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針盤
Ⅰ 在羅盤「三盤三針」中的地盤指的是什麼
羅盤中三針三盤指的是地盤正針、天盤縫針、人盤中針。
地盤正針,既是二十四山向, 是用來辨別方向定位立向用的。這 二十四山分別有十二地支加八干四維 來表示。十二地支為子、丑、寅、 卯、辰、已、午、未、申、酉、戌、 亥,八干為甲、乙、丙、丁、庚、 辛、壬、癸,四維為乾、坤、艮、 巽,加起來共二十四山。
(1)地理針盤擴展閱讀:
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乾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
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盡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三針三盤的使用方法:
三針三盤是指地盤正針、人盤中針和天盤縫針。
地盤正針主要用於立向。使用方法是通過在太極點上設置羅盤來觀測四面八方。陰宅和陽宅的太極點不同。陽宅的太極點設在屋內,陰宅的太極點設在墳頂中央。
人盤中針用於消砂,主要使用在看山峰、樓塔、堆砌物、牆和煙囪等方面。
天盤縫針用於納水,主要使用在看水的來去、路的走向。
Ⅱ 地質羅盤的使用
地質羅盤的正確使用及各類產狀要素的測定,是一個地質工作者應熟練掌握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1.地質羅盤的結構
地質羅盤由刻度盤和在水平面上能自由轉動的磁針組成。它不但可以識別方向、測量方位,還可以測量水平面、傾角及仰、俯角度等,是地質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袖珍儀器。其結構如圖5-1所示。
圖5-1 羅盤的結構
2.定向和基準
地面上某一點的經緯度為已知,則此點的位置就確定了。若測定地面上某一點的方向,則必須有一參照點(參照方向)——即基準點(基準方向)。測量方位角是指在水平面內測出與基準方向間的夾角。
基準方向有兩個:一是南北方向,即地理北極方向;二是磁北方向,即地球的磁北極方向。因地理極與磁極二者不重合,有夾角(各地不同),故我們常用真北方向作為基準方向,一般測得的角度要進行換算或事先校正羅盤。
方位測定,在水平面內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圈劃分為360°,以正北方向作為0°,用N表示;東為90°,以E表示;正南為180°,以S表示;西為270°,以W表示。與正北方向的夾角(即從0°轉過的角度)稱為方位角。如夾角 45°,即為北東方向,寫成NE45°,也可寫成45°(讀作北東45度)。
測量方位一般是先從已知點(觀測者所在點)測向未知點的。如圖5-2,欲測B點的方位,A點為觀測者所在之點(已知點),那麼觀測者只需將地質羅盤長照準合頁指向B,圓形水準氣泡居中(羅盤水平),讀磁北針指向刻度環上的數字,即為B點的方位。如圖示為90°,即B點在A之東(亦即A在B之西)。如將羅盤移到B 點(已知點)觀測A(未知點),則刻度環上讀數為 270°,A在B之西。交換觀測點位置之後,讀數相差 180°(AB連線為一直線)。如不移動(交換)觀測位置,在如圖5-2情況下,欲知A點對B點(已知點)的方位,則只需將羅盤調換180°,即將長照準合頁對准A,讀磁北針指向刻度環上的數值即可,如不調換羅盤,直接讀磁南針指向的數值亦可(270°)。
3.地形圖的定向和後方交會
如果地形圖的圖廓縱邊是真北方向,則將羅盤的長邊平行於圖廓,使地形圖與羅盤一起轉動,當磁北針指向0°時(圓形水準氣泡要居中),則地形圖的位置與實地地形的方位取得一致(即與實測地形圖方位相當),定向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可以一邊參照實地地形一邊讀地形圖和判讀各種地質體的空間關系。
後方交會是在地形圖上確定地質觀測點位置的一種方法,即將實地地點標在地形圖上,以便將觀測到的地質現象轉繪到地形圖上。交會時先參照實地地形,在地形圖上選定3個已知點(一般是標有高程的三角點)。選點時注意不要太遠,各點展開的角度最好大於30°,兩點不能在一直線上,將小照準合頁分別指向三點(若用長照準合頁指向三點,則應讀磁南針數值),各方位角求出後,用量角器在地形圖上畫出方位線,如三線交於一點,則應是觀測點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如交會出一個誤差三角形,較小時可參照實地地物等標志平差後得出一個較佳點;如誤差三角形過大,則重測,直到准確為止。
4.磁偏角校正
各地區的磁北方向與地北方向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間的夾角稱磁偏角。為了在地形圖上正確標定地質要素的地理方位,野外工作者首先要對羅盤進行磁偏角校正,使其讀數能直接代表地理方位。磁偏角可以從測區正規地形圖上查到,東偏取「+」,西偏取「-」。校正的方法是撥動其刻度盤。例如嵩山地區磁偏角為西偏4.5°(即為-4.5°),撥動羅盤的刻度盤,使355.5°的刻度對准指標(原0°位置),即可消除因磁偏角引起的讀數誤差。
5.面狀構造要素測量
各種地質界面如層理面、斷層面、片理面、片麻理面、劈理面、節理面、侵入體與圍岩接觸面以及岩體中的面體流動構造(流面)皆可視為面狀構造而對其進行測量。現以層面為例介紹有關的測量步驟和方法。
圖5-2 方位測量
圖5-3 測量產狀要素圖
首先在測量岩層走向時,可選一有代表性的岩層層面,層面上測出任一水平線(圖5-3),其兩端的方位為岩層走向(亦可在岩層面上滴水,則水流方向代表岩層傾向,與其垂直畫一條線即為岩層走向),將羅盤長邊貼於層面上(一般為上層面,使羅盤水平,此時磁針兩端指向刻度數值即為走向方位角)。測量傾向時,可將羅盤蓋(帶反光鏡者)貼於岩層面上,長照準合頁指向傾向方向,使羅盤水平讀磁北針指向的數值,即為傾向方位角(傾向只有一個方向)。
測量傾角時,將羅盤長邊平行真傾斜線(即傾角最大方向)置於層面上,轉動羅盤底盤的外旋柄,使測斜器上長水準氣泡居中,讀傾斜刻盤上的數值即為傾角度數。
有時由於上層面剝露不好或由於露頭所限只能測量岩層底面,若此,應以羅盤N端朝傾斜方向讀北針所指刻度;如以羅盤S端朝傾斜方向則讀南針所指刻度,傾角測量方法同前。
在某些情況下可藉助野外記錄簿、圖夾、硬紙板對暴露不佳或受到某種限制而不易直接測量的面狀構造進行產狀要素的測量。操作方法是將上述物件置於與被測面相當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羅盤在野外記錄簿、圖夾和硬紙板上進行測量。如某一節理面暴露范圍有限,則用硬紙板以相當的狀態插入,而後在硬紙板上進行測量。
6.線狀構造要素測量
如礦物生長線理、皺紋線理、交面線理、石香腸構造、窗欞構造、桿狀構造、擦痕、褶皺樞紐以及岩漿岩體中的線狀流動構造(流線)皆可視為線狀構造而對其進行測量。
傾伏向(指向)和傾伏角的測量在多數情況下需藉助於鉛筆、木棒或地質錘柄等,將其置於與被測線狀構造一致或平行的位置上,再用羅盤在錘柄等物件上進行測量。羅盤N端要朝構造線的傾伏方向且使其水平,羅盤軸線必須投影在錘柄上,此時北針所指讀數為傾伏向。將羅盤側邊置於錘柄之上,緊貼或與其平行均可,此時測斜針所指讀數為傾伏角。
當線狀構造包含在某一傾斜面內時(在斷層或層間滑動面上發育的線理如擦痕),此線與該平面走向線間所夾的銳角即為其側伏角。側伏向則是構成上述銳角的走向線那一端的大致方向,藉助半圓儀(半圓量角器)即可進行測定。
7.測定產狀要素的技術要求
產狀要素的測定及有關數據的收集都應注意其可靠性、代表性和系統性。
所謂可靠性就是判斷所測露頭是否為基岩,是否因為受到滑坡、山崩及塌陷等作用而使其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這些非構造因素可影響一定的范圍。非構造變動現象在軟弱岩層如泥灰岩、頁岩、千枚岩、片岩及含煤地層中常見,所發育的次生產狀會使地層層序混亂或歪曲地質構造現象,因此在測量產狀之前要認真觀察分析,判別真假產狀。另外,即使在基岩出露的區段,由於較強的構造變動而發育的諸如劈理、節理等次生面狀構造也極易與原始層理相混。因此,在野外要仔細追索、觀察並嚴格區分。鑒別層理與次生構造面理並分別測量統計,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
測量產狀要素時還要注意觀察所選擇的面狀構造或線狀構造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層理為例,當岩層產狀在較大范圍內比較穩定且層面較為平整時,在該層面上任選一點進行產狀要素測定一般具有代表性。但由於受原生、次生、構造、非構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某一段岩層產狀可能發生局部變化,因此要進行一定的追索並在宏觀上根據總體產狀特徵選擇具有代表性者進行測量。特別要注意的是,在構造變動強烈、構造現象復雜的區段,如實習區的復雜褶皺剖面,很難選擇一段能測出具有代表性產狀的岩層,因為在較短距離內產狀變化很大,褶皺不同部位的產狀都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同級別的褶皺具有成因聯系且為同期產物,則可採用分段系統測量與制圖(素描圖或大比例尺剖面圖)相結合的方法,大致恢復出由次級褶皺所呈現的包絡面,它不僅反映了大一級褶皺的形態,而且還可將其視為簡化了的褶皺岩層界面。
產狀要素測量的系統性,是為了掌握某一地質體或某一構造在空間上的展布狀態及變化規律,因此,在路線地質觀察中要注意產狀變化並隨時測量。如在實習區進行箕山花崗岩體的圈定,就應沿岩體與圍岩接觸的界線進行追索並系統測量接觸面的產狀,這樣才能對其空間產出形態有進一步的了解。又如在中嶽廟後溝斜歪背斜轉折端的追索觀察,就應對東西兩翼及轉折端部位的產狀進行系統測量並一一標繪在地形地質圖上,仔細觀察分析岩層產狀從西翼至轉折端再至東翼依次顯示出向西北、向南東、向東、向北東、向北傾斜呈有規律的變化而表現出外傾轉折的特點。
Ⅲ 羅盤針的應用
我國不但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指南針的國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針用於航海的國家。十一世紀末,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北宋時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談》里講到當時海船上的人辨認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陽,陰天落雨就看指南針。北宋時期出使朝鮮的徐競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也說:船隊航海,夜晚「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可見那時從事航海的人們已經普遍地掌握了指南科學知識。隨著指南針在航海上的廣泛應用,指南針本身裝置也得到了改進。南宋時開始把磁針與分方位的裝置組裝成一個整體,這就是羅盤。到了元朝,又有人造出立針式的指南龜和指南魚。課本上的指南針插圖,是現代所用指南針的示意圖。
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不僅使人們克服了遠航時不易辨別方向的困難,而且也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時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經常搭乘我國的漁船往來貿易,他們學會了指南針的製造方法,同時又把這個方法傳到了歐洲。到了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阿拉伯和歐洲一些國家才開始用指南針來航海,比起我國已經遲了一百多年。
Ⅳ 請問:為什麼說 一天中,晷盤晷針影子的移動方向是 上面呈順時針,下面呈逆時針呢(*• . •*)
【地理探究】日晷是個什麼鬼?考點給你整理好了!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2020-10-26 · 旅遊領域創作者
關注
日晷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世界各地有著廣泛的分布,受地理位置、文化、審美等差異的影響,日晷的造型千姿百態,不一而足,要說共同點,可能就是兩個基本的組成「晷針」和「晷面」,我們根據晷面的擺放位置可以簡單的分為三類:平晷、直晷和斜晷。
平晷中最常見的就是地平式日晷,晷面與地平面平行,晷針和晷面之間的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適合低緯度使用,因其製造容易、安裝簡單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適合安放在公園、廣場和學校等地。
斜晷中最常見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其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針與地軸平行,兩端分別指向南北極,晷針的仰角是當地的地理緯度,北半球的晷針高端指向北極星。
位於德國魯爾區的這座日晷造型更具現代感,視覺沖擊很強,本質上也屬於地平式日晷。
直晷的晷面垂直於地面放置,晷面朝向,南、北、東、西都有,晷針的傾角通常等於當地的地理緯度,適合中緯度地區使用。歐洲許多國家的古老建築牆面上比較常見,非常吸引遊客的眼球。
斜晷中最常見的是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其晷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針與地軸平行,兩端分別指向南北極,晷針的仰角是當地的地理緯度,北半球的晷針高端指向北極星。
那麼赤道日晷是怎樣來確定時間的呢,因為太陽東升西落,晷針在晷面上的日影自西向東慢慢移動,晷面的刻度是均勻的,移動的晷針日影猶如現代鍾表的指針,日影落在晷面相應的刻度上便可讀取時間。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晷針日影在晷面上移動一寸所花的時間稱為「一寸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那你可能要問了,晷面的兩個面都有刻度,應該看哪一面呢,這個問題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實這是由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回歸運動導致的,以北半球為例,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晷針日影落在上面的晷面,太陽直射南半球時,晷針日影落在下面的晷面,分別讀取便可,而春秋二分日的時候,太陽光線正好與晷面平行,就沒辦法讀取時間了。
環形日晷是一種將晷面替換成圓環的赤道日晷,也稱作赤道羅盤日晷,晷面變成了圓環或者半環,所在平面依然與赤道面平行,晷針的日影都落在環形的刻度上,不必再在兩個晷面間來回交替,讀取時間更加方便。
這類日晷的造型因為沒有了實心晷面的約束而更加多變,咱們開頭提到的仙鶴日晷其實就是環形日晷。仙鶴展開的雙翅其實就是簡化的晷面,從圖上看它是傾斜的,應該與赤道面平行,而連接尾部和頸部的橫梁便是晷針,高端指向北極星,有些材料中提到仙鶴頭部直沖北極星,這種描述是不對的。
Ⅳ 指南針出在什麼朝代,什麼人發明啥時代如加地理羅盤,又一何人發明
指南針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由中國人發明,具體發明者未知,推測應該是軍隊或皇宮中的祭司。(祭司的工作主要負責占卜天象,長期經驗中積累了方向感,有可能發明指南針)
羅盤,司南等,均屬於同一物品的不同稱呼,都屬於指南針。
Ⅵ 羅盤針製作 羅盤和指南針的區別
大家有沒有使用過羅盤呢?大家應該知道什麼是羅盤,羅盤是我國古代的時候發明的,是一種用來探測風水的工具。羅盤是一種可以定凶吉的工具,一般是算命先生使用的。羅盤上面是有五行八卦的,是一種比較不容易看得懂的工具。羅盤也是可以自己製作的,羅盤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將五行寫出來以後再放入羅盤針就可以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羅盤針的製作方法,想要自己動手製作羅盤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羅盤針的製作方法:
1、第一步是使針帶上磁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另一個磁鐵——用磁鐵在針上劃動10或20次。(如果在家裡找不到磁鐵,還有兩個資源可以利用:開瓶器和自製電磁鐵。)
2、將浮體放在那盤水的中間,「水上的浮體」技術是一種簡單的製作無摩擦支撐的方法。
3、將帶了磁性的針放在浮體上。它會緩慢地指向北方。這樣您就製成了一個羅盤!
羅盤和指南針的區別
羅盤,又叫羅經儀,是用於風水探測的工具,理氣宗派常用的操作工具。羅盤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
中國古人認為,人的氣場受宇宙的氣場控制,人與宇宙和諧就是吉,人與宇宙不和諧就是凶。於是,他們憑著經驗把宇宙中各個層次的信息,如天上的星宿、地上以五行為代表的萬事萬物、天乾地支等,全部放在羅盤上。風水師則通過磁針的轉動,尋找最適合特定人或特定事的方位或時間。盡管風水學中沒有提到「磁場」的概念,但是羅盤上各圈層之間所講究的方向、方位、間隔的配合,卻暗含了「磁場」的規律。
羅盤的功能要比指南針多、指南針只能用來判斷方向,羅盤還有測量傾角,傾向等用途、羅盤是在指南針的基礎上發展的!
羅盤又叫羅經,還有羅經盤、羅針、羅盤針、指南針盤等別名,取包羅萬向,經緯天地之義。羅盤是廣泛運用於天文、地理、軍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選址的重要儀器,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沿續和發展。
中國古代羅盤有沿海型和內地型之分,沿海型生產地為福建漳州和廣東興寧,用於航海指向。內地型主產地為萬安的風水羅盤,用於測定房屋建築和墓葬的方位及平面布局,史稱「徽盤」。
指南針和羅盤的祖先是一樣的,都叫司南,司南也有很多信息的、後來根據作用的不同,指南針側重於方向,而羅盤則被風水先生利用了,後來航海用的羅盤刻度很精密,帶有詳細的角度,也是羅盤的一種。
以上就是羅盤針的製作方法。大家知道羅盤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嗎?羅盤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據磁場去進行的,羅盤可以根據不同的磁場移動,而且羅盤可以進行磁場校正,為我們指明方向。羅盤是由指南針延伸出來的,是我國比較傳統的看風水的工具。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使用羅盤,羅盤上面的數字和八卦是比較復雜的,在使用羅盤之前,需要了解上面內容的含義。
Ⅶ 指南針和風水羅盤有什麼區別
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風水羅盤,又名羅盤、羅經、羅庚、羅經盤等,由天池(指南針)、天心十道和內盤構成,整個圓盤可以來回轉動,是風水師在堪輿風水時用來立極定向的測量工具。除此之外,它還有擋煞開運的作用,對於宅運不佳的家庭,可將其按上南北的方向,擺放於家宅的財位或客廳靠牆壁的中間,便可改善風水,增進佳運。
Ⅷ 羅盤怎麼定位地理位置
地球是個磁體,地理北極是磁體的南極,地理南極是磁體的北極,磁場的磁感線在地球表面由地理南極出發到地理北極, 在地球內部正好相反。羅盤的小磁針受到地球磁場的作用,使小磁針的南極指向地球的地理南極,只要在小磁針的南極上寫上「南」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羅盤,古稱羅經、羅鏡、經盤、羅經盤、子午盤、針盤、風水羅盤,是中國古代堪輿家從事堪與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羅盤盤面層次繁多,內容龐雜,原理玄奧,白五行八卦,干支甲子、節氣方位,到天文歷法、州國分野無所不包。正如《羅經解定》序言所說:「羅經者,以其收羅天地之蘊,上撥星辰之躔度,下察山水之峙流,以形應氣,以數合理,無不森羅密布,而陰陽兩宅由是葉吉,如制絲者之有經方能制錦而成章也,故曰羅經」其復雜與玄奧使人們對羅盤產生了一種神秘莫測的印象。
前些年,風水研究濫觴,但是涉及羅盤的深入研究成果缺如。這可能有三個原因:一是思想有顧慮,認為不應該去研究或不合時宜;二是由於羅盤的玄奧的確難於深入研究;三是有研究成果但不想公開。所以使人們難以了解其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