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歷史
饅頭是我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無餡的白饅頭,一種是有餡的花色饅頭,又稱作包子。白饅頭除了大小之分外,區別不大;而包子的花樣則非常多,有肉包、菜包、豆沙包、湯包等等,是以餡來區分的。饅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發酵麵粉為主料入籠蒸制而成。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松軟可口,還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軍事家,是智慧的象徵。他一生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僅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對國赤膽忠心,愛民如子。他創制饅頭就是一則愛民的典型事例。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的諸葛亮的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㈡ 飲食的歷史
我國的烹調技術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殷,周時代就有了高度的發展。在調味方面,已能夠釀造醬油,醋,酒,且能製作多種多樣的醬,烹調方法也相應地多樣化了。
在秦以後到近代的2000年間,我國的烹飪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經過長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烹飪技術融匯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使中國菜點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文化風格的特點,如選料講究,刀工精細,配料巧妙,精於運用火候,調味豐富多采,烹調方法多樣,菜點品種豐富,講究器皿等。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取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里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徵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徵。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嬰兒,她的發育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超前特徵。反觀西方文明,則大相徑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時代的希臘文明,以其獨有的浪溫氣息寫入文明史,馬克思曾經認為希臘文明是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中國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乾旱,逐漸變得不得於農業的生產,由於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於農業生產,現實的苦難產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國文明以其強烈的道德和禁慾特徵貫穿始終。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是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但這只是理想而已。戰國之際,列國紛爭,以實力相較,最終秦國因鼓勵軍功,獎勵耕戰而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天下紛爭,百姓如何生活,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只有一統,才不至於「天下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曹操語)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楚國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現實主義的思潮所籠罩和淹沒,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書同文,以後的歷史就是天子一統的歷史。中國的封建社會為了維護這一統的局面,允許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同時賦予他許多封建禮儀進行約束;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舉制;中國歷史上呼喚清官,一旦出現便歌之頌之,並為之產生崇拜。所以中國盡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徵與宗教的特徵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這一現象也視為宗教的話,那麼中國式的宗教則是在現實意義上的極端的理想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極度理想主義也因之產生,它也有神,只不過其所造之神是以現實中的人為化身的,而現實中的人是不可能充當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國歷史上造神運動層出不窮,直至今天。或者說中國人的宗教是一種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麼財神、葯神、灶神、媽祖等,都被視為神而被崇拜。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徵:其一是絕對地追求適用,而杜絕一切的不實用的東西。從中國的科技史的歷程中可以看到,歷史上,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而有關的非實用的一些東西則無法發展。先秦時期墨家的有關光學和幾何學的知識,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沒有能夠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沒有產生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當然煉丹術在皇帝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很發達,其中確實包含有化學方面的知識。中國的手工業十分發達,而近代機器大工業生產,如蒸汽機沒有在中國被發明。十五世紀以前,世界上絕大部分發明是在中國人手中產生的,但是近代以後需要通過一系列實驗手段才能產生的近代科學未能在中國產生:中國文化表現出特有的仁愛特徵。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因為仁慈,中國人實施多子繼承製度,這樣財產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遠距離的遷徙,中國人安土重遷與之關系重大。這一繼承製度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從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產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會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會人口壓力始終存在,只要社會的生產力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就會有多少人口出現。
中國飲食文化的諸多特徵,體現在飲食文化之上,直接影響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它使人們能夠吃下去。當然菜的功能和鹽的功能有共同點,但是不等同於鹽。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於中國文化追求衫,中國手工業的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衫特徵。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徵。其一,中國烹飪技術發達,許多西方人看來不可食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勞作,變得使人一見而食慾頓開;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舉凡能夠食者皆食,毫無禁忌;其三,中國救荒的著述特別多,以備飢荒之年以野菜充飢之用;其四,中國人將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由於中國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夠隨心所欲,有詩為證:
紅日巡天過午遲,腹中虛實自家知。
人生一飽非難事,僅在風調雨順時。
因此長期以來吃穿不愁難以辦到,所以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特殊的位置,證據不勝枚舉。
此外,我們可以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徵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聽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人的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內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的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國的俗語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曖思淫慾」。他們更多地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出一種「情愛文化」,而中國文化則體現出一種「吃的文化」。
但是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中國飲食的諸多特徵,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宮廷飲食,市肆飲食則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表現出這些特徵。平民的節日飲食,如春節,也許能夠部分地表現出這些特徵來,但是春節對於一年的365天來說畢竟是短暫的一瞬間,如曇花一現。
文化無優劣,飲食文化也無優劣,其區別只不過是不同的環境條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飲食方式的不同罷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這一區別則是非常重要的。本書的目的基於這一點而作一點嘗試,是否能夠得到大多數讀者的認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數情況下下本人屬於那種「遠庖廚」者,並不懂得烹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在此意義上,把我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於筆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㈢ 歷史美食的資料
北京的傳統美食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
景東傳統美食
據史書記載景東已有500多年的燒烤歷史了,已發展為一道地方名菜。有烤牛肉、羊肉、豬肉、雞肉、魚肉、洋菜、韭菜、茄子等,其中最有名氣的是火烤豬和火烤烏骨雞。
火烤豬的做法為:選用40公斤左右的細骨豬(也稱核桃豬),宰殺洗凈後,在豬周身擦上食鹽、酒、花椒、大蒜等調料,用特殊的鐵叉穿住豬身,在栗炭火上翻烤,待豬皮烤得微黃時,邊翻烤邊擦上鹵水、麻油,繼續再烘烤。約4個小時左右,待整個豬身烤得金黃,達到皮脆肉酥時,火烤豬即成。之後把火烤豬切成坨,再用醬、醋、胡椒、芫荽、蔥配成調料蘸著吃,味道清香,肉皮酥脆,別有一番風味。
(3)食物的歷史擴展閱讀
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
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水晶餅是陝西渭南的名點,特色是金面銀幫,起皮掉酥,涼舌滲齒,甜潤適口。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面、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緻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裡面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在點心上面,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傳統美食
㈣ 中國歷史食物來歷神話故事
神農氏所處的時代,
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發展的轉變
關頭。
那時,
人口已生育繁多,
維持生計的是打獵和採集植物的果實。
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
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
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
?
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
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
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
土壤里,
後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
好吃。於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
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㈤ 食物的起源
食物是指能夠滿足機體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並能延續正常壽命的物質。對人體而言,能夠滿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動需求並利於壽命延長的物質稱之為食物。 食物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水構成,能夠藉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界的生物,例如真菌,亦或發酵產品像是酒精。人類藉由採集、耕種、畜牧、狩獵、漁獵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獲得食物。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在此之前,人們食物來源靠的是狩獵和採集,其生活要以野生植物和動物提供的多少為轉移。隨著世界各地先祖們在採集經濟的基礎上和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培育作物。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西亞、東亞、中南美洲。西亞的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大麥,小麥,小扁豆的原產地;古印度約於公元前4500年開始栽培水稻;公元前7000年,泰國北部已種植豆類,葫蘆,黃瓜作物,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原產地。
古埃及人食用的蔬菜主要是:大豆、小扁豆、大蒜、蘿卜、捲心菜、黃瓜和萵苣。他們食用的水果有:棗子、無花果、葡萄、石榴和各種瓜類等……農業的產生和家畜的馴養滿足了人們對食物的需要,而作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養殖,意味著人類開始用自己生產的食品來代替自然提供的野生食物,從而結束了狩獵和採集生活,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如果說農業時代相對原始階段是文明的起源,那麼野生食物轉變為馴養食物,則是飲食文明開始標志。 文明是人類應對自然挑戰的結果,農業和畜牧業的興起,是人類最終擺脫野蠻狀態走向文明的轉折點。作物栽培和動物養殖最初是為了有一定的食物來源和安穩地生活,人類通過自己的生產活動,不斷優化作物和動物
品種,以供給和滿足人體日常所需的活動能量。包括了蔬菜、水果、肉類。蔬菜泛指一株植物的不同部分,可以做菜、烹飪成為食品的、除了糧食以外的其他植物(多屬於草本植物);種類可分葉菜類、瓜、豆類、根莖類。水果統指一棵植物中帶有種籽的植物器官或對部分供食用的含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的統稱。種類有鮮果、堅果和乾果等;為家庭或待客常用。肉類,肉類泛指畜類(豬、牛、羊等)、禽肉(雞、鴨、鵝等)和水產品魚類等;是動物的皮下組織及肌肉,包括用作食品的任何動物的可食部分;含高蛋白質和脂肪,以及大量卡路里。
㈥ 中國食物歷史
中國飲食特點中國是文明之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吾存於世,吃喝二十餘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現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望大家見教: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㈦ 關於食物的歷史故事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 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㈧ 中國傳統美食歷史
凍米糖是我們青陽當地的著名傳統美食。
說它好吃,是因為它有甜、香、糯、脆的特點。餐前餓的時候,抓一把凍米糖放在手裡,那誘人的香味飄散開來,絕對讓你抵擋不住,掰一片放在嘴裡,那種綿、糯、爽、脆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甜絲絲的直達心底。
每到臘月,人們就開始為做凍米糖作準備了。做凍米糖可不簡單,要經過好幾道復雜的工序。首先要用上好的糯米,先在冷水裡浸上一兩天,再用蒸籠蒸熟,然後攤開在簸箕里開始凍,直到凍得用手一搓就散成一粒一粒的時候,再拿到太陽下曬,曬干後放入炒砂一塊炒,使之膨化待用。
㈨ 中國近代史的變遷(食物)
、中國食物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尋求食物的足跡,就成為人類歷史的進程。A.H.恩斯明格說過,食物不但影響了人口增長、城市建設、資源開發、居民遷移,而且還極大地影響著政治、經濟、軍事。食物發展早已存在,從人類最早的狩獵起步,到打制石器、加工食物,從用火熟食到釀造酒液,從鋤禾耕種到設施農業,都表明了食物的發展。按照食物生產的方式和能力,可將我國食物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原始食物發展時期、傳統食物發展時期、現代食物發展時期。[1]
(一)原始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1萬年之前一新石器時代。原始食物發展階段中,食物生產由原始農業方式進行,食物獲得能力極低,獲得數量也極不穩定,人類從事勞動的活動主要為採集野果和狩獵,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步學會了種植作物和馴養動物。種植的「五穀」有稻、黍、稷、麥、豆,馴養的「六畜」有豬、雞、馬、牛、羊、犬等。原始食物發展階段,是人類應用遠古生物進化給人類帶來資源享用的最先階段,是人類食物發展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階段,由於人類勞動工具的限制,獲取動物性食物的能力要大大低於獲取植物性食物的能力。人類主要依靠獵取野生動植物為生,食物的種類極少,結構也十分單一。這一時期時間長、食物變化模式少,這是人們形成並一直至今仍在保持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傳統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從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l世紀)一19世紀。這一時期經過了三四千年時間,獲取食物的能力比原始時期有很大提高,生產工具已由石器過渡到金屬時代。為了種植水稻、灌溉農田,開始興修水利,農耕技術有進步,壟作、中耕選種、治蟲等農業生產技術相繼發明,獲取食物是社會主導任務,但此時食物生產工具簡單,產品單一,食物生產能力低下,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獲取食物的數量不穩定,仍以獲取天然食物為主,基本沒有食品加工產品。在這一階段的中期,即春秋至兩宋時期,長江以南地區的食物生產逐漸發展起來,國家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南方的水田耕作技術漸趨成熟。與此相適應的食物生產結構發生變化,水稻生產大力發展,成為糧食作物中總產第一的作物,小麥超過粟而位居第二位。在這一階段的中後期,大約在公元13世紀之後,由於擴大食物生產資源的需要,食物生產區域逐步向邊遠地區發展,食物生產的區間和空間增大,向西南、西北、東北等周邊地區移民開發,向內陸地區的丘陵、山地、草地擴展。並引進了玉米、番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使食物種類豐富。特別是這一時期的經濟逐步發展,物品交換逐步活躍,食物流通加強,食物生產區域也逐步形成。
(三)現代食物發展時期
時期:從20世紀開始——現在。現代食物發展是以現代工業化和現代社會經濟為基礎和動力的,是以現代食物生產體系、現代食品工業體系和現代食物營養體系為主要構架特徵的食物發展階段。上一階段的18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了食物生產技術變革,為現代食物階段發展打下了基礎。1850年,開始應用蒸汽機,1920年以後,以汽油內燃機替代了蒸汽機,食物生產走向現代時期,1908年我國出現了最早的機械製糖廠(黑龍江阿城糖廠)。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食物種類逐步向著廣譜性發展。現代的食物既包括植物性的各種糧食、蔬菜和果品,也包括動物性的肉類、奶類、蛋類和各種水產品等等。人們通過食用上述多種多樣食物,從中吸取必要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以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一是食物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總產與單產成倍增長,畜牧生產率提高,主要食物生產數量增長遠快於人口增長速度;二是食品工業體系逐步建立,逐步形成了由食品製造、食品加工、釀造、飲料等組成的食品工業生產分類體系;三是使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即運用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工具和能源,大大提高了食物生產效率;四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充分運用了現代社會經濟帶來的先進科學技術,並將科學技術滲透到食物生產的各個領域,顯著提高了食物生產中的勞動生產率;五是現代食物生產與社會需求及營養結構緊密結合,關系越來越顯現,由食物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影響營養的目標鏈式逐漸向營養引導消費,消費帶動生產的現代食物目標鏈式方向發展。
㈩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1、油條
油條也稱油炸燴、油炸鬼。它是南宋時杭州百姓製作的早點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飛被賣國賊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設計殺害於風波亭。京城臨安(今杭州市)百姓知道了這件事後,個個義憤填膺,對秦檜、王氏深惡痛絕。
當時風波亭附近有一家專賣油炸食品的飲食店,店老闆正在油鍋旁炸食品,得知岳飛被秦檜夫婦害死的消息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從盆中抓起一塊面團,捏成一男一女兩個小人,並將它們背靠背粘在一起,丟進油鍋,口裡還連連喊道:「吃油炸秦檜啦!」
他這么一喊,周圍的百姓個個心裡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擁而上,一邊動手幫著做,一邊幫著喊,還一邊吃。其他的飲食店見狀,也爭相效仿。當時,整個臨安城都做起「油炸檜」,並很快傳遍全國。「油炸檜」流傳到今天,許多地區已改稱「油條」,但仍然有地方叫「油炸燴」或「油炸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