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假發歷史

假發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7-30 01:02:46

A. 中國人什麼年代開始有假發

發製品行業發展歷史悠久,最早是清末民初時,德國猶太商人發決出歐美人日益旺盛的裝飾需求,深入中國腹地許昌,收購被棄置的人發,運回國內加工成各種假發製品,銷往歐美各國,並進一步引導西方消費者對假發視頻的消費潮流,一度風靡歐美市場,也因此,歐洲也成為全球發製品加工業的發源地,許昌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人發集散地
在歐洲發製品加工業的帶動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我國開始了發製品的簡單生產,但主要仍是以人發原材料的出口為主,五十年代,發製品生產轉向香港和台灣,六十年代起轉向韓國和日本,並逐步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發製品生產加工中心。

知識擴展:
假發,從最初的權力衍生物,發展到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到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了時尚服飾中的日常用品,頻繁出現在影視作品、沙龍Party 和日常生活當中。
假發,作為權力和身份的標記已經褪去,而人對於美的追求卻永遠不會停止,全球假發的消費變化也說明了這一趨勢。

B. 假發是如何誕生的

一提到假發,人們大概最先就會想到波旁王朝時代法國男姓貴族的腦袋,然後再從法國推廣到歐洲。如果誰說假發最早出現在中國,那恐怕聽者都會聞之而驚訝的。然而,事實上卻正是如此。
在古漢語中,「髲」和「髢」都是指假發,而「髲髢」一詞則指取他人之發編為己發。在中國歷史上,堯和舜都是有名的「聖君」。殊不知,莊子竟說「有虞氏之葯瘍也,禿而施髢」。(《莊子·天地》)當然,這只不過是傳說而已,因為莊子也沒有見過禿頭上戴著假發的虞舜。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莊子的時代,假發就已出現了。當時,戴假發並不只限於禿頭的男子,女子也戴。《詩經》有載:「鬒發如雲,不屑髢也。」(《鄘風·君子偕老》)鬒,發黑而稠美也。
一頭稠美的黑發,誰人不愛!張衡在《西京賦》中就贊嘆道:「衛後興於鬒發,飛燕寵於體輕。」衛後,即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大將衛青的姐姐。她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美人了。既然如此,遂令天下無此美發者在羨慕之餘,也對自己的頭發格外注重了。因此,漢代的假發之風為之大盛。
然而,西漢王朝竟因此失去了海南島。海南島古稱珠崖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其治所在譚都(今廣東瓊山東南),轄境相當於海南島東北部地區。當時,由於這里山高皇帝遠,西漢官吏到任之後七多放恣違法,所以土著居民經常群起反抗。漢元帝初三年(前46年),西漢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頭發,竟下令「髡取為髲」(《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即將其頭發剪下用作假發,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西漢政權被逐出珠崖,而西漢王朝也由於自己矛盾重重,無力派軍前去鎮壓,只得宣布放棄了珠崖。
東晉孝武帝時期(373——396年),假發之風越演越烈。據《晉書》卷27記載,當時婦女的發式大反傳統,不再將頭發挽在頭頂上打髻,而是「緩鬢傾鬢;以為盛飾」,即將頭發較自由地披散開來。這種 蓬鬆性的「披肩長發,需編入相當數量的假發,才能達到當時的美觀效果。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恆戴」,於是,「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即先做成頭套,這種方法,大概是從禿頂男子那裡學來的,與從前假發和真發混編的方法法不一樣。頭套的出現,的確省去了每是編織發式的辛苦,因此大為流行。「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遂布天下」。由此可見,頭套的價格相當高昂。
到了唐代,假發時風猶存。元稹在詩中寫道:「醉摘櫻桃投小玉,義梳叢髻舞曹婆。」朱翌注曰;「外來之 物曰義,如義兒是也」(《猗覺寮雜記》卷上)。這里的「叢髻」,即是裝上的假發。柳宗元也贊美一位朗州員外司戶薛某的妻子崔氏「髲髢峨峨」(《柳先生集》卷13)。從「叢髻」與「峨峨」之語推測,唐代的假發偏重於高髻式,而不取披散式。
兩宋以後,假發之風在社會上不再流行,僅在戲裝中還據有一席之地。由時髦而陳舊的原因,一言蔽之:時風變化。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簡單之嫌。然而,筆者也實在不能「深刻」了,只得就此住筆。

C.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假發有何歷史淵源

愛美之心自古有之,其實假發最開始是由男人所發明的一種做裝飾用的物件,最早起源於埃及,後來又逐漸向其他大陸普及擴展。

D. 假發從古至今都存在嗎

是的,從假發到發製品,再到頂上時裝。這個從歷史余暉中走出來的古老行當,正隨著其名稱的變遷,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演繹出一番新氣象。昔日癩頭謝頂者的「遮羞布」,逐漸演變為今天時尚達人們的心頭愛。

E. 假發在西方的誕生過程

要說到西方的假發史,我們先來看歷史上三個名人:英格蘭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路易十四國王,德意志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等,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性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處就是他們都愛戴假發。

縱觀人類可考歷史,古埃及已出現假發。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演進,假發作為少數人的特權被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力量。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權威的消解,假發作為一種日常用品仍然在今天發揮作用。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假發與宗教權威密不可分。「掉發被認為是可怕的事,是被魔鬼下了詛咒。」亞里士多德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以遮羞的假發拯救了謝頂的人,讓他們看上去和旁人一樣,免於成為亞里士多德口中「孤獨的人」。

到了巴洛克時代,假發搖身一變成了政治特權,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能夠佩戴可以改變形象的假發。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有國王專屬的捲曲長假發。在各種公眾場合,國王都會親自挑選一款假發。這不僅體現了宮廷禮儀,也展示了路易十四至高無上的權威。由於路易十四對假發的推崇,假發與專制王權的對等地位在歐洲逐漸成為共識。

經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假發的政治權威漸漸褪色,但經濟權威愈發凸顯。「一個精美的捲曲長假發大約價值1000個塔勒」,「相當於今天的兩萬歐元,一輛中等轎車!」對於那時的歐洲人來說,假發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也是尊貴地位的體現。啟蒙思想家盧梭就曾經因為一場重病,盧梭決定拋棄豐富的物質享受,過簡朴的生活。但是,他沒有放棄佩戴假發。因為,假發是身份的象徵。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化。權威的逐步消解,戴假發不再是權貴權威的象徵了。而假發也從另外的渠道找到了位置。法國大革命後,假發與職業威望相聯系。它不僅能夠展現某一職業的特殊性,也通過形象上的改變保護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今日的英國,律師、法官仍沿襲戴假發的傳統。
說了西方的假發史,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東方假發史,其實主要的就是中國的假發史,假發,古漢語稱鬄、髢(拼音:dì)、髲鬄(拼音:bì),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模擬頭發,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發的總稱,「髲」則專指人發造的假發。
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發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發型也經常加上假發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發,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發的民族,並將假發傳到歐洲。
假發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發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帶假發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加於原有的頭發上,令其更濃密,並能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春秋時假發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但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
周昉《簪花仕女圖》中梳高髻的唐朝婦女,很可能加上假發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早期是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唐代有一個叫潘天佑的剃工,在為宮廷貴族做發髻設計和盤發時,發現有些婦女頭發稀疏,無法做發髻,於是,潘天佑通過鑽研,還發明了頭發織補增發術,讓頭發稀疏的愛美女士也能夠擁有一個漂亮的發髻。並著有《潘氏稀脫禿發之織補術》一書。現在這種假發織補術也稱為哆來咪發補發法「。用來加在原有的頭發上,令頭發更濃密、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詩經·鄘風·君子偕老》提到一種假發稱「副」,又提到「不屑髢也」。「髢」就是局部假發或發絲編成的假髻。《詩經·召南·采蘩》就稱假發編成的髻為「被」,是髲的通假。
《周禮》中把假發細分為多種,「副」取義於「覆」,是一種有飾假發;「編」則屬於一種無飾假發;「次」是一種用假發與自己真發合編起來的髻。後來這些名稱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人發製成的假發,「鬄」則泛指假發。西周的王後、君夫人等上層社會貴族婦女,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副、編、次等首飾。王後的假髻更有專門的宮廷官員「追師」負責掌理。
春秋時假發盛行,《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衛庄公在城牆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頭發甚美,就命人把她的頭發強行剃掉,製成假發給自己的夫人呂姜作為裝飾,稱為「呂姜髢」。當時男性也會戴假發,《莊子·天地》提到有虞氏(舜)用假發遮蓋禿頭。雖然《莊子》關於舜的內容屬傳說,但可見當時男子也會使用假發。
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宮中對假發的需求大,為了找人發做假發,有些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發。《太平御覽》引《林邑記》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島)人多長發,當地郡守貪婪殘暴,把婦女的頭割下來取她們的頭發製造假發《三國志·吳書·薛綜傳》也有記載薛綜提及漢朝發生的這件事。可見假發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於真發所制的假發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製成的假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實物出土。
三國時婦女也常用假髻,曹魏時規定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記載其中一種假髻稱為「大手髻」,是貴人、夫人以下命婦的首飾。晉朝時,假發、假髻在宮廷、貴族和民間都很流行,由於人們睡覺時會把假發、假髻取下放在木或竹製造的籠子上,看起來像人頭,因此又稱假頭。《晉書·輿服志》記載當時各級命婦戴一種鑲有金飾、叫「蔽髻」的假髻。太元年間,公主、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發當作盛妝,時稱「緩鬢輕髻」,也就是松髻,成為流行時尚。然而,假發並非人人買得起,《晉書》就記載有些貧窮但愛美的女子會向別人借假髻佩戴,稱為「借頭」,自稱「無頭」。也有些窮人把自己的頭發賣掉來換錢或換糧食,例如陶侃的母親就曾剪下自己的頭發賣給做假發的人,換得數斛米,再把柱子砍了做柴火,給來投宿的范逵做飯。《世說新語·賢媛》也有記載這件事,後世引為美談,也是成語「陶母邀賓」的典故。
北齊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北齊書·幼主記》就描述當時婦女的假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樣式。當時假發甚至完全取代頭上生長的頭發,《集異記》就記載當時宮廷中有些愛美的婦女剃掉自己的頭發來戴假發,後來流行至民間。
海南島古稱珠崖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其治所在譚都(今廣東瓊山東南),轄境相當於海南島東北部地區。當時,由於這里山高皇帝遠,西漢官吏到任之後七多放恣違法,所以土著居民經常群起反抗。漢元帝初三年(前46 年),西漢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頭發,竟下令「髡取為髲」(《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即將其頭發剪下用作假發,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西漢政權被逐出珠崖,而西漢王朝也由於自己矛盾重重,無力派軍前去,只得宣布放棄了珠崖。西漢王朝竟因此失去了海南島。
東晉孝武帝時期(373——396年),假發之風越演越烈。據《晉書》卷27記載,當時婦女的發式大反傳統,不再將頭發挽在頭頂上打髻,而是「緩鬢傾鬢;以為盛飾」,即將頭發較自由地披散開來。這種蓬鬆性的「披肩長發,需編入相當數量的假發,才能達到當時的美觀效果。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恆戴」,於是,「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 」,即先做成頭套,這種方法,大概是從禿頂男子那裡學來的,與從前假發和真發混編的方法法不一樣。頭套的出現,的確省去了每是編織發式的辛苦,因此大為流行。「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遂布天下」。由此可見,頭套的價格相當高昂。
到了唐朝,假發仍然很流行,《新唐書·五行志》提到楊貴妃平時就喜歡戴假髻,當時稱為「義髻」。但亦有人認為楊貴妃所戴的義髻是以其他物料如木頭等製造的發飾,並不是假發。元稹《追昔游》寫道:「義梳叢髻舞曹婆。」「叢髻」就是裝上的假發。柳宗元也在《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誌》贊美崔氏「髲髢峨峨」,當時的假發當偏重於高髻式。
雍正帝穿西式服裝、佩戴西式假發,以三叉戟刺老虎的畫像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朝好高髻的風習,常以假發加入自己的頭發中梳成發髻,或直接把假發編成假髻然後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假發、假髻很盛行,一些繁華的大都市裡有了專門生產、銷售假髻的店鋪。當時有些店鋪以未經消毒的死人頭發製成假髻出售,令佩戴者染病,且假髻盛行形成豪侈之風,《宋史·志·輿服》載端拱二年(989年)北宋朝廷就下詔禁止婦女戴假髻、梳高髻但風氣已形成,即使下詔也改變不大。
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別人剪下來的頭發或絲線編成髻狀而成,用時戴上頭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元朝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就提到崔鶯鶯的「鬏髻兒歪」。當時也常有窮人賣頭發做假發。元末劇作家高明的雜劇《琵琶記》就有趙五娘為安葬公婆被迫賣掉頭發。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也提及婦女戴尖頭鬏髻。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婦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樣式還有發鼓,是以假發覆蓋一個金屬絲編成的圓框製成。
清朝開始出現的鬏髻樣式有很多,當時的京城有專門製作和銷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鋪。清初的揚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頭、雙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鬏髻樣式。清朝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寫范進之妻胡氏常戴銀絲假髻。當時婦女不但在平時會戴黑色的鬏髻,連居喪時也會戴白色的鬏髻。
清朝中葉,西方人又把西方的假發帶到中國,雍正帝也曾佩戴西式假發。清末一些人去日本留學,他們的辮發被日本人取笑為「豚尾」(豬尾),很多留學生因此剪掉辮子,回國就套上假辮。例如魯迅去了日本留學就剪辮,半年後回國就套上假辮,與父母安排給他的妻子朱安拜堂行婚禮。沈寧的《百世門風》也提到裝假辮的現象,那種假辮要盤在頭頂,團團圍成假團辮才不會掉下來,於是當時義和團看到打團辮的人就抓,如果查到是假團辮就捉進巡撫衙門嚴刑拷打然後送入獄或把他們殺頭。蘇雪林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我》一文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學,在當地「斷發改裝」,回國後就裝了一條假辮。
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但1917年張勛復辟時,北京城內剪去辮子百姓四處尋覓假辮,之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都甚少看到漢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假發了。少數民族則有一些有戴假發的習慣,當時的永寧納西族婦女會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辮,盤於頭頂,再在假辮之外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後垂至腰部。

F. 中國古代有假發嗎假發來源於哪裡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帶假發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加於原有的頭發上,令其更濃密,並能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春秋時假發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但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日本傳統發型也經常加上假發梳式。假發在日本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日本的原始歌舞中,人們就已經用草與花卉的梗和蔓作頭上的裝飾。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開始盛行戴假髻,忠烈王下令高麗全國穿蒙古服、留蒙古發髻(編發)。後來朝鮮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李氏朝鮮),采「男降女不降」政策,男性恢復漢制,女性則「蒙漢並行」,後來發展成「加髢」樣式。至純祖時有婦女因加髢過重摺斷頸項至死,宮中才撤銷已婚王族婦女及女官必須佩戴加髢的規定。

古代假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早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700 ~前2200年)第三至第六代王朝,無論男女,用人發或在其中摻雜羊毛製成的假發套在頭上

G. 古人戴假發嗎

若你以為古代女子巨大誇張的發髻,都是自己的頭發,那就太天真了,不能說沒有,但大多數古人頭上的假髻、加髢,其實都是假發。


H. 假發並不是近代社會才出現的,古代中國女子青睞的假發是怎麼來的

在生活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每天除了化妝打扮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還經常去打理自己的頭發。在現代中,越來越多的人會戴假發或者去接發來提高自己整體的外貌形象。或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假發並不是近代社會才出現的,古代中國女子青睞的假發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位中國早期社會中就已經出現了。根據最早的歷史記錄,佩戴假發的習慣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三、綜述

假發早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不同朝代的女子會有不一樣的假發。

I. 發型發展歷史

據考證:遠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使用「 發器」來梳理頭發,其功能與當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奴隸制的形成、發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過程。人類發式在這一時期,已經從原始時期的披頭散發,逐步演變到梳辮、挽髻的階段。發式的妝飾品也隨即出現.據考證:遠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已經使用「 發器」來梳理頭發,其功能與當今所用的木梳相等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歷經戰亂,終於達到了「六王畢而四海一」的目的,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偉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綜合各國文化,化異為同,為今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漢承秦後,基本沿襲了秦代的體制,廢除了秦末的苛政,以農業、手工業為主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中國社會出現了繁榮昌盛得景象,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發展和提高。
漢王朝的政治進步、經濟繁榮又促進了與外國和少數民族政權的交流,社會風尚也發生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修養也日趨提高,發式妝飾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宮廷貴族的發式妝飾則更是奢侈,華麗。
據迄今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漢時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飾,以頂發向左右平分式較為普遍。高髻只是見諸於少數貴族女子的一種發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雲髻、垂雲髻等。漢有墜馬髻、盤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發式妝飾也已日趨流行。
九鬟仙髻:自秦代開始在貴族女子中盛行。鬟意為環形發髻、九鬟之意是指環環相扣、以多為貴。仙髻之名則來自於神話傳說,漢武帝時王母下凡,頭飾仙髻,其美艷超群。故這種美與仙所結合的產物,自然為當時的貴婦所青睞,奉之為高貴華麗的發式之一。
墜馬髻:「墜馬髻者,側在一邊」。「髻式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狀,墜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古人描繪此種發髻既有嫵媚之色,又具嬌柔之態。其式樣如同騎馬墜落之態,故名之墜馬髻。這是當時最具特色,且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一種發式。自漢始,直至清代亦有之,只是歷代的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如今我們在西安任家坡西漢墓出土陶俑中,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彩繪木俑上就能見到漢墜馬髻的形象。
分髾髻:此種發式形近垂雲髻,始於漢代。在髻尾留髾或結辮式,並加裝飾帶。梳分髾髻行走時,左右晃動,上下跳躍加之於裝飾帶似錦上添花,確實活潑可愛。現時一般認為此發式可能是受少數民族辮發的影響,並佩上裝飾帶來進一步強調該發式的個性美。
在同一時期,與發式相配套的各種妝飾也開始流行開來。「步搖」乃是一種附在簪釵上的裝飾物。《拜名》:「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此而得名。今天我們可以從一些漢代石刻及帛畫中一睹其風采。「步搖」一經出現就風行開來,直至唐代貴婦仍偏愛將步搖作美發的裝飾物,而且其華麗程度大有發展。
「巾幗」是當時的另一類型裝飾物,是用假發編製成為形似發髻的頭套。使用時只需直接將其套在頭上即可。現今從廣州市郊東漢墓出土陶俑上就能見到「巾幗」。

唐代是女子發型是歷代變化最多,樣式最豐富的。不管以婚的婦女還是圍婚的年輕女子,一般都是將頭發全部梳到頭上,做成各種造型,如果不夠的話還可以用假發來點綴。每一種造型都有好聽的名字。如魏晉時期的「雙鬟」 到了唐代不僅得到充足發展,而且完善的更加俏麗美觀,另外一些極賦藝術感的造型。「雲髻,醉髻,蟬翼,螓首,蓮花,慵妝,玉環。。」造型樣式層出不窮,現在日本傳統的女子發式,就是學自唐式發型的一種。
宋人開始崇尚純朴淡雅之美。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了清雅、內斂。宋代婦女發式多承晚唐五代遺風,亦以高髻為尚.宋代發式仍可謂豐富多彩,無奇不有,亦頗具特性。
到了元朝時期,元代雖與金代同好辮發,但辮發樣式則大相徑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種名為「婆焦」的發式。
明從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奪取政權後,注重對不符合漢族習俗的禮儀進行了整治,多採用和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制度和習俗。明代婦女的發式,雖不及唐宋時期豐富多樣,但也具有其本時代的一些特色。
清初婦女發式及妝飾還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點,以後逐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發髻上的裝飾物,多用珠翠,中期崇尚高髻,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頭發裝飾亦有特色含蓄內斂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礎。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也提到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民國初年,年輕婦女除部分保留傳統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額前一綹短發,時稱「前劉海」。辛亥革命以後,時興剪發。約在本世紀30年代,國外婦女的燙發經沿海幾個通商口岸傳入國內,一時間,人們的發式妝飾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染發也一時成為達官貴人所追求的時髦方式。
20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發型以傳統發型為主.女性常見的發型有齊耳短發、扎小辮、長發結辮,青年女性中有部分復古卷發,令人耳目一新。自然的翹發讓整個發型隨意、自然。90年代初,城市美發業的蓬勃發展,青年人的發型日趨新潮,女性青年中長發垂肩,離子燙流行,如今美發在個人訴求多元化,形象個性化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發型是生活至關重要的環節,發型千姿百態,顏色爭奇斗艷,而這種美發新時尚,無疑將被帶到這個世紀 .發型最終將作為一種新的藝術門類。

在網路上也有一些介紹
http://ke..com/view/436686.htm

熱點內容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
趙縣中學官網 發布:2025-07-17 21:35:08 瀏覽:260
三姓家奴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7 21:04:53 瀏覽:846
初中歷史必考 發布:2025-07-17 18:06:27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