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歷史
A. 天安門廣場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營建而成。「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內城基本亡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牆向南移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後又將南城牆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一線。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皇城在內城中央,共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側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於南城牆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見的位置即長安街北側。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現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
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 格對稱的建築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築了宮牆,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承天門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後,明代180年間雖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又毀於戰火。清/頃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承天門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比原來的天安門高了83厘米,通高為34.7米(原高為33.87米)。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築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
B. 天安門的歷史
2553
天安門
編輯
[tiān ān mén]
本詞條介紹的是天安門(明清時期北京皇城城門),更多含義,請參閱天安門(多義詞)。
天安門坐落在中國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的御用建築匠師蒯(kuai)祥。[1]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2]
1925年10月10日,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它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3]
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中國人嚮往的地方。[4]
1建築特點
1.1 整體特點
1.2 主體建築
1.3 城樓建築
2歷史沿革
2.1 元朝
2.2 明朝
2.3 清朝
2.4 民國
2.5 新中國成立後
3特色景點
3.1 金水橋
1建築特點
整體特點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5]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它造型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6]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7]
主體建築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8]
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8]
天安門(8張)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 [9]
天安門圖冊圖片來源:[10]
城樓建築
天安門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令人眼花繚亂而又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繪有金龍和璽圖案。[11]
天安門城樓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12]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5]
2歷史沿革
元朝
元朝中統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興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放棄了金代以前的都城舊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一帶),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這是一個很規整的城市,略呈長方形的大都城,南牆位置在今長安街南側,北牆在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那裡還存有斷斷續續的土丘,被稱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牆。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12]
大城周長60華里,有11個門。南面三門:正中為麗正門(今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面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北面只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今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T」形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天安門。元大都城牆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台,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後,50個街坊星羅棋布。[12]
明朝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統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此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將元大都的精華--元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致使當年金鋪朱戶、丹楹藻繪、輝煌至極的元宮城盪然無存。[12]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建文帝繼位。這時,在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奪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並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12]
明成祖朱棣就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不下百十」,「會通漕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還在於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12]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准備將都城從金陵(今南京)北遷的明成祖朱棣,徵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天安門前身)。當時,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中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後,大為贊嘆道: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竟是不能描寫她了。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游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築格局以及元故宮、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明代始建天安門具有了可行性。[12]
蒯祥是典型的子承父業。其父蒯富因技藝高超,當了總管建築皇宮的「木工首」,後來蒯祥也出任此職,並官拜工部左侍郎。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當時形制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五間式的五座木牌樓,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12]
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格對稱的建築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築了宮牆,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12]
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承天門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12]
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方告完工,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12]
明天順元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時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2]
清朝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13]
明、清兩代都把中央最重要的衙門設置在廣場兩側。明代時東邊是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工部、欽天監等;西邊有指揮軍事的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通政司和特務機關錦衣衛。清代西邊改設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多為當時的司法審判機關。[14]
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佔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里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13]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皇帝平時一般不走天安門。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明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13]皇帝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足見其在統治者心目中顯赫的政治地位。[15]
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每逢殿試後的兩天,皇帝召見、傳呼新中進士們的姓名,這叫「傳臚」。考中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紅綢,騎馬遊街,以謝皇恩。天安門唯獨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絕對禁止出入喪事。[16]
天安門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進行過一次大的重修。不過,它的輝煌在清末隨王朝一起敗落,清代末年,由於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和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入,天安門也遭到了蹂躪。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此後,天安門城樓上長滿蒿草,荒涼破敗下來。[17]1952年修繕天安門時,還在城樓西邊的大樑上取出3顆帶有英文字母的炮彈![4]此後,天安門城樓上雜草遍布,滿目瘡痍。[18]
民國
1911年,統治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天安門宣告結束;[19]
1919年,這里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19]
1926年,這里發生了反動軍閥鎮壓學生和市民的「三一八慘案」;[19]
1935年,這里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推動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發展。[19]
新中國成立後
1949年下半年,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勝利已成定局。中共中央原定於1950年1月1日成立新中國中央政府,後決定提前到當年的10月1日,同時舉行一個盛大的開國大典。地點就在天安門廣場,而主席台就是天安門城樓。[17]
當時的天安門城樓因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據說僅城樓上的野鴿子糞便就有幾十噸之多。金水河也是河道淤塞,水面腐臭,天安門前垃圾成山,最大的竟有六七米高。[17]
當時的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開國大典。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一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17]
1949年9月10日恰逢星期六,共青團北京市委和北平市學聯通知各校組織4300名大中學生下午到廣場參加義務勞動,結果有1.8萬人報名,各校只好抽簽決定誰能參加。在學生們的感召下,華北人民政府來了800餘名工作人員、北平郵政局留用人員訓練班來了300多學員,甚至還有150名兒童團員,一天內填平了廣場內的309個坑。
數據統計,大清掃運動前後歷時91天,共清除垃圾219280立方,重達20多萬噸。到9月底開國大典舉行前夕,一個可以容納20萬人、干凈遼闊的廣場誕生了。而經過10多天的緊張勞動,破敗不堪的天安門城樓也被清理、整修和粉刷得面貌一新了。[17]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終於獲得了新生。毛主席率領黨、政、軍和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的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城樓也就成為億萬中國人心目中的聖地。[20]
舉辦開國大典以後,天安門廣場拓寬,並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後又分別在廣場的西側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修建了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南側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21]左右兩側築起大型觀禮台,供大型慶典貴賓觀禮之用;金水河南並辟有綠化帶,花木四季常青。[22]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主要對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經腐朽的梁木進行了更換,屋頂梁橋和天花藻井的彩繪重新進行了彩畫,取出了城樓西木樑上三顆未爆炸的八國聯軍炮彈。城樓大殿屋頂增設了1318個勾邊燈,並在城樓兩側各建廁所一棟,在西北角城台入口處加設電梯一部。[23]
1956年,對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台欄桿扶手。為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關部門在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防雷工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在頂部四周安裝了避雷設施。
「文革」期間天安門「秘密重建」。[24]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門「秘密翻建」工程歷時112天。其中,搭建巨大「天棚」耗時8天,天安門全部拆除用了7天。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峰時達2700多人。[23]
1966年4月邢台發生地震後,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23]
1970年,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那次天安門城樓重建,是新中國成立後整修天安門規模最大、較徹底的一次。[23]
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所有的木質構件都做了防腐、防蟲、防火處理,鐵質構件均鍍鋅防銹。增添了廣播電視、新聞攝影等現代化設施。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這是因為設計人員和工人師傅們在施工中吸取了明朝的建築手法,增大了斗拱部分尺寸,又調整了屋頂的舉架增加了屋面坡度使之上翹的緣故。[23]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考慮到城樓頂上彩燈、廣播新聞、電影等電器線路較多的原因,將彩燈電纜線單取線路,引出大頂部位並安裝了避雷器。[23]
1988年,城樓開始收費,對社會公眾開放。[13]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23]
1992年,為迎接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燈。
199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對天安門及兩側紅宮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1994年4月底,天安門城樓已接待中外遊客679萬親人次,日均接待遊客近3000人次,旅遊旺季可達1萬人次。[23]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在施工期間,不限制觀眾對天安門城樓的參觀。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主要目的是使天安門城樓在面貌上煥然一新。[23]
2011年國慶節前,天安門進行每年例行圍擋施工,通過施工,工人還將檢查天安門城樓主體部分是否有開裂、漏水等情況,然後進行修補。此外,還將對天安門城樓、東西紅牆等進行外牆粉刷。[23]
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天安門城樓開始進行「美容」。經過一年風吹日曬的紅牆將被重新粉刷。[23]
天安門(7張)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對天安門城樓實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壟維護保養工程」施工。本次修繕完全採用傳統手工技藝,嚴格保護城樓的原有性。天安門院內地面將進行鋪裝改造,解決地面防滑和破損問題。另外,從5月15日晚開始至6月30日,對天安門院內地面實施鋪裝改造。[23]
天安門歷次修繕圖冊圖片來源:[23]
3特色景點
金水橋
天安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上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5]
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金水河兩岸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及兩座
天安門前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5]
連同須彌座高為9.57米的華表。石獅系明代永樂年間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獅後面兩邊設有紅色觀禮台,台前東西各築花壇,遊人們常在這里駐足觀景。華表上滿刻著盤龍與雲朵,巨柱頂端加上了雲板、承露盤並蹲坐著石獸,此獸有注視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們把前華表上兩只背北面南的石獸叫「望君歸」;把後華表上兩只背南面北的石獸稱「望君出」。[25]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矗立在廣場的南部。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這里參觀、游覽,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26]
天安門廣場最早呈倒「凸」字形,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時期稱「中華門」;當時的廣場是一塊禁地,普通老百姓絕不允許涉足,即使探頭張望也會犯下「私窺宮門」的大罪。因此那時人們要從東城去西城只能繞到大明門以南或地安門以北。就是官員等到了門前也必須下馬步行,可見廣場之神聖。[14]
人民英雄紀念碑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庄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27]
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是中國的最高紀念堂,是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集體的紀念堂,是全國愛國主
毛主席紀念堂[28]
義教育基地。它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南端,坐落在北京的中軸線上,總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在這里,安放著毛澤東主席的遺體,並設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雲革命業績紀念。紀念室通過大量的照片、文獻、實物,展現了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的偉績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奮斗歷程。[28]人民大會堂
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常委辦公的地方,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各人民團體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29]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功能於一身,以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30]
4升旗儀式
升旗儀式[31]
每天天色漸亮時,《歌唱祖國》樂曲響起,由36名國旗護衛隊隊員和62名軍樂隊隊員組成的升旗隊伍走出天安門、踏上金水橋、穿過長安街。[32]
當第一縷陽光掠過地平線,照耀天安門廣場,國旗班戰士在此刻按下電動按鈕,五星紅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 2分零7秒後,在太陽躍出地平線的一剎那,五星紅旗升至旗桿頂端。[32]
自2012年元旦起,每月1日各界遊客均可報名在觀禮台觀看升旗。據北京市旅遊委統計,來自民主黨派代表、高等院校學生和中外遊客的3000多人在這里觀看升旗儀式。[32]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北京市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中軸線
參考資料
1. 軍方回應天安門恐怖襲擊:必要時軍隊參加反恐 .新浪新聞 [引用日期2013-11-1] .
2. 地理中國:皇城魅影 穿越明清看老北京城門 .中國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3. 天安門 .中國傳媒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4. 天安門 .中國經濟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5. 資料:天安門的建築結構 .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6. 奧運城市掠影之北京 皇城正門天安門 .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7. 天安門匾額懸掛了多久 .萬方數據 [引用日期2013-10-10] .
8. 天安門史話 .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9. 光榮與夢想—天安門廣場 .北方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0. 天安門故宮采風 .張江工會聯合會 [引用日期2013-10-10] .
11. 詳解天安門城樓的建築特色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2. 詳釋天安門的歷史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3. 天安門的歷史 .新浪 [引用日期2013-10-10] .
14. 天安門-北京-名勝古跡 .博寶藝術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5. 天安門上 義務勞動迎開國 .北青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6. 天安門簡筆畫:天安門的建築特色(三) .太平洋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7. 天安門見證歷史:80公斤的大紅宮燈喜迎開國大典 .中國政協新聞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8. 天安門見證歷史:80公斤大紅宮燈喜迎開國大典 .中新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19. 天安門 .北京 [引用日期2013-10-10] .
20. 天安門廣場斷代史:1949與1978年 .新浪 [引用日期2013-10-10] .
21. 天安門廣場 .央視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2. 天安門的建築結構 .新浪 [引用日期2013-10-10] .
23. 天安門城樓歷次修繕 .新華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4. 「文革」期間天安門「秘密重建」 .新浪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5. 祖國的心臟--天安門 .新浪 [引用日期2013-10-10] .
26. 天安門 .人民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7. 人民英雄紀念碑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8. 毛主席紀念堂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29. 人民大會堂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30. 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京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31. 天安門廣場十一升旗儀式 .和訊網 [引用日期2013-10-10] .
32. 祝福祖國 放飛夢想--天安門廣場元旦升旗儀式側記 .中國政府網 [引用日期2013-08-30] .
詞條標簽:
建築 , 旅遊景點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天安門廣場 , 北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想投訴,請到網路投訴中心;如果想提出意見、建議,請到意見反饋。
C.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意義
天安門廣場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它不僅見證了中國人民一次次要民內主、爭自由,反抗外國侵容略和反動統治的斗爭,更是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盛大集會和外事迎賓的神聖重地。天安門見證了北京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D. 天安門廣場有怎樣的歷史
天安門廣場原是明清兩代是皇城的前院,呈T字形,面積原約11萬平方米。清朝滅亡後,由於這里長期閑置不用,至1949年1月31日,天安門城樓及廣場上垃圾堆得足有三層樓高,僅留存在城樓上的野鴿子糞就有幾卡車。當年剛剛接管北平的人民政府號召各界成立清運委員會,從3月到6月底,用了91天,對北平全市的垃圾進行了一次大清除。
E. 天安門城樓的歷史沿革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門城樓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在這里演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前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廣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國慶閱兵式均是國家領導人檢閱儀仗隊及遊行隊伍的場所。
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次修繕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樓上的木建築、加厚城牆,才成了當今的樣子。
自1969年12月15日,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正式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2006年春節剛過,天安門地區管委會邀請潮籍山水畫家馬流洲為天安門城樓中廳創作大幅國畫。為完成這幅畫作,馬流洲先生三上泰山,三易其稿,歷經半年時間定稿。七月中旬,他專程上京作畫,僅半個月時間就完成這幅巨作。這幅精心構思創作的《江山永泰》圖,以奇特的構思、濃烈的筆墨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渾的泰山圖。畫家借泰山謳歌和諧盛世,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深情祝福。
2006年11月30日,該歷時半年的畫作,一幅高2.6米、寬5.8米的《江山永泰》圖,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廳。從國慶前夕懸掛以來,每天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在畫幅前流連觀賞。
2009年的國慶閱兵在天安門舉行。
2014年9月26日23時57分,一輛吊車從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駛出,並在門洞東側就位,一輛運載著嶄新畫像的貨車隨後開出。懸掛了一年的毛澤東舊畫像被吊車吊起,緩緩被摘下。隨後,吊車將新畫像吊起,40分鍾後完成安裝。新畫像高6米、寬4.6米,加上相框,總重量達1.5噸。舊畫像將運回畫像棚,進行修整。
2015年7月29日,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通告,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天安門城樓將於2015年8月1日至9月7日期間暫停對外開放。
F.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沿革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五年營建北京,十八年宮殿建成,天安門即在此時修建。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
1919年五四運動在這里爆發,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宣戰,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初期於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遂成今天的天安門廣場,並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從此天安門城樓成為新中國的象徵,它庄嚴肅穆的形象是中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後的天安門廣場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改、擴建工程,使古老的廣場更加宏偉壯觀,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國繁榮昌盛的象徵。天安門廣場拓寬,並在廣場中央修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後又分別在廣場的西側修建了人民大會堂、東側修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側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去世,在廣場南原中華門的位置建毛主席紀念堂。
1999年10月1日,舉行國慶五十周年大典。在大典之前,天安門廣場的地磚全部更換,換下來的舊地磚成為收藏家所熱捧,一塊地磚炒到了數千元人民幣。
G. 北京天安門有多少年歷史了
天安門始建於1417年,到當前(2019年)已經602年的歷史了。
北京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從金陵北遷時,徵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蒯祥作為明成祖的隨從人員,先期北上,參加皇宮建築設計。
由於蒯祥的設計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今之天安門)。
這項工程在蒯祥運籌下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樓形狀與今日大致相仿,但規模較小,這就是最早的天安門;建成之後,受到文武百官稱贊,永樂皇帝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
明天順元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時隔8年,即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也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
(7)天安門廣場歷史擴展閱讀:
天安門的結構形制: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1、城樓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
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
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
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
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
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
2、城台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安門
H. 天安門廣場見證了哪些歷史事件
天安門廣場承載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五·二○運動都在這里為中國現代革命史留下了濃重的色彩。
I. 北京天安門廣場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說樓上的幾位 看清題了嗎?看看樓主問得是啥!瞎咧咧……人問的是 天安門廣專場的歷史 又沒問天安屬門的歷史!
建國初期於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遂成今天的天安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