.73 元。1997 年8 月21 日,公司創立大會暨首屆股東大會召開。1997 年8 月22 日,萊鋼股份在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登記,並隨後在中國證監會指定報刊上刊登上市公告書,宣告公司成立。1997 年8月26 日,萊鋼股份刊登上市公告書。1997 年8 月28 日萊鋼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總股本為52,980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44,980 萬股,占總股本的84.9%;社會公眾股8,000 萬股,占總股本的15.1%。1998 年4 月16 日,公司1997 年度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每10 股送3 股轉增2 股的分配方案,社會公眾股東的4,000 萬股派送紅股和轉增股於1998 年4 月29 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送轉股後公司總股本由上市時的52,980 萬股增至79,470 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67,470 萬股,占總股本的84.9%;社會公眾股12,000 萬股,占總股本的15.1%。1998 年3 月2 日,萊鋼股份800 萬股公司職工股上市流通。1999 年8 月,中國證監會以《關於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配股的批復》(證監公司字[1999]81 號)批准,公司實施配股,每10 股配3 股,配售價格為6.25 元/股,配股發行量為7,648.2 萬股。實施配股後,總股本為87,118.2 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為71,518.2 萬股,占總股本的82.09%;社會公眾股為15,600萬股,占總股本的17.91%。2002 年6 月,中國證監會以《關於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配股的通知》(證監發行字[2002]67 號)批准,公司實施配股,每10 股配3 股,配售價格為7.70 元/股,配股發行量為5,109.11 萬股。實施配股後,總股本為92,227.31 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為71,947.31 萬股,占總股本的78.01%;社會公眾股為20,280萬股,占總股本的21.99%。2004 年3 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關於魯銀投資、萊鋼股份國有股劃轉有關問題的批復》(國資產權[2004]132 號)批准,同意將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萊鋼股份1,100 萬股國有法人股劃轉給山東省經濟開發投資公司持有。股權劃轉完成後,公司總股本仍為92,227.31 萬股,其中國有法人股為71,947.31 萬股(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持有70,847.31 萬股,占總股本的76.82%;山東省經濟開發投資公司持有1,100萬股,占總股本的1.19%),占總股本的78.01%;社會公眾股為20,280 萬股,占總股本的21.99%。2007年1月18日,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實施,流通股股東每持有10股流通股,獲得了非流通股股東支付的1股股票和10.84元現金。方案實施後,公司總股本為922,273,092股,其中發起人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原萊蕪鋼鐵總廠)持有688,503,152股,占總股本的74.65%;山東省經濟開發投資公司持有10,689,940股,占總股本的1.16%;社會公眾股股東持有223,080,000股,占總股本的24.19%。

④ 萊鋼煉鐵廠簡介

萊鋼簡介一、公司概況萊鋼始建於1970年1月。經過39年的建設發展,現已成為具有年產1300萬噸鋼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2005年進入全國十大鋼,列第六位。2007年列全國製造業500強第31位。截至2008年底擁有總資產643億元,職工3.9萬人其中,鋼鐵主業2萬人,控股萊鋼股份、魯銀投資兩個上市公司和齊魯證券等子公司14個,參股輔業改制單位10個。萊鋼是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全的H型鋼精品生產基地,全國產銷量最大的齒輪鋼生產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粉末冶金生產基地。鋼鐵主業主要產品有:型鋼、板帶、棒材、優鋼等系列,其中,熱軋H型鋼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齒輪鋼和軸承鋼獲「國家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螺紋鋼獲「山東省免檢產品」稱號。非鋼產業主要產品有:鐵礦石采選、鋼結構建築、房地產、粉末冶金、水泥、耐火材料、運輸物流、化工產品等。萊鋼是中國冶金行業首批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OHSAS18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國家認證企業。萊鋼先後被授予全國名優產品售後服務優秀企業、國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全國再就業先進企業、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山東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山東省AAA級信譽企業等榮譽稱號。2005年萊鋼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二、「十五」以來的發展情況世紀之交,萊鋼確定了盡快做強做大的新世紀初發展戰略,加快配套改造和結構調整,首先立足填平補齊、深挖內潛,緊緊抓住市場機遇,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萊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與實踐提升企業發展品質的有效途徑,制定並實施了《萊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綱要》,搭建起「科技萊鋼」、「數字萊鋼」、「生態萊鋼」和「人汶萊鋼」的基本框架,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及時調整「十五」規劃,加快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大型H型鋼及配套項目建設,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資源,持續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2005年實現1000萬噸鋼,跨入全國十大鋼行列。「十五」期間,集團鋼、鐵、材產量分別由2000年的214萬噸、170萬噸、196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1033萬噸、765萬噸和1049萬噸;銷售收入、利稅、利潤總額分別由2000年的60億元、5億元和2億元,增長為2005年的391億元、32億元和16億元。進入「十一五」以後的2006年和2007年,萊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實施階段性戰略轉移,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追求大投入之後的大產出,向現有的1000萬噸鋼要效益,在鋼產量增幅較小的情況下,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2007年全年生產鋼1170萬噸、生鐵1079萬噸、坯材112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86億元、利稅總額96.7億元,利潤總額56.7億元。與2005年相比,鋼產量僅增加130多萬噸,銷售收入增加190億元,利潤增加40億元。截至目前,已經淘汰三座25t電爐、四座128m3高爐、兩座4.3m焦爐以及部分軋材線等落後設備,工藝和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全年噸鋼綜合能耗663.78kg;噸鋼水耗3.43t,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全年節能14.63萬噸標准煤,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目標,榮獲「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企業」稱號。COD、SO2排放量分別減少4%和5%,完成萊蕪市下達的減排指標,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清潔生產標准。目前,已有11個單位完成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公安、中小學教育系統順利移交;成立了集團理事會,建立了以產權為紐帶關系的新型管控模式,集團運作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三、「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面對市場競爭逐步升級的嚴峻形勢,萊鋼今後一個時期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對內突出調整,對外強調適應。調整,就是把工作重點從追求產量規模,真正調整到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做強上來。適應,就是准確把握國家、社會及行業轉型的新形勢,從生產導向型轉向市場用戶導向型;從產品製造轉到產品創造上來。轉型的實質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轉型的目的是貼近市場、搶占市場、增強競爭力,為萊鋼長遠發展和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是,「突出結構調整,著力自主創新,打造鋼鐵精品,做出萊鋼特色,建設一流強企」。具體說就是圍繞建築和機械製造行業,打造自身優勢,突出做特色、出精品、創一流,逐步發展成為高端鋼鐵產品的領先優勢企業,成為在企業規模、競爭能力和投資回報等方面都表現卓越的鋼鐵強企。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實施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市場需求積極調整優化工藝產品結構,努力打造H型鋼、板帶、優鋼等知名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繼續調整產業結構,盡快完成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繼續調整優化組織結構,深入推進產銷研一體化運作,盡快建成市場導向型企業。二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提高「雙高」產品比例。不斷完善做強萊鋼技術支撐體系,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同時斥資3億余元建設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中心,大幅度提高萊鋼的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圍繞完善「四大功能」(鋼鐵產品製造功能、能源轉換功能、內部廢棄物消化功能、社會廢棄物消納處理功能);依靠「四個支撐(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優化、政策支持)」;建立「四個循環(鐵素資源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四個提高(經濟效益、產品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環境質量水平)」,努力把萊鋼建成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環境友好型、持續發展型的一流鋼鐵強企。四是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為實施ERP創造條件,進一步提高萊鋼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⑤ 萊鋼醫院的歷史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醫院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社區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醫院,是泰山醫學院非隸屬附屬醫院、國家級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山東省醫療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衛生系統文明單位和山東省職工最滿意醫保定點單位,承擔著泰山醫學院、泰安衛校、濱州衛校、萊蕪衛校等大中專院校的臨床實習教學任務,是萊蕪市第一所三級醫院。

⑥ 有沒有對萊鋼改擴建了解比較多的

三十五年彈指一揮間,而萊鋼三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像一本歷史長卷耐人尋味。讓我們穿越幽深的時間隧道一起來探尋萊鋼三十五年的光輝歷程吧!
1970年3月,春寒料峭,可人們卻感到這一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這一年,為落實「三線建設要抓緊,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指導思想和黨中央明確提出的「山東必須做好獨立作戰的准備,要有槍鋼、炮鋼、彈鋼,必須集中力量加速萊蕪地區鋼鐵工業的建設」的指示,萊鋼第一座620高爐開工建設。根據當時的設想,該地區建成年產生鐵80萬噸、鋼55萬噸、鋼材38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由於當時受極「左」思想的影響,提出「大戰九十天 拿下六二零」、「三年建成萊鋼」的口號,而當時制定的55萬噸鋼的目標在21年後的1991年才真正實現。
據資料記載,剛建廠時的1970年,年鋼產量1.15萬噸。1970年6月,第一鐵廠4號100 m3的高爐開始建設。1971年10月1日,第一鐵廠4號高爐建成投產,形成了年產生鐵20萬噸的能力。
1975年5月20日,萊鋼會戰主體工程620立方高爐全面建成投產。萊鋼轉入以生產為主的歷史階段。但由於工藝不配套,裝備水平不高,基礎管理落後,在一段時期內全廠的生產情況不夠正常,企業虧損嚴重。這種虧損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982年。
1983年,萊鋼全面完成8項技術經濟指標,全年贏利111萬元,扭轉了建廠以來連續13年虧損的局面。1984年1月2日,歷經14個年頭,萊鋼才乘著改革的快車使第一座25噸氧氣吹頂轉爐建成投產,從而結束了萊鋼普鋼系統「有鐵無鋼」的歷史。
1984年萊鋼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廠工業總產值17369萬元,實現利潤1121萬元,比上年度增長9倍多。198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695.34萬元,實現利潤2210.83萬元,比上年增長97.22%,產值和利稅都是歷史最好水平。1987年以來,萊鋼普遍開展企業升級活動,各項基礎工作和專業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和改善,開始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軌道。這一年的7月,萊鋼已還清1970年-1982年的國家虧損補貼。1988年30萬噸鋼配套工程全部建成,當年利稅突破億元大關,生鐵和鋼產量分別登上60萬噸、40萬噸台階。
1989年7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工程。萊鋼又一次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時代腳步:這是一方生長鋼鐵的沃土

萊鋼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坎坎坷坷。萊鋼的歷史就是一部戰勝險境的歷史,就是搶抓機遇、以快制勝的歷史。
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全國和山東鋼鐵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鋼鐵工業急需通過配套改造,使工業生產線上規模、上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1986年初,國務院決定利用外資增加10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以產頂進。7月,萊鋼提出了利用外資改擴建方案。1987年3月2日,國家計委批准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項目協議書,把該項目納入國家利用外資發展1000萬噸鋼的大盤子,並列入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的備選范圍。
1989年9月,在惡劣的國際環境下,萊鋼千方百計籌集內資,搶上改擴建一期工程,新建2號750立方米高爐和與之配套的原料、燒結系統,以便接替運行近10年的620立方米高爐。1991年7月1日,一期工程開工,拉開了萊鋼改擴建工程建設的序幕。
萊鋼改擴建自1991年7月開工,1998年末工程全部結束,歷時8年,擴建改造共完成投資50多億元。鐵和鋼的生產能力分別增加106萬噸和160萬噸,形成了年產200萬噸鋼材的生產能力。萊鋼利用外資改擴建,負債建設從1996年至2016年20年中,需要還本付息52.5億元,相當於給國家賺回一個萊鋼,20年上交利稅也在50多億元,相當於上交一個萊鋼。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萊鋼適應市場形勢,積極推行現代企業制度。1997年4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下達關於萊鋼總廠執行亞行貸款協定的批復,同意股份制改造方案。8月21日,萊蕪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暨首屆股東大會在新興大廈召開。8月27日,萊鋼股份上市新聞發布會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28日,董事長、總經理李景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為萊鋼股份正式上市鳴鑼開盤。通過發行股票募集資金5億元,1999年成功配股,募集資金2.15億元。
1999年5月8日,集團公司正式掛牌創立。集團公司成立後,陸續將下屬10個法人單位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構建了國有法人股、職工個股、社會自然人股的多元投資結構,實現了所有制結構的優化和法人治理結構的規范化。
在2000年-2001年鋼鐵市場仍然低迷的時期,萊鋼根據鋼鐵市場大體十年一個輪回的波動規律,超前進行戰略策劃、方案設計,確定了以型鋼、板材為主的發展方向。隨後分三步付諸戰略實施,實現了從200萬噸鋼到1000萬噸鋼的跨越。從2001年底至2002年,開始投入,首先整合內部資源,立足內涵挖潛、填平補齊,實施以2#750m3高爐易地大修改造為重點的工藝結構調整,僅投資7.5億元,就增鋼130多萬噸,增加鋼材130多萬噸,於2003年實現了第一步目標,僅股份公司就創造經濟效益25億元。第二步,2004年鋼產量達到658萬噸,一年增鋼近24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0%。第三步,2005年實現1000萬噸鋼,比上年增加35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完成「三步走」戰略目標。
萊鋼由於預見早、行動快、決策正確,提前三年實現了原定的「十五」鋼產量和銷售收入目標,在這種背景下,2003年初,集團領導班子最後一次論證會拍板確定了決定萊鋼命運的「十五」發展規劃調整方案。
2003年1月8日,氣勢磅礴的萊鋼大型H型鋼生產系統場平工程,吹響了揮師銀山的號角,拉開了萊鋼「十五」技改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的大幕。2004年6月19日,萊鋼大型H型鋼生產線1#1880m3高爐點火投產,20日流淌出第一爐熾熱的鐵水。
萊鋼「十五」技改工程完工後,萊鋼鋼鐵主業的產品結構得到根本性調整,產能提升到1000萬噸鋼規模,技術裝備處於國內行業領先水平。
2003年7月1日,大型H型鋼生產線煉鋼工程開工,7月9日,萊鋼「十五」技改奠基暨一號配套工程開工,10月4日,4號750m3高爐舉行點火儀式,順利達產達效。
2004年12月28日,萊鋼鋼產量突破600萬噸,連續兩年列全國十五個主要鋼鐵企業鋼產量增長速度第一位。
2005年5月份以來,在市場急劇變化、鋼鐵行業轉入低谷的嚴峻形勢下,萊鋼領導層快速反應,積極應對,動員職工深入開展降本增效工作,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保證了資金鏈條的安全運行,全集團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歷時7個月打通新區第二條生產線。6月29日,第一卷寬頻鋼下線,結束了萊鋼沒有板材的歷史;9月17日,大型H型鋼軋機熱試成功,初步實現了把萊鋼建成規模最大、品種規格最全的H型鋼生產基地的目標;銀山前區轉爐、高爐如期建成投產,高爐、轉爐、燒結、焦爐、制氧等主體設備實現大型化,奠定了淘汰落後、以大換小、以新換舊的基礎。在2004年產鋼658萬噸的基礎上,今年一舉增鋼350萬噸,如期實現千萬噸鋼的奮斗目標,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

數字萊鋼:這是一個綻放奇跡的花園

○萊鋼的第一輪建設是在建廠初期,第二輪在1992年到1998年,最近一輪是2001年至今。剛建廠時的1970年鋼產量1.15萬噸,1994年實現鋼產量100萬噸,1999年實現200萬噸,2003年實現421萬噸。
○第一座620立方米高爐從1970年3月開始平整場地,到1975年建成投產,用了5年時間;建設第一座750m3高爐,1991年5月24日開工,1993年6月3日點火烘爐歷時2年;第二座750m3高爐始建於1994年5月,1995年5月29日點火,歷時1年;第三座750m3高爐於2002年1月開工,9月30日點火,歷時8個月,5天達產;2003年建第四座高爐只用了5個月19天就建成投產,3天達產,又一次創下新的記錄。
○2003年12月8日,萊鋼煉鋼廠轉爐鋼產量年內累計達300.0278萬噸,提前23天完成全年任務,並實現了歷史性跨越,該廠從年產4.6萬噸到100萬噸用了13年,100萬噸到200萬噸用了6年,而從200萬噸到300萬噸用了不到一年。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在「全國工業企業1000大」排名中,2004年萊鋼列第30位,比2002年的171位提高141個名次。在全國鋼鐵企業的位次,2002年居第17位,2003年第14位,2004年第11位。今年1-11月份產鋼924.1萬噸,在全國位居第6,在省內鋼鐵企業中位居第一。今年1-11月份實現銷售收入342.5億元,在省管企業中,已經由前幾年的10名以後,上升為第一名。到年底,萊鋼將生產鋼1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鋼產量繼續在全國排名第六,比2002年的第17名上升11個名次,躋身全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
○從2003年開始到今年8月份,萊鋼鋼產量增長速度已經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的1000萬噸鋼,是2000年200萬噸鋼的5倍。按銷售收入計算,今年的400億元是2000年60億元的近7倍,相當於把2000年的一個萊鋼變成了近7個萊鋼,「十五」期間等於一年增加一個多萊鋼。
○在企業持續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加職工的收入,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由2000年1.40萬元提高到2004年的2.56萬元,提高了職工的工作、生活質量。
○近年來,萊鋼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先後與當地合資興建了30多個企業,並帶動起了一批以物流、鋼材深加工為主的地方企業。萊蕪市在鋼鐵鏈條上的各類企業上千家,其中,64家規模以上企業2004年實現增加值90.6億元,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5%,比2001年增長了3.8倍,拉動萊蕪市工業總產值增長34.2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88%。
○目前,僅鋼城區在萊鋼務工的農民達到2.5萬人左右。2004年,萊鋼實現利稅27.3億元,為地方財政貢獻3.92億元,占駐地萊蕪市財政收入的近40%,僅此一項,可為萊蕪市人均增收320元。

願景展望:這是一座鑄造輝煌的熔爐

「十一五」期間,萊鋼將以實現年產1000萬噸鋼為起點,由以規模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效益為主的階段性戰略轉移,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繼續做「大」的同時,把著重點放在做「強」上,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後,推進自主創新,發揮整體優勢,做出萊鋼特色,打造一流鋼鐵強企。「十一五」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推進五大戰略:
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差異化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出萊鋼特色,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鋼鐵主業的發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主要服務於建築業和機械加工製造業,保持優勢地位並逐步進入板帶市場;第二步,在進入建築和機械用鋼高端市場的同時,佔領冷帶、鍍層、塗層中低端市場;第三步,進入板帶、合金鋼、型鋼高端市場。
第二,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低成本戰略。要持續推進成本系統優化大綱和低成本發展戰略綱要,以系統降低采購成本、運營成本和結構成本為重點,著力打造成本競爭優勢,確保成本達到行業先進水平。努力建設節約型企業,真正把萊鋼從追求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的迅速擴張,轉變為追求持續投資資本的改善,不斷創造高額價值的卓越企業。
第三,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技興企戰略。要堅持自主研發和引進開發並舉,盡快形成適應萊鋼快速發展的研發平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實現工藝升級、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和服務升級。積極引進和推廣應用行業先進成熟技術,提高運行效率和質量。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工藝,不斷提高裝備水平,實現設備大型化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抓住萊鋼被列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機遇,積極推廣應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新技術,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型鋼鐵流程,提高循環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第四,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國際化戰略。堅持「引進來、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金、兩種資源,加快萊鋼發展。充分發揮萊鋼的優勢,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把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資金引進來,把萊鋼的產品、品牌、技術推向世界,提高萊鋼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第五,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企戰略。著眼於萊鋼的長遠發展,加快「三高」人才建設,著力培養高級管理、高級專家、高級技能人才三個團隊,造就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忠誠於萊鋼、幹事創業的新型員工隊伍。樹立「人人可成才」的觀念,加大職工培訓力度,提高適應崗位能力和創新能力。

⑦ 山東萊鋼,歸哪個城市

萊蕪市laiwuShi
位置:萊蕪地處東經117°19′~117°58′、北緯36°02′~36°33′之間。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2246平方公里,泰山東麓,北鄰濟南市所轄的章丘市,東鄰淄博市博山區和沂源縣,南鄰泰安市所轄的新泰市,西鄰泰安市郊區。
人口:人口125萬
區劃:轄萊城區、鋼城區、1個省級高新區和5個省級園區,20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83個行政村(居),1266個自然村。
萊蕪市萊城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鄉,即鳳城街道辦事處、張家窪街道辦事處、高庄街道辦事處、鵬泉街道辦事處、苗山鎮、茶業口鎮、雪野鎮、大王莊鎮、牛泉鎮、方下鎮、寨里鎮、羊里鎮、楊庄鎮、口鎮、和庄鄉。
鋼城區轄1個街道辦事,4個鎮,即艾山街道辦事處、顏庄鎮、黃庄鎮、里辛鎮、辛庄鎮。
區號: 0634
郵編:271100
代號:371200
萊蕪市地處山東省中部,轄萊城、鋼城兩個區和三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2246平方公里,人口125萬。萊蕪古稱嬴、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在這里發生過「長勺之戰」,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曾在此發動了著名的「萊蕪戰役」。萊蕪境內資源富集,尤以煤、鐵儲量豐富,礦冶歷史源遠流長,曾是全國重要的冶鐵中心。目前,萊蕪已經發展成為以鋼鐵為主導的新興工業城市,是山東鋼鐵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去年全市鋼產量達到1400萬噸。萊蕪盛產生薑、大蒜、蜜桃等農產品,是「中國生薑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和「中國黃金蜜桃之鄉」。萊蕪自然風光優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五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萊蕪是革命老區,是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因陳毅元帥、粟裕將軍指揮的「萊蕪戰役」而名載史冊。萊蕪的解放揭開了萊蕪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萊蕪人民經過50年的艱苦奮斗,使萊蕪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鋼城煤都」之稱,擁有煤、鐵、銅、金、磷及花崗石、大理石、石灰石、長石、燕子石等幾十種礦藏。其中煤炭儲量4億噸,是山東省重要的煤炭產區;鐵礦石儲量4.8億噸,佔山東省總儲量的1/3,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萊蕪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溫帶氣候,使其成為全國著名的糧菜果畜生產基地;萊蕪工業基礎雄厚,初步形成以鋼鐵工業為龍頭,冶金、能源、機械、輕紡、建材為支柱,輕重工業比例協調,能源、原材料工業配套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和能源生產基地。
萊蕪是山東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基地,同時也是國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術新材料基地,境內有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魯中冶金礦山公司、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部屬、省屬企業,裝機總容量4*30萬千瓦的萊城大電廠兩台機組已相繼竣工,並投入發電。萊蕪市非常重視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利用,萊蕪市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被列入山東省六大重點示範園區。
2004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93億元,比上年增長5.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1.42億元,增長24.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5.53億元,增長9.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5:63.2:29.3。
房地投資持續升溫。2004年全市完成房地產完成投資4.44億元,同比增長57.46%。施工面積61.63萬平方米,比2003年凈增長23.1萬平方米,增長60%,空置面積2.7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93萬平方米。
旅遊業增勢強勁。2004年全市旅遊人數達到194.29萬人,旅遊收入達到5.15億元。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74億元,同比增長4.31億元。種植業結構繼續向優質、高效型轉化,市場化特點更趨明顯,農產品貯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分別新增4.3萬噸、6.88萬噸。畜牧業發展迅速,全年完成產值8.03億元,同比增長10.85%,林果業產量下降,造林面積增加,漁業生產發展平穩,水產品總量達到8236噸。
查看了很多希望可以幫到你。加分咯

⑧ 張鋼萊鋼哪個好

萊鋼 看規模就行

⑨ 萊鋼最早是干什麼的地方

萊鋼簡介

(2009年3月)

一、公司概況

萊鋼始建於1970年1月。經過39年的建設發展,現已成為具有年產1300萬噸鋼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2005年進入全國十大鋼,列第六位。2007年列全國製造業500強第31位。截至2008年底擁有總資產643億元,職工3.9萬人其中,鋼鐵主業2萬人,控股萊鋼股份、魯銀投資兩個上市公司和齊魯證券等子公司14個,參股輔業改制單位10個。萊鋼是全國規模最大、規格最全的H型鋼精品生產基地,全國產銷量最大的齒輪鋼生產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粉末冶金生產基地。鋼鐵主業主要產品有:型鋼、板帶、棒材、優鋼等系列,其中,熱軋H型鋼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齒輪鋼和軸承鋼獲「國家冶金產品實物質量金杯獎」;螺紋鋼獲「山東省免檢產品」稱號。非鋼產業主要產品有:鐵礦石采選、鋼結構建築、房地產、粉末冶金、水泥、耐火材料、運輸物流、化工產品等。萊鋼是中國冶金行業首批通過ISO9002質量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OHSAS18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國家認證企業。萊鋼先後被授予全國名優產品售後服務優秀企業、國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全國再就業先進企業、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山東省管理創新優秀企業、山東省AAA級信譽企業等榮譽稱號。2005年萊鋼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二、「十五」以來的發展情況

世紀之交,萊鋼確定了盡快做強做大的新世紀初發展戰略,加快配套改造和結構調整,首先立足填平補齊、深挖內潛,緊緊抓住市場機遇,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六大召開以後,萊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探索與實踐提升企業發展品質的有效途徑,制定並實施了《萊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綱要》,搭建起「科技萊鋼」、「數字萊鋼」、「生態萊鋼」和「人汶萊鋼」的基本框架,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及時調整「十五」規劃,加快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大型H型鋼及配套項目建設,最大限度地整合現有資源,持續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2005年實現1000萬噸鋼,跨入全國十大鋼行列。「十五」期間,集團鋼、鐵、材產量分別由2000年的214萬噸、170萬噸、196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1033萬噸、765萬噸和1049萬噸;銷售收入、利稅、利潤總額分別由2000年的60億元、5億元和2億元,增長為2005年的391億元、32億元和16億元。

進入「十一五」以後的2006年和2007年,萊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實施階段性戰略轉移,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追求大投入之後的大產出,向現有的1000萬噸鋼要效益,在鋼產量增幅較小的情況下,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2007年全年生產鋼1170萬噸、生鐵1079萬噸、坯材112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86億元、利稅總額96.7億元,利潤總額56.7億元。與2005年相比,鋼產量僅增加130多萬噸,銷售收入增加190億元,利潤增加40億元。截至目前,已經淘汰三座25t電爐、四座128m3高爐、兩座4.3m焦爐以及部分軋材線等落後設備,工藝和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全年噸鋼綜合能耗663.78kg;噸鋼水耗3.43t,繼續保持國內領先水平;全年節能14.63萬噸標准煤,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目標,榮獲「山東省節能突出貢獻企業」稱號。COD、SO2排放量分別減少4%和5%,完成萊蕪市下達的減排指標,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清潔生產標准。目前,已有11個單位完成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公安、中小學教育系統順利移交;成立了集團理事會,建立了以產權為紐帶關系的新型管控模式,集團運作走上了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軌道。

三、「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思路

面對市場競爭逐步升級的嚴峻形勢,萊鋼今後一個時期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對內突出調整,對外強調適應。調整,就是把工作重點從追求產量規模,真正調整到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做強上來。適應,就是准確把握國家、社會及行業轉型的新形勢,從生產導向型轉向市場用戶導向型;從產品製造轉到產品創造上來。轉型的實質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深入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轉型的目的是貼近市場、搶占市場、增強競爭力,為萊鋼長遠發展和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基礎。

「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戰略是,「突出結構調整,著力自主創新,打造鋼鐵精品,做出萊鋼特色,建設一流強企」。具體說就是圍繞建築和機械製造行業,打造自身優勢,突出做特色、出精品、創一流,逐步發展成為高端鋼鐵產品的領先優勢企業,成為在企業規模、競爭能力和投資回報等方面都表現卓越的鋼鐵強企。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實施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市場需求積極調整優化工藝產品結構,努力打造H型鋼、板帶、優鋼等知名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繼續調整產業結構,盡快完成主輔分離輔業改制;繼續調整優化組織結構,深入推進產銷研一體化運作,盡快建成市場導向型企業。二是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提高「雙高」產品比例。不斷完善做強萊鋼技術支撐體系,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同時斥資3億余元建設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中心,大幅度提高萊鋼的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圍繞完善「四大功能」(鋼鐵產品製造功能、能源轉換功能、內部廢棄物消化功能、社會廢棄物消納處理功能);依靠「四個支撐(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優化、政策支持)」;建立「四個循環(鐵素資源回收利用、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四個提高(經濟效益、產品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環境質量水平)」,努力把萊鋼建成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環境友好型、持續發展型的一流鋼鐵強企。四是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為實施ERP創造條件,進一步提高萊鋼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⑩ 關於鋼鐵最近5年內的歷史最低價和08年元旦左右鋼鐵價格走勢

1、鋼鐵最近5年的歷史最低價?是在哪一年出現的?最近前5年的價格走勢?

麻煩你上內http://www.mysteel.com/myspic/查詢鋼容鐵行業的歷史走勢圖。想看什麼年代的都行,左上角有鋼鐵指數,你勾選你想看的,再設置查詢起始時間,點查詢,就能出走勢圖了,一目瞭然啊。

2、現在鋼鐵一直在降價,對2008年元旦左右,鋼鐵價格的估計?

2009年元旦左右鋼鐵價格應該會和最近保持基本穩定,不會有大的起伏。而從長期看,你應該懂得分析理論,即人民幣升值將削弱我國鋼鐵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使出口量不斷下滑。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之後,鋼鐵出口量的變化與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正相關。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