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歷史
『壹』 請教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 時期,本地先屬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一)揚州管轄時期 秦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兩漢時期,本地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部分境域屬江都縣。廣陵、高郵先後隸屬於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泗水國、廣陵郡。 三國 時期,高郵、江都縣廢,本地屬廣陵縣,仍隸廣陵郡。 晉 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郵縣復立,本地仍為廣陵、高郵二縣地,隸廣陵郡。 南北朝 時期,境內出現僑置郡縣。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於石樑僑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縣。蕭梁時期,沛郡、沛縣廢,於石樑僑置涇州,領涇城(治石樑)、東陽二郡。侯景篡梁時一度改涇州為淮州。陳廢涇州並涇城、東陽二郡,仍於石樑僑置沛郡,領沛縣、橫山縣,隸徐州。北周時期,改沛郡為石樑郡,改沛縣為石樑縣。除屬沛郡及沛縣、涇州及涇城外,南北朝時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屬高郵。 隋 文帝開皇初,石樑郡廢。隋煬帝大業年間,將石樑縣改為永福縣。永福縣廢後,其地歸六合。 唐 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樑縣,屬方州。貞觀元年(公元627),石樑縣廢,其地入六合。 (二)天長設立(仍屬揚州) 天長正式置縣是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開元十七年(公元729),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將每年的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並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748年),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隨之易名天長縣,屬淮南道揚州。天長縣的規模自此確定後,歷朝無大變化。唐天復二年(公元902),楊行密建立吳國,天長屬吳國范圍。 南唐 升元元年(公元937),吳亡,天長地方屬南唐,設為建武軍。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長置雄州。未幾,以六合還隸揚州,以天長為雄州。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獻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後周,天長(雄洲)一帶在內。 宋 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屬淮南路揚州。至道二年(公元996)軍廢,復為縣。熙寧五年(公元1072)後,天長隸於淮南東路揚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為天長軍。紹興元年(公元1131)降為縣,紹興十一年復升為軍,次年仍為天長縣,改屬招信軍,屬淮南東路。後入金,紹定四年(公元1231)為南宋收復,仍屬淮南東路招信軍。 (三)淮安管轄時期 元 設天長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屬招信路,次年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年屬淮安路臨淮府,至元二十七年臨淮府廢,改屬淮安路泗州。 (四)鳳陽管轄時期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長屬臨濠府(即鳳陽府)泗州。 明 設天長縣。洪武二年(公元1369)屬中書省直隸泗州,洪武四年屬臨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屬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屬鳳陽府泗州。 清 設天長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屬鳳陽府泗州。 (五)泗州管轄時期 清 雍正三年泗州生為直隸州。泗州在順治二年(公元1645)後屬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後屬安徽。 (六)直屬時期 中華民國 設天長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4月廢泗州,民國3年6月劃天長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廢道,天長縣直隸安徽,後劃屬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 民國27年12月天長縣城被日軍佔領,民國29年4月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銅城鎮成立,屬皖東津浦路東各縣人民抗敵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民國32年2月,天長縣與高郵縣合並成立天高縣,民國33年9月天高辦事處分為天長、高郵兩縣,民國34年4月又合並為天高縣,民國34年11月再度分設。其間天長(天高)縣均屬淮南蘇皖邊區津浦路東專員公署(民國34年11月改稱華中蘇皖邊區第三行政區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軍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功績,蘇皖邊區政府於民國35年6月29日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佔領縣城,仍稱天長縣。 民國36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天長縣政府恢復,民國37年4月與高郵合並為天高縣政府,12月18日又改稱炳輝縣,隸屬江淮一分區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月天長解放,原高寶縣所屬地域從炳輝縣中劃出,4月炳輝縣劃屬皖北第一區專員公署。 (七)滁縣管轄時期 民國38年6月改屬皖北區滁縣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仍為炳輝縣,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59年12月5日,國務院決定改炳輝縣為天長縣,次年1月5日,本縣改稱天長縣,1961年3月復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滁縣地區。 (八)滁州管轄時期 1992年地級滁州市成立,天長縣屬滁州市管轄。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縣級市,天長市成立,隸屬滁州市。
採納哦
『貳』 天長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本地先屬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
兩漢時期,本地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部分境域屬江都縣。廣陵、高郵先後隸屬於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泗水國、廣陵郡。三國時期,高郵、江都縣廢,本地屬廣陵縣,仍隸廣陵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郵縣復立,本地仍為廣陵、高郵二縣地,隸廣陵郡。 隋文帝開皇初,石樑郡廢。隋煬帝大業年間,將石樑縣改為永福縣。永福縣廢後,其地歸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樑縣,屬方州。貞觀元年(公元627),石樑縣廢,其地入六合。天長正式置縣是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開元十七年(公元729),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將每年的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並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隨之易名天長縣,屬淮南道揚州。天長縣的規模自此確定後,歷朝無大變化。唐天復二年(公元902),楊行密建立吳國,天長屬吳國范圍。
天長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的生日而特設的縣,正式建縣已有1257年歷史。1946年,為紀念新四軍名將羅炳輝曾一度改稱炳輝縣,1959年復稱天長縣。1993年9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縣級市。夏、商、西周,天長屬淮南境地。《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九州之一,故天長舊志,載夏、商時代天長屬揚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長稱千秋縣。據《舊唐書·玄宗紀》和史志載,唐玄宗李隆基誕生於公元685年,公元712年登基。公元729年,唐玄宗為慶祝生日,宴請百官於花萼樓,「百寮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玄宗身為天子,富貴已極,卻又想長生不老,嗜好神仙。自昔高宗尊奉老君為玄元皇帝,至玄宗時又求得李老君遺像,十分敬禮,命天下都立廟,招住持奉侍。奸相李林甫乘機藉以靈符呈瑞,表上尊號。玄宗深信不疑,下詔改元,稱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受尊號為開元天寶聖神文武皇帝,建玄元皇帝新廟,親自祭食,並「改天下縣名不穩及重名一百一十處。」李林甫等人為討好玄宗,「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置千秋縣」,和「千秋節」呼應。大詩人杜甫曾有《千秋節有感》:「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群臣又為玄宗大慶誕辰「千秋節」。李林甫又奏:「吾皇萬歲,萬萬歲,皇上與貴妃娘娘的壽命應於天一樣長,千秋只一千年太短,皇上與娘娘雖不與天地同生,應與天地齊壽,天長地久。應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也應改天長縣。」群臣連聲附和,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滿心歡喜,即降旨准奏。從此「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改為「天長縣」。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吳亡,天長地方屬南唐,設為建武軍。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長置雄州。未幾,以六合還隸揚州,以天長為雄州。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獻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後周,天長(雄洲)一帶在內。 中華民國設天長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4月廢泗州,民國3年6月劃天長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廢道,天長縣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民國27年12月天長縣城被日軍佔領,民國29年4月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銅城鎮成立,屬皖東津浦路東各縣人民抗敵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民國32年2月,天長縣與高郵縣合並成立天高縣,民國33年9月天高辦事處分為天長、高郵兩縣,民國34年4月又合並為天高縣,民國34年11月再度分設。其間天長(天高)縣均屬淮南蘇皖邊區津浦路東專員公署(民國34年11月改稱華中蘇皖邊區第三行政區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軍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功績,蘇皖邊區政府於民國35年6月29日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佔領縣城,仍稱天長縣。民國36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天長縣政府恢復,民國37年4月與高郵合並為天高縣政府,12月18日又改稱炳輝縣,隸屬江淮一分區專員公署。民國38年1月天長解放,原高寶縣所屬地域從炳輝縣中劃出,4月炳輝縣劃屬皖北第一區專員公署(6月改屬皖北區滁縣專員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炳輝縣,屬皖北區滁縣分區專員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59年12月5日,國務院決定改炳輝縣為天長縣,次年1月5日,本縣改稱天長縣,1961年3月復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滁縣地區。1992年撤區並鄉,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1年底,36個鄉鎮合並為2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007年合並為14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
『叄』 安徽天長市的歷史背景
安徽天長市的歷史背景:
秦漢魏晉:
春秋戰國時期,本地先屬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
兩漢時期,本地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部分境域屬江都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郵縣復立,本地仍為廣陵、高郵二縣地,隸廣陵郡。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境內出現僑置郡縣。
隋唐五代:
隋文帝開皇初,石樑郡廢。隋煬帝大業年間,將石樑縣改為永福縣。永福縣廢後,其地歸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樑縣,屬方州。貞觀元年(公元627),石樑縣廢,其地入六合。天長正式置縣是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唐天復二年(公元902),楊行密建立吳國,天長屬吳國范圍。
宋明時期: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屬淮南路揚州。
元設天長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屬招信路,次年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年屬淮安路臨淮府,至元二十七年臨淮府廢,改屬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長屬臨濠府泗州。
明設天長縣。洪武二年(公元1369)屬中書省直隸泗州,洪武四年屬臨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屬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屬鳳陽府泗州。
清設天長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屬鳳陽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為直隸州。泗州在順治二年(公元1645)後屬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後屬安徽省。
民國至今:
中華民國設天長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4月廢泗州,民國3年6月劃天長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廢道,天長縣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
天長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之一,位於安徽省東部,除一面與本省來安縣接壤外,三面被江蘇五縣市區(高郵、儀征、金湖、盱眙、六合)環抱,地處江蘇腹部,屬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城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軸雙核兩翼」產業格局中的兩翼之一,是安徽省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
參考鏈接:http://ke..com/view/62520.htm。
『肆』 天長的地名叫什麼,和來歷
天長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的生日而特設的縣,正式建縣已有1257年歷史。1946年,為紀念新四軍名將羅炳輝曾一度改稱炳輝縣,1959年復稱天長縣。1993年9月18日,經 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天長人文薈萃,歷史文化遺產豐富,特別是1992年從三角圩漢墓群出土 的數百件國家一、二級文物舉世矚目,被列為「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譽為又一個 「馬王堆」,其中漆器及一套完整的28件木工工具為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有,堪稱稀世珍寶。
『伍』 天長有什麼名人
天長名人有谷羽、周正慶、何仿、卜萬蒼、王兆澄、張近東、崇泉、鄭訓佐、曹小雲、林長源、曹路寶、夏元清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谷羽
谷羽原名李桂英,1918年12月生於安徽天長。科技組織工作者。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新技術局局長等職務。
2、何仿
何仿,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曲家。1928年2月出生在安徽天長市石樑鎮何庄村。1941年春入新四軍淮南聯中。1942年調進淮南大眾劇團。 194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華東(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二團、華東軍區解放軍劇院、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工作。
3、卜萬蒼
卜萬蒼(1903年-1974年),中國電影導演,安徽天長人;主要作品有《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國魂》。
4、周正慶
周正慶(1935年2月—2018年7月21日),安徽天長人,1951年6月參加工作。195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5、鄭訓佐
鄭訓佐,1958年生,安徽省天長市人。198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 。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書法學。主要著述有《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寂滅與再生》、《讀中國》《清代名人手札賞評》 (第二卷)等。
『陸』 天長市為什麼沒劃給江蘇、歷史劃省是誰豬腦定的
天長原本屬揚州,後來劃歸安徽滁州其主要原因是天長之於揚州於之於金湖一樣有高郵湖分隔屬皮外肉,天長與滁州近就劃到滁州,而金湖先屬揚州市後屬六合市然後又屬淮安市,天長、盱眙、金湖在區位上少歸屬感。
『柒』 安徽的天長是歷史文化名城嗎
算,天長市有高郵湖,沃公祠,胭脂山,琉璃井、千秋亭,護國寺,寶林寺、釜內山森林公園容,諭興揚捷將軍墓,銅城普濟橋,龍崗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八分校舊址、明清古民居、清代狀元戴蘭芬故里等名勝古跡。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之一。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包公赴任天長(今安徽滁州)知縣,即賦詩《書郡齋壁》以明志:「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首詩,成為包公一生的座右銘。
『捌』 歷史哪國以天長為都
先秦時期東周吳國卑梁邑
越國卑梁邑
楚國卑梁邑前473年
秦漢時期秦九江郡廣陵縣
九江郡東陽縣前221年
西漢徐州廣陵郡廣陵縣
徐州廣陵郡高郵縣
徐州廣陵郡江都縣前202年
東漢徐州廣陵郡廣陵縣
徐州廣陵郡高郵縣
徐州廣陵郡江都縣25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魏國徐州廣陵郡廣陵縣220年
西晉徐州廣陵郡廣陵縣
徐州廣陵郡高郵縣280年
東晉徐州廣陵郡廣陵縣
徐州廣陵郡高郵縣316年
劉宋沛郡沛縣461年
南齊沛郡沛縣479年
蕭梁涇州涇城郡502年
北齊淮州涇城郡550年
陳徐州沛郡559年
北周徐州石樑郡570年
隋唐時期隋石樑縣
永福縣581年
唐淮南道方州石樑縣
淮南道揚州千秋縣
淮南道揚州天長縣624年、742年、748年
五代十國時期吳揚州天長縣902年
南唐建武軍
雄州937年、957年
後周雄州958年
兩宋時期北宋淮南路揚州天長軍
淮南路揚州天長縣
淮南東路揚州天長縣975年、996年、1072年
南宋淮南東路揚州天長軍
淮南東路揚州天長縣
淮南東路招信軍1127年、1131年、1141年
蒙元時期元招信路天長縣
淮安路臨淮府天長縣
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泗州天長縣
臨濠府泗州天長縣1277年、1283年、1290年、1367年
朱明時期明中書省泗州天長縣
南直隸鳳陽府泗州天長縣1369年、1371年、1373年、1374年
滿清時期清江南省鳳陽府泗州天長縣
安徽省鳳陽府泗州天長縣
安徽省泗州天長縣1644年、1667年、1725年
太平天國安徽省泗州郡天長縣1865年
民國時期中華民國安徽省天長縣
安徽省天高縣
安徽省炳輝縣1912年、1943年、1946年
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皖北行署滁縣專區炳輝縣
安徽省滁縣專區天長縣
安徽省天長市1949年、1960年、1993年
『玖』 安徽省天長市的由來
據《舊唐書.玄宗紀》和史志記載,唐玄宗李隆基誕生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公元712年登基。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生日那天,宴百官於花萼樓,「百官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於是,玄宗每年的生日那天均要慶祝「千秋節」。玄宗身為天子,寶貴已極,卻還想長生不老,奸相李林甫乘機藉以靈符呈瑞,表上尊號。玄宗深信不疑,下詔改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路的由來),受尊號為開元天寶聖神文武皇帝。建玄元皇帝新廟,親自祭食,並「改天下縣名不穩及重名者一百一十處」。李林甫等人為討好玄宗,建議「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置千秋縣」,和「千秋節」呼應。大詩人杜甫曾有《千秋節有感》一詩,詩雲: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群臣又為玄宗大慶「千秋節」,席間,李林甫又奏道:吾皇萬歲,皇上與貴妃娘娘的壽命應與天一樣長,「千秋」只為一千年,太短,萬歲也是有限度,皇上與娘娘不與天地同生,應與天地齊壽,天長地久,恩恩愛愛,青春永在。依老臣之見,「千秋節」應改為「天長節」,秋縣也應改為天長縣。」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大喜,即降旨准奏。從此,「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遂改為「天長縣」。
『拾』 天長歷史上從揚州劃出的原因是什麼
你好,從南宋之後為了政治軍事原因才從揚州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