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八年級物理聲現象知識點

八年級物理聲現象知識點

發布時間: 2021-07-29 20:42:09

⑴ 總結<聲現象>一章節的復習資料(初二物理

聲現象
1、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振動發出的聲音都能被人耳聽到。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一般來說,固體>液體>空氣
聲音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約是340 m/s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因此聲音必須被距離超過17m的障礙物反射回來,人才能聽見回聲。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遠。
4、樂音
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樂音。
樂音的三要素:音調、響度、音色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用來分辨各種不同的聲音。
5、雜訊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6、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7、雜訊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消聲)、傳播過程中(吸聲)和人耳處(隔聲)減弱

⑵ 初二物理聲現象考點全部 要詳細 我們要考試了

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產生條件:聲音是由於物體的________而產生的,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傳播條件:聲的傳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聲速
(1)影響聲速的因素
①介質的_______:一般情況下,物體的溫度_____,聲音的傳播速度________.
②介質的______: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快,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慢,即:________________.
(2)記憶:_______時空氣中的聲速是_______.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人耳感知聲音的過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______振動,這種振動經過_______及其他組織傳給___________,聽覺神經再把信號傳給_______,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2.骨傳導:聲音通過_______、______也能傳導,從而引起聽覺,這種傳導聲音的方式叫做骨傳導.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
(1)定義:聲音的______叫音調.
(2)影響因素:_______.物體振動的頻率越_____,音調越_____.
(3)頻率( f ):物體每秒鍾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 Hz,1 kHz=1 000 Hz.
(4)人耳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20 Hz~20 000 Hz.
(5)超聲波和次聲波:人們把大於 20 000 Hz 的聲音叫超聲波,把小於 20 Hz 的聲音叫次聲波.
2.響度
(1)定義:聲音的強弱叫響度(也叫音量).
(2)影響因素
①_______: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____,響度就越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響度越小.
3.音色
(1)定義:聲音的品質特色.
(2)影響因素:音色與發聲體的_____、_____有關.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雜訊的兩種定義
(1)物理學的角度:發聲體做____________時發出的聲音.
(2)環保的角度:凡是妨礙人們______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2.雜訊的來源:工業雜訊、交通雜訊、居民雜訊.
3.聲音強弱的等級和雜訊的危害
(1)單位:分貝.
(2)雜訊的等級和危害
0 dB 是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30 dB~40 dB 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 50 dB 就會影響睡眠;
70 dB 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 90 dB 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4.控制雜訊的三種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音的利用
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回聲定位:聲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根據__________原理,科學家發明了______,回聲測量距離的
(2)B 超原理:向人體發射一組超聲波,超聲波遇到不同的介質交接面時,會發生反射,根據監測其回聲的延遲時間、強弱,經過電子電路和計算機處理,就形成了 B 超圖像.
(3)通過監測次聲波可以預報地震、海嘯和台風等.
2.聲音可以傳遞能量
人們把聲波傳遞的能量叫做聲能.超聲波的頻率高,能量大,如利用超聲波清洗牙齒、清洗鍾表,除人體內結石.

⑶ 八年級物理第一章—聲現象總結

你好!以下是我學習本章時的總結,這里提供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①聲音的產生:聲(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即停止。
②聲源: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③介質:聲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Medium)。
④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固體、液體、氣體都可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 m/s。
⑤聲波:發聲體振動會使傳聲的空氣的疏密發生變化而產生聲波(Sound Wave)。
⑥聲速: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它是衡量聲音傳播快慢的一個物理量。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⑦決定聲速快慢的因素:1、介質種類;2、介質溫度
⑧牢牢記住:15℃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
⑨回聲: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如果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來,否則,就不會將原聲與回聲區分開來,此時障礙物到聽者的距離至少為17m。在屋子裡談話比在曠野里聽起來響亮,原因是屋子空間比較小造成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不足0.1s 最終回聲和原聲混合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⑩回聲的利用:利用回聲可以測定海底深度、冰山距離、敵方潛水艇的遠近。測量中要先知道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測量方法是:測出發出聲音到受到反射回來的聲音訊號的時間t,查出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v,則發聲點距物體S=vt/2。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①人耳的構造:外耳、中耳、內耳。
②感知聲音的過程: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鼓膜的振動。(詳細解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了聲音)。
③耳聾: 在聲音傳遞給大腦的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導致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④骨傳導: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骨傳導。一部分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⑤雙耳效應: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①樂音: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②音調:聲音的高低, 跟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物體振動的快,發出的音調就高;振動的慢,音調就低;頻率決定音調。
③頻率:頻率是用來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學中把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Frequency)。頻率單位是:次/秒,又記作Hz。
④人耳聽覺范圍: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類聽覺的下限,20000 Hz是人類聽覺的上限。
⑤超聲波:頻率高於20000 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Superso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發出)
⑥次聲波:頻率低於20 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Infrasonic Wave)。(地震、海嘯、台風、火山噴發等可發出)
⑦超聲波的兩個特點:一個是能量大,一個是沿直線傳播。
⑧響度:物理學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Loudness)。響度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距離的遠近有關。在相同距離下,振幅越大,響度越大。增大響度的主要方法是:減小聲音的發散。
⑨振幅: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Amplitude)。
⑩音色:物理學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由物體本身決定,就是說: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不同的樂器或區分不同的人。
⑪樂音三要素(或三特徵):音色、響度、音調。
⑫三種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管樂器。
⑬樂器(發聲體)的音調:長短(長的音調低)、粗細(粗的音調低)、松緊(松的音調低)決定了音調的高低。
⑭三種樂器改變音調的方法:
(a)要使打擊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打擊樂器的材料、大小、形狀;
(b)要使弦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弦的材料、粗細、長短、松緊程度;
(c)要使管樂器的聲音變化,可改變管的材料、長度、粗細、形狀。
⑮幾個數據:
人類發出的聲音頻率約為 85-1100Hz 之間;
人類耳朵的聽覺范圍約在 20-20000Hz 之間。
一般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頻率約為 20-4000Hz 之間;
狗的聽覺范圍約在 15-50000Hz 之間。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①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②雜訊: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Noise)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③雜訊強弱的等級:分貝(Decibel, 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
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是 0 dB;
較為理想的安靜環境為 30~40 dB;
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的聲強為 70 dB;
聽力會受到嚴重影響的聲強為90 dB以上;
能引起雙耳失去聽力的聲強為 150 dB。
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 90 dB;
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 70 dB;
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 50 dB。
④雜訊的危害:
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
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高強度的雜訊能夠損壞建築物。
⑤控制雜訊:防止雜訊的產生;阻斷雜訊的傳播;防止雜訊進入人耳。即: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①聲的利用:
a. 聲在醫療上的應用(中醫診病、B超彩超、霧化器、超聲波碎石)
b. 聲在工業上的應用(鑽孔、切削、探傷、清洗)
c. 聲在軍事上的應用(雷達、聲吶)
d. 聲在生活中的應用(超聲波加濕器、聲音獲得信息)
②聲與信息:聲能傳遞信息。(例如:雷聲、B超、敲擊鐵軌等)
③回聲定位:聲波發出遇障礙反射,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例如:蝙蝠)
④聲吶:根據回聲定位。
⑤聲與能量:聲能傳遞能量。(例如:超聲波清洗精密儀器、超聲波碎石)

⑷ 八年級物理聲現象 本章的重難點分別是什麼

1、聲音的產生 聲源 聲音傳播的條件 聲音強度(聲強)
2、描述聲波的幾個物理量 頻率 振幅 可聞頻率
3、樂音 音品 音色 響度
4、噪音 產生 那些是噪音 噪音的危害及消除
5 …………
就記住這些 自己看書 或問同學去吧
一定記住 知識只有重點 沒有難點 有了難點 也就有了逃避學習的理由

⑸ 八年級物理 聲現象

聲現象 就該詞的本義,系指任何與聽覺有關的事物。但依通常所用,其一系指物理學中關於聲音的屬性、產生和傳播的分支學科;其二系指建築物適合清晰地聽講話、聽音樂的質量。
聲音由物體(比如樂器)的振動而產生,通過空氣傳播到耳鼓,耳鼓也產生同率振動。聲音的高低(pitch)取決於物體振動的速度。物體振動快就產生「高音」,振動慢就產生「低音」。物體每秒鍾的振動速率,叫做聲音的「頻率」
聲音的響度(loudness)取決於振動的「振幅」。比如,用力地用琴弓拉一根小提琴弦時,這根弦就大距離地向左右兩邊擺動,由此產生強振動,發出一個響亮的聲音;而輕輕地用琴弓拉一根弦時,這根弦僅僅小距離左右擺動,產生的振動弱而發出一個輕柔的聲音。
較小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快,較大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慢。如雙簧管的發音比它同類的大管要高。同樣的道理,小提琴的發音比大提琴高;按指的發音比空弦音高;小男孩的嗓音比成年男子的嗓音高等等。制約音高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振動體的質量和張力。總的說,較細的小提琴弦比較粗的振動快,發音也高;一根弦的發音會隨著弦軸擰緊而音升高。
不同的樂器和人聲會發出各種音質(quality)不同的聲音,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振動都是復合的。如一根正在發音的小提琴弦不僅全長振動,各分段同時也在振動,根據分段各自不同的長度發音。這些分段振動發出的音不易用聽覺辨別出來,然而這些音都納入了整體音響效果。泛音列中的任何一個音(如G,D或B)的泛音的數目都是隨八度連續升高而倍增。泛音的級數還可說明各泛音的頻率與基音頻率的比率。如大字組「G」的頻率是每秒鍾振動96次,高音譜表上的「B」(第五泛音)的振動次數是5*96=480,即每秒鍾振動480次。
盡管這些泛音通常可以從復合音中聽到,但在某些樂器上,一些泛音可分別獲得。用特定的吹奏方法,一件銅管樂器可以發出其他泛音而不是第一泛音,或者說基音。用手指輕觸一條弦的二分之一處,然後用弓拉弦,就會發出有特殊的清脆音色的第二泛音;在弦長的三分之一處觸弦,同樣會發出第三泛音等。(在弦樂譜上泛音以音符上方的「o」記號標記。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是從空弦上發出的泛音;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是從加了按指的弦上發出。)
聲音的傳播(transmission of sound)通常通過空氣。一條弦、一個鼓面或聲帶等的振動使附近的空氣粒子產生同樣的振動,這些粒子把振動又傳遞到其他粒子,這樣連續傳遞直到最初的能漸漸耗盡。壓力向鄰近空氣傳播的過程產生我們所說的聲波(sound waves)。聲波與水運動產生的水波不同,聲波沒有朝前的運動,只是空氣粒子振動並產生松緊交替的壓力,依次傳遞到人或動物的耳鼓產生相同的影響(也就是振動),引起我們主觀的「聲音」效果。
判斷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聽覺遵守-條叫做「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覺法則。這條定律闡明:感覺的增加量和刺激的比率相等。音高的八度感覺是一個2:1的頻率比。對聲音響度的判斷有兩個「極限點」:聽覺閥和痛覺閥。如果聲音強度在聽覺閥的極限點認為是1,聲音強度在痛覺閥的極限點就是1兆。按照韋伯-費希納定律,聲學家使用的響度級是對數,基於10:1的強度比率,這就是我們知道的1貝(bel)。響度的感覺范圍被分成12個大單位,1貝的增加量又分成10個稱作分貝(decibel)的較小增加量,即1貝=10分貝。1分貝的響度差別對我們的中聲區聽覺來說大約是人耳可感覺到的最小變化量。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音時,它們的振動必然在固定的音程中以重合形式出現,在感覺上音響彼此互相加強,這樣一次稱為一個振差(beat)。鋼琴調音師在調整某一弦的音高與另一弦一致的過程中,會聽到振差在頻率中減少,直到隨正確的調音逐漸消失。當振差的速率超過每秒鍾20次,就會聽到一個輕聲的低音。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很響的音時,會產生第三個音,即合成音或引發音(combination tone或resultant tone)。這個低音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差,叫差音(difference tone)。還可以產生第四個音(一個弱而高的合成音),它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和,叫加成音(summation tone)。
同光線可以反射一樣,亦有聲反射(reflection of sound),比如我們都聽到過的回聲。同理,如果有阻礙物擋住了聲振動的通行會產生聲影(sound shadows)。然而不同於光振動,聲振動傾向於圍繞阻礙物「衍射」(diffract),並且不是任何固體都能產生一個完全的聲影。大多數固體都程度不等地傳遞聲振動,而只有少數固體(如玻璃)傳遞光振動。
共鳴(resonance)一詞指一物體對一個特定音的響應,即這一物體由於那個音而振動。如果把兩個調音相同的音叉放置在彼此靠近的地方,其中一個發聲,另一個會產生和應振動,亦發出這個音。這時首先發音的音叉就是聲音發生器(generator),隨後和振的音叉就是共鳴器(resonator)。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堂的某一窗戶對管風琴的某個音產生反應,產生振動;房間里的某一金屬或玻璃物體對特定的人聲或樂器聲也會產生類似的響應。
從共鳴這個詞的嚴格科學意義說,這一現象是真正的共鳴(「再發聲」)。這一詞還有不太嚴格的用法。它有時指地板、牆壁及大廳頂棚對演奏或演唱的任何音而不局限於某個音的響應。一個大廳共鳴過分或是吸音過強(「太干」)都會使表演者和觀眾有不適感(一個有回聲的大廳常被描述為「共鳴過分」,其實在單純的聲音反射和和應振動的增強之間有明確的區別)。混響時間應以聲音每次減弱60分貝為限(原始輻射強度的百萬分之一)。
牆壁和頂棚的製造材料應是既回響不過分又吸音不太強。聲學工程師已經研究出建築材料的吸音的綜合效能系數,但是吸音能力難得在音高的整體幅面統一貫穿進行。只有木頭或某些聲學材料對整個頻率范圍有基本均等的吸音能力。放大器和揚聲器可以用來(如今經常這樣使用)克服建築物原初設計不完善所帶來的問題。大多數現代大廳建築都可以進行電子「調音」,並備
有活動面板、活動天棚和混響室可適應任何類型正在演出的音樂。
聲學是研究媒質中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性質及其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
聲學是經典物理學中歷史最悠久而當前仍在前沿的一個分支學科。因而它既古老而又頗具年輕活力。
聲學是物理學中很早就得到發展的學科。聲音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直觀的現象,它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無論是中國還是古代希臘,對聲音、特別是在音律方面都有相當的研究。我國在3400多年以前的商代對樂器的製造和樂律學就已有豐富的知識,以後在聲音的產生、傳播、樂器製造、樂律學以及建築和生產技術中聲學效應的應用等方面,都有許多豐富的經驗總結和卓越的發現和發明。國外對聲的研究亦開始得很早,早在公元前500年,畢達哥拉斯就研究了音階與和聲問題,而對聲學的系統研究則始於17世紀初伽利略對單擺周期和物體振動的研究。17世紀牛頓力學形成,把聲學現象和機械運動統一起來,促進了聲學的發展。聲學的基本理論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相當完善,當時許多優秀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對它作出過卓越的貢獻。1877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 John William Rayleigh,1842~1919)發表巨著《聲學原理》集其大成,使聲學成為物理學中一門嚴謹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並由此拉開了現代聲學的序幕。
聲學又是當前物理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聲學日益密切地同聲多種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緊密聯系,形成眾多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從最早形成的建築聲學、電聲學直到目前仍在「定型」的「分子—量子聲學」、「等離子體聲學」和「地聲學」等等,目前已超過20個,並且還有新的分支在不斷產生。其中不僅涉及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的基礎自然科學,還在相當程度上涉及若幹人文科學。這種廣泛性在物理學的其它學科中,甚至在整個自然科學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發展初期,聲學原是為聽覺服務的。理論上,聲學研究聲的產生、傳播和接收;應用上,聲學研究如何獲得悅耳的音響效果,如何避免妨礙健康和影響工作的雜訊,如何提高樂器和電聲儀器的音質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聲波的很多特性和作用,有的對聽覺有影響,有的雖然對聽覺並無影響,但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卻很重要,例如,利用聲的傳播特性來研究媒質的微觀結構,利用聲的作用來促進化學反應等等。因此,在近代聲學中,一方面為聽覺服務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展了許多有關物理、化學、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聲的概念不再局限在聽覺范圍以內,聲振動和聲波有更廣泛的含義,幾乎就是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同義詞了。
自然界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復雜的生命運動,從工程技術到醫學、生物學,從衣食住行到語言、音樂、藝術,都是現代聲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
聲學的分支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從頻率上看,最早被人認識的自然是人耳能聽到的「可聽聲」,即頻率在20Hz~20000Hz的聲波,它們涉及語言、音樂、房間音質、雜訊等,分別對應於語言聲學、音樂聲學、房間聲學以及雜訊控制;另外還涉及人的聽覺和生物發聲,對應有生理聲學、心理聲學和生物聲學;還有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一是頻率高於可聽聲上限的,即頻率超過20000Hz的聲音,有「超聲學」,頻率超過500MHz的超聲稱為「特超聲」,其對應的波長約為10-8m量級,已可與分子大小相比擬,因而對應的「特超聲學」也稱為「微波聲學」或「分子聲學」。超聲的頻率還可以高1014Hz。二是頻率低於可聽聲下限的,即是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對應有「次聲學」,隨著次聲頻率的繼續下降,次聲波將從一般聲波變為「聲重力波」,這時必須考慮重力場的作用;頻率繼續下降以至變為「內重力波」,這時的波將完全由重力支配。次聲的頻率還可以低至10-4Hz。需要說明的是,從聲波的特性和作用來看,所謂20Hz和20000Hz並不是明確的分界線。例如頻率較高的可聽聲波,已具有超聲波的某些特性和作用,因此在超聲技術的研究領域內,也常包括高頻可聽聲波的特性和作用的研究。
從振幅上看,有振幅足夠小的一般聲學,也可稱為「線性(化)聲學」,有大振幅的「非線性聲學」。
從傳聲的媒質上看,有以空氣為媒質的「空氣聲學」;還有「大氣聲學」,它與空氣聲學不同的是,它主要研究大范圍內開闊大氣中的聲現象;有以海水和地殼為媒質的「水聲學」和「地聲學」;在物質第四態的等離子體中,同樣存在聲現象,為此,一門尚未成型的新分支「等離子體聲學」正應運而生。
從聲與其它運動形式的關系來看,還有「電聲學」等等。
聲學的分支雖然很多,但它們都是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這是它們的共性。只不過是與不同的領域相結合,研究不同的頻率、不同的強度、不同的媒質,適用於不同的范圍,這就是它們的特殊性。
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最主要的: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

⑹ 初二物理 聲現象一章所有考點全部 要詳細! 我們第一單元要考試了特別是解答題

第一章《聲現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4、回聲是由於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隻。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徵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徵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
3、響度:人耳感受到的聲音的大小。響度跟發生體的振幅和距發聲距離的遠近有關。物體在振動時,偏離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叫振幅。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4、音色:由物體本身決定。人們根據音色能夠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 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雜訊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 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
3、 人們用分貝(dB)來劃分聲音等級。
4、 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
五、聲的利用
可以利用聲來傳播信息和傳遞能量
1、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就停止。
聲間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並不是所有的振動都會發出聲間
2、聲間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1)聲間要靠一切氣體,液體、固體作媒介傳播出去,這些作為傳播媒介的物質稱為介質。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即使面對面交談,也需要靠無線電,那就是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真空不能傳聲
(2)聲間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
3、回聲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人再次聽到的聲音叫回聲
(1) 區別回聲與原聲的條件:回聲到達人的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
(2) 低於0.1秒時,則反射回來的聲間只能使原聲加強。
(3) 利用回聲可測海深或發聲體距障礙物有多運
4、音調
聲音的高低叫音調,它是由發聲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5、響度
聲音的大小叫響度,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振幅大小有關,還跟聲源到人耳的距離遠近有關
6、音色
不同發聲體所發出的聲音的品質叫音色
7、雜訊及來源
從物理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地雜亂無章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從環保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都屬於雜訊。
8、聲間等級的劃分
人們用分貝來劃分聲音的等級,30dB—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50dB就會影響睡眠,70dB以上會干擾談話,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雜訊環境中,會影響聽力。
9、雜訊減弱的途徑
可以在聲源處、傳播過程中和人耳處減弱1.龍舟賽時,陣陣鼓聲是由鼓面的 而產生的,並經 傳入人耳。

⑺ 初二物理聲現象

在探索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時,小麗作一下實驗,但忘了記錄,請你幫她把記錄填寫完整:1.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是不同的,說明響度與(振幅)有關;2.使音叉發出相同響度的聲音,距離不同時,聽到音叉的聲音的響度不同,說明響度與(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3.使用聽診器和不用聽診器在同樣遠近聽聲音的響度不同,說明響度與聲音(分散程度)有關。

⑻ 初二物理聲現象總結

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物體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V固 > V液 > V氣
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前者不能治癒,後者可以治癒。
3.骨傳導:聲音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
4.雙耳效應
三、聲音的特性
1.音調:音調與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有關,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可聞聲:頻率在20~20000Hz之間。
次 聲:頻率低於20Hz。
超 聲:頻率高於20000Hz。
長的空氣柱產生低音,短的空氣柱產生高音。
2.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大小)。聲音的響度與物體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產生的響度越大。
3.音色:與發聲體的材料結構有關。人們根據音色能辨別樂器或區分人。
四、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從物理學角度看,雜訊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發出的聲音。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雜訊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
2.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為0dB;為保護聽力,應控制雜訊不超過90dB;為保證工作和學習,應控制雜訊不超過70dB;為保證休息和睡眠,應控制雜訊不超過50dB。
3.減弱雜訊的方法:在聲源處減弱雜訊、在傳播過程中減弱雜訊、在人耳處減弱雜訊。
五、聲的利用
1.聲可傳遞信息的例子:a.用聲吶技術探測海底的深度。
b.判斷雷聲有多遠。c.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身體。
回聲定位――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牆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可傳遞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聲波清洗鍾表等精細的機械。
b.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把結石擊成細小的粉末。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