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歷史
㈠ 從外地返回隆林需要隔離嗎
外地返回農林,需要隔離嗎?需要隔離的
㈡ 仡佬族的民族歷史
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
仡佬族人與古代貴州一代的僚人有淵源關系。唐宋時,史書中開始出現「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稱,統稱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對這一地區若干少數民族的泛稱,而與仡佬族有著更為直接的密切關系。「仡佬」一名最早見於南宋朱輔寫的《溪蠻叢笑》。自明代以來的許多史籍都說:「仡佬,古稱僚」。近一、二百年間,在一部分仡佬族中還保留著古代僚人的某些習俗,如婦女穿統裙和鑿齒,以及以石板為棺的墓葬等,都說明仡佬族與古僚人有淵源關系。古僚人,是西漢時夜郎國(主要在今貴州、雲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內的僚人亦「魅結、耕田、有邑聚」(《史記·西南夷列傳》),即已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出現了村落和集鎮,有了君長,其社會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或階級社會初期。公元前130年,漢朝以夜郎地設置犍為郡,前111年又分設群。從此,這一帶與中原地區的聯系逐漸密切。漢族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影響了僚人社會,從而緩慢地向封建社會過渡。7世紀時,唐朝在今貴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區,建立了羈縻州、縣。這時,僚人社會的生產力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農民生產的稻、麥等糧食已有一部分作為商品在市場出售,他們紡織的「僚布」質量也很好,成了上繳封建王朝的貢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處於封建王朝和當地土官的統治之下,受盡了壓迫以及剝削。元、明時期、仡佬族地區大都為當地的土司所統治。後來,這里又建立了衛、所、屯、堡等軍事機構。明末開始「改土歸流」,到清代雍正年間,仡佬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從此在流官的統治之下。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點狀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區域之間,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相影響互相學習,其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 但在貴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勢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為止。
㈢ 百色市的來歷
2兆,兩年600元,可以提速到4兆
㈣ 廣西隆林為什麼不辦臨時身份證
辦臨時身份證只能出去常住戶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請辦理,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不可以辦理臨時身份證。
在申請辦理臨時身份證時,應當交驗居民戶口簿、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相片。並在其《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中加以註明,這是管理規定必須的條件之一。還有就是辦理臨時身份證時要收取10元工本費。而未滿16周歲的公民,則有監護人代為申領。此外,公安機關申請後的三日內將臨時居民身份證發給申領人,一般情況下在辦理當日即可拿到臨時身份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居民身份證管理辦法》規定了新版臨時身份證的有效期限,臨時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限為三個月,有效期限自簽發之日起計算。
㈤ 隆林德俄鎮歷史,為什麼叫德俄鎮
隆林德峨鎮
㈥ 護國運動的歷史是怎樣的
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帝制被辛亥革命所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然而,孫中山領導下建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還不滿100天,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被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奪取。在竊取了中央政權後,袁世凱倒行逆施,對外賣國,對內獨裁。令中國人民發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復辟封建帝制。在這種情況下,反對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的斗爭,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1915年底至1916年雲南等省組織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民主共和制度。 討袁戰爭失敗後,袁世凱下令取締國民黨,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和解散國會,圖謀復辟帝制。為取得日本政府對復辟的支持,1915年5月與其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8月,指使其親信、幕僚成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的"籌安會"。12月12日申令接受"推戴"為中華帝國皇帝,旋下令改次年為洪憲元年。 在袁准備稱帝期間,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和梁啟超的進步黨等組織曾派人赴雲南策動武裝起義。前雲南督軍蔡鍔與雲南將軍唐繼堯等人,於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雲南獨立,旋即建立雲南都督府,組織約2萬人的討袁護國軍。蔡鍔、李烈鈞分任第1、第2軍總司令,唐繼堯任都督府都督兼第3軍總司令。計劃第1軍攻川,第2軍入桂、粵,第3軍留守雲南,乘機經黔入湘,爾後各軍在武漢會師北伐。另由都督府左參贊戴戡率一部兵力入黔策動起義。袁世凱急令北洋軍和川、湘、粵等省軍隊共約8萬人,從川、湘、桂三路攻滇,企圖一舉殲滅雲南護國軍。第1路司令馬繼增率北洋陸軍第6、第3、第20師各一部及部分混成旅,由湘西經貴州從東面攻入雲南,第2路司令張敬堯率北洋陸軍第7師和第3、第6、第8師各一部,與駐川北洋軍和川軍會合由北面進攻雲南。曹錕任第1、第2路總司令。第3路為廣東陸軍第1師師長、雲南查辦使龍覲光部由粵經桂入滇,襲擾護國軍後方。 四川之役,1916年1月16日,蔡鍔所部劉雲峰梯團抵達滇川接壤之新場。17日,向川南鎮守使伍祥禎部發起進攻。次日,佔領四川高縣西北之橫江。19日,向敘府(今宜賓)西南之安邊進攻。第1支隊在正面實施佯動,第2支隊利用夜暗迂迴至安邊側翼,突然發起攻擊,伍部向敘府潰逃。護國軍乘勝追擊,21日佔領敘府。嗣後,袁軍分四路反攻敘府,均被擊退。 27日,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宣布貴州獨立,並派出兩路黔軍協同雲南護國軍作戰。一路由黔軍第1團至第3團合編為護國軍東路支隊,王文華任司令,進擊湘西。一路由第5、第6團和戴戡所率滇軍合編為滇黔聯軍右翼軍,戴任總司令,向四川綦江、重慶一帶進攻。2月13日,戴部抵川黔邊境松坎(屬貴州桐梓)。14日,向川軍第1師等部發動進攻,至18日,連克綦江以南之東溪、馬口埡等地。下旬,袁軍陸續增兵向戴部反攻,戴部相繼退守東溪、松坎,與敵對峙。 蔡鍔所部趙又新梯團一部與已起義川軍劉存厚第2師,於2月初聯合向四川瀘州發起攻擊,一度佔領瀘州外圍藍田壩、月亮岩等要點。北洋軍陸續抵瀘後,護國軍寡不敵眾,退守納溪等地待援。23日,蔡鍔根據敵我態勢,決定採用兩翼包圍、正面突破戰術,以攻勢防禦消滅袁軍。28日開始反擊,戰至3月6日,袁軍傷亡慘重,護國軍亦因彈葯不濟,人員疲憊,分路撤出納溪至敘蓬溪(今護國鎮)一帶有利地形休整。15日,蔡鍔乘袁軍官兵厭戰,物資補給極其困難之機,決定集中主要兵力分三路反攻納溪。17日,擔任主攻的右翼趙又新梯團從納溪以東之白節灘發起進攻;中路顧品珍梯團在正面牽制敵軍;左翼劉存厚部攻佔江安,保障主力側翼安全。19日,護國軍全線突破袁軍前沿陣地,殲敵一部。至3月底,陸續收回失地。袁軍傷亡甚眾,無力繼續作戰。 湘西之戰,王文華率護國黔軍於1916年1月下旬進抵黔湘邊境後,立即分路向湘西袁軍進攻。第1團於2月2日晚乘湖南晃州(今老晃)城中袁軍歡度舊年除夕之機發起攻擊,袁軍不備,次日敗逃蜈蚣關(距晃州東約15公里)。黔軍進占晃州。4日,攻克蜈蚣關,殲袁軍第5混成旅和鎮遠道守備部隊各一部。第3團於2月5日克黔陽。其間,第2團攻佔麻陽城外圍部分據點,曾兩次攻城未果。13日,第1、第3團聯合向沅州(今芷江)發起攻擊,袁軍棄城逃走。14日,黔軍占沅州。王即以第1團一部兵力支援第2團再攻麻陽城,16日攻克該地。至2月下旬,護國黔軍連克洪江、靖縣、通道、綏寧等地,擊潰袁軍約3個混成團兵力。3月中旬,袁軍向麻陽、黔陽等地發動反攻。護國黔軍頑強抗擊,牽制湘西袁軍向主要方向四川轉移兵力。 滇桂邊之戰,李烈鈞部於1916年2月20日由昆明向廣西開進。3月初,在滇桂邊境之廣南、富寧地區與龍覲光部展開激戰。第2軍張開儒梯團於富寧東面之皈朝地區擊退龍軍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進攻,雙方成僵持狀態。第2軍方聲濤梯團與龍軍第2路司令黃恩錫部在廣南地區激戰數日,將黃部擊退。15日,寧武將軍陸榮廷通電宣布廣西獨立。雲南護國軍趁勢向龍軍發動反攻。與此同時,由雲南前出廣西截擊龍軍的第3軍趙鍾奇梯團進抵西隆(今廣西隆林),與方聲濤梯團夾擊黃恩錫部。黃部戰敗,殘部向滇南逃竄。由第3軍一部改編的挺進軍黃毓成部,此時亦由雲南經貴州興義進抵廣西百色,協同桂軍包圍龍覲光指揮部,並將其全部繳械。李文富見大勢已去,率眾投降。竄至滇南的龍軍第3路龍體乾土匪武裝和黃恩錫殘部,遭第3軍劉祖武等部阻擊,部分被殲,部分逃離滇境。 袁世凱三路攻滇計劃失敗,加上在廣東、山東等地袁軍亦遭到打擊,外交上又連受挫折,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銷帝制,但仍居大總統位。為徹底推翻袁的獨裁統治,5月8日,已獨立的滇、黔、桂、粵等省在廣東肇慶成立對抗北洋政府的軍務院。不久,陝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繼宣布獨立。袁益陷窘境,6月6日病死。 蔡鍔等護國軍將領依靠人民支持和部隊旺盛士氣,適時變更部署,持重待機,重視瓦解敵軍,並採用佯動、襲擊、割裂等手段,使護國戰爭贏得勝利,推翻了洪憲帝制。但代之而起的仍是直、皖、奉北洋集團的軍閥統治。 護國戰爭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於辛亥革命的又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雲南,不僅是討袁護國首義之省,而且雲南各族人民為護國戰爭做出的重大貢獻和犧牲,是值得人們永遠懷念的!從雲南開始的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
㈦ 隆林革步韋氏是從哪遷來的
韋氏族譜
覃世衡 編著
二00五年八月
前 言
古人雲:木猶有本,本固而葉始蕃;水尚有源,源深而流斯遠。是故有子以務本為先,曾子以追遠為重。忘所自出則高曾而上等諸路人,昧所分支,則曾元而外視同秦越,此仁孝所以日落,風俗所以日偷也。顧本愈遠則愈漓,支愈分則愈渙。欲合其漓而萃其渙,莫善於譜矣。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祖有父,祖父亦有祖,祖祖孫孫,無窮無盡,忘卻老祖是背棄人之道義。後代之人,年長月久或因天災世亂,而背井離鄉,亦有視骨肉為行路,是由不修族譜之故也。故重修族譜,以示後代子孫。
★★★開元篇
我祖原籍山東袞州韋氏,在宗朝麥責創立大功,隨狄青功破昆侖關有功,烈委任,初授木蘭冠節洞伺,屢次立功,績蒙慶遠,題授木蘭,安撫司頒降印信,隨紹平林都御吏,三旺內十二哨搖地,世襲官職。自宋歷六年,子孫司職,流傳不絕。
承基公為廣西慶遠府太守,事隨將軍,世代名卿。承襲功次,逐一俱列然。
承基公承襲四年故於東蘭。
承鎮公娶岑氏婆生一子曰景岱公。
二世祖公韋錢保公乃景岱公之子,於洪武二年(1368)開辟宜州都御路,在金城一帶疏通道路,績蒙功兵部御職,題授東蘭州,世襲土知州,於洪武十三年,頒給印信,十四年奉調從軍,開辟貴州省一帶有功,欽賜黃翎花傘一把,賞銀五佰兩,黃金重拾兩,彩緞二足,封受兵馬御、總兵御等職;恩甚隆,於貴州府任事病故。生二子,長曰著目,次曰著德。
三世祖公韋著目乃錢保公之長子。
三世祖公韋著德乃錢保公之次子。
四世祖公韋興乃著目公之長子。
四世祖公韋爵乃著德公之次子。
五世祖公韋瞿元乃爵公之長子。
六世祖公韋興宗乃瞿元公之長子。
七世祖公韋祖宏乃興宗之長子。
於民九年被河池州告估平林,土銘二里歸流。弘治三年(1844),有昆鄉並潭、南鄉、三盆、伏屢等賊首,攻破府城,玉石俱焚,殺死同知。弘治四年,公奉調剿賊,斬掉匪首,題報兵部,績功主事;題奉兵部,抄出東蘭土知州,大勝其功,奉旨擦清潭南鄉、三盆、伏屢等地,歸附東蘭州,實行管理,並賞花紅銀牌,到(劫答)任事,在州病故。
八世祖公韋正寶(1478~1510),乃祖宏公之子,襲東蘭知州職,受命北征,擒獲張世榮有功,受封平北伯,明正德四年(1509),奉調征蠻,以領兵之銜,帶領東蘭土司兵(時稱俍兵)1800名和年僅14歲的長子韋虎臣赴廣東潮、惠一帶抗倭寇,中箭而故。
九世祖公韋虎臣乃正寶公之長子,年方十四歲,隨征在營,戰火中抱出父屍具稟欽奉聖恩,哀孝壯勇,被封為武夷候。正德九年(1514),奉旨赴廣東抗倭,所向無敵,破寇於雷州。
十世祖公韋啟雲乃虎臣公長子,嘉靖二十四年(1555),啟雲公又帶領東蘭兵隨瓦氏夫人赴閩、浙一帶抗倭。起雲公共有十三子,長曰應龍,四曰應虯,七曰應騰,其餘早逝。
十一世祖韋應龍乃啟雲公長子,與南丹奠之厚結仇,相殺不止,強佔三旺,六理地方,因告土司,改土歸附河池州,主州同街,於十六年病故,長子文明(早故),次子文韜,三子文煥,四子文奎,五子文略。
十一世祖公韋應虯乃啟雲公次子。
十二世祖公韋文韜、文奎被文略公乘夜刺死,被官追究,文略公亦自滅身亡,幸有十一世祖公應虯頂替。
十三世祖公韋繼宗乃文煥公之長子。於天始六,具稟赴府請蒙,受封巡撫。調征剿匪覃鳴河有功,時加兵馬御,又奉調征思恩府,活擒副將姚應元,又調征南寧府橫州,戰功顯赫。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隆邑四世孫韋登傑,謹訂。
凡我世子孫,世世代代幸勿忘然,是為厚望。
★★★世襲篇
我始祖原籍山東滾州,分支貴陽府。抱領公班氏婆,實籍貴陽府人,於乾隆年間(1736),公帶三子由貴陽來粵西東蘭安居,不多年,又從東蘭搬出,三個兒子各跑一邊,不知流落。抱領公又帶抱功公由貴陽輾轉東蘭,後落業於廣西隆林縣克長鄉和平村,公實籍隆邑之。
我族始祖抱公勤勞耕種,務農為業,持家有道,生一子抱誰公。
第二世祖公韋抱誰公生一子抱遂公。
第三世祖公韋抱遂公生三子一曰起銀,二曰起財,三曰起珍。
第四世祖公起財公生二子,一曰登○,二曰登○,此乃二房也。
第四世祖公起銀公生三子一曰登華,二曰登牆,三曰登龍,此乃長房也。
第四世祖公起珍公生二子,一曰登傑,二曰登漢,此乃三房也。
第五世韋登傑公自幼好學,學台開科取士受鼎一台,第二次赴考百色半途,被本村岑氏野心嫉妒用迷信毒害,而在百色告終,撿屍返來。
第五世韋登漢自幼學武至武台迎考受武駑一架。生有二子,一曰開雲,二曰景雲。
第六世祖公開雲生四子,一曰有餘,二曰有文,三曰有章,四曰有裕。
第六世祖公景雲生三子,一曰有爵,二曰有重,三曰有功。
第七世有餘公生三子,長曰志洪、二曰志彪,三曰志達。
第七紀祖公有裕公生一子,韋志輝頂。
第七世祖公有章生二子,長曰志昆,二曰志春。
第七世祖公有道生二子,長曰志通,二曰志海。
第七世祖公有爵生二子,一長曰引鳳,二長曰志崇。
第七世祖公有重生二子一長曰志光,二長曰志高。
第七世祖公有功生一女,乳名林嬰(出名彩榮),招婿岑文明。
第八世志通生二子,一長曰士斌,二曰亞令(幼故)。
第八世志海娶覃氏生有五子,一曰覃炳鋒,二曰覃炳德,三曰覃炳華,四曰覃世衡,五曰韋仕宇。長女覃亞泊。
第八世志洪生三子,一曰士忠,二曰士華,三曰士明。
第八世志彪生一子。曰士才。
第八世志達生二子,一曰士賢,二曰士謀。
第八世志昆生二子,一曰士○,二曰士○。
第八世志春生二子,一曰士○,二曰士○。
第八世志光無子。
第八世志高生三子,一曰士超,二曰士元,三曰士芳。
第八世志崇生六子,一曰土冠,二曰士綱,三曰士端,四曰士猛,五曰士顯,六曰士揚。
第八世彩榮(乃有功公之長女)
※※※※※※※※※※※※※※※※※※※※※※※
●●●弄堯房族:
第七世有泰以生一子,曰志昆。
第七世有安公生三子,一曰志仁、二曰志飛、三曰志純。
第七世有順公生三子,一曰志能、二曰志剛、三曰志祿。
第八世志昆生五子,一曰士榮,二曰士忠,三曰士勇,四曰士城,五曰士光。
第八世志仁生一子,曰士銀。
第八世志剛生□□□、□□□
※※※※※※※※※※※※※※※※※※※※※※※
今將我族字派具列:
□登雲有志
□士達朝堂
□家修國治
□德樊政光
恢宏經子 繼緒文章
崇仁明道 萬世榮昌
★★★復興篇
祖公韋有道生於光緒十四年八月初五日子時,在國民黨軍隊當過兵。生有二男二女,二男曰志通、志海。
一世韋志通生有一男韋仕斌。
一世韋志海,為逃避瘟疫從克長和平村到岩茶者艾落戶娶覃氏生有五男一女;五男一曰覃炳峰、二曰覃炳德、三曰覃炳華、四曰覃世衡、五曰韋仕宇,一女曰覃亞泊。
二世韋仕斌,中共_黨員,曾任和平村村干。娶韋氏生有三男三女,三男曰○○、曰○○、曰○○,三女曰○○、曰○○、曰○○。
二世覃炳峰,中共_黨員,曾在北京部隊服役。娶黃氏生有二男三女。二男曰覃容(已故)、覃阮,三女曰覃念、覃麗、覃麗嫻 。
二世覃炳德娶李氏生二女,曰李覃秀、曰李覃文。
二世 覃炳華娶李氏生一男一女,男曰覃宏、女曰覃麗春。
二世覃世衡,公務員,中共_黨員,大學文化,畢業於廣西民族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做過教師、秘書、記者、編輯、律師等職,有散文、詩歌、新聞等作品在區內外刊物上發表。娶岑氏生一男一女,男曰覃胤廖、女曰岑妙。
二世韋仕宇 ,教師,大專文化,畢業於右江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小學教育專業。
二世覃亞泊贅男黃紹康,生二男二女,男曰覃忠誠、覃忠勝,女曰覃秀花、覃秀梅。
¤¤¤¤¤¤¤¤¤¤¤¤¤¤¤¤¤¤¤¤¤¤¤
★★★滄海一粟
韋氏的主要來源主要有:
1、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後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
2、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
□□□韋姓分布
韋姓的發源地雖在河南境內,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後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後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布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陝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後。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
郡望:
京兆郡:漢初元年設置京兆尹,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相當於今之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
京兆: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
□□□韋姓家譜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丹徒韋氏族譜六卷、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陽韋氏宗譜卷、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華韋氏宗譜三卷
廣東:韋氏族譜一卷、韋氏族譜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宗譜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族宗譜十三卷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二卷、容縣自良韋氏族譜不分卷、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
□□□歷史名人
韋昌輝:壯族,廣西桂平人,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之一。被洪秀全封為北王,1851年金田起義時任後又護軍師,領右軍主將,十二月被封為北王,六千歲。因對楊秀清素懷不滿,1856年督師江西時,得洪秀全密詔,帶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楊矛盾殘殺楊的部隊及家屬,引起公憤,被洪秀全處決。
韋迢:京兆人,嶺南接度使行軍司馬。
韋庄:長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詩人、詞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
韋忠:平陽人,十六國時期趙名人。
韋昭:雲陽人,三國時吳之著名學者。
韋孟:彭城人,第一個出現於史籍上的有影響的人物。西漢詩人,他精通魯詩,其子孫傳至韋賢,5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當時有韋學之說。今存有《在魯詩》。
韋以德:清廣西桂平人,韋昌輝之侄。參加太平軍,後封國宗,提督軍務。1854年參加太平軍克武昌,即奉命和石鳳魁、黃再興駐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後奉命西援田家鎮,1854年戰死於半壁山。
韋雲清:清末廣西南寧人,壯族。光緒三十一年入清軍當兵。第二年參加同盟會。曾參加鎮南關起義和河口起義,進攻兩廣都督時被俘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韋紹光:廣州北郊三元里人,鴉片戰爭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盤踞四方炮台的英國軍隊流竄到三元里一帶,韋紹光組織群眾奮起反擊,被推舉為首領。後又聯絡一百零三鄉人民,誘敵至牛攔岡,伏兵四起,大敗英軍,殺敵200餘人。
韋朝元:南籠府當丈寨人,清代南籠起義領袖。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典故趣事: 韋玄成裝瘋救兄 韋誕題詞須發白
★★★韋姓分布
韋姓人分布很廣,遠及海外諸國,總計約有90萬人。分布較多的省份有陝西(西安、長安、蒲城、澄城、咸陽、寶雞、延安、榆林、清澗、漢中、安康、商洛)、廣西壯族自治區(僅中級職稱以上者就多達200餘人)、廣東(廣州、龍川、珠海)、江蘇(鎮江、常州、蘇州、南京、揚州、上元)、浙江(杭州、紹興、余
姚、吳興)、安徽(合肥、蕪湖、霍丘)、河南(洛陽、鄭州、開封、原陽、杞縣、滑縣)、山東(濟南、曲阜、淄博、鄒縣)等省(縣、市因無資料,難詳述)。
次之是河北(石家莊、邯鄲、肅寧、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肅、內蒙古、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四川、香港、台灣等省和地區。世界諸國的韋姓人,以東南亞諸國較多。
㈧ 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縣境地質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到5億多年前的早期古生代中寒武世。經歷了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三個發展階段。縣境進入了大陸邊緣活動帶的新階段。受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中生代中侏羅紀,白堊紀地殼多次升降。新生代(從67百萬年前至今)地殼總體抬升,經過近兩億年的風化剝蝕,山谷、河谷不斷下切,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中山中切割地貌景觀。
隆林各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是個海拔較高,以中山為主,無平原的山區縣,素有山高谷深,「地無三里平」之稱。地勢是南部高於北部,自西向東傾斜。金鍾山山脈自西向東橫貫該縣,南部的斗烘坡頂峰海拔高程1950.8米,為該縣最高峰,西南部螞蟻高坡高程1826米,西部金鍾山高程1819.4米,東部沙梨河與南盤江匯合處高程380米,為該縣最低處,最高與最低處垂直相差1570.8米。地貌結構有土山區(非溶岩)和石山區(溶岩)兩大類。由於地形起伏不平,地貌復雜,陶成山區多,水面少;陡坡多,平地少。 屬亞熱帶高山氣候,四季較為明顯,溫潤多雨。由於受地形的影響,縣境各地降水量差異大,氣溫差異大。氣溫隨著高度遞增而降低,垂直變化顯著。縣境是低緯度,海拔較高地區,所以夏無酷熱,冬季南下的冷空氣翻越雲貴高原後,勢力已減弱,所以冬無嚴寒。這一氣候特點對於亞熱帶作物和喜溫糧食作物的生長發育及產量有利。
㈨ 瑤族的民族歷史】
關於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於「山越」,或以為源於「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系。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採取遷「謫戍」民於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徵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於「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內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潁(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內,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宋王朝對瑤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 在瑤族的歷史上,有一次重要的遷徙。元朝時期,官員派人前來征稅,當地瑤民熱情款待,以至官員忘了回衙,衙門誤以為瑤民殺了前來征稅的官員,故派兵前來剿殺,瑤民被迫遷徙分轉各地,臨前將牛角分成十二節由十二姓掌管,相約千年之後在回故地。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隨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別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如果只是民族歷史,那就是這些了。是在網路上拿到的,很可靠。
㈩ 壯劇的歷史溯源
壯劇又叫「壯戲」,是在壯族民間文學、歌舞和說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舊時壯族自稱「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壯戲稱為「昌托」即「土戲」,以別於漢族劇種。
由於地域環境、方言土語、音樂唱腔、表演風格及伴奏樂器的差異,壯劇產生了廣西的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又稱壯師劇)以及雲南的富寧壯劇、廣南壯劇等分支。其中廣西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北部方言的地區,以馬骨胡、葫蘆胡、月琴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調、平調、卜牙調、毛茶調、罵板、恨板、哭調、哀調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劇目有《卜牙》、《文龍與肖尼》、《劉二打番鬼》等;廣西南路壯劇包括壯族提線木偶戲和馬隘壯戲,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地區,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為伴奏樂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嘆調、採花、喜調、快喜調、高腔、哭調、寒調、詩調等,行腔時採用幫腔形式,劇目有《寶葫蘆》、《百鳥衣》等;壯族師公戲脫胎於壯族民間師公教的祭祀娛神歌舞,流傳於廣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另有特點。
建國前各路壯劇都有自己的戲班,但都無職業班社。農忙時停鑼,農閑時演出。民國後直至建國初期,南、北路壯劇各演各的,很少相互間的藝術交流,發展緩慢。解放後,壯族自治區各縣紛紛成立業余劇團並編寫劇本。在1955年全國群眾業餘音樂舞蹈會演時,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壯劇《寶葫蘆》參加演出獲得表演獎。這一時期創作的壯劇有《百鳥衣》、《猩猩外婆》等,形成一股創作新劇的高潮。1959年成立右江壯劇團,三路壯劇開始合流。1965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壯劇團,此後又成立了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劇團及百色,德保等縣壯劇團。這些劇團經常開展交流。
壯族有七種傳統戲劇:流行於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劇,流行於靖西、德保、那坡的馬隘壯劇,流傳於田林、凌雲、樂業、百色等桂西一帶的田林壯劇,流傳於隆林的隆林壯劇,流傳於文山富寧縣的富寧壯劇和廣南壯劇,流傳於武鳴、河池、宜山、來賓、貴縣等地的師公戲。
壯族人酷愛壯劇,早期和宗教信仰有關。馬隘壯劇的唱腔來自舞蹈,舞蹈也與巫舞有關。師公戲的舞蹈本身就是樂神的動作,師公即巫師,戴木面具或紙畫臉譜,穿長紅袍,唱歌跳舞以娛神,稱之為儺。壯族人所以迷戀於壯劇,除了戲的內容吸引人以外,樂神消災、人壽年豐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記述了壯族的歌唱風習:廣西諸郡,人多能合樂,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無不用樂,雖耕田,亦必口相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