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地理
中國農業多方面需要改進和提高:(1)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減少化肥和農葯的使用;
(2)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治理低產土壤;
(3)調整農業結構,是農業結構更加合理。
㈡ 地理農業類型有哪些
一、熱帶雨林遷移農業
二、季風水田農業
三、種植園農業
四、商品專穀物農業
五、大牧屬場放牧業
六、乳畜業
七、混合農業
八、游牧業
九、園藝業
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六種:
1.水稻種植業: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2.大牧場放牧業:分布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有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3.種植園農業:分布在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美國南部以及薩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穀物農業: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5.混合農業:分布在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6.乳畜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
㈢ 高中地理~中國地理農業部分
答案是:復D、土壤條件。
解析:制生產糧食最突出的自然條件,意思是有利於糧食生產、當地特有(其他地方沒有)的自然優勢。A、水源充足:三江平原水源再充足,也比不過長江中下游平原;B、雨熱同期:我國東部平原都處於季風區,都是這個特點;C、地勢平坦開闊:平原地區都平坦開闊;D、土壤條件:世界上有三塊著名的黑土地:一塊在美洲———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在歐洲———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一塊在亞洲———中國的松遼流域和三江平原,黑土是三江平原得天獨厚、與眾不同的優勢。因此選D。
望採納~
㈣ 中國的農業和地理條件適合大型機械還是適合重型機械還是小型機器從整個歷史的
整個歷史中國的農業地理條件並不很好,適合一些小型機械
㈤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農業地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內容已有較悠久的歷史,但成為一門學科則是近百年來的事。 19世紀是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革新和深化的時期,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准備了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農學家J.N.施瓦茨和英國農學家A.揚分別描述德國、比利時及英格蘭的農業情況,特別注意農業地域差異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人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期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家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1826),首次探討不同農業類型和集約水平分布的規律性,創立了農業區位論。這個理論為百餘年來農業地理著作所廣泛引用。近代地理學創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農業地理內容;C.李特爾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與歷史的關系》著作中,也有大量農產品地理分布的內容。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是農業地理學蓬勃發展時期,不滾出現了大量的專題性、部門性和區域性農業地理著作,也出現了綜合性農業地理理論著作。這些農業地理著作,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統計的農業地理,又稱農產品地理或農業商業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統計資料編制各種農產品的分布圖,分別研究產品的生產和運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恩格布雷希特關於北美洲、熱帶以外地區、印度、俄國、德國等農作物地理分布和圖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國G.G.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國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17)等。
②生態的農業地理,著重研究自然條件同農業生產的關系。就某種單項自然條件如農業氣候、土壤等或某個地區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多,也出現綜合性的著作如:生態作物地理、生態家畜地理、農業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觀點研究農業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認為一個地方的農業系統不過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農業利用與修改的結果,這是農業地理學的最新趨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與小區域農業地理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一批地理學家倡導廣泛開展小區域農業地理野外調查,填制土地利用圖和多種農業地圖,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從理論到方法均有總結。原來以商業地理研究見長的英國,在L.D.斯坦普的倡導下,於30~40年代開展了大不列顛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顛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調查報告9大卷,這是英國最重要的農業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國際地理聯合會根據英國的經驗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開展世界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
④大區域農業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文獻最多的課題,著名的有美國從1925年開始在《經濟地理學》季刊中連載 19年(1925~1943)共達1400頁的世界6大洲農業區域地理。以國家為范圍的農業地理專著也陸續出現,著名的有德國(1936)、義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國(1959)、丹麥(1959)、羅馬尼亞(1968)、英國(1971)等。
⑤農業景觀地理,盛行於德、法等國,認為農業地理學主要不是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全面描述研究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農村景觀,如土地利用形態、田塊形態、農村道路、農舍、村落以及農業過程的其他物質表徵。代表性人物有德國的L.H.魏貝爾、E.奧特倫巴,法國的D.福謝、P.O.L.喬治、A.梅尼耶等。⑥為計劃經濟服務的農業地理研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實行農業生產的計劃發展,強調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合理利用、農業分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蘇聯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圖諾夫,民主德國的W.魯比謝克、E.呂本扎姆,波蘭的J.科斯特羅維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約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業地理學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①調查研究手段的革新,從50年代以來,航攝照片、自動化制圖、電子計算機等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從過去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分析問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差錯,提高精度。②數學方法的引進,與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同時採用的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現代數學方法日益廣泛地引入農業地理研究,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系統分析、博弈論、集合論、網路分析、控制論等,使農業地理研究由單純描述狀態走向定量化。③理論的引進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學者採用演繹法,從經濟學或相關科學引進理論,制定假說及數學模式。這種浪潮和地理數量方法結合起來,從50年代末期起盛行於英、美,迄今已在兩國農業地理中佔有較大優勢,主要理論是農業區位論和農業決策論。④理論性農業地理著作的涌現,50年代以前關於農業地理學理論著作只有少數文章。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學理論性專著已出現10餘種,如聯邦德國奧特倫巴的《普通倆業地理學和工業地理學》(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國福謝的《農業地理學》(1949),蘇聯拉基特尼科夫的《農業地理學》(1970),美國H.F.格雷戈爾的《農業地理學:研究課題》(1970),英國L.J.西蒙斯的《農業地理學》(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蘭特的《農業地理學》(1974)等。在這些著作中盡管理論觀點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現是農業地理學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農業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初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1932)所編制的各種農產分布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套農業地圖。胡煥庸的《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金陵大學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1937),是抗戰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進行小區域農業地理調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積累了資料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農業地理學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道路上有了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地理學。主要工作可歸納為4個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黑龍江流域、新疆、寧夏及內蒙古、雲南、華南、川滇西部地區、西藏等地資源綜合考察中,進行自然資源農業評價、農業布局和農業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農業區劃工作。從5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了農業地理界線的調查和農業區劃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同時配合國家發展農業計劃的需要,在 3次農業區劃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後),農業地理工作者參與了調查評價農業自然資源、研究農業布局和制定農業區劃方案工作,為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區域性農業地理專著的編寫。1973年開始編寫的《中國農業地理叢書》,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地理情況和特徵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980)及江蘇、上海、寧夏、四川、雲南、湖南、陝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地理。1981年開始編寫《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已出版的有非洲、蘇聯的農業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調查和制圖。50年代以來,為配合各地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的需要,開展了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調查研究。1979年以後,開展了全國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㈥ 哪裡有<中國農業地理>或各省農業地理方面的書籍
下面地址:
http://www.lianghui.org.cn/chinese/zhuanti/166596.htm
㈦ 高考復習中國農業地理的詳細知識。
中國的農業主要是南北方差異,東西方的差異。導致差異的主要與氣候,地形有關。水利設施對農業很重要,還要因地制宜的發現各地農業。
㈧ 中國農業地理20條
手寫一下,希望採納。
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北方小麥南方水稻。
東北一年一內熟,華北一年兩熟或容者兩年三熟,長江中下游平原一年兩熟到三熟,海南島一年三熟。
種植業分布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東,以西為畜牧業。
四大牧區: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東北作物:春小麥,大豆,高粱,甜菜。
甜菜分布: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油菜:長江流域。
甘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貴州,四川,福建。
棉花: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南疆
㈨ 初二地理 中國農業
種植業、平原。經濟木,茶在丘陵。生態林在山地。水產業與養殖業結合
㈩ 中國地理農業區域類型!
灌溉農業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只要在西北地區。河谷農業,我國青海省黃河谷地,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也是。綠洲農業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立體農業是重在開發利用垂直空間資源的一種,應該沒有什麼典型區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