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旗歷史
㈠ 鄂爾多斯歷史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順)年間,蒙古鄂爾多斯部駐牧河套,始稱鄂爾多斯;1648年(清朝順治六年),鄂爾多斯各旗會盟王愛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設地級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50多種,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1676億噸,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800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品牌服飾從這里走向世界,羊絨製品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經成為中國絨城,世界羊絨產業中心。鄂爾多斯文化藝術璀璨,是世界蒙古族傳統禮儀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其中「鄂爾多斯婚禮」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獨特的魅力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㈡ 鄂爾多斯各旗的發展情況主要杭錦旗,烏審旗這兩年怎麼樣
如果你是在東勝區買房的話,電梯樓或環境好點的房子均價目前應該在5000左右,鄂爾多斯的經濟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我覺得兩年之內不太有降的可能,但應該不會長得太厲害了,各個旗的房價比較低一點,但達旗,准旗,伊旗的房子有漲的可能,這些都是鄂爾多斯主要建設的旗,康巴什新區的房子很便宜,但基礎設施不太齊全,環境很哈,發展潛力也很大,不過估計最少需要5年時間。
推薦你在東勝區買房,最好在鐵西新區,環境好,整個城市的治安在全國屬於一流水平,而且經濟發展快,這里的風土人情比較好,交通便利,是主城區,距鄂爾多斯機場半個小時車程,而且不太堵車,這是比老城區好的地方.
鄂爾多斯簡介
鄂爾多斯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市轄伊金霍洛旗、達拉特旗、烏審旗、准格爾旗、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市府所在地東勝區,並有9個自治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8.6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0萬,其中少數民族16萬,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一個地級市。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秦漢時期,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成為千古佳話。十三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選為長眠之所。
鄂爾多斯市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寬約340公里,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與黃土高原相連,與寧夏、陝西、山西三省毗鄰。依託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和草原鋼城包頭,地理、經濟、文化優勢,同我市獨特的資源優勢構成自治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金三角」。
鄂爾多斯地上、地下資源極為豐富。煤炭已探明儲量1496億噸,約佔全國已探明儲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已探明儲量7504億立方米,其中蘇里格氣田儲量規模已達到5000億立方米,是我國特大型氣田。天然鹼儲量6000萬噸,食鹽1000萬噸,芒硝70億噸,石膏儲量35億噸,石灰石65億噸,高嶺土65億噸。年產羊毛970萬公斤,皮張233萬張,被譽為「軟黃金」的阿爾巴斯山羊絨70萬公斤,約占內蒙古自治區的三分之一,全國的六分之一。年產「粱外」甘草4000噸,麻黃草1萬噸,還有優質粘土方沸石、杭錦2號土,及多種野生綠色植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抓住國家能源開發戰略西移和實施中西部開發的契機,構築起了以紡織、化工、煤炭、電力、建材、農畜產品加工、葯材等為支柱的產業,形成了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大支柱產業,確立了工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綜合指數連續幾年居自治區前列。
隨著鄂爾多斯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其基礎設施、投資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等級公路旗旗通、高速公路連呼包;中國電信、移動GSM、聯通CDMA通訊網路覆蓋全市;城鎮建設城市化水平初具規模,科技、教育、衛生等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投資環境誘人,電價底、土地使用費便宜、勞動力價廉、運輸方便、稅收優惠,投資場地「四通一平」;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得到有力改善;社會治安和法制環境良好。
鄂爾多斯旅遊資源豐富。以成吉思汗陵、響沙灣、世紀珍禽園、沙漠綠洲恩格貝等為代表,形成了豐富而獨特的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西部大開發,為我市與國內外加強經濟技術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真誠歡迎國內外一切有意於開發鄂爾多斯的有識之士,與我們共同開發鄂爾多斯,建設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人民淳樸善良,生活水平較高,每百戶擁有汽車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人均GDP在2006年底達到6600美元。熱情的鄂爾多斯人歡迎全世界各地的人到這里做客。
㈢ 達拉特旗的來歷和來源
達拉特(蒙古語意為肩胛骨)旗,舊稱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市北部。北與包頭市隔黃河相望、南臨東勝區、東與准格爾旗接壤、西與杭錦旗搭界。全旗總面積8200平方公里,轄8個蘇木鎮,旗委、旗政府駐樹林召鎮。全旗總人口34萬。旗內交通便捷,包(包頭)神(神木)鐵路、210國道、109國道及包(包頭)東(東勝)高速公路貫穿旗境,被譽為鄂爾多斯市的「北大門」。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新石器時期(距今七千年前至四千年前),仰韶文化人群先後從陝西、河南等遷入鄂爾多斯地區墾荒種田,把這里辟為農業區。這一時期的人類遺存遍布鄂爾多斯高原,准格爾旗就有墳瑪、窯子粱、官地、陽灣、賀家沙背、張家圪旦等遺址。到了龍山文化晚期階段(距今四千多年前),岱海老虎山文化後裔在鄂爾多斯落戶,同時晉南、關中地區同期文化人群及後來的青海、甘肅地區齊家文化人群東進也來到鄂爾多斯地區。當時鄂爾多斯高原的生態環境正由森林草原向草原環境演變,氣候逐漸變冷,促使農業經濟向半農業經濟發展。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准格爾旗有永興店、二里半、大口。直到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達拉特旗同鄂爾多斯其它地區一樣,逐步轉變為以畜牧業為主的社會經濟狀態。
當中原地區進入青銅器時代之際(即夏商時期),鄂爾多斯高原也幾乎同時有了銅器。銅器的使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環境的變化又使游牧經濟從農業經濟中分離出來。從此,鄂爾多斯就成了游牧人的故鄉。當時,高原林草豐茂,森林分布在高原的北部、東部和南部,覆蓋度在50%以上。
商周時期,准格爾旗多為北方游牧部落所佔據,並同中原地區時有沖突。
春秋戰國時期,為胡戎游牧地。
公元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北部一帶設置九原郡。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一帶屬九原郡。
公元前127年,西漢為了管理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在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北部地區設五原郡,郡下設河陰、曼柏、高興三縣。
公元10年,王莽篡權後,為控制今鄂爾多斯地區,將五原郡改為獲降郡。
公元50年,東漢又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分隸於朔方郡、五原郡、雲中郡、河西郡、上郡。五原郡轄有達拉特旗和准格爾旗的北部一帶。
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公元168年),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公元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烏桓、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開為游牧地。
隋唐時期
公元589年,隋朝在今達拉特旗和杭錦旗的部邊沿設五原郡(公元585年曾在這里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安化縣、大同城。
唐王朝建立後,唐太宗於公元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
宋元時期
公元916年,遼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
公元929年,在今達拉特旗、准格爾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討司(治天德軍),下轄富民縣、振武縣;在今達拉持旗西南部、東勝區東部置河清軍。 公元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
明清時期
蒙古鄂爾多斯部伊克昭盟七旗王公會盟銅像
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但不久,故元勢力和蒙古各部相繼進入鄂爾多斯地區。在一個多世紀里,明王朝多次派軍進攻,但始終未能如願。後明朝在鄂爾多斯南部修築長城,加設邊關,將鄂爾多斯讓給了蒙古軍。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蒙古諸部勢力日漸向南擴展,威脅明朝北部的安全,明朝也開始在北方陸續設置邊鎮,構築邊牆,其中延綏邊牆就築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南部。這道邊牆東起今准格爾旗龍口鎮大占村紫城岩,西抵寧夏鹽池東北,從此成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原伊克昭盟)與陝西省的分界。
明成化十五年被譽為蒙古中興之主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第十五世孫達延汗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再一次統一蒙古草原,設立六個萬戶;封其三子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蒙古土默特部首領阿拉擔汗為其次子)執掌新秦中草原為鄂爾多斯萬戶(新秦中草原:今黃河幾字灣內蒙古鄂爾多斯),達拉特旗時為蒙古鄂爾多斯部屬地。
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鄂爾多斯萬戶孛兒只斤·巴爾斯博羅特的第五世孫孛兒只斤·額磷臣率部內附歸清,順敕封額磷臣為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旗,後與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合並為今伊金霍洛旗)札薩克,晉多羅郡王爵。
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朝將蒙古鄂爾多斯部落析分為6個扎薩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原郡王,後與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合並為今伊金霍洛旗旗),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准格爾旗),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現達拉特旗),鄂爾多斯右翼中旗(現鄂托克旗),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現烏審旗),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杭錦旗);後增設鄂爾多斯右翼前未旗(原扎薩克旗)。因清初蒙古鄂爾多斯部六旗(時為六旗)王公第一次會盟於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即今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藏傳佛教大廟王愛召,相傳王愛召為當時蒙古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故而得名伊克昭盟。簡稱伊盟。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宣布:「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各旗旗政仍由蒙古王公自專。
公元1938年8月在達拉特旗北部成立中共包固工委。
公元1939年國民黨在達拉特旗耳字壕設組訓處。
公元1947年2月,伊盟工委分為伊東工委和伊西工委;10月,成立准達工委。
公元1948年2月5日;7月24日,成立東郡工委,撤銷准達工委。
公元1949年3月11日,達拉特旗工委成立。7月25日,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准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
解放後
1950年,5月1日, 伊克昭盟達拉特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行政區劃:
2000年,達拉特旗轄9個鎮、13個鄉、1個蘇木。
2004年,達拉特旗轄20個蘇木鄉鎮,其中蘇木1個、鄉10個、鎮9個。總人口32.6萬,有蒙古、漢、滿、回、藏、壯、達斡爾等11個民族。城鎮人口為9.5萬人,城鎮人口密度為6 333人/平方千米;農村人口為23.09萬,密度為28人/平方千米。(數據來源《鄂爾多斯市2005年鑒》)
2005年,全旗撤鄉設鎮,全旗轄8個蘇木鎮,其中蘇木1個、鎮7個。包括吉格斯太鎮、白泥井鎮、王愛召鎮、樹林召鎮、昭君鎮、恩格貝鎮、中和西鎮和展旦召蘇木。
達拉特旗轄6個街道、7個鎮、1個蘇木:工業街道、昭君街道、錫尼街道、白塔街道、西園街道、平原街道、樹林召鎮、白泥井鎮、中和西鎮、吉格斯太鎮、王愛召鎮、昭君鎮、恩格貝鎮、展旦召蘇木。旗政府駐樹林召鎮。
㈣ 杭錦旗的歷史簡短
在鄂爾多斯西部,有一個古老、神奇而又美麗的地方。這里曾為歷代「騎射之地、游牧之所」,孕育了韻味獨具、璀璨絢麗的民族文化;這里地貌獨特,氣象萬千,既有廣袤神奇的大漠風光,也有水草連天的草原景色,更有碧波盪漾的黃河風情;這里富集多種礦產資源,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充滿生機與活力杭錦旗。
杭錦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座落於黃河上中游跨段的「幾」字型灣內,地跨鄂爾多斯高原與河套平原,黃河流經242公里。橫亘東西的庫布其沙漠將全旗自然劃分為北部沿河區和南部梁外區。沿河區屬黃河沖擊平原,地勢平坦,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海海漫漫米糧川,是自治區高效畜牧業基地;梁外區以草原和天然林保護區為主,還有部分丘陵溝壑區,梁外牧區草原遼闊,草質優良,這里盛產多種植物,其中許多植物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葯用價值,是自治區主要的草原生態畜牧業基地。
「杭錦」一詞由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來,是部落名。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交替留居,為? 方、羌方、龍方、獫狁、匈奴等民族游牧之地。隨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更迭,旗境歸屬屢有變遷。
公元前十世紀,西伯姬昌派大將南仲北逐獫狁,始於此築朔方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設置九原郡。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於杭錦旗沙日召地區再建朔方城,為朔方郡治。建安二十年,減朔方等郡,匈奴入居朔方等郡地,杭錦復為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民族的游牧地。兩晉十六國時期,杭錦旗先後歸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燕、大廈等國。隋朝,杭錦旗北部和西北部分屬五原郡之九原縣、永豐縣。公元618年,唐朝將隋時的郡改為州,杭錦旗為豐州地,豐州城位於格更召境內的庫布其沙漠中,為當時南北交通要沖。明朝中葉,蒙古鄂爾多斯部移牧至此,「杭錦」為一部。清朝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以「杭錦」部為主,設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即杭錦旗。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劃定邊界,杭錦旗境域北至五家河,包括現在杭錦後旗大部、五原縣、烏拉特前旗、臨河市一部分,面積約8.37萬平方公里。1949年9月杭錦旗和平解放,同年12月杭錦旗臨時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月18日杭錦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㈤ 鄂爾多斯簡介
鄂爾多斯(漢語意為「眾多的宮殿」)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陝寧三省區。鄂爾多斯市轄七旗一區,即杭錦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准格爾旗、達拉特旗和東勝區,另外現在新開發的康巴什新區正在迅速發展,市政府及各企事業單位已陸續落遷於新區,這里目前有一所二本院校,一所市重點高中,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兩所。鄂爾多斯市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1940653人,其中蒙古族17.7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7萬年前,「河套人」就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1457年—1464年(明朝天順)年間,蒙古鄂爾多斯部駐牧河套,始稱鄂爾多斯;1648年(清朝順治六年),鄂爾多斯各旗會盟王愛召,形成伊克昭盟;2001年,撤盟設地級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自然資源富集,擁有各類礦藏50多種,其中煤炭已探明儲量1676億噸,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8000多億立方米,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溫暖全世界」的鄂爾多斯品牌服飾從這里走向世界,羊絨製品產量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已經成為中國絨城,世界羊絨產業中心。鄂爾多斯文化藝術璀璨,是世界蒙古族傳統禮儀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其中「鄂爾多斯婚禮」和「成吉思汗祭祀」以其獨特的魅力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鄂爾多斯被中央確定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十八個典型地區之一和全國「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七個典型城市」之一。2010年鄂爾多斯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43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898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5205元和8756元。[1]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城市。[2]
【轉自網路搜索】
㈥ 杭錦後旗的歷史沿革
「杭錦」系由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來,它原是突厥內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後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證時,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員歸附蒙古,後漸被同化,形成杭錦部落。
1649年,清政府設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和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現今的杭錦後旗地區,蠻會鎮和團結鎮為鄂爾多斯左翼後旗的轄地。陝壩鎮、二道橋鎮、頭道橋鎮、三道橋鎮、雙廟鎮、沙海鎮為鄂爾多斯右翼後旗的轄地。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政府將鄂爾多斯左翼後旗更名為達拉特旗,將鄂爾多斯右翼後旗更名為杭錦旗(因其轄地原為突厥族「杭錦」部落所有,故名)。
1942年,傅作義在河套地區實行新縣制後,劃出五原縣和臨河縣的部分地區,新建狼山縣、米倉縣。從1942年6月14日至1953年9月27日期間,現今杭錦後旗的蠻會鎮和團結鎮為狼山縣四區轄地,陝壩鎮(包括原紅旗鄉)為臨河縣三區轄地,其餘地區為米倉縣轄地。這一時期,綏遠省政府在河套地區實行「蒙漢分治,旗縣並存」的政策。比如在米倉縣地區的居民,蒙族隸屬杭錦旗領導,漢族隸屬米倉縣領導。即使在一個自然村裡雜居的群眾,也各有權屬,各歸自己的旗政府或縣政府領導。
1953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廢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蒙漢分治,旗縣並存」政策,將米倉縣劃歸杭錦旗。但這一決策尚未實施,就因黃河阻隔,兩岸交往不便,給管理帶來諸多困難,故隨即決定以黃河為界,將杭錦後旗一分為二,黃河以南地區仍稱杭錦旗,黃河以北地區命名為杭錦後旗。1958年8日,將原狼山縣四區即蠻會鎮、團結鎮劃歸為杭錦後旗,後又將臨河三區即陝壩鎮(包括原五星、光榮、紅旗、躍進)劃歸杭錦後旗。至此,杭錦後旗的行政區域基本固定下來。
㈦ 內蒙古的鄂爾多斯有哪些歷史上的名人
斯琴高娃
㈧ 鄂爾多斯的歷史
鄂爾多斯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薩拉烏蘇文化、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專。三萬五千年前,古「河套屬人」就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創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十三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親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被這里的美麗景色所打動,選為長眠之所。1649年,清政府在這里設伊克昭盟。200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設立地級鄂爾多斯市。歷史上的鄂爾多斯,曾經是一個水草豐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富庶之地,後來因自然氣候的變遷、戰亂、放墾等原因,使這里的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新中國成立後,歷經幾代人不懈奮斗,但直到2000年時,全市植被覆蓋率仍不足30%。進入新世紀後,鄂爾多斯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通過農牧業生產方式的全面變革,生態環境脆弱的狀況發生了質的逆轉,開始由不斷惡化向整體遏制、局部改善轉變,植被覆蓋率達到了目前的70%以上,佔全市面積48%的沙漠、48%的丘陵溝壑和乾旱硬梁區全部披上了綠裝,形成了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恢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多贏局面。
與松原、呼和浩特、包頭一起被稱為「中國北方經濟增長四小龍」。
㈨ 鄂爾多斯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2009-1979=30
㈩ 鄂爾多斯的由來
1、先秦時期。大禹建立國家後,把國家分為九州,此時的鄂爾多斯為雍州所轄,而鄂爾多斯的西南部則屬渠搜國所管。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打敗林胡、樓煩,在鄂爾多斯東北部一帶設置雲中郡、九原郡。戰國後期,鄂爾多斯東部地區一直為秦國所有。
2、秦漢時期。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今鄂爾多斯一帶設立郡、縣。東漢建寧元年(168年),東漢靈帝劉宏登基之初,由於農民起義的沖擊,東漢王朝已無法維持對全國的統治,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南匈奴擺脫東漢管轄,鄂爾多斯被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開為游牧區。
3、北朝時期。漢趙光初二年(319年),後趙在今杭錦旗北部建立朔州。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裁朔州,將朔州在今鄂爾多斯的地盤歸入並州。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在今鄂爾多斯南部設夏州。
4、隋唐時期。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一帶設榆林郡、下轄榆林縣、富昌縣、全河縣。唐王朝建立後,唐高宗於唐朝咸亨三年(672年)將今鄂爾多斯地區劃入關內道領屬,在杭錦旗北部設豐州,下轄九原縣、永豐縣。
5、宋元時期。遼神冊元年(916年),遼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勝區、伊金霍洛旗東部地區設振武軍,廢棄勝州。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元朝在今准格爾旗、達拉特旗東部、東勝區一帶置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雲內州、東勝州。
6、明清時期。元朝滅亡之前,鄂爾多斯地區被元朝太傅、中書左丞相、河南王擴廓帖木兒所佔有。至明朝初期,擴廓帖木兒被趕出鄂爾多斯,鄂爾多斯屬明王朝派員管轄。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東部被開墾的地區設東勝廳。
7、民國時期。民國初年,孫中山宣布:「清廷對待蒙古頭行的種種政策繼續生效。」故當時鄂爾多斯仍設7旗1廳。民國三十八年,中共伊克昭盟委員會主持組建烏審旗黨委、鄂托克旗黨委、達拉特旗黨委、准格爾旗黨委、東郡工委、杭錦旗黨委、桃力民工委、通格朗直屬區工委。
8、解放後。1949年12月28日,伊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稱綏遠省伊盟人民自治政府,在原郡王旗霍洛成立達爾扈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普遍組建了行政政權,各旗縣下轄區、鄉、行政村(牧區稱達爾古)、自然村(牧區稱小達爾古)。
9、2001年4月30日,伊克昭盟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改名為鄂爾多斯市。
(10)杭錦旗歷史擴展閱讀:
鄂爾多斯特點:
1、鄂爾多斯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地級市。西北東三面為黃河環繞,南臨古長城,毗鄰晉陝寧三省區。鄂爾多斯市轄2區7旗,「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眾多的宮殿」。
2、鄂爾多斯市自然地理環境的顯著特點是,起伏不平,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復雜,東北西三面被黃河環繞,南與黃土高原相連。地貌類型多樣,既有芳草如茵的美麗草原,又有開闊坦盪的波狀高原.
3、煤炭資源極為豐富,地下埋藏有古生代石炭二疊紀煤田(距今21000萬年至26000萬年)和中生代侏羅紀煤田(距今15500年萬年)。含煤面積約佔全盟總面積的80%。煤炭資源分布呈東西一線。
4、鄂爾多斯堅持以建設品質城市為目標,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建設美麗鄂爾多斯。在這座現代化之都,生態、健康、智慧、宜居、宜業、宜游彰顯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全國馳名品牌和獨具魅力的旅遊景點成為鄂爾多斯亮麗的品牌形象和城市名片。
5、全市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47個,著名景點有成吉思汗陵園,鄂爾多斯草原,響沙灣,恩格貝,昭君墳,庫布齊沙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