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歷史
❶ 有關長江的歷史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長江的歷史變遷如下:
古長江形成於遠古時代,長江流域的絕大部被海水所淹沒。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佔據,當時西藏、青海部分、雲南西部和中部、貴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海灣一直延伸到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發生於距今1-8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那時開始出現了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同時,雲夢澤、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聯,從東向西,經雲南西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與今長江的流向相反。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❷ 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過去,為何母親河長江被稱為「揚子江」
“揚子”這一稱謂早在唐代以前便已經出現,因為“揚子”一詞來源於古代的揚子津。揚子津在今天的江蘇揚州長江南側十五里的地方,古代從此處渡津可以抵達京口。所以自古以來揚子津便是長江邊上的津要之所在,過去從揚州到鎮江間的長江,便被人們稱為揚子江。
揚子津在唐代前後,處於長江北邊沿岸,後來因為江床南移,所以實際上距離後來的長江已經有了15里之遙,後又與京杭大運河相通,並修有一座楊子橋。
宋高宗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朝廷因無法抵擋,不得不南撤到江南的臨安,金兀術便曾一直領兵追到了揚子橋。
根據揚州地方誌的記載:唐朝時以揚子津改置為揚子縣,南唐時又改揚子為賽真郡,元朝時稱為真州,明朝又改為儀征縣,清朝時屬江蘇揚子府,清末宣統即位,因為末代皇帝名為溥儀,為了避諱,又將儀征縣改為了唐代所稱的揚子縣。
❸ 為什麼長江又叫揚子江呢
長發源於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及上海等11省(直轄市、自治區),最後進入東海;支流還流過甘肅、陝西、貴州、廣西、廣東、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
長江源頭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河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全長358公里,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穿過雪山與谷地,出唐古拉山區後北流,切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至葫蘆湖附近再往東流,於囊極巴隴附近接納右岸支流當曲河後,之後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河段有很多名稱: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境內,俗稱川江,長1030公里。湖北省宜都至湖南省岳陽城陵礬,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的部份,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在外語中就代表了全條河。
"
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的部份,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在外語中就代表了全條河。
"
❹ 長江為什麼叫揚子江
長發源於青藏高原,由西向東流,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及上海等11省(直轄市、自治區),最後進入東海;支流還流過甘肅、陝西、貴州、廣西、廣東、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個省(自治區)。
長江源頭位於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河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沱沱河全長358公里,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穿過雪山與谷地,出唐古拉山區後北流,切開祖爾肯烏拉山較低的山崗,至葫蘆湖附近再往東流,於囊極巴隴附近接納右岸支流當曲河後,之後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巴塘河口,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長2308公里,稱金沙江。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長2884公里(荊江裁彎取直後,縮短航程80公里,為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在通稱長江的各河段有很多名稱: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因長江大部分流經四川境內,俗稱川江,長1030公里。湖北省宜都至湖南省岳陽城陵礬,因長江流經古荊州地區,俗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的部份,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在外語中就代表了全條河。
" 江蘇省揚州、鎮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揚子津渡口,得名揚子江。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的部份,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在外語中就代表了全條河。 "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❺ 如何看待文天祥創作《揚子江》的歷史背景
原文
《揚子江》
宋 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釋義
被元兵扣留數日(相當隨風去北海遊玩過),終於脫險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塊磁鐵,不指向南方誓不罷休。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庄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❻ 揚子江的由來
眾所周知,「揚子」乃長江之別稱。然而其由來,如今已鮮為人知了。
隋唐年間,揚州城南20里許,有一個名叫揚子的小鎮。因地臨長江北岸,故又名揚子津。史書記載:「隋開皇十年,楊素率舟師自揚子津入擊朱莫問於京口。」這大概是揚子之名見於史冊的較早資料。其後煬帝繼位,為了游幸,利用吳王夫差開的邗溝故道,開運河自山陽(今淮安)達揚子,並在揚子建臨江宮(一名揚子宮),從此揚子津日漸繁華。
當時瓜洲尚在江心,自揚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鎮江),煙波浩淼,南來北往的商旅,皆雲集於揚子津候渡或覓轉車船。因而揚子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久而久之,人們把丹徒與江都之間的大江稱為揚子江,意即與揚子津毗鄰的那段大江。時至今日,已演變為通稱整條長江為揚子江。一般認為,此演變與西人來華有關。因「長江」二字西方人發音不便,故習慣以「揚子」稱呼長江。
揚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詩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揚子津》詩:「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李白《橫江詞》說的是馬當附近大江風濤險惡,卻也拉揚子津作為陪襯:「……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開元天寶以後,由於淤沙擴展,瓜洲漸與北岸相接。自揚子津行船南渡,須繞過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後來自揚子抵瓜洲的運河竣工。揚子津渡終於退出歷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後揚子津遠離江岸,更名為「揚子橋」。由於該地「舟運西自儀征,南自瓜洲,至此匯合而北,實總匯之所也,故仍屬交通樞紐,其名仍可見於史籍。
此外,揚子之名還與江蘇省儀征市有一段關系。原來在唐永淳元年,曾於揚子津附近設「揚子縣」,宋代移至儀征境內,以後又幾經變遷,曾兩度升級為「揚子軍」(駐軍重鎮)。明清廢揚子縣,轄區劃歸儀征。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因儀征的「儀」字犯帝諱,故又恢復原名「揚子縣」。其時有文人撰上聯征對,出句為:
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
有人應征對以上:
端午橋於端午日登端午門。
揚子雲即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端午橋即清末兩江總督端方,以人名對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對「午」,同屬於地支。該聯雖於平仄有失當之處,但總體格律尚無大礙,故堪稱佳對。此聯一出,又為揚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話。
❼ 揚中市的歷史
揚中的前身是太平洲,隸屬於鎮江府的丹徒、丹陽,常州府的武進,揚州府的江都、泰興等內四府六容縣。
清末,在太平洲地方設立太平廳,隸屬於鎮江府。1914年因與安徽省太平縣同名,而更名為揚中縣。
1994年撤縣設市。
揚中市的主體為長江上的一個島嶼,面積332平方公里,人口28萬,位於東經119度、北緯32度,是僅次於崇明的長江第二大島。揚中的地名是因其位於揚子江中而得名。
揚中市北隔長江主航道與泰州市、揚州市相望,西南隔長江南汊與鎮江市鎮江新區、丹陽市及常州市新北區相望。揚中長江大橋是連絡南北的重要交通孔道。
揚中市下轄5個鎮:三茅鎮、新壩鎮、油坊鎮、八橋鎮、西來橋鎮。其中三茅鎮面積133.19平方千米,人口13萬,占揚中全市40%。
揚中是一個以電力電器產業為主的「工程電器島」,電力電器產業佔全市經濟總量近70%,占國內市場份額的20%。
補充一點:在揚中,八橋的經濟不是最好的,相比而言,三茅和新壩更好一點。
❽ 揚子江是什麼江揚子江是長江嗎
揚子江是長江下游江蘇一段的稱呼,並不是整個長江的代稱,不過因為江蘇最早和外國交流,西方國家就用揚子江代替整個長江了。
❾ 揚子江事件是什麼 它的歷史淵源有哪些
紫石英」號事件(Amethyst Incident)又稱揚子江事件(Yangtze Incident),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與英國皇家海軍於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在長江下游鎮江附近江面發生的軍事沖突。
1949年4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正准備於次日在長江鎮江段發起渡江作戰。英國海軍遠東艦隊「紫石英」號護衛艦(HMS Amethyst, 又譯「紫水晶」號)不聽從人民解放軍警告,闖入人民解放軍預定渡江江段,遭人民解放軍炮擊,「紫石英」號隨即開炮還擊。在炮戰中,「紫石英」號重傷擱淺。20日下午至21日,人民解放軍炮兵又將先後趕來增援的英國海軍遠東艦隊「伴侶」號驅逐艦(HMS Consort)、「倫敦」號重巡洋艦(HMS London)、「黑天鵝」號護衛艦(HMS Black Swan)擊退。此後,雙方就事件責任及「紫石英」號被扣的問題展開接觸和談判,但一直未有結果。7月30日,「紫石英」號趁夜逃走,途中與人民解放軍炮兵再度交火。31日,「紫石英」號逃出長江口,有關談判隨之終止。
在「紫石英」號事件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傷亡252人,英國海軍死45人、失蹤1人、傷93人,「紫石英」號在出逃途中還造成平民的重大傷亡。這一事件被認為標志著英國等列強在中國「炮艦外交」的最後終結。
❿ 揚子江是什麼是長江嗎
揚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南京以下的長江下遊河段的舊稱,後也用作整個長江的代稱。文天祥還寫了一首叫揚子江的詩,同時也是江蘇泰州揚子江葯業集團的簡稱。
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語中也就代表了整個長江。
揚子江因古有揚子津渡口而得名。從中國江蘇省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長江下遊河段的舊稱。江闊水深浪大,受潮汐影響比較強烈。從鎮江開始,長江進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陰以下為河口段,江面不斷擴張成喇叭狀。南通附近江面寬約18千米,長江口從北面的啟東嘴到南面的南匯嘴寬達91千米。由江水帶來的泥沙進入河口區,河水與海水混合,發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長江口形成許多沙洲,如崇明島和長興、橫沙等島。長江在入海之前,接納了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江寬水深,萬噸海輪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揚子江原本只是指長江較下游的部份,但由於這是西方傳教士最先聽到的名字,「揚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語中也就代表了整個長江。
眾所周知,「揚子」乃長江之別稱。然而其由來,如今已鮮為人知了。
隋唐年間,揚州城南20里許,有一個名叫揚子的小鎮。因地臨長江北岸,故又名揚子津。史書記載:「隋開皇十年,楊素率舟師自揚子津入擊朱莫問於京口。」這大概是揚子之名見於史冊的較早資料。其後煬帝繼位,為了游幸,利用吳王夫差開的邗溝故道,開運河自山陽(今淮安)達揚子,並在揚子建臨江宮(一名揚子宮),從此揚子津日漸繁華。
當時瓜洲尚在江心,自揚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鎮江),煙波浩淼,南來北往的商旅,皆雲集於揚子津候渡或覓轉車船。因而揚子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久而久之,人們把丹徒與江都之間的大江稱為揚子江,意即與揚子津毗鄰的那段大江。時至今日,已演變為通稱整條長江為揚子江。一般認為,此演變與西人來華有關。因「長江」二字西方人發音不便,故習慣以「揚子」稱呼長江。
揚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詩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揚子津》詩:「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李白《橫江詞》說的是馬當附近大江風濤險惡,卻也拉揚子津作為陪襯:「……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開元天寶以後,由於淤沙擴展,瓜洲漸與北岸相接。自揚子津行船南渡,須繞過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後來自揚子抵瓜洲的運河竣工。揚子津渡終於退出歷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後揚子津遠離江岸,更名為「揚子橋」。由於該地「舟運西自儀征,南自瓜洲,至此匯合而北,實總匯之所也,故仍屬交通樞紐,其名仍可見於史籍。
此外,揚子之名還與儀征有一段關系。原來在唐永淳元年,曾於揚子津附近設「揚子縣」,宋代移治儀征境內,以後又幾經變遷,曾兩度升級為「揚子軍」(駐軍重鎮)。明清廢揚子縣,轄區劃歸儀征。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因儀征的「儀」字犯帝諱,故又恢復原名「揚子縣」。其時有文人撰上聯征對,出句為:
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
有人應征對以上:
端午橋於端午日登端午門。
揚子雲即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端午橋即清末兩江總督端方,以人名對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對「午」,同屬於地支。該聯雖於平仄有失當之處,但總體格律尚無大礙,故堪稱佳對。此聯一出,又為揚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