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周瑜和諸葛亮
在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接觸並不多,合作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歷史上的周瑜並不是一個小氣量的人,所以二人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尊重的。而既生瑜何生亮,更是無從說起了。
如果他真的和諸葛亮相交,最多周瑜只會表現出對諸葛亮的敬佩,而不是嫉妒。但是兩人的身份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在歷史上,關於兩人的交情描寫的很少,立場不同,不相為謀,由此可見,兩個人的關系應該是點頭之交,在戰事上多有沖突,也只是各位其主而已。
㈡ 歷史上諸葛亮有沒有見過周瑜
我為了尋找赤壁之戰經過的細節 專門找過周瑜見過諸葛亮的證據 但是從三國志里找不到 其他史書我也在讀 還沒發現
先是周榆為都督討江夏 此時曹操要來到赤壁 諸葛亮去柴桑說服孫權 然後孫權招諸將商議 此時周榆可能才招回來 諸葛亮可能也走了 然後孫權派周榆 程普 黃蓋等迎戰曹操與赤壁
我認為如果諸葛亮和周於見面的話 必定會有一些重要的話說 這樣歷史肯定會記載下來的 但是史書什麼都沒有說 所以我認為他們倆沒見面 之後周於攻打曹仁 受傷 然後要去奪劉璋的西蜀 半道就死了 也沒說和諸葛亮見過面
㈢ 真實歷史中周瑜和諸葛亮哪個更全才
諸葛亮原是軍師,專司出謀劃策!
而周瑜乃儒將,後提升為大都督!
所謂全才不單單是體會在打仗和出謀,還要能管理一個國家,君不見整個蜀國的興起都是諸葛亮一人主導的么!打仗不一定要親自出馬,要知人善任才是真正的帥才!所以諸葛亮能被認為智慧的象徵也是出自於這些 !
話說很多故事都是編造的!比如什麼草船借箭,這些歷史上都是沒有的,但赤壁鏖戰卻真的是出自於周瑜之手,這事也和諸葛亮沒有太大的關系,所有周瑜的將才還是很牛的!
㈣ 歷史上諸葛亮和周瑜誰更厲害呢
周瑜的軍事生涯極其輝煌,十六七歲便帶部追隨孫策轉斗江東,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二十四歲時便成為東吳軍中第一的人物,壓了程普、黃蓋等一干老將一籌。三十三歲時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周瑜更是率領三萬精兵火燒赤壁,親手砸碎了曹丞相一統天下的美夢。之後更是為了東吳親臨戰陣,不幸被流矢射中。而受傷後的周瑜沒有選擇靜養,而是想抓住東吳難得的戰略發展期進行拓張,憂心國事而忘身,最後病逝於軍中,時年三十六歲。
還有一點諸葛亮比不上周瑜。那就是諸葛亮識人不明。而且極度專權。喜歡大權在握的感覺。諸葛亮的死也可以說是活生生累死的。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的時候司馬懿曾接見過蜀漢使者。司馬懿向使者打探諸葛亮身體情況以及休息飲食情況。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責罰,都親自披閱;所吃的飯食不到幾升。
㈤ 歷史上的諸葛亮和周瑜誰年齡大
周瑜。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父母早死,為避戰亂,隨叔父到荊州,後在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隱居十年,觀察天下形勢。後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助。他向劉備提出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大計,史稱隆中對策。赤壁之戰前夕,他親往江東聯絡孫吳,結成聯盟,一戰打敗曹操。他又幫助建立蜀漢政權。劉備征吳失敗後,於臨死前在白帝城將自己的孩子及復興漢室的大業託付給他。從此,諸葛亮負起管治蜀漢及興復漢室的重擔。他重新與孫吳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亂,並屢次北伐曹魏,以致積勞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㈥ 歷史資料上面三國中周瑜和諸葛亮是不是同一時期的人物
是的。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贊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隱居湖北襄陽,,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㈦ 正史上周瑜和諸葛亮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估計不熟。
周瑜既然在前線練兵備戰,劉備集團跑去和東吳一起協作對戰的多半是劉備個頭頭或者他手下一批帶兵的將領,諸葛亮那時候搞外交,估計主要是跑孫權那邊和孫權還有魯肅他們溝通,不太會跑周瑜那謀劃打仗,諸葛亮好像自入川和以後的一段時間對打仗涉及比較多。
赤壁的時候,和周瑜交接比較多的應該是劉備。
劉備倒是應該和周瑜挺熟的,跑一起商量怎麼打曹操,互相承認對方的才能互相算計對方。一個說這人資質不得了,要想辦法消磨意志關起來,一個跑人孫權那說周瑜這人厲害啊,恐怕不是當臣子的料。當然孫權是沒聽周瑜的話,聽了也未必就能真消磨了劉備,他倒是很可能把劉備的話聽進去了,劉備個老狐狸,這話說的到孫權的心坎了。
周瑜也和龐統挺熟的。龐統以前應該算是周瑜的幕僚或者秘書吧,周瑜入蜀路上"莫名其妙"病亡後是人龐統跟著周瑜的遺體回去的,回去後就跑劉備那去了,劉備還問過周瑜他們是不是想扣了他的事情,龐統還真知道就回答了,龐統多半有一起參與周瑜他們謀劃過入蜀的計劃,可惜龐統沒跟著周瑜入蜀,跟著劉備入蜀了。
諸葛亮在周瑜閃閃發光的時候還沒太發揮他的才能,等他入蜀、平南蠻、北伐的時候周瑜也已經沒了,其實挺可惜的。
㈧ 「既生瑜何生亮」,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的關繫到底是什麼樣
在小說里諸葛亮以曹操要踏平江東的本意是收納大小喬(大喬孫策之妻,小喬周瑜之妻)為夫人來激怒周瑜,以此來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這個我們說既沒有必要也顯得太小兒科。當時東吳掌權人是孫權,諸葛亮作為劉備的使者只需說服孫權即可。至於周瑜是什麼看法那這個是他們東吳內部的事情了,諸葛亮一個外人怎麼能幹涉孫權的家事?而且諸葛亮如果和周瑜活動密切這個必然會引起孫權的不滿。周瑜是孫權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的說客,兩人深入接觸這個就不免讓孫權會想你劉備是不是要策反我的人來搞我?
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