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林口歷史

林口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1 18:38:09

⑴ 林口縣面積是多少平方千米

7000多平方千米 人口40多萬 9鎮3鄉 :(林口鎮、古城鎮、刁翎鎮、五林鎮、朱家鎮、柳樹鎮、三道通鎮、龍爪鎮、蓮花鎮、奎山鄉、青山鄉、建堂鄉 ) 比較官方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林口人民違抗外辱,攘除內患,紛起抗爭,留下了血與火書寫的光輝歷史。面對日寇的屠刀,以冷雲為首的八名巾幗英雄含笑走向滔滔江水,威震敵膽。在胡匪將領的淫威面前,剿匪義士血戰刁翎,留下了三打刁翎的佳話。匪首李華堂馬橋殞命,惡貫桂方庭三道歸期。抗戰名將周保中, 柴世榮,著名作家馬可等亦先後在林口開展工作,領導抗日斗爭和土地革命。1948年林口縣人民政府成立。

⑵ 林口有什麼革命歷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林口人民違抗外辱,攘除內患,紛起抗爭,留下了血與火書寫的光輝歷史。面對日寇的屠刀,以冷雲為首的八名巾幗英雄含笑走向滔滔江水,威震敵膽。在胡匪將領的淫威面前,剿匪義士血戰刁翎,留下了三打刁翎的佳話。匪首李華堂馬橋殞命,惡貫桂方庭三道歸期。抗戰名將周保中, 柴世榮,著名作家馬可等亦先後在林口開展工作,領導抗日斗爭和土地革命。1948年林口縣人民政府成立。
1982年經省政府批准,本縣在」八女投江殉難地「附近--刁翎鎮大小關門嘴子山西坡公路旁建立了八女英雄紀念碑。原省長陳雷為紀念碑寫下「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題詞。使「八女投江殉難地」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⑶ 林口縣刁翎得勝村歷史

刁翎
地名始於清末,清末宣統年間寫作「鵰翎」(傳說略),1947年設縣,1949年撤銷。
得勝村
建於清末,因位於刁翎南,稱「南刁翎屯」,後因屯子築起圍牆又名「刁翎南圍子」,簡稱「南圍子」。解放後當地群眾為使村名文雅,更名「德勝村」。1958年改稱「德勝大隊」,1976年更名「得勝大隊」,1984年改稱「得勝村」。

⑷ 林口縣的文化

林口縣有6000年的歷史,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6處,考古發掘的文物有上千件。連環畫、油畫、冰雪畫、書法創作等在全國聞名。
清末民初,縣域土地開發日盛,遼寧、河北、山東等地流民遷入定居者逐年增多,民間文化活動日漸活躍。每年春節扭秧歌,貼對聯,掛年畫;正月十五鬧花燈。平時常有流動藝人說書講古。20年代後期,唱詞、山歌、牧曲、童謠在較大村屯興起,部分村屯開始有嗩吶、笛、簫、胡琴等民樂演奏;黑背金礦辦起「戲園子」,接待外地藝人演戲。
東北淪陷時期,二人轉、鼓樂班活動興起於民間;日本人經營的劇場、影院、酒館在城鎮出現,宣傳殖民地文化。
解放後,東北「魯藝」文工團來林口縣開展革命文化宣傳活動,配合土地改革排演話劇、秧歌劇,教群眾唱革命歌曲。
建國後,書店、文化館、圖書室、俱樂部、評劇團、檔案館、廣播站等相繼建立,文化事業獲得全面發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林口縣涌現出一批青年文學愛好者,他們相繼在《牡丹江日報》《黑龍江藝術》《黑龍江農村報》《北方文學》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小說、詩歌和散文作品;各專業和業余劇團陸續演出了現代戲《分家》 《小氣象員》《春播曲》和話劇《月兒灣》《西望長安》《兵臨城下》等劇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文化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文化事業獲得新生。陸續恢復或新建各文化事業單位與專業藝術團體;被禁錮封存的影片和優秀傳統劇目與現代戲重新同廣大觀眾見面;各種協會、創作群體應運而生,創作成果顯著;群眾文藝蓬勃發展;文化窗口面貌一新,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物挖掘與整理工作成績顯著。
至1992年,縣廣播電台除轉播中央和省台主要節目外,每天3次播出自辦節目,每次50分鍾。縣檔案館庫存檔案達25540卷;史志部門已編寫出黨史、縣志資料和鄉土教材資料300餘萬字,其中內部出版圖書6本,100餘萬字。
2012年,林口縣11個鄉鎮全部建有文化站,176個行政村中80%以上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縣圖書館和文化館全部達到部頒三級標准,基本滿足城鎮內群眾的休閑文化需求。全縣共建農家書屋176個,農家書屋全面普及。
林口人文精神表述方式:
文明、開放、奉獻、超越
林口核心文化表述方式:
「八女」文化
林口城市形象推介語:八女抗戰聖地 中國資源富縣
縣歌:《林口是個好地方》
縣樹:白楊樹
縣花:蓮花

⑸ 林口在中國的哪個省,哪個市,具體位置在哪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 林口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距黑龍江東部中心城市牡丹江市120公里,距煤城七台河、雞西不足100公里,是連結三市的樞紐。是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等對俄貿易口岸的前沿腹地。 林口縣轄9個鎮、3個鄉:林口鎮、古城鎮、刁翎鎮、五林鎮、朱家鎮、柳樹鎮、三道通鎮、龍爪鎮、蓮花鎮、奎山鄉、青山鄉、建堂鄉。境內有林口林業局。 林口縣地處森林茂密的老爺嶺和張廣才嶺的峽口處,素有「森林之口」的美稱,因而得名「林口」。全縣地域面積7180.9平方公里,人口42.3萬人。 林口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林口境內牡佳、牡雞兩條鐵路與鶴大、方虎兩條公路線縱橫交錯,是連結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三個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 林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境內山多林密,江河縱橫,風光秀麗。農林牧副漁各業俱興,成為國內外客商競相投資的好地方。

⑹ 黑龍江七台河勃利縣歷史

勃利縣以境內勃利河得名。勃利,滿語,「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屬三姓副都統管轄。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設置勃利州,遼代屬生女真五國部,據考證唐代的勃利州是遼代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應在今蘇聯伯力一帶。
清初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為荒里、荒外,此地當時屬荒外地。光緒三十三年擬設縣治,未實現。
民國三年,派官吏實地勘查後,將依蘭縣東南地帶析出,於四站置設治局。
民國六年,改設治局為勃利縣,屬吉林省依蘭道管轄。
民國十八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廢除道制,

勃利縣 (10張)
縣歸省直接管轄,勃利縣直隸吉林省為三等縣。

康德元年十二月,偽滿洲國改行帝制,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縣由吉林省劃歸三江省管轄。
康德六年六月,將該縣西部地區劃歸林口縣。
康德十年十月,設置東滿總省和興安總省,與此同時又將勃利縣由三江省劃歸東滿總省所轄。
民國三十四年,東北光復。
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並為九省,勃利縣劃屬合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恢復東北三省。勃利縣隸屬於黑龍江省。
1970年,由勃利縣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並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並,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1983年10月,將勃利縣劃歸七台河市領導。[1]

⑺ 牡丹江林口地區歷史最大風力

2004年4月20日,黑龍江省林口縣城的最大風力達到9級,該商廈的鐵皮頂棚被大風刮落,造成一人重傷,多台車輛被砸壞.

⑻ 台灣林口的詳細資料

林口鄉公所網站:

地理位置:

台北縣林口鄉,位於大台北地區之西的紅土台地上,海拔高250公尺,總面積54平方公里,東與五股鄉為界,北鄰八里鄉,東南與泰山鄉為鄰,南壤桃園蘆竹、龜山兩鄉,西濱台灣海峽,南北向西濱公路由本鄉西部經過。

區位及地質:

林口鄉是位於台灣西部沿海,八里鄉和桃園縣之間的縱谷台地,臨山面海具有良好之地理景觀條件。丘凌山脈綿延不絕,臨接台灣海峽,東北季風強勁。地型大致上分為兩大類:一為縱谷地,屬沖積層,地質包括礫石、砂及黏土。一為台地,屬林口層,表土地質為紅土及砂,深層則為礫石。全鄉面積5415.19公頃中,台地部份佔2300公頃,縱谷丘陵佔地3115公頃。

氣候及生態:

林口鄉位在亞熱帶氣候區。有典型亞熱帶溫和氣候條件和叢林山野景觀。發源於丘凌台地上的林口溪、嘉溪雅坑溪、寶斗厝坑溪、瑞樹坑溪、後坑溪等五大溪皆由南向北流入台灣海峽,這些溪流都無法提供水利功能。雖然林口鄉天然的幽谷及丘凌地提供一良好生活環境,自然地形同時也限制與周邊鄉鎮上的互動,在漢人未全面墾殖台灣北部以前,是獨立的聚落生活型態。

交通概況:

聯外交通:距離台北市區僅二十公里,經由中山高速公路到台北火車站,約半小時可底達。聯外交通方面除有高速公路,還有省道(西濱公路)、縣道(105、106、108)等,班車有三重客運(通往泰山、八里、樹林、新莊、板橋、台北)、桃園客運(通往蘆竹、龜山、桃園市),目前林口高速公路 第二交流道已完工通車,聯外交通更為便利。

文化:

本鄉有南北管、八音之社區團體,無論居台地或縱谷,每逢年節迎神賽會,均於各大慶典活動中獻藝。

本鄉南北管藝術研究會於八十七年三月份向有關單位辦理申請,按人民團體組織法順利完成合法程序,本會正式得以成立,本會集合了樂林園(林口)、悅樂軒(頭湖)、福樂社(後湖)、中興社(菁湖)、平樂社(太平)、寶樂軒(嘉寶)、復興社(瑞平)等各軒社。本會於各大慶典活動中獻藝,平時與本鄉其他軒社保持聯系親如兄弟,互相交換南北管藝術啟承政府復興中華文化、保存國粹,薪火相傳之精神。特別是每年農歷九月十九日觀音佛祖聖誕,直屬地區值年慶典,更是熱鬧非凡。此舉皆薪傳中原文化並發揚光大,是本鄉無形的文化資產。

樹林口文史工作室負責人郭朝宗,有鑒於本地偶戲日漸式微,於是籌組中華偶戲藝術發展促進會,該會主要任務乃在調查研究,並出版我國偶戲藝術,及與戲劇工藝之相關發展。並主辦或承辦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各項偶戲,及民俗藝術傳承計劃或民俗研習活動。期望能綜合各藝術及幼教相關人士,推動偶戲親子生活教育,研究各類偶劇和對幼兒劇啟發性的戲劇教學教案,並增進國際交流。

教育:

一、 學校教育:

大專院校二所(國立僑大先修班、私立醒吾技術學院)

高中三所(國立林口啟智學校、林口高中、私立醒吾中學高中職)

國中三所(林口國中、崇林國中、私立醒吾中學國中初)

國民小學共七所(林口國小、南勢國小、麗園國小、麗林國小、嘉寶國小、興福國小、瑞平國小)

二、 學前教育:

本鄉鄉立托兒所

本鄉轄區廣闊,而托兒所的設置,基於照顧社區居民的便利性,分散各社區,計有林口、東林、菁湖、湖北、嘉寶、東勢六所,總計有12班,收托幼童三百名人。各分所之園地建物面積廣闊,室內外均有游樂設施,不論晴雨,全天候給予幼童學習的活動空間,安全又方便。而14位保育員皆具有事業資格、且深具愛心、熱忱、有責任心、事業服務技能及托育服務的長期經驗。鄉立托兒所在鄉長的帶領下,全力提升托育服務品質,並負起學前幼童的教保重責,積極拓展全鄉的兒童福利工作,期許鄉政擴大為民服務之領域,以落實社會福利。

三、 社會教育:

鄉立圖書館

本鄉為響應政府「一鄉一圖書館」政策,致力推廣基層文化建設,遂於民國七十五年開始籌劃建館,則定於本鄉國宅一九-六號鄰里公園預定地興建圖書館。於民國七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開館供民眾使用。本館隸屬於林口鄉公所,為最基層的社會教育機構及社教文化中心。民眾可在此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與最新資訊。

工業:

林口原是磚窯林立、茶園處處的老台地,民國六十四年為林口磚窯業的興盛期,鄉境內的磚窯廠多位於東部交通路線旁,方便磚貨運輸。然而隨著自動生產磚窯廠的大量出現、建築技術的日益改進-建材多以鋼筋水泥為主,使得本鄉境內傳統的磚窯廠才轉趨沒落。另因林口新市鎮的開發,許多磚廠被劃為特定用地、或被辟為道路,導致林口磚窯廠快速消失,結束本鄉磚窯的風華。

政府為提供就業機會、解決台北都會區人口成長的壓力、引進工業人口帶動其他各行業之蓬勃發展,促進林口新市鎮之地方繁榮及人口成長,特於林口東林村粉寮規劃「工二工業區」並於民國七十一年完成開發,目前有近二百家廠商進駐,以塑膠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食品及飲料製造業及電力電子業為重。

商業:

本鄉傳統以種茶及磚窯為業,從民國五十八年林口新市鎮計畫發表以來,本鄉的產業結構逐漸轉變,民國六十八年第一期計畫開始實施之後,農業活動急劇下降,而代之以新興的工商業。

南勢、東勢兩村鄰接交流道,佔地利之便,而為運輸及倉儲業重要的分布地帶;而批發、零售、餐飲業、大型量販店等主要分布在林口路與中正路兩條路上,為本鄉傳統的商業街,亦為本鄉居民平時消費之所在。林口路上的公有零售市場,設有四十一個攤位,以傳統市場方式經營,中山路也是舊社區的金融區、行政區。

至於新社區,包括文化一路、文化二路、仁愛路等區域,則有室內設計、室內裝潢、不動產業、直銷、保險、銀行、較趨高價位的餐飲業等,而「夜市」也是鄉民消費的重要場所,目前林口路每星期三、忠孝路399巷附近每星期日,皆有攤販駐足。

農牧業:

往昔本鄉皆以務農為主,自從政府頒布實施開發林口新市鎮以來,地方建設不斷更新,就業人口的流入,使典型的農業社會,轉變為農、工、商混合的社會型態,而太平、瑞平、嘉寶、下福、頂福等五個靠近海邊的村落,因距離高速公路較遠,未規劃成開發地帶,為本鄉目前主要的農業栽培地,不論是本鄉特有的茶葉、綠竹筍、水稻、文旦柚及各種蔬菜,皆有非常專業化的栽培。

在畜牧業方面,以飼養牛、豬、羊、雞、鴨、鵝等為主,分布在太平、瑞平、嘉寶、下福、頂福等五個靠近海邊的村落為主。

展望:

林口鄉位處台灣北部的沿海台地上,全鄉面績為五四一五、一九公頃,是台北盆地西邊的屏障,更是台北市的副都會區。

林口鄉民以往皆以務農為主,自從政府頒布實施開發林口新市鎮以來,使得地方建設不斷的更新,更促使鄉民生活水準日益提升。

林口鄉地形分為台地與丘陵地二種,台地部份隸屬於都市計畫,又因工業區之開發及住宅之興建,就業人口的流入間接帶動鄉內之繁榮;使典型之農業社會,轉變為農、工、商混合之社會型態,在政府積極開發下現代化筆直的道路及各種住宅商業區已逐漸形成規模;另丘陵地大部份為都市計畫保護區,仍舊保有傳統的農業型態,但因配合時代的腳步,雖然名為鄉下,卻已是交通發達、農業進步的多樣化農村。不論是本鄉特有之茶葉、綠竹筍、水稻、文旦柚及各種蔬菜,皆有非常專業化的栽培。

目前,林口正積極的蛻變,不論是整頓鄉內交通停車問題,農業型態的更新,工商住宅的整體規劃;讓林口新市鎮注入更多的活力;創造璀燦的、無限潛力的新興城鎮。所以現在的林口是不斷的、向前的在蛻變中無限的積極發展;邁向未來的台北副都會,一個嶄新的、現代化的都市之形成是指日可待的。

維基網路:

林口鄉,舊名樹林口、坪頂,是台灣台北縣的一個鄉級次級行政區,位於林口台地上,海拔高250公尺,總面積54平方公里,東與五股鄉為界,北鄰八里鄉,東南與泰山鄉為鄰,南壤桃園蘆竹、龜山兩鄉,西濱台灣海峽。中山高速公路林口交流道就在林口南部。境內以竹林山觀音寺為較重要的地標。長庚醫院林口總院及體育園區(林口體育館)設於桃園縣龜山鄉,緊臨本鄉。林口鄉地廣人稀,總人口約6萬人(2006),不過隨著交通建設的開發及工業區、新市鎮重劃區陸續開發,林口鄉已經由農業鄉逐步轉變為工業、商業與農業共存的鄉鎮。重劃區內最多大樓聚集的路段為文化一路、文化二路、忠孝路及仁愛路這4條路段所圍起的街廓。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史前遺跡
1.2 漢人墾殖
1.3 行政區變遷
2 地理環境
3 著名地標
3.1 竹林山觀音寺
3.2 林口火力發電廠
3.3 林口高爾夫球場
4 交通
5 林口新市鎮
6 教育
7 參考資料
8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編輯] 史前遺跡
林口之住民,始於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林口考古的最重大發現,是1997年發現分布於林口與八里沿岸的「太平村遺址」。出土文物分為石器、陶器、化石三類,根據出土文物判斷為一有多重文化層壘壓的遺址,幾乎涵蓋了台灣北部地區大部分的史前文化層,如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等,而學者劉益昌也證實,在太平村海域發現一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與下顎骨,是台灣出土最完整的人類化石,出土時並伴隨加工過的動物骨骸與陶器,證實上萬年前林口、八里一帶就有人類活動。

[編輯] 漢人墾殖
1642年,根據荷蘭人的記錄推斷,林口一帶為八里坌社的原住民所居。郁永河的裨海紀游一書中,也記載在康熙年間(1697)的台北平原有「八里分」(八里坌)社,屬於淡水總社。漢人對林口的開墾,首先以林口北部的海岸平原開始。至乾隆五年(1740),林口地區已經有漢人聚落「大灣庄」(今日的大、小南灣,位於海邊)的存在。至1760年,在今日的林口區域記載有「大南灣」、「小南灣」、「大牛稠庄」(今日的南勢村一帶)等漢人聚落,,顯示漢人已經由海岸逐漸登上林口台地。其中開墾者多為泉洲人,在南勢埔尾一帶,也有粵人加入開墾,成為林口少見的粵籍聚落。此時八里坌社仍在記載中,顯示原住民仍在林口活動。而其中位於交通要道的樹林口(今日的林口街)一帶,也逐漸形成了大的庄落,成為林口的中心。1871年,林口又出現了「大坪頂庄」,光緒年間,再出現「瑞樹坑庄」,林口的聚落分布大致完成。

[編輯] 行政區變遷
1875年(光緒元年),林口的行政區屬於淡水縣八里坌堡,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後,林口屬於台北縣淡水支聽管轄。1899年隸滬尾辦務署,1902年廢縣為廳,屬於台北廳滬尾支廳。1909年,支廳下設區署,林口西南部的東林、菁湖、湖南三村,隸屬新莊支廳樹林口區,東北部隸屬大南灣區。1910年廢縣為州,隸屬台北州新莊郡林口庄。戰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更改為林口鄉,屬於新莊區的一部份。1950年後廢區,改由台北縣直轄,直至今日。

今日林口鄉共下轄有東林村、林口村、西林村、菁湖村、中湖村、湖北村、湖南村、南勢村、東勢村、頂福村、下福村、嘉寶村、瑞平村、太平村、麗林村、仁愛村、麗園村等村。

[編輯] 地理環境
林口鄉主要是由林口台地為主體所組成。地形有平坦的台地面(佔42%)、丘陵谷地(57%),還有部分的濱海灘地。台地東北方緊鄰觀音山,以河谷為界、東南邊以新莊斷層與台北盆地相鄰、西側與桃園台地相接,中隔南崁溪。由於台地地勢平坦,缺乏屏障、因此林口經常風力強勁。而由於氣候高溫多雨,台地上的泥土淋溶作用旺盛,因而形成強酸、不肥沃的紅土層,不利農耕,只利於茶樹栽種與紅磚的生產。加上日治時期,日人積極開發,設茶業傳習所,廣植茶樹。因此林口的茶園的開墾與紅磚製造業曾盛極一時。

林口的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台風與豪雨;冬季則寒冷潮濕。由於林口瀕臨海岸,加上台地地形缺少屏障,風勢強勁,因此夏季與北部其他地區相比,顯的涼爽、冬季則比較寒冷。根據中央氣象局在1996~2000年的資料顯示,年平均溫為22.1度,最冷月均溫15.1度,最熱月均溫28.7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5%,二月至三月濕度可達84%,十分潮濕。

[編輯] 著名地標

[編輯] 竹林山觀音寺
主條目: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寺的庭園竹林山觀音寺,是位於台灣台北縣林口鄉的著名景點,位於林口鄉竹林路325號,為一佛道混合寺廟,奉祀十八手觀音,香火鼎盛。廟前有佔地約兩萬坪(約66000平方公尺)的中式庭園,供遊人休憩,由於園中種植櫻花,春天常湧入賞櫻人潮。

[編輯] 林口火力發電廠
由台地沿著山路而下,在接近八里鄉的海岸邊,在山坡上遠眺即可見到濱海的林口火力發電廠之大煙囪,與林口一帶的台灣海峽美景。林口火力發電廠為遠東地區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所產生電力專供台灣北部工業用途。

[編輯] 林口高爾夫球場
林口高爾夫球場為1963年,由政府官員與社會人士如吳三連、許水德等人所籌建,適逢林口茶業不振,由林口鄉公所負責茶園土地收購工作而建成,目前共有球道27洞,為台灣早期著名的高爾夫球場,常有達官貴人往來其間。

[編輯] 交通
三重客運、泛航通運行經中山高速公路至台北車站,尖峰時間每10至15分鍾即有一班。車程約45分鍾。
桃園機場捷運施工中,主線將掠過林口鄉南端,並有延伸林口市區的支線計畫。
台灣鐵路管理局林口線雖以林口而名,但試辦客運車站皆不位於林口鄉境,路線亦未經過林口市區。

[編輯] 林口新市鎮
主條目:林口新市鎮
1968年起,政府就計畫在林口成立新市鎮,以抒解台北市的剩餘人口。1975年發布實施以中山高路公路林口交流道為中心,包括了林口特定區、工業區、住宅區等規劃。

林口交流道以北屬台北縣林口鄉,以南為桃園縣龜山鄉,新市鎮橫跨兩鄉但仍冠名林口。而新市鎮多數設施,如林口長庚醫院、林口體育園區等事實上位於龜山鄉而非林口鄉。

然而,新市鎮卻因種種原因而發展緩慢,原本預計25萬的人的規模也縮減到8萬人。不過在日後林口長庚醫院的設立下帶來商機,使使新市鎮開始有了起色。加上近年來機場捷運計畫在此地設站,與新市鎮附近龜山鄉的華亞科技園區之開發,更帶動了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目前的林口新市鎮正蓬勃發展中。

[編輯] 教育
林口共有兩所大學(包括分部),兩所高中與數所國中小學,教育體系完整。

區分 數目 名稱
大學 2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林口校區僑生先修部
私立醒吾技術學院
高中 2 國立林口高中
私立醒吾高級中學(國中、高中、高職)
特教 1 國立林口啟智學校
國中 2 縣立林口國中
縣立崇林國中
國小 7 縣立林口國小
縣立南勢國小
縣立麗林國小
縣立麗園國小
縣立嘉寶國小
縣立興福國小
縣立瑞平國小

[編輯] 參考資料
「竹林山觀音寺簡介」,竹林山觀音寺。
「林口鄉志」,林口鄉公所,2001年。

[編輯] 外部連結

⑼ 豆壩林口裡的歷史來由

鄉因為豆姓人先來此居住而得名「豆壩」

⑽ 林口站的歷史沿革

林口站建於1936年。

熱點內容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