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風歷史
㈠ 關於耳機/麥克風二合一介面的歷史,是誰發明的
這個無從考證了,應該是從手機移植過來的。
㈡ 麥克風是誰發明的
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等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並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
二十世紀,麥克風由最初通過電阻轉換聲電發展為電感、電容式轉換,大量新的麥克風技術逐漸發展起來,這其中包括鋁帶、動圈等麥克風,以及當前廣泛使用的電容麥克風和駐極體麥克風。
㈢ 麥克風的歷史是什麼麥克風的分類有那些
歷史
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等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並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
1949年,威尼伯斯特實驗室(森海塞爾的前身)研製出MD4型麥克風,它能夠在吵雜環境中有效抑制聲音回授,降低背景噪音。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抑制反饋的降噪型麥克風。
1961年,德國漢諾威的工業博覽會上,森海塞爾推出了MK102型和MK103型麥克風。這兩款麥克風詮釋了一個全新的麥克風製造理念——RF射頻電容式,即採用小而薄的振動膜,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同時能夠保證出色的音質。另外,這種麥克風對電磁干擾非常敏感。它們對氣候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性能,非常適用於一些全新的領域,例如,探險隊使用,日夜在室外操作,面對溫差極大的、氣候惡劣的戶外條件,該麥克風仍然表現出眾。
森海塞爾專門為音樂家設計製造的第一款麥克風曾在1967年的消費者電子產品博覽會上展出。黑色與金色相間的MD409型是典型的立式麥克風,它的平面設計形狀堪稱森海塞爾的經典之作,而和它類似的MD415主要是一款手持式麥克風。它是最堅固的話音麥克風之一,其重低音外殼全部是純手工製造,然後鍍金。這兩款超心型麥克風很快便成了音樂家們的理想選擇。他們對MD421的鍾愛與日俱增。後來森海塞爾又推出了黑金相間的MD421豪華版,其產品手冊中稱它為「閃耀的金光」。
1978年森海塞爾又推出心型動圈式MD431舞台麥克風,人送綽號「潛能」,它絕對擁有成為表演巨星的潛質。為了自然地再現樂器的曼妙聲音和獨奏的特殊音質,工程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測量和改進工作來創造更加適合的頻率響應。這只堅固的麥克風聲音乾脆、毫不含糊,對操作雜訊也有很強的抑制性。沖擊聲過濾器可以確保舞台上的低頻雜訊不會影響聲音的完美再現。
隨後推出的超心型MD429「音棚之聲」則是專門為演播廳設計開發的產品。它的近講效果與指向性麥克風類似,但這種效果和對噼啪聲的敏感度都被降到最低。其另外一個品質特點是:由於採取了更加復雜的彈簧懸吊系統,麥克風的操作雜訊也大大減弱。同時推出的還有「具有專業設計的業余麥克風」MD427型動圈式話音麥克風,它同「潛能」在音質特點和外形特徵上都很相似。
二十世紀,麥克風由最初通過電阻轉換聲電發展為電感、電容式轉換,大量新的麥克風技術逐漸發展起來,這其中包括鋁帶、動圈等麥克風,以及當前廣泛使用的電容麥克風和駐極體麥克風。
分類
按換能原理為:電動式(動圈式、鋁帶式),電容麥克風式(直流極化式)、壓電式(晶體式、陶瓷式)、以及電磁式、碳粒式、半導體式等。
按聲場作用力分為:壓強式、壓差式、組合式、線列式等。
按電信號的傳輸方式分為:有線、無線。
按用途分為:測量話筒、人聲話筒、樂器話筒、錄音話筒等。
按指向性分為:心型、銳心型、超心型、雙向(8字型)、無指向(全向型)。
此外還有駐極體和最近新興的硅微傳聲器、液體傳聲器和激光傳聲器。
動圈傳聲器音質較好,但體積龐大。
駐極體傳聲器體積小巧,成本低廉,在電話、手機等設備中廣泛使用。
硅微麥克風基於CMOS MEMS技術,體積更小。其一致性將比駐極體電容器麥克風的一致性好4倍以上,所以MEMS麥克風特別適合高性價比的麥克風陣列應用,其中,匹配得更好的麥克風將改進聲波形成並降低雜訊。
激光傳聲器在竊聽中使用。
㈣ 麥克風是什麼
錄音的聲音輸入設備
麥克風
麥克風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音樂設備。本質上說,它算不上一種「樂器」,它只是一件簡單的用來拾取和傳送聲音的裝置而以……但是當我用一個月的時間測試了Rode K2之後,我認為,麥克風應該是你工作室內至關重要的工具之一。
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幾位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這些基於碳粒的麥克風在當時被證明很管用——但僅僅是管用而已!
很快人們發現碳粒麥克風雜訊太大,根本不能用於音樂錄音,於是對它進行了改進。這些改進包括使用彈性的雙鎖扣,避免麥克風使用過程中碳粒之間相互摩擦產生雜訊——哦,忘了說一句,這些事情發生在1921年左右!這種麥克風一度占居了廣播行業的核心位置,這種情況持續到1931年。二十世紀中大量新的麥克風技術逐漸發展起來,這其中包括電子管、鋁帶、晶體管、動圈等等嶄新的技術,當然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電子管(或真空管)麥克風。
㈤ 無線話筒 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958年,Mikroport無線系統問世了,他由一隻手持話筒和一隻袋裝無線發射器組成,被電視演播廳和舞台演出廣泛選用,明星們告別了表演空間受制於話筒線的歷史。同年,Labor W更名為「Sennheiser electronic」,次年首創世界上第一隻立體聲無線話筒MDS1。
㈥ 麥克風的歷史
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等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地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期間他們發明了液體麥克風和碳粒麥克風,這些麥克風效果並不理想,只是勉強能夠使用。
1949年,威尼伯斯特實驗室(森海塞爾的前身)研製出MD4型麥克風,它能夠在嘈雜環境中有效抑制聲音回授,降低背景噪音。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抑制反饋的降噪型麥克風。
1961年,德國漢諾威的工業博覽會上,森海塞爾推出了MK102型和MK103型麥克風。這兩款麥克風詮釋了一個全新的麥克風製造理念——RF射頻電容式,即採用小而薄的振動膜,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特點,同時能夠保證出色的音質;另外,這種麥克風對電磁干擾非常敏感。它們對氣候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性能,非常適用於一些全新的領域,例如,探險隊使用,日夜在室外操作,面對溫差極大的、氣候惡劣的戶外條件,該麥克風仍然表現出眾。
㈦ 麥克風門的歷史上的麥克風門
1984年冷戰時期,已故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發表每周電台演說,在測試麥克風時,他竟說:「我們將在5分鍾內轟炸蘇聯!」幾乎引發世界大戰。
㈧ NeumannU87電容話筒的歷程
紐曼,原名為德文NEUMANN,也就是新人的意思。作為大自然的規律,人總是要變老的,可是紐曼這個名字在專業音頻領域里至今已經響亮了80年,卻仍保持其聲譽,成為一個永葆青春的名字。提起紐曼話筒,在音響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1923年,一位德國的年輕工程師喬治·紐曼(Georg Neumann)就製成了高質量碳素話筒用於電話通訊,從此開始了他研製話筒的光輝歷史。在1928年,紐曼先生正式研製成功了紅極一時的紐曼瓶狀話筒(圖1),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膾炙人口的里程碑話筒U47、U67、U87和U89(圖2-圖6)。從此印有NEUMANN字樣的產品銘牌和總部在德國首都柏林的紐曼公司也正式問世,紐曼公司的歷史時間線從此開始刻錄。
㈨ 麥克風是什麼意思
錄音的聲音輸入設備
麥克風
麥克風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音樂設備。本質上說,它算不上一種「樂器」,它只是一件簡單的用來拾取和傳送聲音的裝置而以……但是當我用一個月的時間測試了Rode K2之後,我認為,麥克風應該是你工作室內至關重要的工具之一。
麥克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幾位科學家致力於尋找更好的拾取聲音的辦法,以用於改進當時的最新發明——電話。這些基於碳粒的麥克風在當時被證明很管用——但僅僅是管用而已!
很快人們發現碳粒麥克風雜訊太大,根本不能用於音樂錄音,於是對它進行了改進。這些改進包括使用彈性的雙鎖扣,避免麥克風使用過程中碳粒之間相互摩擦產生雜訊——哦,忘了說一句,這些事情發生在1921年左右!這種麥克風一度占居了廣播行業的核心位置,這種情況持續到1931年。二十世紀中大量新的麥克風技術逐漸發展起來,這其中包括電子管、鋁帶、晶體管、動圈等等嶄新的技術,當然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說的,電子管(或真空管)麥克風。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69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