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物理學家
1. 物理學家波爾的詳細介紹
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文原名: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享年77歲),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的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1885年10月7日,玻爾生於哥本哈根,父親克里斯丁·玻爾是哥本哈根大學的
生理學教授,母親出身於一個富有的猶太人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並愛好足球,曾經和弟弟哈那德·玻爾共同參加職業足球比賽。
1903年,18歲進入哥本哈根大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系,主修物理學。
1907年,玻爾以有關水的表面張力的論文獲得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的金質獎章,並先後於1909年和1911年分別以關於金屬電子論的論文獲得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去英國學習,先在劍橋J.J.湯姆孫主持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幾個月後轉赴曼徹斯特,參加了曼徹斯特大學以E.盧瑟福為首的科學集體,從此和盧瑟福建立了長期的密切關系。
1912年,玻爾考察了金屬中的電子運動,並明確意識到經典理論在闡明微觀現象方面的嚴重缺陷,贊賞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在電磁理論方面引入的量子學說。創造性地把普朗克的量子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概念結合了起來。
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按照這一模型電子環
玻爾授課
繞原子核作軌道運動,外層軌道比內層軌道可以容納更多的電子;較外層軌道的電子數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如果外層軌道的電子落入內層軌道,將釋放出一個帶固定能量的光子。
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
1917年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
1920年創建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並任所長,在此後的四十年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
1921年,玻爾發表了《各元素的原子結構及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性
玻爾的紋章
質》的長篇演講,闡述了光譜和原子結構理論的新發展,詮釋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對周期表中從氫開始的各種元素的原子結構作了說明,同時對周期表上的第72號元素的性質作了預言;
1922年,第72號元素鉿的發現證明了玻爾的理論,玻爾由於對於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所在的理論物理研究所也在二三十年代成為物理學研究的中心。
1923年,玻爾接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1930年代中期,研究發現了許多中子誘發的核反應。玻爾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釋了重核的裂變。
玻爾認識到他的理論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還只是經典理論和量子理論的混合。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能夠描述微觀尺度的量子過程的基本力學。為此,玻爾提出了著名的「互補原理」,即宏觀與微觀理論,以及不同領域相似問題之間的對應關系。互補原理指出經典理論是量子理論的極限近似,而且按照互補原理指出的方向,可以由舊理論推導出新理論。這在後來量子力學的建立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玻爾的學生海森堡在互補原理的指導下,尋求與經典力學相對應的量子力學的各種具體對應關系和對應量,由此建立了矩陣力學。互補理論在狄拉克、薛定諤發展波動力學和量子力學的過程中起到了指導作用。
簽名。
在對於量子力學的解釋上,玻爾等人提出了哥本哈根詮釋,但遭到了堅持決定論的愛因斯坦及薛定諤等人的反對。從此玻爾與愛因斯坦開始了玻爾-愛因斯坦論戰,最有名的一次爭論發生在第六次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提出了後來知名為愛因斯坦盒子的問題,以求駁倒不確定性原理。玻爾當時無言以對,但冥思一晚之後發現巧妙的進行了反駁,使得愛因斯坦只得承認不確定性原理是自洽的。這一爭論一直持續至愛因斯坦去世。
1937年5、6月間,玻爾曾經到過中國訪問和講學。期間,玻爾和束星北等中國學者有過深度學術交流,玻爾稱束星北是愛因斯坦一樣的大師。束星北的文章《引力與電磁合論》《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非靜力場解》是相對論早期的重要論述。
1939年,玻爾任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丹麥被德國法西斯佔領。1943年玻爾為躲避納粹的迫害,逃往瑞典。
500丹麥克朗正面印有尼爾斯·玻爾的頭像
1944年,玻爾在美國參加了和原子彈有關的理論研究。
1945年,玻爾回到丹麥,此後致力於推動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1947年,丹麥政府為了表彰玻爾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勛爵」。
1952年,玻爾倡議建立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並且自任主席。
1955年,玻爾參加創建北歐理論原子物理學研究所,擔任管委會主任。同年丹麥成立原子能委員會,玻爾被任命為主席。
1962年11月18日,玻爾因心臟病突發
尼爾斯·玻爾
在丹麥的卡爾斯堡寓所逝世,享年77歲。去世前一天,他還在工作室的黑板上畫了當年愛因斯坦那個光子盒的草圖。
1965年玻爾去世三周年時,哥本哈根大學物理研究所被命名為尼爾斯·玻爾研究所。1997年IUPAC正式通過將第107號元素命名為Bohrium,以紀念玻爾。
其子奧格·尼爾斯·玻爾也是物理學家,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 玻爾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學家
是。尼爾斯·亨利克·戴維·玻爾,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學的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獲丹麥皇家科學文學院金質獎章,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3. 丹麥物理學家波爾是哪位物理學家的學生
盧瑟福 記得採納
4. 急急!!!跪求!求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的趣聞~趣事~
「獨白」有一年玻爾去美國訪問,住在愛因斯坦的辦公室。愛因斯坦自己卻在隔壁助手的辦公室辦公。一天早晨,波爾來到學生派斯住的地方,沒頭沒腦地說道:"你真聰明。派斯開始感到很驚訝,後來品出味兒便放聲大笑。派斯說:"我明白了,走吧。"派斯隨玻爾來到愛因斯坦辦公室,靜靜地等待他說話。誰知玻爾繞著辦公桌走,轉了一
圈又一圈,嘴裡哺哺地自言自語:"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玻爾圍著桌子跑步,過了一會兒,他停下來,走到窗前,向遠處凝望,還不時地重復:"愛因斯坦……"這時,門被輕輕推開,愛因斯坦悄悄走進來,還將手指放在嘴唇邊,示意派斯別吭聲。愛因斯坦本來是找香煙抽,因為醫生禁止他買煙。此時,愛因斯坦看到波爾如痴如狂的樣子--臉上浮現出一副頑童的笑容。正當玻爾依舊哺哺說著"愛因斯坦"的時候,愛因斯坦已踮著腳尖走到桌子旁,抓起了玻爾的煙葉筒。此刻,波爾高聲說句
"愛因斯坦",便忽地轉過身來,兩人相對而視。當愛因斯坦說明來意後,玻爾和在場的人都放聲大笑。"獨白",常常是玻爾思索問題的方法。一旦他從"獨白"的山窮水盡之中解脫出來後,便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獲。不怕當「傻瓜」玻爾接受前蘇聯邀請,前去進行訪問。當時,有人好奇地問他:"請問,你有什麼辦法,把那麼多有才華的青年人團結在自已的周圍?"玻爾笑了,十分坦然地回答:"因為我不怕在年輕人面前承認自已的不足,因為我不怕承認自已是傻瓜。"這時,臨時擔任翻譯的李夫希茲把玻爾的話翻擰了,成了"我不怕青年人是傻瓜"。頓時,引起鬨堂大笑。事後,前蘇聯院士卡皮察對此事深有感觸,他說:李夫希茲一語之差,恰恰點出了玻爾學派與前蘇阿聯朗道學派的不同風格。
5. 為何玻爾是世界一流物理學家
玻爾通過引入量子化條件,提出了玻爾模型來解釋氫原子光譜;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詮釋來解釋量子力學,他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對二十世紀物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6. 為什麼海森堡、玻爾和薛定諤這些物理學家的名氣比愛因斯坦小得多
在20世紀初,隨著三大發現拉開了現代物理研究的序幕,現代物理的兩大支柱就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其中愛因斯坦就是橫跨這兩大支柱的傑出代表。
愛因斯坦作為現代物理兩大支柱的奠基者,成就遠遠超越其上提及的各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一代宗師的地位從合影中就能看出。
7. 物理學家玻爾貢獻是什麼/
玻爾從1905年開始他的科學生涯,一生從事科學研究,整整達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開始於原子結構未知的年代,結束於原子科學已趨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時代。他對原子科學的貢獻使他無疑地成了20世紀上半葉與愛因斯坦並駕齊驅的、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1.原子結構理論
在1913年發表的長篇論文《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中創立了原子結構理論,為20世紀原子物理學開劈了道路。
2.創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
1921年,在玻爾的倡議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玻爾領導這一研究所先後達40年之久。這一研究所培養了大量的傑出物理學家,在量子力學的興起時期曾經成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躍的學術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國際地位。 3.創立互補原理 1928年玻爾首次提出了互補性觀點,試圖回答當時關於物理學研究和一些哲學問題。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許多不同的側面,對於同一研究對象,一方面承認了它的一些側面就不得不放棄其另一些側面,在這種意義上它們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側面卻又不可完全廢除的,因為在適當的條件下,人們還必須用到它們,在這種意義上說二者又是「互補」的。按照玻爾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補的兩個方面中哪一個更「根本」,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只有而且必須把所有的方面連同有關的條件全都考慮在內,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說「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備描述。
玻爾認為他的互補原理是一條無限廣闊的哲學原理。在他看來,為了容納和排比「我們的經驗」,因果性概念已經不敷應用了,必須用互補性概念這一「更加寬廣的思維構架」來代替它。因此他說,互補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廣」。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這種觀點論述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中的無數問題,對西方學術界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玻爾的互補哲學受到了許許多多有影響的學者們的擁護,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樣有影響的學者們的反對。圍繞著這樣一些問題,爆發了歷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學術大論戰,這場論戰已經進行了好幾十年,至今並無最後的結論,而且看來離結束還很遙遠。
4.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成就
作為盧瑟福的學生,玻爾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學和有關量子力學的哲學問題以外,對原子核問題也是一直很關心的。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認為核中的粒子有點像液滴中的分子,它們的能量服從某種統計分布規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運動導致「表面張力」的出現,如此等等。這種模型能夠解釋某些實驗事實,是歷史上第一種相對正確的核模型。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又於1936年提出了復合核的概念,認為低能中子在進入原子核內以後將和許多核子發生相互作用而使它們被激發,結果就導致核的蛻變。這種頗為簡單的關於核反應機制的圖像至今也還有它的用處。
當L.邁特納和O.R.弗里施根據O.哈恩等人的實驗提出了重核裂變的想法時,玻爾等人立即理解了這種想法並對裂變過程進行了更詳細的研究,玻爾並且預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變的是鈾-235而不是鈾-238。他和J.A.惠勒於1939年在《物理評論》上發表的論文,被認為是這一期間核物理學方面的重要成就。眾所周知,這方面的研究導致了核能的大規模釋放。
8. 科學家玻爾是誰
量子論——震動的微粒子的解說者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07~1962.11.18) 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學派的創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於哥本哈根。
中文名: 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
外文名: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國籍: 丹麥
出生地: 哥本哈根
出生日期: 1885年10月7日
逝世日期: 1962年11月18日
職業: 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創辦哥本哈根學派,量子論
http://ke..com/view/19559.htm
9. 提波爾理論的科學家波爾曾是足球運動員並獲得過奧運冠軍
曾是足球運動員,但沒有獲得過奧運冠軍。
提出「波爾理論」的科學家是尼爾斯·玻爾,早年曾參加過職業足球比賽,後放棄足球事業進入哥本哈根大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系,主修物理學。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加奧運會的他的弟弟哈那德·玻爾,參加的丹麥國家隊獲得了1908年夏季奧運會的足球亞軍。
(9)波爾物理學家擴展閱讀:
玻爾於1913年在原子結構問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提出了定態假設和頻率法則,從而奠定了這一研究方向的基礎。玻爾指出:
在原子系統的設想的狀態中存在著所謂的"穩定態"。在這些狀態中,粒子的運動雖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經典力學規律,但這些狀態穩定性不能用經典力學來解釋,原子系統的每個變化只能從一個穩定態完全躍遷到另一個穩定態。
與電磁理論相反,穩定原子不會發生電磁輻射,只有在兩個定態之間躍遷才會產生電磁輻射。輻射的特性相當於以恆定頻率作諧振動的帶電粒子按經典規律產生的輻射,但頻率u與原子的運動並不是單一關系,而是由下面的關系來決定 hv = E'-E"。這就是玻爾原子模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尼爾斯·玻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