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決定文明演化
⑴ 地理環境與文明的關系
古代的生產力是十分落後的,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選擇在哪個地方生存、繁衍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文明一方面可能因為選擇了自然條件比較好的繁衍地就可以興盛起來,另一方面也可能自然條件的變化使文明毀掉。作者雖不是地理環境決定論者,但認為地理環境對古代文明確實有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僅從幾大古文明的興衰來談一下地理環境對古文明的影響。
一、 地理環境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
所謂兩河流域,指的是發源於西亞塔失魯山和扎格羅斯山的兩條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及其支流流過的地區。這兩條河流在巴格達附近幾乎相匯有分開,到距離波斯灣大約八十公里的地方才相匯。從巴格達以下,兩河流域所造成的肥沃沖積平原,就是兩河流域古文明孕育和成長的地方。這塊沖積平原的南半部古時成為蘇美爾,北半部稱為阿卡德,又可以成為巴比倫,巴比倫的北面成為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在乾燥環境中的水分充足的沖積地。兩河的水源是土耳其東部的積雪,它們每年泛濫程度的大小取決於積雪融化的快慢,泛濫的時間一般在四月到六月。從水源頭到三角洲的距離很短,所以沖積的比較劇烈。兩河流經大片的沼澤地時,河水大量蒸發,在到達三角洲入海口時沉澱了大量的鹽分,所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一直存在鹽鹼化的問題。幼發拉底河河床的中間部分比周圍高,泛濫的河水就會在幾個星期中停留在臨近的泛濫盆地中,盆地因此沉積了大量的鹽分。要保持土壤的肥力,兩河流域的人們需要修建灌溉網路來控制河水的泛濫。如果不做維護,任河水泛濫,兩河流域的平原將不能夠耕作。在歷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斷有棄耕的土地,古代文明中心不斷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於土地棄耕有一定的關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北部,河流比較婉轉曲折,因為北部多山。隨著時間的推移,河道有所改變。從烏魯克晚期到烏爾第三王朝,居民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區,但是隨著南部鹽鹼化的不斷加劇,居民逐漸北移。
在沒有先進的水利技術的條件下,北部河谷地區很難維持灌溉網路,隨著水利技術的不斷提高,帝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興修水利工程,北部逐漸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部的鹽鹼化問題變得越來越重。在一個時期,農作物的產量下降了一半,但是需要種子的數量卻增加了一倍多。長期連續的耕作,不做設當的休耕,加速了鹽鹼化的進程;常年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保持在很高的位置,鹽分不能被沖刷掉,停留在地表上層。鹽鹼化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人們不斷地北移,從蘇美爾到阿卡德再到亞述,三角洲地區再也沒能恢復往日的輝煌。
二、 地理環境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
古埃及文明發源於非洲北部一片廣袤的沙漠地區。尼羅河自南向北從這里流過,留下了一條狹長的河谷,與河谷相對應的是兩邊的沙漠地帶,河谷和沙漠構成了古埃及人生活環境的組成部分 。埃及的東西兩邊都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地理位置上比較孤立,這種孤立性是古埃及人對外交流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這種孤立性使埃及不容易遭到外敵的入侵,有利於保持文明的延續性。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意義。可以說,在乾燥的北非沙漠中,如果沒有尼羅,也就不會有埃及的文明。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主要有兩條支流: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水量比較穩定。尼羅河全長六千多公里,在埃及境內有一千多公里,流經開羅時分為五條支流呈放射狀流入地中海。古埃及人把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把開羅以南比較狹長的地帶稱為「上埃及」,古埃及的國王自稱「上下埃及之王」,這個稱號反映了河谷與三角洲在地理上差別。
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為河谷帶來了大量的沃土,使之成為古代埃及人的樂園。每年的七月,尼羅河的水位逐漸上漲,並溢出河床流向河谷,每年的九月份達到高潮,整個河谷都淹沒在河水中,河水退後,留下了一層淤泥,這些淤泥富含磷酸鹽和腐殖質,是農作物生長的沃土。由於河水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定期泛濫,及時帶來天然化肥,使得這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尼羅河不僅為農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且還避免了兩河流域的鹽鹼化問題。在收獲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幾個月的乾旱,使水澇和鹽鹼化問題得以避免。此外,由於淤泥的沉澱,河兩岸地面升高,河水泛濫不是沖破堤岸,而是順著河渠慢慢地流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小池塘。在盛水期,這些小池塘可以儲存許多水,在枯水期的時候在倒流出來。這一方面可以使土壤充分地吸收水分,避免了鹽鹼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又可以補充灌溉。
沙漠雖然不能讓古埃及人居住,但是沙漠中的資源對古埃及人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西部沙漠地勢相對平坦,分布著幾個綠洲,綠洲中產一些寶石,西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影響僅限於此。東部沙漠對古埃及人的生活較為密切。這里的山比較多,石料豐富,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所用的石料大都是從這里弄得;東部沙漠和南部沙漠中還有儲量較豐富的金礦,這是最吸引古埃及人的地方。對沙漠中各種礦產資源的開采,是埃及人經濟生活的重要環節。沒有積極開發沙漠的願望和勇氣,就不會有金字塔和卡納克神廟的奇跡,和令後世贊嘆不已的其它成就。
三、 地理環境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古代希臘人的故鄉既包括被愛琴海環繞的巴爾干半島,也包括海洋周圍的其它地區,愛琴海上有許許多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就成為古代希臘人向外拓展的墊腳石。希臘半島的東部比西部發達,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東部的海岸線比較曲折,航海條件較好,而且面朝東方的古代文明發達地區,有條件汲取埃及、西亞文明的成果並與之進行各種交流。位於半島的科林斯地峽延長了動不得海岸線,形成幾個獨立的島嶼,並將它們推向大海的懷抱,使得古代歷史上重要的商貿中心都集中在東部。
希臘半島上多山,一系列崎嶇的山地將希臘與巴爾干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北部成為馬其頓。希臘半島上的山不高,最高的不過一萬英尺,但是這些比較陡峭,不易翻越,這就使希臘南部免遭北部民族的入侵,這也是古希臘能形成城邦政治的一個原因。希臘半島上沒有大平原,也沒有利於農業灌溉和交通的大河,農業不是很發達。希臘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幾乎所有的城邦離海岸線都不超過四十公里。對當時的希臘人來說,半島上唯一的交通途徑就是崎嶇的泥路,陸路交通既緩慢有昂貴;海上經常有風,而且海盜很多,走海路很不安全,所以當時的希臘大都不願意出門,這可能是希臘形成城邦政治的部分原因。希臘半島的礦產資源較豐富,礦產資源的開采較早。希臘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潮濕多雨,夏季乾燥少雨。冬季只有高山地區有雪,其餘的地方基本不下雪,但是也會有大風和寒冷的天氣。每年的降雨量很不一樣,農業收成不穩定,時好時壞。希臘人自己認為除了偶爾的自然災害外,當地的氣候是全世界最理想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氣候決定著人們的政治命運,希臘的天氣不冷也不熱,對希臘人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都有好處。他們能保持自由,並創造出最好的政治制度,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政治上的統一,他們就能征服整個世界。
綜上所述,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古文明的產生、發展。西亞之所以有這樣的文明,埃及之所以有那樣的文明,希臘之所以有不同於它們的文明,跟地理環境是有很大的關系的,為什麼金字塔出現在埃及而不是出現在希臘,為什麼城邦政治盛行於希臘而不是西亞,這跟地理環境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⑵ 文化哲學地理環境決定論和文化進化論的區別
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是確認自然條件(即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一種思潮,即以自然過程的作用來解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進程,從而歸結於地理環境決定政治體制。這一論點萌芽於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曾廣泛流行於社會學、哲學、地理學、歷史學的研究中。
⑶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發展
萌芽於古希臘時代,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人類特性產生於氣候;柏拉圖(Plato)認為人類精神生活與海洋影響有關。
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認為地理位置、氣候、土壤等影響個別民族特性與社會性質;希臘半島處於炎熱與寒冷氣候之間而賦予希臘人以優良品性,故天生能統治其他民族。這些論點無法解釋當時希臘半島各民族的歷史進程,但卻影響深遠。
16世紀初期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論共和國》中認為,民族差異起因於所處自然條件的不同;不同類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近代決定論思潮盛行於18世紀,由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率先提出,被稱為社會學中的地理派,或歷史的地理史觀。
法國啟蒙哲學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 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將亞里士多德的論證擴展到不同氣候的特殊性對各民族生理、心理、氣質、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氣候王國才是一切王國的第一位」,熱帶地方通常為專制主義籠罩,溫帶形成強盛與自由之民族。
這些論點對照歐洲中古以來近代政體沿革也難於自圓其說。1881年英國歷史學家巴克爾(H.T.Buckle)在《英國文明的歷史》一書中認為個人和民族的特徵服從於自然法則。哲學與物理學中的機械決定論思潮亦給地理學中的決定論以有力的推動。這種從外部自然條件中尋找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因的荒謬的外因論,在當時卻起著積極的進步作用。啟蒙運動的思想家用地理唯物主義反對唯神史觀,以地理環境特點說明君主專制制度的不合理性;這一特定時期的歷史作用也決定了這一思潮的廣泛影響。傳統的地理學家們程度不同地受到決定論思潮的影響,如洪堡寫道:「我要努力證明自然條件對道德和人類命運的經常的、無所不在的影響。」
李特爾認為由於英國「位置在眾港灣從各方麵包圍的中央,所以自然地成為海洋的統治者。」第一個系統地把決定論引入地理學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 Ra-tzel),他在《人類地理學》一書中機械搬用達爾文生物學觀念研究人類社會,認為地理環境從多方面控制人類,對人類生理機能、心理狀態、社會組織和經濟發達狀況均有影響,並決定著人類遷移和分布。因而地理環境野蠻地、盲目地支配著人類命運。這種環境控制論思潮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成為歐美地理學的理論基石。在德國地理學界中,宣揚並推崇這一理論的有赫特納、魏格納(A.Wegener)、施呂特爾(O. Schlter)等。拉采爾的學生地理學家辛普爾(E.C.Semple)將這一思潮宣揚於美國,在《美國歷史及其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書中一再加以發揮,認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環境造成的。美國地理學家亨丁頓(E. Huntington)於1903~1906年間在印度北部、中國塔里木盆地等地考察後發表《亞洲的脈動》一書,認為13世紀蒙古人大規模向外擴張是由於居住地氣候變乾和牧場條件日益變壞所致。
1915年他又出版《文明與氣候》,創立了人類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氣候的地區才能發展的假說。1920年他在《人文地理學原理》一書中,進一步認為自然條件是經濟與文化地理分布的決定性因素,受到了巴羅斯(H.H.Bar-rows)的抨擊。在20世紀20年代,從地理哲學角度看,決定論已非地理學的唯一基礎,露骨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思潮已漸趨沒落,隨後為索爾的文化景觀論以及與法國人地關系中的或然論相孿生的美國的地理調節論所沖擊;後者由於仍然滲透著許多決定論觀點,陷入理論上的軟弱性,因而不能從實質上否定決定論。有深刻社會背景和影響的「地理環境虛無論」、「地理環境不變論」以及「文化決定論」思潮,均力圖取代自然決定論。
⑷ 地理環境決定論對人類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嗎
本人認為來,在人類發展初期起決定自性作用。後期還沒考慮好。
客觀存在決定意識的。人類初期,文明一片空白,地理環境就是一個模子,倒進去就形成了此地域人幾千年後的文明內核。
舉例:中國地大物博,文化追求至高而無形的「道」。日本狹小,文化則傾向於「術」。兩者都被地理環境束縛著,於是都有封閉文明的特點。而西方肇始的希臘文明,面向大海則是一種開放式的文明。
後期嘛,人類的意識起了一定的能動性,但真說擺脫了地理環境的束縛了嗎,並不好說有。
⑸ 地理環境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何在?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⑹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出現在哪個階段
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出現在采獵文明時期。農業文明時期,人類改造自然,「人定勝天」;工業文明時期,人類是「自然之王」;現代文明時期,人類是「自然之子」。
⑺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與文明演進有何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立足之地和活動場所, 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正因如此, 自然環境對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是無人能否認的。但是, 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卻是思想史和史學史上反復探討的一個問題。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被公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集大成者。1784 年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用五章篇幅集中闡述了他的決定論。他所以強調地理環境對法律精神的重要性,只是「認為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關系,法律應考慮這種因素」。但「他認為法的『精神』地理因素而外,還有教育、風俗習慣???等許多因素。他所謂的地理因素並不是絕對化的」。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普列漢諾夫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強調了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因而被批評為「在歷史觀上誇大地理環境的作用」[9 ]298 。普列漢諾夫對地理決定論有較大的發展,指出:「自然環境之成為人類歷史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因子,並不是由於它對人性的影響,而是由於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
《斯大林地理環境觀的再認識》一文中,作者認為「在人類歷史的初期, 人類對自然之母的依賴, 就如同剛間世的嬰兒對母親的依賴程度一樣, 幾乎沒有任何自主權。這時候不同種族的不同命運當然只能由他們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來決定。」「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的巨大影響在這里表現的最為充分。至於某個國家、地區、民族本身的歷史發展、變化和跳躍, 如果全用地理環境來解釋, 則是很荒唐的。」確實如此,在早期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機器生產也未普及,自然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以世界四大文明中心為例,其文明區域幾乎都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的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文明在此衍生而非沙漠戈壁,道理就如此簡單。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境的多樣性造成的,即使在一個國家內,也呈現出歷史發展、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在美國早期歷史中,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今天美國的經濟布局乃至社會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特別是二十世紀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所減弱,所以對自然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要分階段來看,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作用形態。而且,隨著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自然環境決定論在近代受到了批判,主要是誤解所致,單被中國許多近代學者所接受:。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梁啟超(187321929) 、中國第一個綜合性自然科學刊物的創辦者杜亞泉、中國共產黨締造者之一李大釗等人「在追求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原因時,主要運用孟德斯鳩提供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
⑻ 地理環境對文明的整體影響
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明,比如在黃河的哺育下我們得以有大河文明,可以種植作物,類似的還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在希臘那種土地貧瘠,但三面環海,港口眾多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哪裡不像大河流域以種植農作物為生,而是靠商貿往來換取糧食,甚至奴隸。在中國東南沿海附近,在明朝海禁之前,商貿也非常發達,尤其在宋朝由於指南針的發明改進應用於航海事業,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繁盛,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地理環境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環境只是有很大影響,並非決定文明。一個地區的文明還受當地悠久的歷史,人們的習慣影響。地里環境決定論是錯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⑼ 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產生與演化的影響
今天有事,先回答一部分,有時間我再補充
1.首先,河流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地理條件,你看4大文明古國的發展,基本是黃河流域、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尼羅河等,具體我就不說了這個很基礎。
2.人類遷徙活動也基本會沿著大型河流或者藉助工具(船)航海對未知地區進行探索,
3.沿海貿易使得沿海城市發展比較富庶,人類貿易離不開交通工具的使用,人拖馬拉畢竟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大型帆裝船隻是古代交通貿易的重點,這個我有大量的資料,比如14~16世紀歐洲在阿拉伯人壟斷東方貿易的時候,艱難的進行海洋探索,主要是要開辟海上東方貿易通道。
4.平原:適合建造城市,主要是因為便利的交通建設,「要先富先修路」,山地是缺乏這樣的條件的。
5.丘陵,最早是因為開采、軍事駐防、以及游牧狩獵等活動,發展成為城市多屬於工業產出
6.寒地:最早歐洲尼安德特人衰亡的重要問題就在於,沒有農耕生產,單純的狩獵活動無法滿足發展,最後他們走向海洋,具體幾句話無法解釋清楚,但凍土地帶的人類活動帶有特殊性,最終他們會向溫暖的地帶過度。
(未完待續)
⑽ 讀《地理環境決定文明演化》,答題http://hnrb.hinews.cn/html/2012-03/15/content_455397.htm
C.第5段中舉印第安人對天花沒有免疫力的例子,意在說明歐亞大陸更適宜動物馴化
A.第2段中以人類學的研究共識說明 農業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決定性的推動力
B.第4段中作者列舉許多數字的目的是為了說明 歐亞大陸對於對於動物的馴化也有優勢
D.文末指出明代的「禁海令」使中國閉關鎖國從而失去了進軍世界的機會,而不是"征服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