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歷史典故
1. 漢中歷史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漢中的名字由來: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
漢中的歷史:
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漢中。
天寶元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興州,興元元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亂,車駕幸梁州。
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北宋至道三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1)漢中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漢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生物寶庫之美稱,具備建設現代化明星城市的客觀條件。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並且生物資源繁多。我市為南北動植物交匯地帶。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水稻產量佔全省的70%。
森林覆蓋率52%,植被覆蓋率56%,活立木蓄積量8781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野生植物達3000多種。
其中葯用植物1300多種,有天然葯庫之稱,天麻、西洋參、棗皮久負盛名,杜仲為全國第二大基地。
棲息在秦巴山區的野生動物280多種,列入國家和省上保護的珍稀動物42種,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等稀世之寶馳名中外。
2. 漢中有哪些故事傳說
關於劉邦的,劉備的有很多
3. 漢中都發生哪些歷史故事
三國張魯的祖父創建五斗米教,為佛教的流傳做出了貢獻/曹操攻陷漢中/曹操劉備漢中大戰/鍾會攻打漢中/
4. 『漢中涼皮』有什麼歷史典故
涼中國涼皮之都-陝西漢中!漢文化和涼皮的發源地!
漢中麵皮(涼皮)起源於(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時期!於據< <長安縣志> >和< <留壩縣志> >記載著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時,南鄭今(漢中地區---十縣一區)有稻田十萬畝,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乾枯,打下的稻穀盡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質量太差,無法向皇帝納貢,農民們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當時有位姓朱的農民,,他將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濕之後,用專門用來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後個個稱奇。他帶著麵皮和納貢的人來到秦鎮,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皇帝吃了麵皮美味可口,倍加贊賞,並令今後漢中地區的貢物只能獻大米皮子。後來在他逝世的漢中地區農民家家戶戶都有蒸麵皮的水磨碾子器具,以便天天蒸麵皮吃!現在,在漢中地區農村你會看到每家每戶的門外放著一個石頭做的水磨碾子,以紀念對這位農民的懷念。漢中盆地氣候濕潤,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物產豐腴,盛產稻米,素有「魚米之鄉」稱譽。漢中米麵皮子就是以當地盛產的優質大米為原料,頭天將大米淘凈,浸泡磨成漿,漿不可過稠過稀,以薄糊狀為宜,然後以特製的白鐵皮平底圓鍋盛漿,置滾水中,稍燙便熟。提出平底鍋,涼水中略浸,以筷頭順鍋沿一旋,反扣,一張雪白柔軟的麵皮子便成了。將麵皮抹點熟油,疊折後用刀切成指頭寬的面條。這麵皮柔韌平常,入口綿軟,光滑細膩,口感極佳。當然,麵皮離不陪襯,一般加點黃瓜絲或滾水氽過的豆芽,豇豆,多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絕少不了調料:醬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醬、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調料,倘缺少了紅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麵皮不分節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賣,隨時可得。米麵皮子是漢中人待客的上等飯食。大小賓館,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決不可少一大盤麵皮,而且這麵皮準定最受歡迎,最先吃凈的。即使那病得茶飯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麵皮子,開開口胃。後來,人們改用重疊式竹籠,一次可蒸數張,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象面條狀,改名「麵皮」。(這里的麵皮的面指:用大米做的非麵粉做的。) 然而,漢中人製作麵皮的工藝越來越精。冬天吃麵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濕,真可謂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本草綱目》上說:米能養脾,麥能補心。脾好了,人性柔,心好了,人實誠。所以,一般而言,漢中人,多生得米白細嫩短小精悍,男男女女個皮膚好不說,也天天吃麵皮越吃越漂亮!漢中麵皮又叫涼皮,根據原料選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製作的叫米皮,又叫涼皮,用面(粉)製作的叫麵筋麵皮,按口味分為漢中麵皮和秦鎮麵皮,由於漢中麵皮比秦鎮麵皮鮮嫩、滑爽,口感好。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麵粉比新磨的麵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故大米要用新米。最重要的是原料易采購、製作簡單,故在全國大城市都可以隨處可見以「漢中涼皮(麵皮)」、「陝西麵皮」命名的專賣店和攤點,
5. 陝西的歷史故事不少於3個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6. 漢中的名人和他的事跡
歷史名人 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漢中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詳。有「傾城傾國」「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實上,但事實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國的作用。 劉邦(前256—前195):漢高祖,字季(一說原名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沛縣)人,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前207年12月,劉邦所率義軍率先攻入秦都咸陽,前206年被義軍盟主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巴蜀(因此建國時,國號定為「漢」);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邊的汜水北岸稱帝,7月建都長安。登基後,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的寬松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張騫: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出生在漢中城固縣,他兩次奉命出使西域,聯系了當時西域五十二國,加強了西北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打通了我國與中亞、西亞的陸路交通,促進了中外貿易往來。他說服了漢武帝發使者通西南之塞,開發邊遠地帶。元朔六年(123年)、受封為博望侯,後拜大行令,列於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鄭(今城固)人,東漢時以忠正耿直著稱於世,有「北斗喉舌」之稱。歷任荊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績天下第一。東漢時北海郎對李固推崇備至,曾上書皇帝說:「好是正直,卓冠古今,當世莫及」。其名言「陽春之曲,和者蓋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至今為人吟詠和稱道。他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被梁冀誣陷死中。 蔡倫:東漢和帝時,中常侍尚方令,他發明了造紙術,製成了「蔡侯紙」。朝廷推廣,惠澤學林。鄧太後以為蔡倫供職朝廷,年久有功,封為「龍亭侯。」食邑三百戶,封地在漢中城以東的洋縣龍亭鎮。今有墓、祠供人憑吊。 劉備(161—223):漢昭烈帝,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時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於是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謚號昭烈帝,後人尊稱稱劉備為先主。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在漢中生活征戰多年。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楊王孫: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楊王孫,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臨終,囑其子:「吾死,裸葬,以復吾真。」並對勸告的親友說:「厚葬無益死者也。」死後裸葬於終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鄭子真:真名鄭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振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谷口,世號「谷口先生」。清人有詩贊曰:「漢代名流重子真,潔身卻聘隱垂倫,風高不讓嚴陵瀨,褒谷魚台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畫竹。宋神宗熙寧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1077年)知興元府及洋州時,屢游褒谷石門,觀「玉盆」刻石,曾以漢中山川景物為題作詩30首寄蘇軾,蘇亦以詩唱和。時洋州篔簹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築「披錦亭」,公餘即赴谷中精研畫竹技法,總結出畫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畫理。成語「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於此。 陸游: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應著名愛國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的邀請,來到漢中,襄贊軍務。在漢中期間,他瞻仰漢中古跡,赴散關前沿陣地,所見所聞,所歷所感,更堅定了他憂國憂民的愛國信念。詩人認為,是漢中的金戈鐵馬戰斗生活,使他「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奠定了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吳玠、吳璘:抗金名將,先後於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與金軍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大戰三次,擊敗金軍。吳氏三代扼守漢中80多年,保衛了南宋半壁河山。 方孝儒:被稱為「讀書種子」、「明之學祖」的方孝儒,在明朝開國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進修之功,日有異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託孤」大臣之前,曾任漢中府學教授達七年之久。其間,他粗衣糲食,兢兢業業地教授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學」。對漢中的教育事業卓有貢獻。因朝廷政治風雲突變,方孝儒慘遭殺害,誅及十族。後人在漢中修建「方正學祠」,以作紀念。 王世鏜:近代書法大家,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漢中市蓮花池畔。1924年,集韻語而成《稿訣集字》。漢中道尹阮貞豫邀漢上名流為之注釋,刻石嵌於寶峰寺,遂有拓本流傳。1932年,於右任見拓本,曾詫為古人書,愛不釋手。後致電邀王赴南京,於先生盡出其所藏,世鏜融會筆端,書作名動金陵,慕名者絡繹不絕,於右任先生譽其為「古之張芝,今之索靖,三百年來,世無與並」。 張魯: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之時,在漢中張魯的五斗米道活動,設義舍、建政權長達24年,使漢中成為亂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 何挺穎(1905~1929):字策庸,號科生,陝西南鄭人。1915年入縣立高等小學,1920年,考入漢中聯立中學讀書,參加過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來上海浦東中學學習,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參加了「五卅」運動。後轉入上海大學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率部隨毛澤東、朱德向贛南進軍,轉移途經吉潭村時遭敵襲擊不幸犧牲。 楊育才(1926年~1999):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戰斗英雄。1926年生,陝西勉縣人。1953年7月,金城戰役時任偵察排副排長,奉命率小分隊奇襲白虎團,為金城反擊戰取得最後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同年12月15日,朝鮮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陝西省西鄉縣人,著名教育家,蘭州大學前任校長。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三屆甘肅省委委員。 石門研究學者:石門研究學者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北魏酈道元、宋代歐陽修、趙明誠、洪適,明代楊慎,清代吳大征、王昶、阮元、畢沅、楊守敬、康有為、羅秀書等均有著錄。近代出入漢中的書法家於右任、王世鏜、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蘿捫葛,赴石門瞻仰摩崖風采。自漢唐以來,出入於漢中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有王遠、沈銼期、岑參、元稹、李商隱、孫樵、晏袤、宋琬、王漁洋等等。
7.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8. 誰知道三國演義中關於漢中大典故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漢中飲馬池
飲馬池位於漢中市東南部,相傳是西漢劉邦的軍隊駐扎在漢中時的飲馬處。2000年,漢中市將飲馬池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時期,飲馬池有兩條通道可達,一是從東門橋進入繞城牆根一周的順城巷,一是從丁字街口。丁字街以北有王家大院,至今房屋猶存,再就是丁字街背面的一些民房,其餘全是空地。舊時東關商號麇集,是漢中重要的商貿活動地,飲馬池便形成了舊貨交易市場,加之東關順城巷一帶多流浪百姓,尤其抗戰時期大批外地逃難者涌往漢中,不少衣食無著的貧民棲居於此,飲馬池這塊空地及城牆根下便人群熙攘,十分熱鬧,成了貧民樂園和普通百姓調劑生活的場所。1938年到1939年間,飲馬池市場已容納不下,便開辟了「新市場」,也叫「南市場」,將飲馬池市場分流,足見昔日飲馬池繁鬧景況。
我記憶的飲馬池市場, 集中了賣舊貨、破爛和舊衣服的,以滿足普通貧民日常生活之所需,舊貨琳琅滿目,無所不有,這里經營舊貨的攤主不收賊偷的東西,買東西的盡可放心。
當年飲馬池還有中草葯攤子,賣疥瘡葯的,賣膏葯的。疥瘡葯是一個湖南業主自己配製,配料以硫磺為主,即滿城馳名婦孺皆知的「好得很」,此人娶了個漢中女子,賣葯的也兼善雜耍表演以招徠遊人推銷葯品,如賣膏葯的漢中人便餵了一條狗熊,賣葯之前先耍狗熊,讓狗熊蹬壇子,和狗熊摔跤,此人還會武術,能耍軟鏢,招牌就是懸一串大張膏葯,此人賣膏葯當場在鐵鍋里熬熊油,下葯料,當場攤制膏葯,當場給患者貼葯。
平民百姓和逃難者無錢吃館子,飲馬池便有了眾多的風味小吃。昔日飲馬池無飯館,無酒館,無茶館,只有一個賣黃酒的,其鐵鍋的熱水裡浸著許多用小頸錫壺溫熱的黃酒,喝酒者只喝酒,並無下酒物。飲食有漢中小吃粽子、元宵、麵皮、涼粉、包子、糍把等等。當時飲馬池有個炒米涼粉的,一副挑子,一端盛米涼粉和米飯,另一端是帶木盤的平底鍋,雪白的米涼粉加蔥花作料大油炒熱後再加一勺熟米飯炒成,食之爽香、耐事、別具獨特風味,今已不見此種飲食。飲馬池各種飲食都十分便宜,適用貧民百姓,一份飲食的價錢,摺合現在不過幾分一角。
飲馬池市場天天有市,但只白天全天,夜裡即無燈無人。業主一清早便開始佔地擺攤,一直經營到下午向晚,也有一些固定的棚居業主多為逃難者,抗戰時期利用城牆牆體挖有防空洞,便有逃難者藉此棲身,外面搭個延伸的蔑編竹葉棚子,用以遮陽遮雨和擺貨做飯,漢中人將這種棚子稱「撩葉扌扇子」,南門外有專賣「撩葉扌扇子」,者,一般1丈長,8尺寬,用途很廣,當年以此搭棚棲身者在飲馬池城牆下頗多。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9. 漢中歷史
http://www.3qhouse.com/html/news/200912/27/126191129983826.html
http://tieba..com/f?kz=294339327
自己參考看下回吧答
10. 200懸賞求有關漢中的詩詞,典故
水調歌頭 漢中
赫赫漢中郡,南鄭古梁州。秦嶺巴山屏障,棧道石門幽。飲馬池邊台閣,拜將壇前榆柳,大漢說從頭。古桂修篁里,縱目望江樓。 張騫館,蔡倫廟,各千秋。定軍山下故壘,八陣戰圖遒。羽箭雕弓身手,鐵馬秋風詩賦,豪氣壯金甌。漢沔玉盆地,蒼莽翠煙浮。 是問『漢中』出自的典故還是此詞出自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