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符號中的歷史

符號中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8:27:43

Ⅰ 標點符號有幾千年的歷史

中國的古籍,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古代有些文字(例如甲骨卜辭)有時用分行或隔離來表示停頓,這種情況也並不普遍。所以歷來認為學會斷句是讀書的基本要求。漢代表示斷句的符號是「、」和「�」。「、」用來表示較小的停頓,「�」表示較大的停頓。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流沙墜簡》中有使用了這種符號的簡片。「�」和「、」漢朝人稱之為句讀 。這兩種符號到了宋代才逐漸推廣使用,但形態有些改變。一種是句號用「。」,讀號用「、」;另一種是句號讀號都用同樣的點,句號的點用在字旁,讀號的點用在兩字之間。宋元時代出版的書籍,特別是經書,一般不加句讀。句讀符號多用於教學或校勘方面。宋刻本也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

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有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採取這種方法。此外,明刻本小說還增添了人名號和地名號,前者是在人名右邊加一條直線,後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

標點這兩個字,始見於宋代。《宋史·何基傳》:「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說而自見者。」這里的標點指的是閱讀古書時添加的句讀符號,即所謂舊式標點。

Ⅱ 標點符號中國古代有嗎標點符號的歷史

中國古代沒標點符號的歷史- -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由此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此年被批准。

古代,因為標點常鬧笑話

標點符號看著小巧,卻在書面語言的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使用的標點符號,祖先在歐洲。中國雖然在漢代以前已經出現標點符號的概念,比如"離經辨志",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經常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笑話。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說二》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也,'非有一足也。"說的是,魯哀公因為聽說"夔"有一隻腳,覺得很奇怪,就問孔子。孔子告訴他說,夔是在堯時期通曉音律,對天下實行音樂教化作出很大貢獻的一個樂官,舜繼位後,曾想另尋他人做樂官,堯就忠告舜說,像夔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夠了。偏巧魯哀公讀古書不懂句讀,把夔理解成了有一隻腳的怪物,堂堂國君也難免鬧笑話。

兩漢的時候,有了"句讀"作為停頓標志,類似我們今天的斷句。符號有"↓"和"、"兩種,比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之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也就是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代,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20年代還有沿用。劃在人名或者地名旁邊的"_________"則晚至明代出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標點符號多用來表示停頓,沒有多少意義上的差別,而且沒有標點的書居絕大多數。

同文館學生引入新標點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

數學符號發展史,詳細一點的

現代的數學符號,由於它含義確定,表達簡明,使用方便,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數學里,有人把十七世紀叫做天才的時期,把十八世紀叫做發明的時期,在這兩個世紀里,為什麼數學有較大的發展並取得較大成就呢?究其原因,恐怕與創造了大量的數學符號不無密切的聯系。
甚至有的專家指出,中國古代數學領先,近代數學落後了,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沒有使用先進的數學符號,從而阻礙了數學的發展。這話雖然有偏頗的一面,但的確道出了數學符號對數學發展所能起的重要作用!
學習數學,是從學習數學符號開始的。幼兒園阿姨1,2,3,4,…,9,0,就是數學中最簡單、又是最常用的符號的符號。研究數學,也是用符號來進行的。有時候,人們為了表述一個新的定律,還要創造新的符號。在歷史上,從0至9這十個阿拉伯數學符號被引入數學之後,曾引起了數學的一場革命。
法國數學家韋達是第一個將符號引入數學的人,他用未知量,用輔音字母表示已知量(方程的正系數)。在這以前已知數是寫出數字來的,這就大大限制了數學的應用范圍。韋達的代數著作《分析術新論》是一部最早的符號代數著作。不過,現在的數學符號體系主要採取的是笛卡兒使用的符號。他提出用26個英文字母中最後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數,用最初的字母a,b,c表示已知數等等。
中國的古代數學也有自己的一套符號,在歷史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但與西方相比,自顯繁復,不便於應用。例如,在《普通新代數教科書》中,仍把未知數x,y,z寫成天,地,人,把已知數a,b,c寫成甲,乙,丙,把數字1,2,3寫成一,二,三。在這樣的符號系統下,本來很普通的代數式寫成了十分繁瑣生澀的形式。
這樣的符號當然屬於淘汰之列。我國系統地採用現代數學符號,是在辛亥革命之後。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才完全普及。
藉助於符號,數學就變得簡潔明了,使用方便,而數學本身的發展也加快了。例如,如果用文字來敘述「5+3=8」的話,就是「五加三等於八」。如果所有數學書上都這樣做,那將是十分繁瑣難記的。採用符號不僅僅是為了省事,使敘述簡化,更重要的是,符號是正確地表述概念、說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建立起較好的符號系統,才能總結出便於運算的各種運演算法則,才能揭示出數量之間的相互關系,便於推理。如果說數學是一幅圖的話,符號就是圖上的線條,構圖離不開線條,數學離不開符號。

數學符號一般有以下幾種:
(1)數量符號:如 5,3+2i,е,π,∞等。
(2)運算符號:如加、減、乘、除(+、-、×、÷),比( :)等。
(3)關系符號:如「=」是相等的意思,「≈」為近似等號, 「≠」是不等號,還有「<」(大於號)「>」(小於號)「‖」(平行符號)「⊥」(垂直符號)等。
(4)結合符號:如圓括弧( ),方括弧[ ] ,花括弧{ }等。
(5)性質符號:正負號(±),絕對值符號(| |)等。
(6)簡寫符號:如△表示三角形,因為(∵),所以(∴),階乘( !),總和(∑)等。
所有這些符號都是長期演變、發展而形成的。

Ⅳ 求數學符號的小歷史

字母的歷史起源於古埃及。公元前27世紀,古埃及人就發展出一套含個單音的象形文字來表達他們語言的子音,而第23個則估計是用來表示字首和字尾的母音。這些字元是作用是作為意音文字的發音指標、標示文法的變調,及後來用作寫外來字和名字。盡管是以字母為基本,但這個系統並不是單單用來書寫的。第一種單純用作書寫的文字約於公元前20世紀,由埃及中部的閃米特人發明。經過五個世紀,這套字母向北傳開,而後來差不多每一種的字母都是從此承襲或啟發的。唯一可能的例外是梅羅字母,這是種公元前3世紀努比亞至埃及南部一帶的象形文字變形。

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已利用大約22個象形文字來代表他們的語言中的輔音,再加上一個應該是表示詞首或詞末的母音符號。這些符號用作發展語素文字的發音指南、詞形變化和外來語。雖然象形文字擁有字母順序的本質,但系統不是純粹用作字母,而是經常與一個強的語標部分(strong logographic component)同時使用,據推測這是緣自對埃及文字的感情。
第一套純粹以字母組成的文字估計是為在埃及中部工作的閃米特人而創造,文字在以後的五世紀不斷向北推移,影響其後全世界的字母發展,但第一個字母表的影響也遭不少學者懷疑。
埃及的青銅中期文化到現在仍未被破譯,但最少一部分,甚至是全部的這些字元都是字母,可以追朔至公元前18世紀埃及中部的壁畫 。這些閃米特字母並不限制於當時已經存在的埃及子音字母,而是吸收一定數量的其他埃及象形文字(有可能用了30個),而且及予它們閃米特名字。例如象形文字 per (埃及語「屋子」)演變為bayt (閃米特語「屋子」)。很難確定這些字元用來書寫閃米特語時是否字母,即字元只是用來表達子音而字的名稱是依截頭表音法,或者字元是否可以同時表示子音的次序或甚至好像這些字的始祖象形文字一樣表達單字。例如,字元"屋子"可以解作 b (在beyt「屋子」中的b),或者可以解作子音b和byt這個次序,因為在埃及語中這個字元可同時解作p和pr這個次序。然而,隨著時間這些字體被純字母的迦南諸語所繼承,而原本表示"屋子"象形文字則只是表示
腓尼基是第一個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區,因此迦南字母的發展後期稱為腓尼基字母。沿海的腓尼基是貿易網路的樞紐,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在文字歷史上有深遠的意義。
腓尼基字母和亞蘭字母,像他們的埃及原形,只表示輔音,一個叫做「輔音音素文字」(abjad)的系統。在公元前7世紀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是波斯帝國的官方文字,幾乎是亞洲所有字母系統的始祖︰
現代希伯來字母是皇家亞蘭字母 的變異體。(撒瑪利亞字母沿用原來的希伯來字母。)
阿拉伯字母是亞蘭字母經現在約旦南部仍使用的納巴泰字母演化而成。
公元3世紀的敘利亞字母經Pahlavi scripts和粟特文字母演化成亞洲北部的古突厥文、回鶻文、蒙文、老滿文。
喬治亞字母的起源不詳,但應屬於波斯─亞蘭(或希臘)語系。
婆羅米系文字最有可能是亞蘭字母演變出來,後來隨印度教和佛教傳入西藏、蒙古、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國和日本雖受佛教影響,但保留已有的表語文字和音節文字。)
韓國的諺文在15世紀發明,相傳是自創的文字,但學者Gari Ledyard認為部分輔音屬於藏文字母的元朝八思巴文作基礎,而藏文字母是婆羅米系文字。其餘的輔音根據這些輔音引申出來,這種引申的方法是世界字母系統中的唯一。
公元8世紀,希臘人借用全部腓尼基字母,字母的順序不變。腓尼基字母沒有獨立的母音字母,避免阻礙閱讀埃及語、腓尼基字母和希伯來字母的流暢性,但母音在希臘語中十分重要。有些腓尼基字母代表的輔音在希臘語不適用,希臘人利用它們表示母音,也沿用腓尼基字母的截頭表音法把這些字母名稱改為以相關母音開頭。例如,希臘語沒有喉塞音(glottal stop)和 h,代表發音 /ʔ/ 和 /h/ 的腓尼基字母變成代表發音 /a/和 /e/ ,而名稱也由』alep和he改為 alpha 和 e(後來再改為epsilon)。這做法只能代表希臘語中12個母音其中5或6個(按不同方言而異),希臘人創造二合字母(如ei、ou)、修改已有字母(例如 o,後來變成omega)或與已有字母共用(如長母音 a, i, u)。
希臘字母其中一個變異體是傳入雅典以西和義大利南部的庫邁字母。另一個變異體愛奧尼亞字母在位於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開始流傳,在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雅典人接納,其後應用於整個希臘語世界。希臘文字開始時像腓尼基字母從右向左書寫,後來變成從左向右書寫。
希臘字母是所有現代歐洲文字的始祖。早期希臘西部方言的字母系統(字母 eta 用作發音 /h/ )發展成古義大利字母和拉丁字母;而東部方言的字母系統沒有 /h/ 發音,字母eta依然在現代希臘字母和後來發展的格拉哥里字母、西里爾字母、亞美尼亞字母、哥德字母和喬治亞字母用來表示母音。
字母表不一定是由單一字母表中演化出來。由西亞的輔音音素文字演化的老滿文受蒙古文影響,由亞蘭字母演化的喬治亞字母受希臘字母影響,由閃米特字母演化的希臘字母後來增加源自世俗體(Demotic hieroglyphs)的字母,而克里語文字(Cree syllabics)揉合了天城文和必文速記。
像西部希臘人一樣,在義大利半島上居住著一個叫做拉丁人的部落,又稱為羅馬人。公元前五世紀,西部希臘人與拉丁人從三千年前居住在在義大利中部的伊特魯利亞部落那習得了文字。從這兩個族群所得到的文字中,拉丁人從西部希臘語的字母表中去除了四個符號。他們也採用了埃特魯斯坎語的發音為「w」的字母「F」,使其發「f」的音。又從埃特魯斯坎字母中借來用三條折疊線表示的字母「S」,並將其彎曲,變成現在的「S」的樣子。使用Γ表示希臘語中「g」的發音和伊特魯利亞語中的「k」的發音。這些變化和其他的不同之處創造了除了G、J、U、W、Y和Z之外的所有字母的現在的樣式。

拉丁字母中的C、K、Q全部可用來既表示/k/又可以表示/g/。不久羅馬人將字母「C」修飾為字母「G」,並將其插入到本來是字母「Z」的第七位,這樣是為了符合數秘術(字母的數字順序)。在公元前三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東部地中海地區以及其他地區之後的幾個世紀里,羅馬人開始借用希臘語詞彙,因此他們又一次必須將自己的文字與希臘詞相協調才能表示這些詞彙。從東部希臘語字母表中,他們借入了字母「Y」和「Z」,並將它們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尾,因為只有在書寫希臘詞彙的時候才會用到這些字母。
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公元六世紀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到達不列顛使他們皈依基督教的同時採用了羅馬人的字母來書寫古英語。因為盧恩字母中本來用來表示/w/的發音的較為細窄而略呈三角形的「ᚹ」(wynn)很容易與拉丁字母中的P相混淆,盎格魯撒克遜人便使用一個新的字母——由兩個字母U組成的W(因為那個時期U與V相同)。當代表/u/的發音的與代表輔音/v/的V得到廣泛使用時,W在字母表中被放在了U、V之後。J由I在底部加上一個小尾巴演化而來。在十五世紀,人們開始使用I代表母音/i/,使用J來代表輔音/j/。這種用法在十七世紀中期得到廣泛認可。

馬爾地夫語的文字淵源是現代民族字母中唯一不能追朔回迦南字母的,但很明顯地它是以阿拉伯語(有可能和其他語言)為藍本;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從阿拉伯的數字中衍生出來的。1920年代為索馬里語而發明奧斯曼亞字母和拉丁字母一度並列為索馬里的官方,直至1972年,而奧斯曼亞字母的子音系統使之成為一個完全的突破。
在一些現今不為國家民族所用的字母中,有小部分的字母起源是十分獨立的。中華民國的注音符號是從漢字中演變出來,盡管發明者強調注音符號「只是符號,並不是字母」。日文假名亦是由漢字演變而來。印度東部的桑塔利字母從表面看來是基於傳統符號(例如「危險」和「集合處」中演化)與及一些造字者發明的。韓國的諺文據傳也是自創的文字之一。
在遠古時期歐甘文字包括記數符號,與及古波斯帝國的碑文銘刻本質上均是以楔形文字字母書寫,而這些文字看來都是隨意創作出來的。雖然這些系統都是文字線條獨立於世界上其他字母,它們卻是從這些字母演化出來的。

Ⅳ @符號的由來

先前,@符號在英文中含有兩種意思,即「在」或「單價」,它的前一種意思的發音類似於英文at,於是就往往被當作「在」的代名詞來使用。「明天早晨在學校等你」的那張英文便條就成了「Waityou@School@morning」的模樣。除了at外,又有each的含義,所以,「@」也常常用來表示商品的單價符號。

賦予符號「@」新意的創始者是美國的一位電腦工程師湯林森,就是他確立了@在E-mail中的地位。為了讓用戶方便地在網路上收發電子郵件,1971年就職於美國國防部發展軍用網路ABPANET的BBN電腦公司的湯林森,奉命尋找一種電子信箱地址的表現格式。他選中了這個在人名中絕不會出現的符號「@」,並取其前一種含義,可以簡潔明了地傳達某人在某地的信息,於是「@」就理所當然地駛入了電腦網路。

湯林森設計的電子信件的表現格式為:人名代碼+電腦主機或公司代碼+電腦主機所屬機構的性質代碼+兩個字母表示的國家代碼。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用的E-mail地址格式,其中用@符號把用戶名和電腦地址分開,使電子郵件能通過網路准確無誤的傳達。

Ⅵ 標點符號的來歷

漢字文章本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是外國文字里帶來的,因為能使白話文更生動,自然就加進去內了,標點符號全世界都容是一樣的,因為要更好的區分,漢語的句號是 。 這也和英語區分開來,英語里的是圓點,這樣書寫便於識別,總體說來全世界的標點符號是一樣的

Ⅶ 關於標點符的歷史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熱點內容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