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的盾牌

歷史上的盾牌

發布時間: 2021-08-02 05:56:53

『壹』 中國古代盾牌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中國最初稱盾為干,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葯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葯箭射擊。不過這些奇奇怪怪的盾牌在實戰中被證明為效果不佳,所以到清朝不再沿用。

『貳』 介紹一些神話傳說中的盾牌吧!

宙斯的盾牌由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由一頭神聖的母羊的羊皮製成,是世界上最堅固的盾牌,和雅典娜的埃癸斯盾一樣,都是宙斯的雷電唯一不能打破的兩件東西.宙斯的盾牌是集雲盾牌,具有產生烏雲的能力.一旦揮動它,就會產生劇烈的風暴,一旦把它放天空,天空就變的陰暗,一旦拿起它,天空就變的晴朗

雅典娜的盾牌象徵著恐懼,追蹤,凶暴,戰斗,具有石化敵人的能力

阿基琉斯的盾牌是用黃金白銀和銅一起鑄造的,沒有凡人可以刺穿它,同樣的還有埃涅阿斯的盾牌

埃阿斯的盾牌用七層牛皮製成,就彷彿是一道移動城牆,應該很巨大

珀耳修斯的青銅盾雖不出名,但很明亮,就像鏡子一樣,照到了美杜莎的形象而殺了她

其他國家的神話中很少有提到盾牌的

『叄』 歷史上著名的盾有人知道歷史上什麼盾比較出名不

1埃癸斯(有時候會叫做「宙斯之盾」,Shield of Zeus)宙斯用的武器
2xxx(雅典娜的盾牌是出身時就有的沒名字,象徵著恐懼,追蹤,凶暴,戰斗,具有石化敵人的能力)
3埃吉斯,庇護之盾
4埃阿斯的盾牌用七層牛皮製成,就彷彿是一道移動城牆,應該很巨大
5珀耳修斯的青銅盾雖不出名,但很明亮,就像鏡子一樣,照到了美杜莎的形象而殺了她
6矛盾
是一種手持格擋,掩蔽身體,抵禦敵方兵刃、矢石的防禦性兵械,呈長方形或圓形,其尺寸不等。
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內面有數根系帶,稱為"挽手",以便使用是抓握。盾雖然只能用以防禦,但常配以刀槍,也能發揮很大的進攻能力。用法主要有:騰、跌、撲、滾、伏、竄、踔、蹲等。盾牌作為武術套路較為流行的有:矛、盾對打;盾牌刀進棍;盾牌刀進槍;三節棍進盾刀等。

長 牌 為步兵所用。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 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手牌長五寸七尺,當中窄面兩頭寬。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它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其正面繪有虎形彩繪,後面有把手。可供攜帶。

旁 牌 即盾,傍牌的別名。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為圓形,步兵為長形。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藤 牌 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

少林盾牌 為少林僧人防身擋箭所使用

『肆』 古代兵器~盾

盾牌是古代作戰時一種手持格擋,用以掩蔽身體,抵禦敵方兵刃、矢石等兵器進攻的防禦性兵械,呈長方形或圓形,其尺寸不等。盾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內面有數根系帶,稱為"挽手",以便使用是抓握。
在古代東方,以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具有古老歷史的國家,作戰時都廣泛使用盾牌。公元前兩千年出現了銅盾,後來又出現了鐵盾。盾牌的表面一般都包有一層或者是數層皮革,可以防止箭、矛和刀劍的攻擊。通常還繪有各種彩色的圖案、標志、徽章等等。隨著槍炮火葯等兵器的發展,盾牌逐漸被廢棄。
盾雖然只能用以防禦,但常配以刀槍,也能發揮很大的進攻能力。用法主要有:騰、跌、撲、滾、伏、竄、踔、蹲等。盾牌作為武術套路較為流行的有:矛、盾對打、盾牌刀進棍、盾牌刀進槍、三節棍進盾刀等。
幾種盾牌簡介:
長牌 為步兵所用。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手牌長五寸七尺,當中窄面兩頭寬。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它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其正面繪有虎形彩繪,後面有把手。可供攜帶。
旁牌 即盾,傍牌的別名。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為圓形,步兵為長形。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羅馬大盾 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這種盾牌為木製,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
藤牌 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
少林盾牌 為少林僧人防身擋箭所使用。

『伍』 中國古代盾牌和歐洲古代盾牌有區別嗎

有區別
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盾牌樣式、材質都在變化。春秋戰國時期以及西漢初期的盾牌大多呈方形,多以犀牛皮製成。東漢末年及三國時代,藤製圓盾開始占據市場。
歐洲古代盾牌大多是鐵制,樣式上差別也很大。

『陸』 古代的盾是什麼樣的

盾是一種手持的防護兵器。古代將士在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刃矢石的殺傷,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古代的盾種類很多,形體各異。從形體上分有長方形、梯形、圓形、燕尾形,背後都裝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過三尺長。春秋戰國時,戰車上專門有人執盾,以遮擋矢石。城頭上多設盾櫓,作為守城護具。騎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漸漸趨於小型靈便、堅固耐用,而「鴻門宴」上,壯士樊噲使用鐵盾將交戟門前的衛士撞倒在地,這種鐵盾則是一種重盾。
盾牌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其中用木和革製作盾牌的歷史最長,應用也最普遍。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製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藉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傳入內地之後,很快便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柒』 古代盾牌歷史源遠流長,士兵的盾牌為什麼都比較小

相信在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大多數人都有看到許多的打仗情節,這些情節都避免不了有士兵們上陣殺敵,並且在殺場上的他們都手拿盾牌,英姿颯爽的揮動著盾牌抵擋敵軍的弓箭手射擊。可是我們也不難看到,這當中有許多的盾牌都是比較小的,這是為什麼呢?

而且太大也不便攜帶。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古人所用的盾牌的製作大部分都是木頭的外麵包裹了一點點金屬而已,且大小都是剛好能一隻手拿得起,一般只要擋住一些要害部位,所以這盾牌是能輕則輕,能小則小的。其實盾牌也有大的,大到類似「櫓」的,但是這個東西也得看情況而言了。

『捌』 古代盾牌是什麼材料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干、秉甲"。占人作戰,左手秉盾以自衛,右手持刃以殺敵。盾一般不超過三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的。較大的盾叫吳魁,或稱吳科。
戰車用的盾較小,稱為矛盾。盾的後面有把手,便於手持作戰。大型的防盾稱做。彭排",高約八尺,牌長可蔽身,內施槍木倚立於地,供城守、水戰,布營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戰具。盾大部分用木頭、藤、竹製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銅鐵盾因份量重,除儀仗用外,很少在戰場上使用。盾的表面塗漆,並繪有龍虎、神怪、鳥獸花紋。殷商時期,盾牌上裝有青銅飾器,多製成猙獰的獸面或人面,藉以恐嚇敵人。東周流行長方形木後,表面塗漆,紋飾精美。春秋時代盾成為主要衛體護具。宋代騎兵用小圓形旁牌,步兵用長方形尖頂旁牌。"明代軍中多使用輕型盾牌,如手牌、搓(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長五尺,多用白楊木、松木製造,闊約二尺左右。還有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牌,徑約二尺,周緣略卜高,箭射中後,防止箭滑脫傷人。火器出現後,盾逐漸被淘汰。

『玖』 中國歷史上的盾牌都有什麼樣子的

中國最初稱盾為干,後來改稱盾,後來又改稱牌、排。外形大致不出長方形、圓形兩種。較有特色的有:滕盾,用老粗藤編成,中心突出,類似斗笠,防箭比較有效——宋到明的中國步兵跟羅馬步兵一樣,臨敵時先猛然投出投槍,然後抽出腰刀,在盾牌的保護下近戰;無敵神牌,能藏25人,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盾牌了!還有各種「攻防兼備」的盾牌——多出現在火器發明之後:神行破敵火刀牌,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燃燒性火器,臨敵時可向敵人噴火;虎頭火牌,內藏火葯箭一二十支,臨敵時發射;虎頭木牌,木質,挖有一些小孔,可供火槍或火葯箭射擊。

『拾』 戰國時期盾有哪幾種

《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八》胡三省注已經指出,彭排就是宋代的旁排。宋代,盾分兩種,一種長可蔽身,立在地上,叫步兵旁牌;一種施於臂上,叫騎兵旁牌(《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三:廿三頁)。旁牌和旁排一回事。今人把盾叫盾牌,是合並盾、牌為一詞。盾牌,現已退出歷史舞台,但防暴警察還用它,用防彈玻璃製成,躲在後面,可以看見前面。盾。小者只能護臂,大者可以蔽身。長可蔽身的大盾,古人叫櫓。這種櫓和樓車、巢車類的櫓(詳下講)不同,古人叫蔽櫓(《六韜·龍韜·農器》)。攻城,冒矢石而上,小盾好。列陣對打,大盾好。盾,楚墓發現較多,如包山2號墓所出,分兩種,一種是木盾,高92厘米左右,似宋代的步兵旁牌,但還不夠大;一種是革盾,高度只有前者的一半。長可蔽身的大盾,沒發現,但亞述宮殿的壁畫上有。盾,漢代也叫彭排(《釋名·釋兵》),漢鏡常把「四方」寫成「四彭」或「四旁」,

熱點內容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