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歷史
A. 《三國志》的歷史資料和文化背景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 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
作者介紹
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就有志於史學事業,對於《尚書》、《春秋》、《史記》、《漢書》等史書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266年)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陳壽還著有《益部耆舊傳》、《古國志》等書,整理編輯過《諸葛亮集》,可惜這些書後來都亡佚了。
B. 三國志是真實的歷史嗎
三四十年前的事情想搞清楚都很難,何況是沒有網路的古代。
三國期間戰亂頻繁,很多事情當時沒有條件記錄,事後想起來難免走樣。
《三國志》是史書中最不嚴謹的書,很無奈的是也是記載這段歷史相對最權威的史書。
讀史書要掌握史料,更要利用各方面知識去解析解讀。
就說武將的形象,彭德懷大將軍到底是身高八尺還是九尺?即便不是,到底有多高?我們當代人都不求甚解的東西,在歷史書中比比皆是。要是這么要求,就沒有「真實的歷史」了。
C. 三國志有哪些歷史
《三國志》並不是一種,魏、蜀、吳各自成書,到了北宋雕版,才開始合成一種。《三國志》世界上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國子監刻本。現在通行的刻本有四種:第一種是百衲本,據宋紹興、紹熙兩種刻本配合影印;第二種是清武英殿刻本,據明北監本校刻(鉛印、石印均據武英殿本翻印);第三種是全陵活字本,據明南監馮夢禎本校印;第四種是江南書局刻本,據毛氏汲古閣本校刻。
D.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在研究歷史的地位中如何
《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作者陳壽,晉朝人。
毋庸贅言,三國志在歷史研究中的地位高於小說三國演義。作者撰事不作曲筆直可以與司馬遷,班固媲美。《三國志》作為較完整地記敘我國古代一個異彩紛呈的唯一存留至今的歷史上著作,在諸多的古史書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尤其是比較詳細的人物傳記更吸引讀者,還有嚴謹的時間順序待史學愛好者考究推敲。
在這里我較推薦你讀附有裴松之的註解的版本(一般還選有多部史書如《魏書》《曹瞞傳》《英雄記》等之中的不同觀點)。
至於《三國演義》還是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的。
E. 三國志全都是歷史嗎
陳壽的《三國志》屬於二十四史之一,屬於所謂正史,基本記錄了歷史。
現在很多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三國演義裡面講的就是歷史。
其實不是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
裡面有些故事其實是不存在的。
F. 三國志,歷史
因為東漢末年時,漢王朝也有不少名將,很多次粉碎了北方異族的進攻。
三國時期,曹操擊破袁紹後北征烏桓,基本上北方少數民族不是魏國對手,談什麼亂華?
G. 真實的三國志三國歷史,和三國演義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1、體例不同
《三國志》是史書,是對三國歷史的較為客觀的敘述。
《三國演義》則是歷史小說,是對三國歷史的人為演繹,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虛構的內容;
2、成書時間不同
《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距離三國很近,因而可以保證這部史書的真實性。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摻入了大量民間傳說;
3、承續關系不同
陳壽寫作《三國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歷史資料。
而羅貫中撰寫《三國演義》則主要取材於《三國志》。
也就是說,《三國志》是《三國演義》的母體。
(7)三國志歷史擴展閱讀
第一、「擁劉貶曹」上。三國演義里吹捧劉關張,如果在三國志里,你會看到,劉關張組建的蜀漢更像社團,而不像國家。《三國演義》的文筆一直是在「吹捧」劉關張三人。
第二、怒鞭督郵的不是張飛,而是劉備。張飛字益德,而不是演義里的翼德。
第三、陳宮不是因為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才離開曹操的,而是因為曹操殺了名士邊讓。
第四、華雄是被孫堅殺的,劉備和公孫瓚沒有參加討伐董卓,更沒有三英戰呂布。
第四、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不是前線指揮,諸葛亮在三國志里,劉備活著就沒帶過兵,那些神乎其神的戰役有很多跟他並沒有關系,或者就不存在,包括草船借箭。後期諸葛亮帶兵也是中規中矩,沒有演義里那麼神。
第五、過分神話趙雲,趙雲一輩子只是個親衛隊長,也沒有單獨領兵。
第六、演義里杜撰了武器,三國時期,戰場上只有矛,戈,環首刀三種兵器,而劍的作用更像禮儀,沒有用劍拼殺的。
第七、曹操在赤壁之戰並不是一敗塗地,而是收獲了大批地盤,包括荊州的一部分土地,雖然被火燒,也可以算是滿載而歸。
參考資料
網路-三國志
網路-三國演義
H. 三國志歷史著作隨筆500字數
書櫃里的那本三國志
某人讀三國志有些年頭了,小時候枕頭下就有一本三國志。至今還能感受到那紙質的文字帶給我的激盪。
不知從何時開始便喜歡上了三國的歷史。從三國演義到三國志再到資治通鑒。從古白話到古文言。可卻,總覺得自己對三國的文化還是不夠了解。那些人,那些事,只是想,能夠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體會吧。
沒有三國演義的傳奇色彩,也沒有資治通鑒主觀批評,也許陳壽的三國志才能帶給我一些真正的三國靈魂。為時而作不為人而作。三國志值得品味。
沒有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沒有資治通鑒的正統為尊。劉備不是正統而是梟雄,一個一己之力成就霸業的政客。曹操不是佞臣而是立志天下的野心家。三國志,真正的三國歷史,即使晦澀卻讓人為之動容。熱愛三國的我便對它如此信賴。不為權威,只為求真。
西晉的陳壽最接近那個時代,甚至為那個時代名流千古。我相信三國志不會讓那些喜歡三國文化的讀者失望。
我只是想把他和他的著作在這里簡單與名作對比,質疑或是否定皆不是本意。因為那是我的過去,三國的過去。
致敬正史,致敬三國志,致敬我對三國歷史的尊敬。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守望三國,尊敬三國志,就像一個英雄一樣,雖千萬人,吾往矣。
I. 所以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個是真正的歷史 《三國志》
晉朝陳壽所撰的《三國志》歷來被人們視為反映三國真相的史書,但其實它並非完全真實,當時蜀漢不曾設立史官,所以無據可依,陳壽雖曾做過蜀國觀閣令史,但他生於三國後期,對於前期之事可以說是無所知的,關於蜀國歷史,陳壽主要是由魏和吳的歷史記錄和當時人們的口述,從中選擇較真實的整理而成,但是吳魏的史官畢竟以自國利益出發,其中所記載的不一定完全真實,其中也有誇大自己國家的成分,而人們口述就更不用說了,加上當時晉朝時談三國以魏為正統,這也是局限化的,而且《三國志》並不完美,有許多是沒有記錄在內的事,所以說《三國志》雖然可以說是歷史,卻不是完全真實的。《三國演義》羅貫中參閱大量書籍,包括《三國志》《華陽國志》《水經注》等,再由民間流傳的故事整理,以故事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中有許多是虛構的,但其實也有真實的卻在《三國志》中沒有記錄的事,或是《三國志》中有錯的地方,可能在《演義》中得到糾正,所以談歷史一味照著《三國志》是錯誤的,《三國志》中沒有記錄的在《演義》中有記敘的並不一定是虛構,人們談歷史往往只看《三國志》中的記錄,與《演義》有沖突的地方,老是拿《演義》的虛構成分出來,是否犯了「本本主義」錯誤?
《三國志》歷史敘述性較強,而《三國演義》文學性較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