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虹口的歷史

虹口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06:55:00

1. 上海市虹口區最特別的歷史建築是什麼,有怎樣的特色

虹口區位於上海市北部偏東,是上海市區歷史最悠久、人文底蘊最深厚的區域之一,如果你來過虹口區旅遊的話,會在這里隨處看見各種風格獨特的歷史建築。


那麼,你知道在上海市虹口區的嘉興路上,有這么一個專屬於國內當紅少女偶像團體SNH48的“星夢劇院”嗎?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你想不想到這里來走走看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

2. 虹口的歷史文化

虹口旅遊保護區地處都江堰市西北邊隅,從四川盆地邊緣突兀而起,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峰光光山達4582米。屬國家AAAA級景區,2012年6月被國家體育總局批准成為「中國漂流小鎮」。旅遊區每年有8個月以上的積雪,所以虹口的白沙河水主要是雪水和地下水組成,水質清澈透明,無任何污染,為低礦化度水,無色、無味,中游的PH值為7.0,達到國家地面水標准中一類水的要求。區內有3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1萬余種野生動物,眾多珍稀的野生動植物,奇花異草以及陽光下純純凈的空氣,綿延不盡的蒼山綠水,將保護區塗染成了一幅幅純自然狀態下的天然圖畫。廣闊的亞熱帶與寒帶交錯而成的奇特氣候,固而孕育出珙桐、紅豆杉等珍稀植物2500餘種;大熊貓、大鯢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25種;另有哺乳動物100多種,鳥類250餘種。
被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中心授予「西部第一漂」稱號的虹口漂流,全程可漂河段24.2公里,由急而陡,多處落差1米,河段分設有勇敢者、挑戰者漂流。天然漂流河道險、奇、俊,集觀景避暑、運動休閑為一體,並被指定為國家激流皮劃艇訓練基地,為四川省登山協會會員,被指定為省登山協會培訓基地。
都江堰虹口旅遊區擁有清新的空氣、清澈見底的溪水、繁茂的植被、寧靜的小村,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型範例,天人谷一的美妙樂章。高山、深水、淺溪、幽谷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且空氣清新,絕對是極佳的「天然氧吧」,既可登山運動、徒步穿越、漂流戲水,更可在此納涼消暑、休閑娛樂,體會遠離喧囂都市的清涼之意,成為都市人夢想棲息的絕佳港灣。

3. 上海的歷史

上海地區,春秋屬吳。戰國先後屬吳越、楚
秦漢以後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縣立,也轄於松江府。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至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到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有上海務之設。元代上海立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到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
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4. 虹口鄉的歷史沿革

虹口鄉因古虹口場得名。鄉境清代屬蒲陽鄉。1937年置虹口聯保,1940年復並入蒲陽鄉,1942年從蒲陽析出置為下坪鄉,1945年更為虹口鄉,1953年虹口鄉分置為虹口、深溪兩鄉。1958年9月,兩鄉分別建立為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兩公社合並建立為虹口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為虹口鄉。

5. 有誰知道關於虹口道場的歷史

嗯,你要是說電影里陳真去的那個,很遺憾,那是瞎編的。

歷史上沒有陳真這個人。劉振聲,趙漢傑是霍元甲的大徒弟。

霍元甲貌似去過日本柔道館,打敗過日本武士。不過這沒有詳細的歷史記錄了。

6. 關於上海的歷史

上海概況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第一大的城市。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200號,郵政編碼:200000,長途區號:021。上海位於北緯31°14』,東經121°29』。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全市面積6340.5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千米,東西寬約100千米。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千米,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千米。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2004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52.39萬人。上海散居著39個少數民族及少數未識別的民族,約有5.3萬人,佔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滿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戶籍登記人口1360.26萬人,比上年增加7.87萬人,增長0.6%。截至2006年底,上海戶籍總人口1368.08萬人。
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上海到2010年常住人口預計達到1900萬,這意味著上海常住人口容量還有120萬左右的增長空間,平均每年約24萬左右。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全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778.3小時,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決定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在上海的氣候下,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潔白如玉,晶瑩皎潔,開放時朵朵向上,溢滿清香。選擇白玉蘭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

■市標
上海市市標1990年經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市標是以市花白玉蘭、沙船和螺旋槳三者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三角圖形似輪船的螺旋槳,象徵著上海是一座不斷前進的城市;圖案中心揚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徵著上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迎著早春盛開的白玉蘭,展示了城市的勃勃生機。

區劃沿革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公元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撫民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

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

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

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總人口16407734人;其中市轄區14348535人,市轄縣2059199人。各區縣人口: 黃浦區 188743人、南市區 385790人、盧灣區 328918人、徐匯區 1064645人、長寧區 702239人、靜安區 305329人、普陀區 1051672人、閘北區 798620人、虹口區 860726人、楊浦區 1243757人、閔行區 1217309人、寶山區 1227978人、嘉定區 753070人、浦東新區 2402343人人、金山區 580377人、松江區 641156人、青浦區 595863人、南匯縣 785102人、奉賢縣 624285人、崇明縣 649812人。

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

2003年底,上海市轄有黃浦、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新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18個區和崇明縣。

上海文化

■方言
上海話(Shanghainese)是上海地區獨有的方言,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南方方言的一種。也有人稱上海話為滬語。語音受早期移民中占優勢的蘇州和寧波兩地影響巨大。和寧波話,蘇州話發音接近。據最新考證,認為上海話是松江方言的發展結果,寧波話蘇州話的合成可看成是影響了這種方言的部分因素,如語調等。松江方言是上海話的主脈。

上海郊區方言與普遍意義上的「上海話」在發音和語法上有少許區別,按地區可分為「松江話」、「崇明話」、「浦東話」等方
人文歷史
豫園、明代庭園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18年至1925年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曾經在繁華的淮海路以南,思南路東側的香山路上的一幢歐洲鄉村式樣的小洋房居住過。現被改為孫中山故居。上海行知公園設有陶行知紀念館。虹口公園附近有魯迅紀念館。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起過較大影響和作用的,二三十年代有影壇五虎將之稱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明星)、天一影片公司(簡稱天一)、聯華影業公司(簡稱聯華)、藝華影業公司(簡稱藝華)、新華影業公司(簡稱新華)等5家;戰後時期主要是昆侖影業公司(簡稱昆侖)和文華影業公司(簡稱文華)兩家。30年代的電通影片公司和40年代的昆侖影業公司,實質上是在中國共產黨以民辦面目出現的電影公司。

上海因此出現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趙丹等。毛澤東的第三任妻子江青也曾經在上海做過演員,名為藍蘋。
經典《上海灘》電視劇,如今被翻拍過好幾回,代碼46 (2003), 導演:邁克爾·溫特波頓 主演:蒂姆·羅賓斯
上海夢(1938年)導演喬治·威廉·派伯斯特, 實際電影取景於法國和西貢
半生緣(1998年)導演許鞍華
太陽帝國(1987)導演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長恨歌(2005年)導演:關錦鵬
霍元甲(2006年)導演:於仁泰, 主演李連傑
精武英雄(1994年)主演李連傑, 精武門改編
海上花(1998年)導演: 侯孝賢
格斯拉:最終戰役(2004年), 劇中Anguirus襲擊了上海並摧毀東方明珠電視塔
功夫(2004年)導演周星馳
色.戒(2007年)導演: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
碟中諜3(2006年)演員:湯姆·克魯斯
面紗(2006年)主演:愛德華.諾頓、娜奧米·沃茨
如果.愛(2005年)導演:陳可辛
紫蝴蝶(2003年)導演 婁燁, 演員 章子怡
新上海假期(1996年)主演:範文芳
上海快車(1932年)主演:瑪蓮·德烈奇
上海風光(1941年)導演:約瑟夫·馮·史登堡
新上海灘(1996年)演員 張國榮,劉德華,寧靜
搖啊,搖啊,搖到外婆橋(1995年)導演 張藝謀,鞏俐主演
蘇州河,2000年,導演 婁燁,
風月(1996年),導演 陳凱歌
致命紫羅蘭(2006年),主演:米拉·尤沃維奇
伯爵夫人(2005年), 拉爾夫·費因斯
孽債——演員全部用上

經濟概述
1949年以前,在上海有很多外國銀行和公司。上海是當時遠東的經濟貿易中心。上海不僅匯集著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四大政府銀行為首的原國家資本與官僚資本金融機構以及外國在華金融機構。在外灘附近聚集了各國頗具實力的銀行:英國匯豐銀行、德國德華銀行、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俄國華俄道勝銀行、法國東方匯理、美國花旗銀行、比利時華比銀行等組成了「東方華爾街」。還擁有數量眾多的私人資本經營的銀行、錢庄和信託公司(以下簡稱私營行庄公司)。經歷了1927至1937年「黃金時期」的發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私營行庄公司已達105家;而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時,上海私營金融業的整體資金實力實際上已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營銀行、80家錢庄和5家信託公司。然而到1952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銳減至60餘家。1956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並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

在1949年以後,有些上海的資本家都已經逃離到香港,台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營。

浦東陸家嘴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2004年人均GDP6661美元,連續十年年均經濟成長超過8%。第三產業在上海的經濟佔了一定比重,其中最主要的產業包括了金融業、房地產業、保險業以及運輸業等。位於浦東新區的陸家嘴是上海的新興金融中心,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2005年8月在上海揭牌,主要職能是管理公開市場操作。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部分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區總部、分公司和辦事處。

上海工業發達,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全國領先。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飛速發展,一度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90年來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主要以輕紡、重工業、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為主,其他還有汽車、航空、航天等工業。張江高科匯集了大量的高端製造業。農業占總體經濟的比例較小,大約在1.7%左右。

上海港是西太平洋地區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中國內地最大的港口。 2004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億7900萬噸,超過荷蘭鹿特丹成為世界第二大貨運港。 2005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萬TEU(標准箱),保持繼新加坡、香港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集裝箱港口地位,上海港2006年吞吐量為2171萬TEU,同比增長20.1%,繼續保持第三名。港口吞吐量約佔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一,目前正在建設的大型深水海港洋山保稅港設計年集裝箱吞吐量為2200萬箱(2005年12月10日一期工程開港,2020年全部建成)。計劃在2010年超過新加坡,成為世界第二大港。

上海交通
■市內交通

上海的交通工具曾經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小到自行車、黃包車,大到馬車、小汽車。

1873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計劃。1874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故當時上海人又稱之為東洋車。凡在上海租界上通行的黃包車須向工部局捐照會。抗戰前夕,黃包車已達1,000多輛。後三輪車興起,至40年代後期逐漸被淘汰。1908年3月5日,英籍猶太地產商哈同經營的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從南京路口至延安東路外灘的通車,相繼發展了12條有軌電車線路。到1963年8月15日凌晨零時17分,最後一輛有軌電車末班車從靜安寺開出,當當有聲的有軌電車從此退出了上海。3時52分,第一輛20路無軌電車離開靜安寺起點站向外灘方向駛去。機動三輪車因為便宜,在1970年代依然可以在上海街頭看到。以後逐漸被淘汰。自行車曾經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後,私人逐漸開始購置私人小轎車。

上海的市區交通較為發達,公共交通設施有:公交汽車巴士(包括大巴士和小巴士),公交電車巴士(目前只有無軌電車),黃浦江上輪渡,軌道交通(位於地下時上海人稱之為地鐵,位於高架段時稱之為輕軌),基本上每一個住宅區周圍會有至少一個以上的公交線路停靠。以上這些公共交通設施皆可使用上海公共交通卡,從而方便付費。

論公交線路數量和復雜性,上海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公共交通網路和全世界最高的日公共交通客運量。上海全市公交有1100多條公交線路,密如蛛網,並且正以每年新辟、延伸、調整50多條公交線路的記錄持續擴充。按運營時間分,有日間公交車、「2」字頭的早晚高峰車和「3」字頭的夜宵車;按地域范圍分,有浦西的、浦東的、過江的(含大橋、隧道線)和郊區線;按票務方式分,有單一票價1元(全程13公里以下的線路)或1.5元(全程超13公里的線路)的無人售票車,還有單一票價2元的空調車和多級票價的專線車(有「3」字頭的夜宵線、「5」字頭的大巴專線、「6」字頭的浦東專線車、「8」字頭的中巴專線和「9」字頭的雙層車或空調大巴,還有10條空調旅遊專線以及觀光巴士)。

目前,大部分上海市民選擇公交巴士出行,但隨著軌道交通的逐步完善,市民的選擇方式將會趨向於軌道交通出行。上海軌道交通線路目前建成五條線路:一號線(R1)、二號線(R2)、三號線(M3)、四號線(M4)、五號線(莘閔線),另外還有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的上海磁懸浮示範運營線,總計近150公里里程;在建線路有6、7、8號線和9號線一期工程(其中7、8號線將直接進入世博園區,6號線到達世博園區附近的大型居住區)。

市內交通包括:
上海軌道交通(已建成1、2、3、4、5號線)
磁懸浮(由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至浦東國際機場)2002年12月31日首次運行,30公里長。
公交車(巴士)
計程車
輪渡
鐵路
上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造營運鐵路的城市,這第一條營運鐵路是吳淞鐵路,橫跨今天的寶山區、楊浦區、虹口區和閘北區,全長14.5公里,連接吳淞碼頭和江灣鎮,於1874年12月開工,1876年12月全線建成。後因清政府的干涉,於1877年10月20日下令拆除。但20年之後的1897年2月27日,在原吳淞鐵路的地方重新開始修築鐵路,改稱淞滬鐵路,建成初期全長6.8公里。淞滬鐵路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一條鐵路,至今仍在使用,也是中國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條鐵路。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淞滬鐵路為日軍使用,為日本建造當時遠東最大機場——江灣機場提供運輸,日本投降後,由國民政府接管,並投入客貨運,1960年初,上海公交線路體系發展使淞滬鐵路逐漸退出客運,只進行貨運。今日的淞滬鐵路早已進行多次擴建,總里程達到23.04公里,已成為上海鐵路網北環貨運的主要通道。

在淞滬鐵路的建設過程中,同時還闢建滬寧鐵路,當時滬寧鐵路的上海站多次易址,但在最後選在了今天目中路、虯江路之間,寶山路西側地區,上海人俗稱老北站。滬寧鐵路於1908年4月1日建成通車,當時的上海站也於1909年7月竣工正式啟用。1916年,滬、杭、甬鐵路與滬寧鐵路接軌通車,與上海站合站,從而易名為鐵路滬寧、滬杭甬兩路總站,由於當時南市建有鐵路客站(位於今黃浦區,近南浦大橋的南車站路、車站前路地區),改稱鐵路上海北站。後日軍佔領後成為上海站(上海駅),民國政府接管後改稱鐵路上海站,但由於上海站客流量大、車站小,上海站一直擁擠不堪。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鐵路上海東站原址新建鐵路上海站,1984年9月20日正式開工,1987年12月28日竣工啟用。新上海站便成為了今日的上海火車站,在建成初期時為全國規模最大現代化車站。

與當時上海北火車站相對應的還有上海南火車站,為當時滬杭鐵路起點。1907年開工,1909年正式通車。在滬寧滬杭兩條鐵路未聯絡接通前,上海南火車站為上海赴杭州的唯一鐵路線,同時用作客貨運。作為當時上海重要交通樞紐,上海南火車站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貨運量最大的火車站。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後,上海南火車站遭到日軍猛烈轟炸,最終不復存在。如今在上海南火車站舊址,人們只能通過周圍的路名來感受當時火車站旁的繁華景象。

如今上海市最主要的兩個火車站:上海火車站(舊稱北站、俗稱新客站)和上海火車南站,由上海軌道交通一號線和三號線相銜接,前者為1987年啟用的新上海火車北站,而後者於2006年7月1日正式重新啟用。新上海火車南站於2003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發改委批准正式開工,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化火車站,佔地面積約23公頃,它的原址是上海新龍華火車站。規劃中的滬杭磁懸浮鐵路也將經過上海南站並設站。新上海南站已與2006年建成,6月25日試運行,7月1日起正式運行。南站的建設將給上海西南地區的交通帶來更多的便利。南站主站屋頂採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圓盤型結構,並大量開發了地下空間,從2007年起將有大量的商店入駐南站的底下商鋪,並成為上海西南地區除徐家匯之外的第二個大型商業中心。

鐵路車站
使用中車站
特等站:上海火車站-北郊站-南翔站
一等站:上海火車西站-上海火車南站-何家灣站
二等站:楊浦站-桃浦站-閔行站
三等站:安亭站-張廟站-新橋站-松江站-金山衛東站-金山衛西站
四等站:江橋鎮站-黃渡站-封浜站-楊行站-莘庄站-春申站-石湖盪站-新浜站-楓涇站-七寶站-閔行西站-葉榭站-山陽站-江灣站-殷行站
五等站:匡巷站-光新路站-梅隴站-協興站-星華站-久星站-大方站
已廢棄車站
長寧站-徐家匯站-上海北火車站(老北站)-上海南火車站(老南站)-新龍華站

航空
1911年,法國飛行家環龍駕蘇姆式雙翼飛機來上海作飛行表演,但是不幸機裂殞命。這是上海人民第一次目睹到飛機的風采。1912年,留學英國學習飛行的厲汝燕學成回國,駕駛愛特立克式單翼機在上海上空作試飛表演,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上海領空駕駛飛機。

上海第一個民用機場,是虹橋機場,位於上海市西郊,1921年3月10日開始破土動工,主要工程於是年6月底基本完成。虹橋機場工程竣工之後,卻因為航空署「扼於經費不足」,竟閑置土地,連京滬航線也未能按期通航。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隨著滬蓉航空線管理處的籌建,以及其上海至南京航線的開航,虹橋機場才正式被使用。1934年,虹橋機場進行了一次擴建,征地890畝。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其起因便是虹橋機場事件,日本軍隊佔領之後,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和擴建使虹橋機場的佔地面積達2513餘畝,但大部分為強占土地。

上海第二個民用機場,是位於龍華地區的龍華機場,龍華機場的建造日期比虹橋機場要早,但是在建成伊始,一直用作軍用。龍華機場也是上海市第一個由陸軍管轄的軍用機場。1929年,國民政府航空署決定將龍華機場改為民用機場,由於當時虹橋機場閑置土地,所以到1936年淞滬抗戰前龍華機場經不斷修建,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好的一個民用機場。日軍佔領後,也對龍華機場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建,主要為滿足日軍的戰斗機停機需要。

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虹橋和龍華兩大民用機場正式劃歸國民黨空軍管轄。不久,龍華機場和虹橋機場相繼重新劃歸民用,但由於虹橋機場因為政府內部諸多原因未能得到很好建設,而相反,龍華機場則經擴建,已成為中國民用航空運輸的樞紐機場,而且在當時遠東地區也是屈指可數的一個國際機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虹橋機場成為空軍機場,龍華機場則繼續作為民用機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日益繁榮,相應地,民用航空事業得到非常迅速的發展,到1960年代中期,龍華機場由於緊靠市區,受凈空條件等限制,已無法適應大型飛機起降,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虹橋機場擴建為國際機場,准備將民航用途轉至虹橋機場,但在起初為軍民合用機場。1966年8月,原在龍華機場起降的國內航班飛機轉到虹橋國際機場起降,同時規定龍華機場為「訓練基地和航班飛機的備降場」。1972年,駐虹橋機場空軍撤離。之後虹橋機場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和修建擴建,1988年6月25日正式對外宣布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並且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未啟用前成為中國前三大航空民用機場。而龍華機場最終在1991年降為供小型固定翼和直升機使用的通用航空的機場(2B通用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位於上海市浦東的江鎮、施灣、祝橋濱海地帶,面積為40平方公里,距市中心約30公里。浦東機場一期工程於1997年10月全面開工,1999年9月建成通航,成為上海市出現的第三個民用機場。但由於龍華機場已經不作民航運輸,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際上是目前上海市第二個民用機場,主要負責國際航班。浦東機場二期航站區已經開工,二期航站樓綜合體工程設計目標年為2015年,與一期航站樓綜合體一起共同滿足6000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航站區最終總體規劃方案滿足8000萬人次年旅客吞吐量。滿足國家民航總局和上海市對對浦東機場建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的戰略要求,滿足上海經濟發展和2010年世博會的需求。

機場

民用機場: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2B通用機場:上海龍華機場
軍用機場:上海大場機場上海崇明機場
已廢棄的機場:上海江灣機場

長途客運
上海長途客運總站
上海長途客運南站

航運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港口城市。從上海港出發的客貨輪,出海可抵世界上400多個港口。由於乘船旅行速度太慢,目前除公平路碼頭尚有四天一班往大連的車客渡航線外,其餘沿海沿江的長途航線均已停航。
原來位於外灘的十六鋪碼頭也僅有發往南通、定海和普陀山等臨近地區的班船,但是在2005年12月2日凌晨1時,上海十六鋪碼頭的兩幢大樓被成功爆破,走過了140多年歷史的上海十六鋪客運碼頭告別了歷史舞台,未來十六鋪碼頭作為水上旅遊中心使用。
去崇明島之前,要分清上船地點,而去長興、橫沙島則都在吳淞碼頭上船。另外,上海還有去韓國仁川、釜山,日本大阪、神戶的國際遊船,在外虹橋碼頭上船。
上海港2005年的貨物總吞吐量達到4.4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貨港。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2005年12月10日正式開港,標志著上海正向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大踏步地前進。

著名人物
胡歌 著名演員、歌手,影視劇作品包括《仙劍奇俠傳》《天外飛仙》《少年楊家將》《別愛我》《聊齋》以及《射鵰英雄傳》,是中國當紅的實力派藝人之一
陳雲 政治家。
張聞天 政治家。
黃道婆 元代棉紡織革新家
徐光啟 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
郭秉文 教育
張愛玲 小說家。
阮玲玉 電影明星,最後自殺,寫下「人言可畏。」
史量才
吳健雄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
錢其琛 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
黃金榮 上海黑幫。
杜月笙 上海黑幫。
哈同 猶太人。
沙遜 猶太人。
吳啟迪 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
孫雯 足球運動員,獲「世紀足球小姐」的殊榮。
姚明 籃球運動員,NBA狀元秀。
劉翔 男子110米欄世界記錄保持者
朱建華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跳高銅牌獲得者。前男子跳高世界冠軍,三次打破世界記錄。
李富榮
汪嘉偉 前男排運動員,現為男排教練。
賀綠汀 作曲家。
巴金 著名小說家。
沙葉新 小說家。
范志毅 著名足球運動員,獲「亞洲足球先生」的殊榮。
徐根寶 著名足球教練,曾為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
朱廣滬 著名足球教練,曾為中國國家足球隊教練

7. 上海地區的虹口,有哪些偉人和歷史事件

看了你的問題,覺得應該有不少的吧,記得近代的有魯迅等,虹口公園也叫魯迅公園的。但願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望採納。

8. 虹口足球場的發展歷程

虹口足球場 ,是在具有16年光榮歷史的虹口體育場原址上建造的以專業足球場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體育活動場所,於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動工,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落成,同年三月十四日正式啟用。是全國第一家專業足球場,也是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原甲A聯賽)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主場。
虹口足球場重建項目經過國際方案競選招投標,由日本RIA設計事務所策劃,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化方案,並負責施工設計。足球場的整體結構龐大,不設伸縮縫或沉降縫,整體設計考慮溫度應力及整體變形;足球場的天然劃坪採用地加溫和強排水循環灌溉等國外先進草皮養擴技術與設備;足球場項部巨大的橢圓形開口,使場內草地的日照時間最大限度地得以保障,同時保持空氣的流動。合理的建築結構和靈活的空間處理,確保了觀眾席能保持一覽無遺的良好視線。虹口足球場東與魯迅公園毗鄰,西與高架輕軌明珠三號線東站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與周圍幽雅的人文環境融於一體。整個足球場占面積為5.6公頃,總建築面積72557平方米,觀眾席位35000個,包廂47個,另有貴賓用房3045平方米,開發經營用房11840平方米。虹口足球場除了可舉行高水準國際國內足球比賽外,還設有室內游泳池、乒乓房、撞球房、足球射門訓練場等全方位的體育娛樂設施,以及相配套的餐廳、美容桑拿、商場等現代化設施。

9.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9)虹口的歷史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參考資料:網路-上海

10. 上海的歷史和演變簡單概括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

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

民國十五年(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

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

解放(1949年5月27日)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

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10)虹口的歷史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歷史沿革

熱點內容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
蹲踞式跳遠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09 03:09:33 瀏覽:84
高中歷史嶽麓 發布:2025-07-09 02:45:51 瀏覽:353
新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01:27:47 瀏覽:276
物理實驗教師 發布:2025-07-09 00:46:01 瀏覽:21
怎麼刪除朋友圈 發布:2025-07-09 00:19:21 瀏覽:154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