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歷史
1. 通遼在古代叫什麼名
通遼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時期是燕國的一部分;
後來先後被秦國,匈奴,鮮卑控制。
金王朝時期,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通遼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
清朝時,通遼屬哲里木盟。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幾年的時候,改名為通遼。
2. 通遼以前是屬於那裡
通遼市的前身為哲里木盟,始建於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1946年4月1日,在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巴彥塔拉成立哲里木省政府,劃歸遼西行政公署領導,省政府主席烏力圖。 1946年6月1日,省政府遷至通遼,並更名為哲里木盟政府。盟政府下轄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科爾沁左翼前旗、開魯縣、通遼縣、庫倫旗、奈曼旗。1948年,轄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通遼縣、扎魯特旗、庫倫旗、奈曼旗。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政府管轄。1953年3月,哲里木盟政府撤銷,所屬各旗縣市直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區行政公署。1954年4月,恢復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哲里木盟人民政府,下轄通遼市、通遼縣、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庫倫旗、扎魯特旗。後改成哲里木盟人民委員會。1958年4月,改成哲里木盟公署,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派出機構。1965年8月24日,呼倫貝爾盟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哲里木盟。1968年1月,成立哲里木盟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哲里木盟及所轄地區劃歸吉林省。1979年,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成立哲里木盟行政公署。1980年7月,科爾沁右翼中旗劃歸興安盟。1981年10月,成立哲里木盟霍林河辦事處,1985年11月9日,國務院批准成立霍林郭勒市。1986~1997年,哲里木盟轄通遼市、霍林郭勒市、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庫倫旗。
3. 如何介紹通遼
地級市
中國東北
面積:3212平方公里
機場:通遼機場
電話區號:0475
火車站:通遼站、通遼西站
4. 通遼有什麼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
位置境域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於北緯42°15′—45°59′,東經119°14′—123°43′之間,東與吉林省接壤,南與遼寧省毗鄰,西與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交界,北與興安盟相連;南北長約418千米,東西寬約370千米,土地面積59835平方千米。[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8731596;">
©2020 Bai - GS(2019)5218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地形地貌
通遼市處於蒙古高原遞降遼河平原的斜坡,地貌總輪廓是南部、
科爾沁區一角(2張)
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為大興安嶺南麓余脈的石質山地、丘陵區,海拔高度400~1300米,佔全市面積的22.8%。最高峰是罕山吞特爾峰,海拔高度1444米。南部為遼西山地的黃土丘陵和淺山區,海拔高度550~730米,佔全市面積的7.0%;中部為西遼河沖積平原,海拔高度120~320米,其邊緣分布著固定、半固定沙沼,佔全市面積的70.7%。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吐爾基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氣候
通遼市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大風多,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涼爽短促、氣溫下降快、霜凍北早南晚,冬季漫長少雪寒冷。年平均氣溫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區為0~6°C。≥10°C的積溫魯北以南為3000~3200°C,魯北以北為2200~3000°C,霍林河地區為1900~2200°C。無霜期魯北以南為140~160天,魯北以北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變化在305~485毫米之間,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濕潤度一般在0.3~0.7之間。全市光能資源豐富,光合有效輻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時數2868~3111小時,作物生長期(4~9月)日照時數為1577~1709小時,熱量資源適宜於農牧林業發展。年平均蒸發量1817.4毫米(蒸發皿為20厘米口徑)。氣候條件為雨熱同期,有利於植物生長及物質轉化和積累。乾旱、洪澇和大風天氣是影響農、牧、林業生產的主要自然災害。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底,通遼市共有藝術事業研究所2個,文化館9個,博物館5個,城市電影院16個,農村、牧區電影隊139個,圖書館9個,圖書館藏書115.17萬冊。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個,藝術團體共演出1254場(次),觀眾達77.4萬人次。全市有縣廣播電視台7個,鄉廣播電視站74個,通電視的村2127個,通廣播的村2127個,調頻台42座。無線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4套。廣播節目覆蓋人口309.79萬人,電視節目覆蓋人口309.63萬人,有線電視入戶率為19.14%。
水文
通遼市水系由西遼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東遼河組成,其中西遼河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0%以上。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條,屬遼河流域的38條,屬松花江流域的3條,屬大凌河流域的5條,屬內陸河1條。從水文地理特徵上看,全市河流劃分為北部山區河流,中部平原區河流和南部淺山丘陵區河流三個部分。通遼市境內有自然湖泊612個,總集水面積292.9平方千米,總蓄水能力3.53億立方米。
5. 內蒙古通遼市古代屬於哪一大州
1、歷史上有傳說中上古禹貢九州之說,由於這所謂的九州並不確指,說法不一,通遼屬於幽州、冀州、營州三種不同的劃分。
2、中國歷史上的最高級別的行政規劃春秋是縣、戰國秦以及西漢初年為郡、西漢武帝設州刺史開始有了州的正式行政化,後來州越劃越多,越畫越小,到唐為道管轄,宋為路,元代劃省。所以中國所謂州作為最高級別的行政區劃,漢魏晉。這里以漢來說明。
中國東北區域,如果以漢朝的13州來看,當時屬於屬於幽州管轄,但不歸具體郡來管轄。幽州實際設郡區域為河北北部、天津北京遼寧、朝鮮北部,同時管理中國東北區域和朝鮮半島附屬民族,甚至日本當時呈貢的倭國。
6. 通遼以前叫什麼
通遼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時期是燕國的一部分;
後來先後被秦國,匈奴,鮮卑控制。
金王朝時期,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通遼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
清朝時,通遼屬哲里木盟。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幾年的時候,改名為通遼。
7. 通遼以前是遼寧的嗎
不是。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8. 誰知道有關通遼歷史的資料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科爾沁草原,東連吉林省,南臨遼寧省,西接赤峰市,北與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毗鄰。現有人口310萬人,總面積5.95萬平方公里。
這片遼闊的土地,在歷史上並不稱為通遼。通遼二字作為地名,產生在1912年末,至今僅有百年。但是這里歷史悠久,遠在近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這里曾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大約在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市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通遼市中南部地區,為防備東胡人的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址,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地區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地區的中南部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期,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地區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後裔鮮卑族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地區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與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擅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通遼地區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通遼地區,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四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地區,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地區的畜牧業已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地區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地區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地區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地區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建州女真人興起在白山黑水之間。其首領努爾哈赤稱帝後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地區各蒙古部落基本上受其控制。當時這一地區主要有蒙古的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四個部落。到了清朝,改往日的部落制為盟、旗制。這四個部落建立了科爾沁六旗、札賚特一旗、杜爾伯特一旗、郭爾羅斯二旗。四部十旗組成一盟,名為哲里木。會盟於現在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至此,這一地區正式名為哲里木盟。
清代哲里木盟地域遼闊,水草豐美,人口眾多,富甲內外蒙古諸部。從清朝初年至中期,地域范圍和政權機構比較穩定。這種狀況到清朝後期逐漸變化,終於在民國初年導致了通遼地名的產生。
清朝統治者最初在蒙古地區執行嚴格的封禁政策,嚴禁漢族流民私自到蒙地墾荒。但到清朝中葉後,許多漢族農民為了謀生,來到東北地區,漸漸進入蒙旗地方開墾。蒙古王公貴族貪圖地租之利私自允許,同時清朝政府也無力杜絕這種現象,於是在往昔的蒙古草原上出現了農作物和家庭園藝。後來清朝統治者只好允許蒙旗王公貴族請旨招墾土地,使蒙地開墾公開化。到清末時,清廷又廢除蒙地封禁政策,允許在蒙旗地區設官局主持蒙地放墾。到清朝末年,哲里木盟先後放墾蒙荒已達到六百多萬垧土地。
為了管理大量墾荒的漢民,清廷在蒙旗地方設置了許多州縣,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初期。在民國元年(1912年),科左中旗的卓里格圖親王色旺端魯布出放自有領地牧場,地域東至巴林他拉,西到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被稱為巴林愛新荒。在出放這段荒地的過程中,選定了第396號鎮基,並將該鎮基定名為通遼。至此,通遼二字作為地名正式產生。此後,在1913年建立了通遼鎮。1918年,經奉天省批准,成立了試辦通遼縣委員會。1920年開始實行縣制,受當時的奉天省管轄。在以後的歲月中,通遼作為縣名沿用下來。
位於現今通遼地區的哲里木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同祖國東北其他地區一樣,也受到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踐踏。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成立後,在東蒙古地區先後設置興安南、西、北、東四個省。哲里木盟建置被撤銷,大部分地區劃歸興安南省管轄。這種區劃一直沿續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
解放戰爭時期初期的通遼地區,國民黨勢力爭奪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在這里建立了政權。廣大人民群眾重新淪入水深火熱之中。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復雜多變的形勢,採取了正確的政策,肩負起了民族解放的重任。黨的優秀兒女來到通遼地區,團結蒙漢各族人民,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在數年的浴血奮戰中,多少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了通遼地區蒙漢各族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他們寶貴的年輕生命。徐永清、呂明仁、施介、孫瑞符、麥新……等革命烈士的光輝,永遠照耀在通遼的大地上。經過多年的奮斗,哲里木盟終於迎來了解放,人民獲得了新生。 建國後,哲里木盟由遼北省劃入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51年7月,通遼縣的城關區劃出設置了通遼市,為哲里木盟政府所在地。1958年10月,通遼縣建制撤銷,所轄區域並入通遼市。到1964年12月通遼縣又重新恢復。到1986年7月,通遼縣建置又一次撤銷,所轄區域並入通遼市管轄。
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哲里木盟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准將哲里木盟和原縣級通遼市撤銷,設立地級通遼市。在原縣級通遼市設立科爾沁區。新設立的通遼市管轄原哲里木盟的科左中旗、科左後旗、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開魯縣和新設立的科爾沁區,並代管霍林郭勒市。1999年7月1日,新設立的科爾沁區正式成立。1999年10月8日,新設立的通遼市(地級)正式成立。
至此,沿用了三百餘年的哲里木盟名稱停止使用。新設立的通遼市是一塊富饒美麗、有待開發的寶地。這里歷史悠久,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人民勤勞,民風淳樸。歷史名人孝庄文皇後、僧格林沁、嗄達梅林都出自於這片神奇的熱土。這里的文明古老,這里的生活嶄新,這里有哈達的深情,這里有友誼的金橋。三百萬通遼市人民正在中共通遼市委、通遼市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心,以嶄新的面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建設美麗的家鄉過程中,掀開了通遼地區歷史的新篇章。
9. 內蒙古的通遼市的位置和歷史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全市轄5旗1市1縣1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里。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通遼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這里是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和清代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里,被譽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歌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紅干椒之鄉」。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0. 通遼在清朝是什麼地方
通遼市現在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的重鎮,但是通遼二字作為地名,其沿用的歷史卻並不久遠,至今才九十餘年。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的出放「巴林愛新荒」。現在依據主持這次放荒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所形成的四件檔案史料,簡單介紹一下通遼地名的產生過程。
民國以前,現在通遼市科爾沁區這片土地,是屬於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的領地,它是一塊廣闊的牧場。由於清朝末年以來,統治階級推行蒙荒放墾政策,這里逐漸出現了漢民開墾種植的農業經濟,也漸漸有了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落。在民國元年(1912),第十五代卓里克圖親王色旺端魯布因為揮霍無度,欠下了巨額的債務,打算將祖傳的領地正式出放招墾,以放荒收入來還債。此事經呈報奉天都督後,又轉報給民國大總統批准同意,確定出放。這就是出放巴林愛新荒。於是,在當年由奉天都督遴派官員,成立了名為巴林愛新荒務局的官方放荒機構,主持這次放荒事務。正是在這次放荒的過程中,產生了通遼這個地名。
出放蒙荒,必須先制定總體規劃。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一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五月的《丈放科爾沁和碩卓里克圖親王所屬巴林他拉至愛新廟牧場荒地章程》中,對通遼地名產生的過程有什麼樣的記載吧。在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這次放荒的地段「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長約五十里,寬三十里,約有荒地六萬七千餘垧」。由於此荒「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所以這塊荒地稱為巴林愛新荒。巴林他拉,又稱為白音太來,此處寫法不一,是蒙語譯為漢語時音譯的不同,它位於今天通遼市科爾沁區街區的南部。愛新廟,又譯為安心廟,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西六方鄉幸福村東,該廟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小細河,現稱為洪河,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與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交界處。遼河即指今天流經通遼市中部的西遼河。它們構成了巴林愛新荒的四界。現在的科爾沁區街區正處於當年放荒之地的東北部。在這一《章程》中的第四項還記載著,「四、鎮基屯基。查向來放荒不先勘留,聽憑各戶按照領地,段內蓋房鑿井,殊嫌散漫。此荒擬先勘鎮基、屯基。此段荒內於適中之地應留鎮基一處,佔地約五方」。在這段記載中明確提出了在這次放荒中,為了避免今後混亂,准備先勘留出一塊面積為五方之地,作為建鎮之地基。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在這預先勘留的鎮基之上,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小鎮通遼。因此,這一記載可以認為是通遼這個地名產生的前源吧。
隨著巴林愛新荒的行繩丈放,出放鎮基土地的准備活動也在加緊進行,在這種准備的過程中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二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十一月的《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黃仕福為請領漢蒙大照並擬送照稿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謹似鎮基漢文、蒙文大照稿》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的記載吧。這件檔案史料中包括了當時為出放鎮基土地而擬定的鎮基執照和存根樣式,其中都有「茲據領戶×××,遵章繳價報領通遼鎮地基一段,坐落×××,編作第×××號,……,計開:領戶×××,遵章報領通遼鎮第×××號地基……」的記載。在現存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檔案中,此件最早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這件檔案記載的撰擬成文日期是「民國元年十一月 日即壬子十月 日」,我們查一下民國元年十一月各日同時處在農歷壬子年十月的日期是1912年11月9日至30日。所以依據上述記載內容和成文時間可以推斷出,至遲在1912年11月底之前,就已經對尚未勘留的鎮基定名為通遼,否則不會在當時撰擬的鎮基執照樣式中應用此名。因此可以說,通遼這一地名至此已經產生,但是由於當時鎮基土地還未最後選定,已經確定之名尚不能在實際上發揮地名的作用。
通遼這個地名是如何與這塊土地結合在一起的呢?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1913)1月25日的《黃仕福為開放鎮基掣簽招領請備案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是怎樣記載這一過程的吧。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去年十二月,會同卓里克圖親王暨在事漢蒙各員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地勢高爽,永無水患,而水陸交通之便利,尤為他處所不及。擬即設立鎮基,定名通遼。卓王及蒙眾僉以為可,當即率領繩弓丈出四至,計東西長七百零六丈,南北寬四百零五丈,面積八方里三十七垧一畝三分五厘。中分井字正街四條,小街二條。每長六十丈,寬十丈為一號,共分三百九十六號。……」在這件檔案史料中,以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詳細而具體地記載了1912年12月時,實地勘丈和命名通遼鎮基土地的參加人員、時間、經過、鎮基位置與面積、鎮基街路劃分情況和鎮基號數量。通過這件檔案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次勘丈鎮基,使通遼這一地名,與這塊土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從此通遼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地名。
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四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2月1日的《卓親王色旺端魯布為自留鎮基之事致黃仕福的信》吧,其中的記載也提到了這次勘丈鎮基、規定鎮名的過程。「……巴林愛新荒段照章應設鎮基一處,前經本親王會同貴總辦擇定地點,派員丈量完竣,命名曰通遼鎮,並呈報省署出示招領在案……」。這件檔案史料的記載可以作為此事的參考與補充。
以上是通遼地名從起源到定名,直至勘地命名正式產生的大致過程。從此以後,1914年在這里正式建立了通遼鎮,1918年又建立了通遼縣,解放以後又建立了縣級通遼市,到1999年哲里木盟撤消建立了地級通遼市,歷經九十載,通遼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文讀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通遼這個地名有什麼含義呢?對於這個問題,多年來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當時商旅往來,設鎮之後,開辟道路通到東邊的遼源州,即今天吉林省的鄭家屯,於是人們稱這里為通往遼源的地方,由此就叫通遼。也有的人提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選定的鎮基,象我們前面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所記載的那樣,屬於「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是一片通暢、遼闊的土地,故取其意,就稱這片廣袤的地區為通遼。還有的人說道,命名通遼時,西遼河還不象今日這般乾涸,那時是激流澎湃,滋潤著兩岸的千里沃野,選定的鎮基通向西遼河岸,所以將這塊鎮基就取名為通遼。還有一些說法,不再一一列舉。那麼究竟那種是正確的呢?我們在現存的檔案史料中百般搜尋,查找根據,但至今還沒有查到確切的記載,所以不敢妄下斷語,只好在此存疑了。考證通遼這個地名的確切含義,還有待於新史料的發現和大家的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源自通遼市檔案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