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歷史
『壹』 詠春拳發源地在哪裡
關於詠春拳的發源地在川滇邊區。
人們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發展至今的詠春拳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年6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詠春歷史擴展閱讀:
詠春拳,不少人認為,是李小龍令詠春派武術飲譽國際。然而,真正令這門精妙的武術揚名世界的,是李小龍的同門師弟———梁挺,他在世界64個國家開了4000多間詠春武館,徒子徒孫逾100萬人,其中包括歐洲眾多國家的特警總教頭和多位世界拳王!
詠春拳以實際的拳術戰斗理論為主,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脫離了傳統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學、非科學性質、近似哲學性的解釋。
由於詠春拳不依靠肌肉力量,講究以弱勝強、借力打力,利用力學原理破壞重心,以最短的時間直接擠到對手。
『貳』 中國武術--詠春拳的發展歷史簡介
詠春拳是由五枚師太在觀一次蛇鶴相爭,悟到鶴以中線攻擊的特點,悟出詠春拳,經其徒嚴詠春發揚光大
近代詠春分成很多流派,特別是在佛山,佛山成了詠春的故鄉,李小龍曾跟葉問大師學過詠春
『叄』 歷史上,永春和詠春有什麼區別
並無區別,意思相同,都是指詠春。
詠春中國傳統武術,指詠春拳。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詠春拳是以「中線理論」等理論基礎為內容、而頗具特色的南拳拳術,強調使用正確的觀念、意識及思維方式,來導出肢體的靈活應用;其內容主要包括「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
主要練習方式為雙人對練的「黐手」「黐腳」等;輔助器材有貼牆沙包、三星樁等;訓練器械有木人樁、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報的「詠春拳」項目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7年6月8日,國家級「非遺」項目詠春拳正式進駐福建警察學院。
(3)詠春歷史擴展閱讀:
起源傳說: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說法一: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說法二:與清廷「火燒少林寺」有關。當時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少林古剎也被官兵一把火燒成廢墟,只有5個絕頂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來,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
她在南少林鶴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術,並傳給嚴二、嚴詠春父女。嚴詠春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拳術,後稱「詠春拳」。
說法三:福建泉州嚴詠春觀蛇鶴相鬥有悟,融合永春一帶拳術和少林搏擊技法而自創。
說法四: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 。
『肆』 詠春拳歷代傳人
在黃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後,梁二娣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黃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黃華寶。黃華寶對梁贊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於門下。
1、梁贊(贊先生):
梁贊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贊約於1870~1890年在贊生堂內收徒授拳,將其畢生所學重新整理。
然而,梁贊並不公開授徒,始終以行醫為業,因店務纏身,他只收了幾個關門弟子,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
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僅陳華順一人而已。梁贊六十多歲後,兩個兒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經離開佛山,不能接替父親的生意,唯有將贊生堂轉讓給他人並改名杏濟堂。梁贊退休後返回古勞鎮。
2、陳華順(華公):
陳華順因找錢事業,常經過贊生堂,由於他知道佛山樑贊的比武事跡,時常從門縫里偷看自學。終於在39歲時追隨已經62歲的梁贊學習詠春拳。梁贊去世後,陳華順(於1901後)於蓮花地大街缸瓦店內教授詠春拳術。
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過手之練習,而過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陳華順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士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未能廣泛流傳。
陳華順於1901~1907年間授拳,傳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陳華順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其子陳汝棉及封門弟子葉問。
3、陳汝棉:
陳汝棉8歲時始隨父親陳華順習詠春拳,由於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數載勤學苦練,陳汝棉很快便有相當根底。技成後,在佛山西便巷「陳氏宗祠」開設醫、武館授徒兼醫治跌打傷科。
因拳法出自其父,故求技者眾多,除傳子陳家新、陳家廉外,詠春名師區康、招就等皆出其門下。1932年後陳汝棉到廣西梧州設館,掛匾日「佛鎮陳館」,後又在貴縣廣收門徒,其拳法拳技為人稱道,時人稱「兩廣陳汝棉」。
4、吳仲素:
吳仲素因為工作方面需要找換錢幣,故與陳華順成為好友,並經常在經濟上資助陳。隨後(1901年後)吳父將缸瓦店交付於陳華順,並將仲素與仲素兄小魯一同托於陳華順。為答謝吳父,陳華順在照料二人的同時將本門功夫悉心盡傳,
此二人便成為陳華順兩名首弟子,故人稱吳仲素為二師兄。此後陳華順在鋪內正式開始授徒。吳仲素經數年苦練,技藝大成,成為陳華順衣缽真傳之人,並代師授拳於小師弟葉問。
民國初年,吳仲素在古路頭街開設武館,投其門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記盲公餅東何兆初,跌打名醫李壽彭,「大益」五金店東張升若,李眾勝堂少東李賜豪,英聚茶樓司庫梁福初。當時佛山名重一時的「詠春三雄」阮奇山、姚才、葉問也常到其武館受其點撥以及切磋拳技。
5、阮奇山:
阮奇山自小酷愛武術,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後禮聘詠春武術名家郭寶全、馮少青為其兄長阮濟雲及阮奇山教授拳技。尤以被後人稱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為大,
他在研習拳術中懂得科學地融會貫通,將詠春門的拳、樁、刀、棍等功技挾於一身,與葉問、姚才被門人譽稱為「詠春三雄」。生年僅傳技於摯友張保愛徒岑能及記名弟子黃精。
6、姚才:
姚才自小好慕武術,拜阮濟雲門下學詠春拳,經十載苦練武技大成。及後,其師阮濟雲往安南(越南)傳授詠春拳,他賞識姚才是練武的好材料,
故領姚到吳仲素武館深造,其時阮奇山、葉問也常往吳武館請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寶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傳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滿、姚錫、霍超、林瑞波、吳日明等。
7、葉問:
葉問幼時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當年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因年幼體弱,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而陳華順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過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
葉問因而武技大進。陳華順中風病逝後,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15。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
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後二十多年裡,他先後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界很有威望,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
1971年,葉問弟子成立了「詠春體育會」,集教授、研究、交流詠春拳術為一體,並以此為中心,將詠春傳播至世界。葉氏門下高徒輩出,特別是憑著非凡的中國功夫揚威世界的李小龍。
8、李小龍
李小龍幼年因體弱而拜名師葉問習詠春拳術,18歲往美國留學,畢業後在美國西雅圖開設「振藩國術館」傳授中國武術。
期間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擊精華,創截拳道。1971年返港從事影視業工作,拍攝了多部轟動世界影壇的中國功夫片,其本人被譽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習的佛山詠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
(4)詠春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而發展至今的詠春拳實質上是經過歷代詠春先師逐步發展完善而成。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
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1、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
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2、與清廷"火燒少林寺"有關。當時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少林古剎也被官兵一把火燒成廢墟,只有5個絕頂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來,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
她在南少林鶴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術,並傳給嚴二、嚴詠春父女。嚴詠春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拳術,後稱"詠春拳" 。
3、福建泉州嚴詠春觀蛇鶴相鬥有悟,融合永春一帶拳術和少林搏擊技法而自創 。
4、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
『伍』 詠春拳有多少年歷史了
「詠春拳」和「永春拳」是兩種拳!
要說詠春拳有多少年歷史我說不上來,就說說幾個名稱區別吧(「詠春拳」「永春拳」「永春白鶴拳」)。
詠春在廣州,起源於福建永春縣的永春拳,但外表上看兩者已經大不一樣,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是詠春拳的基礎,相信樓主對詠春拳也略懂一些吧。
福建的永春縣自古就是有著很好的習武之風,因此武術家不少,經過日積月累,永春地區的武術已經是大同小異了(多為鶴拳),而「永春拳」其實是對永春地區的武術的統稱,其中也有不少人將永春拳傳播到外地,因此很早的時候才有廣東詠春拳流傳至今,另外也有傳至東南亞各國。
永春白鶴拳又是對永春地區的鶴拳的總稱,相傳是由方七娘模仿白鶴各種動作創編的(也有說是她夢見白鶴先師而學會的等多種說法),後來白鶴拳往福建各地傳播,又分出了許多流派,所以才後人對各種鶴拳的總稱「永春白鶴拳」。白鶴拳與福建當時的:達尊拳,太祖拳,羅漢拳,行者(猴拳)並稱「五祖拳」,又因為白鶴拳創於清朝中後期,是福建地區較為「年輕」的拳種所以體系保存完整,另外在傳承過程中又吸取福建地區其他武術的優點,因此其技擊實戰性還是很強的,但總體上的特點還是屬於南少林武術流派(廣東的詠春拳也是經過當地的同化而成了帶有廣東南拳味道的拳術)。在白鶴拳里如果還要細分,則有四支較大的流派:宗鶴,鳴鶴,飛鶴,食鶴,想要具體了解這四種鶴可以上網搜索。總的說來各個分支的白鶴拳基本上還是以拳母「三戰」為基礎,只是練法不同,效果不同。技手短小,出手必陰陽相隨,馬步也小而穩,另外發力上也是有著很強的南少林武術特點「以聲催氣,以氣催力」,發力短小迅猛,例如白鶴拳有名的「寸勁」。目前白鶴拳已經在福建地區流傳開來了,各地都有一些白鶴拳流派,有時也會回到永春縣這個鶴拳發源地去尋根,包括廣東的詠春門人也偶有來福建永春縣尋根。
『陸』 詠春拳的歷史
詠春拳是一門中國傳統武術,是一門制止侵襲的技術,是一個積極、精簡的正當防衛系統、合法使用武力的拳術。較其它中國傳統武術、更專注於盡快制服對手、以此將當事人的損害降至最低。
『柒』 詠春拳的來歷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和歷史版本。
說法一:詠春拳的創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師太(原名朱紅梅),五枚師太將禪武結合,最終創出一種適合女性演練的的實用功夫——詠春拳。之所以用「詠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學心得的結晶體現。如簡單的一個「詠」字的右半邊「永」字的點、橫、折、豎、勾、挑、撇、捺,就暗藏著詠春拳的拳理與招法。
說法二:與清廷「火燒少林寺」有關。當時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復明」遭到圍剿。少林古剎也被官兵一把火燒成廢墟,只有5個絕頂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來,其中一個是五枚師太。她在南少林鶴拳的基礎上創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術,並傳給嚴二、嚴詠春父女。嚴詠春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拳術,後稱「詠春拳」 。
說法三:福建泉州嚴詠春觀蛇鶴相鬥有悟,融合永春一帶拳術和少林搏擊技法而自創。
說法四: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
優勢特點:
詠春拳屬於一種十分科學、實戰性強的拳術,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詠春拳用「寸勁」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
中線理論的中線是指由人體頭頂至尾閭一線,在進攻時,詠春拳要求拳手沿著自身中線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之間的最短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也很難卸力,而且受力也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李小龍常常在一英尺處將對手擊倒在地。這種技術與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有關,是最具有實用價值的中國武術體系中拳理論的一部分。
『捌』 詠春拳的歷史
嚴詠春於乾隆年間創出詠春拳,嚴詠春是五枚師太徒弟,五枚是白鶴拳(永春回拳)高手,是答永春拳第三代傳人(方七娘所創)。
相傳雍正12年火燒南少林,南少林五祖分別逃跑,五枚師太遠走於四川大涼山,因而認識嚴詠春並傳授武功,嚴詠春後見鶴蛇相鬥,創出詠春拳(以白鶴拳為基礎),後傳於丈夫梁博儔,再傳內侄梁蘭桂。
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黃華寶梁二娣陸錦陸蘭官
黃華寶梁二娣--梁贊--陳華順、呂樹、李華、梁璧等人
陳華順--吳仲素、吳小魯、雷汝濟、陳汝棉、阮奇山、姚才、招允、葉問等人
陳汝棉--陳國基==現在的永春拳(詠春與花洪拳)
葉問--黃淳梁、倫佳、郭富、李小龍、徐尚田、梁相、周光耀、葉准、等人(指點過梁挺)
陸錦--霍保全--馮少青--阮奇山--岑能--阮祖棠、黃禎等人
黃禎--黎釗華
以上資料全為簡述,葉氏詠春系尊嚴詠春為祖師。
『玖』 有人可以說說詠春的歷史以及資料嗎
詠 春 拳 之 起 源
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里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斗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葯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祖師及後下嫁梁博仇,其後更隨其夫返粵並將其武技傳與博仇,因此其夫盡得詠春之所傳。此為詠春拳之第二傳,時在嘉慶未年。博仇因與紅船中人友好,並常與其友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飲酒論技,博仇更將詠春拳與華寶等人交換紅船之名技六點半棍。及後更與華寶等人隨紅船漂流,在此期間,他們更日夕鑽研,苦心練習,不兩年己盡得其秘奧了。梁蘭桂、黃華寶及梁二娣等可稱之為詠春拳派之第三傳。少林六點半棍更為習詠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華寶六十歲後退休,稅居於佛山快子市,青雲街。快子市有名醫梁贊行醫於杏濟堂,頗富盛名,佛山人之稱之為贊先生。而華寶與贊先生友善,且退休後長日多暇,乃到杏濟堂與贊先生飲酒論技,並將詠春拳術,盡傳於贊先生,時為遜清道光年間。
梁贊,原籍山縣古勞,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贊先生醫術精湛,經營草葯店杏濟堂於快子市清雲街。他交遊廣闊,故人緣甚佳。贊先生性好武技,涉獵甚廣,但並未令其滿意,自隨華寶習詠春以後,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無一不是上乘之法;再憑其天資聰穎,苦心鑽研,使詠春拳能在晚清期間,在嶺南一帶聲名大著。然而,贊先生因店務纏身,未能廣授徒眾,所以並未令詠春拳盛極一時。但能得其真傳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僅陳華順公一人而矣。
華公本藉順德陳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並以找錢為業,混號找錢華。因華公之找錢事業,常經杏濟堂,故有緣師事贊先生。技成後,更於贊先生前技服豬肉貴,聲名大振。及後,贊先生去世,華公設館於蓮花地大街,正式教授詠春拳術。然而詠春授拳之法,與一般少林拳術不同,因它需要通過長期□手之練習,而□手之最佳練法,需由個別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華公收費頗昂,遂未為一般人仕所能負擔,而能學者,多為貴家公子而矣,當時有「少爺拳」之稱號。故在華公時期未能廣泛流傳。
能得華公之技者,有吳仲素、何漢侶、雷汝濟、葉問及其子陳汝錦。但能將詠春拳術一派推廣者,首推葉問。葉問本為佛山名門望族之子,因年幼體弱,七歲便投入陳華順公門下學習詠春拳術,而華公以其聰穎過人,勤奮好學,故經常親自教授,而吳仲素則從旁協助,常與葉問□手,將詠春拳奧妙逐一指點,葉問因而武技大進。可惜華公染病不起,彌留之際,囑咐吳仲素繼續教導葉問及其子汝錦。葉問隨吳仲素苦練三年,比前更大有進步,時年不過十五。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其間,得同學介紹,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碧,並隨梁碧修練詠春拳術,盡得其學,且技更大進,而性情亦變為謙厚和靄。三年後,葉問返回佛山,廣識佛山拳豪,更有義助溫大牛比武事件,轟動佛山。於光復後,他投身軍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績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樓勇擒劇盜羅灶為人樂道。直至佛山變色後,葉問便離開佛山,避居香江,約為一九四九年。此時葉問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紹,在九龍深水大南街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授詠春拳,也開始了葉問授拳的生涯。當時門下弟子有梁相、駱耀、徐尚田、招允、盧文錦...等人,後而在海壇街、利達街、李鄭屋、大道東大王廟、青山道興業大廈...等多處地方授徒,廿年來,葉問對詠春之改善及推廣,使詠春一派能在香港、台灣及世界各地得以發揚光大,聲名大噪。
以上諸種說法雖然都是各有所本,且盡皆言之鑿鑿。各自以為真實可信,但都不能盡善盡美、無懈可擊、可作權威立論。若從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細推敲,則上述諸說,均讓人有可覺疑惑之處。有些言之過簡,難以辯真偽。如一塵庵主,說者就只有這么一句話,「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塵庵主所傳」,連性別都沒有講清。「嵩山少林弟子」則似乎出身於嵩山少林寺應是個女尼。再者,一塵庵主若果真是一個女尼,而五枚師太也是一個女尼,兩者是否就是同一個人物,也頗有思考餘地。可惜材料缺乏,無以考證。
有些則與歷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據。如五枚師太、至善禪師,都說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據當代歷史學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據清官檔案材料的考證,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寵禮遇。不管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直至光緒、宣統,都從來沒有發生過朝廷焚燒少林之事。火燒少林一說,是當時的反清組織「天地會」,為了煽動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緒而編造出來的。既然歷史真實並非如此,則五枚、至善逃亡避禍之說就難以成立,他們因此而創編了詠春拳,並將少林永春殿的詠春拳傳播出去之種種說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懷疑。
有些則與現實有出入,難以自圓其說。如說攤手五或是至善禪師,在紅船所傳的本是叫永春拳,後因咸豐年間粵劇藝人李文茂起義,遭受清政府鎮壓,連及「瓊花官」諸弟子。為了掩人耳目,門人乃將所習之永春拳改名為詠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說,永春拳與詠春拳、泳春拳應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但據考證當時的事實是,泳、詠春拳流傳之時,永春拳依舊公開流傳於世,兩者並行不悖。難道一部分因避禍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則無需避禍?這似乎是說不過去。且今天的永春拳與泳、詠春拳,雖然其音相近,但卻各自不同的武學內容與訓練系統,實乃兩個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說法,似與事實不符,難以彌縫其說。
其他如嚴詠春其人,關於她的種種傳聞,實也頗有斟酌的餘地。若真有其人,則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說她是五枚師太的傳人,則她起碼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說梁贊曾遵其黃華寶之命,往福建尋嚴詠春繼續學藝深造,若說嚴詠春既學藝五枚,又傳藝於梁贊,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等六個朝代,起碼活150至200歲,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嚴詠春是否確有其人,她生活於哪個朝代,就很有必要弄個清楚。總之,上述種種說法,只能給人留下一個有待揭開的謎底。
詠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人們對詠春拳的崇拜、敬仰,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出於崇拜心理,人們往往不滿足於一般平凡的說法,總喜歡把所崇拜的東西找一個不平凡的出處,把它傳奇化、神話化。再加上口頭傳說中的不斷加工、創造,於是越說越多、越說越玄,與歷史真實距離越來越遠,終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說。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賢、帝王將相,總有不平凡的出處。所謂「不凡之子,當異其生」,這是咱們中國很有趣的一種歷史現象。有關詠春拳起源的種種不同的說法,大概也是屬於這種現象,歷史就是這樣活在人們的口中。詠春拳起源之謎,恐怕將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歷史紐結。讓諸種說法並存,讓它們一代一代流傳下去,給人們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讓人們去思考、去想像,也未必不是沒有積極意義的。
這裡面很全,可以根據需要自己查查看看:
http://www.bjvingtsun.com/ycls/ycls5.htm
http://www.daqi.com/unionmore/bbshot_article/70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