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歷史
『壹』 葯用菌的應用歷史
真菌作為食用、葯用或保健品,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6000~7000年之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採食蘑菇等食用菌了。2000年前的《禮記》、《呂氏春秋》和《齊民要術》等古籍文獻中都有人類食用菇類的記載。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記載葯物365種,其中就有茯苓、豬苓、雷丸、木耳等10多種真菌。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中增添了馬勃和蟬花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增加了六芝、桑耳、槐耳、柳耳、皂莢菌、香蕈、天花蕈、羊肚菜、雞 、鬼蓋、鬼筆、竹蓀、桑黃、蟬花、雪蠶以及茯苓、豬苓、雷丸及馬勃等40餘種。清代的汪昂《本草備要》首次明確記載了冬蟲夏草並作為葯用保健品。具有中國特色的食用菌,無論野生或人工生產都以物種或品種多樣性聞名於世。包括葯用真菌在內的中醫中葯為中國之國粹,以食、葯用菌為基礎的保健品已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1930年德國首次報道了用蘑菇屬、皺孔菌屬和鬼筆菌屬中某些種發酵產物,經處理後用以治療癌症。1950年又發現用水提取美味牛肝菌有效物,對小白兔肉瘤180有抑製作用。1959年 LUCUS等從大禿馬勃中分離出馬勃素,發現對小白兔肉瘤有抑製作用。然後,日本對數十種至百種蘑菇類和多孔菌類中提取多糖等有效物,作了小白兔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試驗,證明絕大多數的種類含真菌多糖並對試驗動物有效。這些研究試驗發現眾多菇類及多孔菌類真菌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作用。
日本等國對許多食用菌有效物的提取和抑制腫瘤試驗,引起了食、葯用菌科技工作者的重視。日本首次提取香菇多糖並製作產品投放市場。金針菇、豹皮菇、長根奧德菇、靈芝、雲芝、灰樹花和針層孔菌、裂蹄針層孔菌、稀針孔菌等多種真菌多糖也率先在日本所提取和試驗,其結果大多數對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達60%以上,最高可達100%。
中國科技工作者對冬蟲夏草、蜜環菌、靈芝等多種食、葯用菌開展有效物質的研究、提取,中國已有263種菌在民間用於抗癌,並進行科學提取物試驗。其中,食用菌165種,僅佔63%,可以說大量的野生菌類有待研究試驗。由制葯廠家定型生產的真菌葯物有「天麻蜜環菌片」、「銀蜜片」、「冠脈樂」、「猴菇菌片」、「香菇多糖」、靈芝多糖、靈芝飲片、靈芝孢子粉膠囊、木耳腦脈康等品種。另外還開發了「金菇露」、「銀耳益智精」等一批真菌保健食品和飲料。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葯用菌已成為具有無限開發潛能的種業。限於篇幅,在此僅介紹葯用菌栽培的一般工藝技術特點。
『貳』 古代對菌類的利用包括哪些方面
我國古代食饌素以齊味萬方而聞名於世。而菌類葯材是寄生於其他植物生長,其種類繁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葯用價值甚高,因此自古以來被視為食療聖品。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文明光輝的歷史。
我國古代對菌類的認識和利用,不僅在食療方面獨樹一幟,而且通過對微生物的研究,釀造出了飄香千年的美酒,還用來增強土地的地力,使農耕技術進一步提高。此外,對病菌的研究,也使得我國在戰勝天花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免疫學成就。
古代對大型真菌的認識
大型真菌也稱「高等真菌」,是能形成肉眼可見的籽實體或菌核的一類真菌的總稱。它以豐富的營養、特殊的風味和較高的葯效,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重視。中華民族對食用真菌的認識和利用,見於文字和出土文物的記載約有五六千年的歷史。
從我國現有的記載大型真菌的資料中可以看出,比較集中地反映出了古代後期我國南方地區研究大型真菌的優勢,這些研究成果在當時不同時期對我國認識和研究大型真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叄』 菌類的歷史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大約誕生於35億年前,是一種菌類,這也就是我們最早的祖先——厭氧菌。這些厭氧菌中出現了一種藍細菌,,它能進行光合作用、並產生氧氣,也正因為這種細菌的出現,使得20億年前地球上的氧氣逐漸多了起來,並進化成好氧菌。
已知的菌類大約有10多萬種。菌類植物結構簡單,沒有根、莖、葉等器官,一般不具有葉綠素等色素,大多營異養生活。菌類植物可分為粘菌門和真菌門兩類彼此並無親緣關系的生物。
菌類存在的證據可追溯到距今約四億兩千萬年前,但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應該出現地更早。
菌類的生活環境比較廣泛,在水、空氣、土壤以至動、植物的身體內,它們均可生存。
『肆』 對研究我國古代食用菌的種類和歷史有學術價值的菌譜有哪些
南宋時期,台州的菌號稱上等美味。比如當時朝廷中右丞相謝深甫家族,皆喜愛台州這種鮮美的特產。由於當時朝廷上下對台菌的酷嗜,入山採摘的人絡繹不絕。
陳仁玉認為對於這種珍貴的土特產,很有辨識的必要。因此,他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品嘗,「欲盡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寫成了《菌譜》一書。
可以說,《菌譜》就是對陳仁玉家鄉所產食用菌的調查記述。
《菌譜》中還對菌的生長條件,作了詳細的記載,認為「芝菌皆氣茁也。」也就是說,需要有一個氣候、溫度、濕度均適宜的生長環境。
《廣菌譜》,實際上是對《菌譜》的補充,它所記載的12個品種蘑菇均為《菌譜》所未載。此外,它所載的品種不限於某一地域,而且內容更為詳盡。
清代吳林《吳蕈譜》1卷,為《賜硯堂叢書新編》、《昭代叢書》和《農學叢書》所收錄,是繼南宋陳仁玉《菌譜》、明代潘之恆《廣菌譜》之後的又一種我國古代大型真菌專著。
吳林在《吳覃譜》中概述了吳中當時所產大型真菌的種類及其特點,並根據菌類食用的優劣性,將26種食用真菌分為上、中、下三品,分別進行了研究,同時對非食用真菌也作了詳細的論述,其中包括毒菌。書中除引用前人的部分資料外,作者親自作了許多研究工作。
通過與《菌譜》和《廣菌譜》比較發現,《吳蕈譜》記錄的大型真菌數量最多,描寫也最為細致,是三譜之中成就最高的。
縱觀記載大型真菌的我國古籍文獻,可以看出,人們對大型真菌的認識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芝類」和「菌覃」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木質或木栓質類菌和肉質類菌。
真菌不僅可以作為食物,有的也可以作為葯物使用。真菌被作為葯物,也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我國,葯用真菌是中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認識到部分患病的植物組織或病原菌本身具有葯用價值,並將其應用到臨床或日常生活中,如我國部分地區現在仍有飲竹黃酒的習慣。明代有醫葯家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述的多種葯用真菌長期使用不衰。
總之,上述這些菌譜,對研究我國古代食用菌的種類和歷史有一定學術價值。
香菇
『伍』 古田的食用菌歷史悠久
因為古田的食用菌生產在國內發展歷史是比較早的縣之一,其銀耳,香菇產量也是位列前茅的。已經形成了科工貿一體化發展的食用菌產業模式。在國內外食用菌市場是比較有名的
古田的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據縣志所記載,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從事香菇人工栽培。但古田食用菌產業的迅速發展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
目前,古田食用菌產業普及千家萬戶,主要品種有「十菇兩耳一皇後」,其中銀耳、香菇、竹蓀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特別是銀耳產量佔全國總量的80%以上。古田已成為全國開發品種最全、生產規模最大、菌類產量最高、科技實力最強的食用菌生產大縣。
據統計,去年,古田食用菌產量達2萬噸(干品),總產值5億元人民幣,其中香菇產量5500噸,銀耳產量8000噸,其他菌類產量6500噸。
古田食用菌產業已具有了生產大眾化、區域化、周年化,產品結構合理化,實現多品種系列開發,生產技術專業化,產品市場國際化等突出的特點。古田人不僅在國內各大中城市建立起食用菌銷售網路,而且還把產品遠銷至日本、東南亞、歐洲、美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陸』 大家知道一些食用菌的傳奇小趣聞,或被發現可以食用的歷程嗎,麻煩大家啦!
食用菌你可以網路搜索一下:安惠保健網 他們的產品好像都是食用菌。
『柒』 關於食用菌在哪些古籍中有記載
我國的早期歷史文獻中,也記述了關於食用菌的栽培。2000多年前的《呂氏春秋》中,就載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素食篇」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
唐代蘇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記載了「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爾」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在記載大型真菌的許多古籍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宋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1種;明代《廣菌譜》描述了食用菌19種;清代《吳蕈譜》描述了26種。
《四時纂要》對菌子的種植、管理、採收、於藏以及菌的有無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體敘述。段成式寫的《酉陽雜俎》中,有關於竹蓀的描述。並說它只有帝王才能享用。
明代潘之恆在宋代陳玉仁著的《菌譜》的基礎上編寫了《廣菌譜》,收錄各種蘑菇40餘種,把雲南、安徽、廣西、湖南、山東、江西等省出產的19種食用菌作了介紹。
『捌』 吳啟南食用菌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是傳銷嗎
這個都是這幾年興起來的東西。是否傳銷很難說。盡量謹慎對待。
『玖』 我國食用菌的發展歷史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哪些
中國食用菌資源豐富,也是最早栽培食用菌的國家之一。1100多年前已有人工栽培木耳的記載。至少在800多年前香菇的栽培已在浙江西南部開始。草菇則是200多年前首先在閩粵一帶開始栽培。這些技術一直流傳至今。
自八十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做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我國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菲。食用菌產業是一項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於一體的短平快農村經濟發展項目食用菌又是一類有機、營養、保健的綠色食品發展食用菌產業符合人們消費增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農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徑。
·2009-2012年中國方便食品行業銀行信貸風險評估及建議報告
·2009-2012年中國綠色食品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2009-2012年中國食品行業銀行信貸風險評估及建議報告
·2009-2012年中國有機食品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相關研究報告>>
近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了食用菌的生長規律,改進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絲自然傳播的生產方式。人工培養栽培種的菌絲,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和獲得高產的可能性。有些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工廠。1950年,全世界較大面積的栽培食用菌約5類,產量約7萬噸,西歐一些生產蘑菇的國家,每平方米栽培面積的平均產量約為2000克左右。到1980年,栽培種類已超過12類,產量約121萬噸、有的國家每平方米的產量已提高到27千克。近年來,還發展了既供觀賞又供食品的家庭種菇和用菌絲體液體發酵生產食品添加劑的技術。中國廣泛栽培的食用菌有蘑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平菇、滑菇等7類,1982年總產量約15萬噸,在掌握選育優良品種、改進制種和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食用菌的發展速度正迅速提高。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食用菌將發展成為人類主要的蛋白質食品之一。
2005年我國食用菌的總產量達1200萬噸,居世界第一,食用菌產業已成為我國種植業中的一項重要產業。我國雖然是食用菌產量最大的國家,但年人均消費量不足0.5公斤,美國年人均為1.5公斤,日本年人均為3公斤,全國年人均消費量與世界一些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據海關提供的數據,2001年、2002年、2003年食用菌出口量分別為47.6萬噸、38萬噸、43萬噸,換匯分別為6億美元、4.6億美元、6.2億美元http://www.ocn.com.cn/market/200902/shiyongjunchanye101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