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學元素
① 找本書,關於化學元素的趣味大書,外國人編的
《視覺之旅:神奇的化學元素》
美國人西奧多 格雷著 這本書還有第二部,感覺質量沒有第一本高,不推薦買
《圖解化學元素》 英國人傑克 查洛納著
這本書很不錯,質量高。
② 記化學式的趣味方法有哪種
這可不是一兩天就能背上的,先要背出每個元素對應的符號,再等學完化合價以後熟悉各個元素常有的價態,然後就好寫了.不過剛開始學有些麻煩,但學得多了以後會發現有很多規律,也會產生很多興趣,但願你能學好化學.
不用死記硬背.先記住中文再記相關化學失.
多復習書,多練,多用形象記憶法,回憶老師做的實驗,背重點(比如它的性質,狀態,用途),有條件再做做實驗,增加形象記憶
最基礎的還是要知道前18位元素,一定要記,用什麼方法都行,很重要
另外心態要放平和,不要著急,多練自然會記住的
記住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據化合物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等於0寫,而不是死記硬背.
2.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也不需要死記硬背,有規律可循,有化合價歌幫忙.
③ 化學趣味小故事6個
點石成金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龍體長存,日思長生葯,夜作金銀夢。於是各路仙家大煉金丹,他們深居簡出於山野之中,過著超脫塵世的神仙般生活。煉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黃(硫化砷)等為原料 ,開爐熔煉。企圖製得仙丹,再點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銀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西文洋人也仿效於暗室或洞穴,單身寡居致力於煉金術。一兩千年過去了,死於仙丹不乏其人,點石成金出終成泡影。 金丹太徒勞無功而銷聲匿跡。中外古代煉金術士畢生從事化學實驗 ,為何中一事無成?乃因其違背科學規律。他們夢想用升華等簡單立法改變賤金屬的性質,把鉛、銅、鐵、汞變成 貴重的金銀。殊不知用一般化學立法是不能改變元素的性質的。化學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種原子的總稱,而原子是經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學反應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卻不能再分。隨著科學的發展,今天「點石成金 」已經實現。1919處英國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元素使氮變成了氧。1941年科學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變成了黃金-人造黃金鐨(一百號元素)。1980處美國科學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轟擊鉍金屬靶,得到了針尖大的微量金。金丹術士得知今人之豐功偉績,在天之靈出會自覺羞愧的。
不吃羊的狼
中國民間故事及古希臘伊索寓言中有不少狼吃小羊的故事。狼是一種兇殘的動物,劃為豺狼虎豹一類,它吃羊羔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 動物學家在美洲大陸上馴出了一種北美狼,它不吃羊羔,即使把小羊羔放在它的嘴巴底下,它也會遠遠地迴避。你一定感到很驚奇吧,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科學家給北美狼開了一張羊肉加氯化鋰的處方,就是在羊肉中摻進了一種叫氯化鋰的化學葯品。北美狼吃了這種含有氯化鋰的羊肉,在短時期內會患有消化不良及肚子脹痛等疾病,開始時,它們明顯地不喜歡這些肉的味道,到後來如果在肉食方面給它們有選擇的可能,它們就不吃含有氯化鋰的羊肉。這樣經過多次馴化,它們就不再掠食羊羔了。 有趣的是,母狼吃什麼樣的食物,它的奶就會有什麼樣的味道。母狼不吃羊羔的特性,會很快地傳給它的幼仔,並且母狼不給它的幼仔吃自己已經迴避的食物——羊羔,那麼幼狼也絕不會去嘗試這些羊羔。 親愛的讀者,如果有狼掠食羊群的地方,你有什麼巧妙的辦法來保護羊群呢?另外,你一定聽說過「老鷹捉小雞」的故事吧,你又有什麼措施能使小雞免遭毒害呢?你願意像科學家那樣,當一名馴獸能手嗎
碘與指紋破案
在電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員利用指紋破案的情節。其實,只要我們在一張白紙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後把紙上手指按過的地方對准裝有少量碘的試管口,並用酒精燈加熱試管底部。等到試管中升華的紫色碘蒸氣與紙接觸之後,按在紙上的平常看不出來的指紋就會漸漸地顯示出來,並可以得到一個十分明顯的棕色指紋。如果把這張白紙收藏起來,數月之後再做上面的實驗,仍能將隱藏在紙面上的指紋顯示出來。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指紋並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總含有油脂、礦物油和汗水等。當用手指入紙上面按的時候,指紋上的油脂、礦物油和汗水就會留在紙面上,只不過是人的眼睛看不出來罷了。而純凈的碘是一種紫黑色的晶體,並有金屬光澤。有趣的是,絕大多數物質在加熱時,一般都有固態、液態和氣態的三態變化。而碘卻一反常態,在加熱是能夠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蒸氣。象碘這類固體物質直接氣化的現象,人們稱之為升化華。同時碘還有易溶於有機溶劑的特性。由於指紋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機溶劑,當碘蒸氣上升遇到這些有機溶劑時,就會溶解其中,因此指紋也就顯示出來了。
身輕頑皮的鋰
鋰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的金屬,別看它的模樣跟有些金屬差不多,性格特點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別的輕,是所有金屬中最輕的一個.其次它生性活潑,愛與其他物質結交.例如,將一小塊鋰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邊會通過反應很快耗盡器皿內的空氣是它成為真空.結果,縱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別想把磨砂塞拔出來.顯然,對於這樣一個頑皮的傢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難的,它不論是在水裡,還是在煤油里,都會浮上來燃燒.化學家們最後只好把它強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體石蠟中,把它的野性禁錮起來,不許它惹事生非. 鋰被人發現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後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為抗痛風葯服務於醫學界.直到20世紀初,鋰才開始步入工業界,嶄露頭角.如鋰與鎂組成的合金,能像點水的蜻蜓那樣浮在水上,既不會在空氣中失去光澤,又不會沉入水中,成為航空,航海工業的寵兒.此外,鋰還在尖端技術方面大顯身手.例如,氘化鋰是一種價廉物美的核反應堆燃料;固體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鋰.不過,專家們認為,鋰的才能目前沒有得到全面的發揮,它的潛力還大著呢!
瘋子村之謎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鎮里,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後有10多人發了瘋病,這些人精神紊亂,行動反常,時而大哭,時而大笑,四肢變得僵硬……他們的罹病,給各自的家庭帶來了災難,也引起了人們的騷動,還驚動了當地政府和有關醫療部門。 當地的警察局和醫院派出了調查組,進行了大量的訪問調查,檢查了這些瘋子的身體和血液成分,發現他們身體中所含有的金屬錳離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正是這些錳離子使這些人中毒並發了瘋。 過多的錳離子進入人體,開始時使人頭疼、腦昏、四肢沉重無力、行動不便、記憶力衰退,進一步發展使人四肢僵死、精神反常,時而痛哭流涕,時而捧腹大笑,瘋瘋癲癲,呈現令人作嘔的丑態。 那麼過多的錳離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 ,這個小鎮的人們常常把使用過的廢舊干電池隨手扔在水井邊的垃圾坑裡,久而久這,電池中的二氧化錳,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逐漸變為可溶性的碳酸氫錳,這些可溶性的碳酸氫錳滲透到井邊,污染了井水,人們飲用了含有大量錳離子的水,便引起了錳中毒,造成了在短時間內有10多人發瘋的怪事。
銅絲滅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可以滅火,黃沙可以滅火,水也可以滅火。你知道嗎?銅絲也能滅火!不信,請你試一試。用粗銅絲或多股銅絲繞成一個內徑比蠟燭直徑稍小點的線圈,圈與圈之間需有一定的空隙。點燃蠟燭,把銅絲製成的線圈從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蠟燭的火焰罩在銅絲裡面,這是空氣並沒有被隔絕,可是銅絲的火焰卻熄滅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銅不但具有很好的導電性,而且傳遞熱量的本領也是頂呱呱的。當銅絲罩在燃著的蠟燭上時,火焰的熱量大部分被銅絲帶走,結果使蠟燭的溫度大大降低,當溫度低於蠟燭的著火點(190C)時,蠟燭當然就不會燃燒了。
④ 《趣味地球化學》是由什麼內容構成
《趣味地球化學》由原子、自然界里的化學元素、自然界里的原子史、地球化學的過去與未來這四部分內容構成。每一部分獨立成章,取材精練新穎,又有若干小條目,條目之間的內容既有特殊性又有一定聯系,科學性很強。四個部分之間勾畫出如何認識構成自然界的原子及歷史,以及地球化學的過去和未來的知識體系,作者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啟迪著讀者,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並以很強的邏輯性層層展開,帶領讀者探索、思考著這個奇妙的物質世界,極富趣味性。
費爾斯曼首先以科學而生動的語言向讀者講述原子的結構與特性,描繪奇妙的原子世界,這是地球化學的理論基礎。關於自然界里的化學元素,根據元素的性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他選擇了一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元素,引人入勝地介紹它們的「生活」和「一生的命運」。如「硅——地殼的基礎」、「碳——一切生命的基礎」、「磷——生命和思想的元素」、「氟——腐蝕一切的元素」等,讀者會從阿•費爾斯曼對大自然熱情的歌頌中獲取有關地球化學的基本知識和許多趣事逸聞,深深地被作者淵博的知識、飛揚的文采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所打動。
費爾斯曼還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從不同的空間場所和不同的時間尺度講述了宇宙空間、大氣層、氣候帶、水體、地球表面與地下深處,以及人類史與地球史中元素的歷史。他系統論述了地球化學思想發展史,坦誠地告誡青年一代,「這門科學是經過無數次精確的觀察、實驗和測量才產生的」。地球化學這門科學的誕生和建立,經歷了眾多傑出學者的艱苦探索與積累,通過全世界的科學先驅們各自獨立的工作與相互協作,是建立在嚴格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科學綜合與推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對地球化學的發展前景充滿憧憬與美好的期望,「所有原子都在經歷著漫長的歷史道路,我們不知道這條道路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完結。原子產生的過程怎樣,它們怎樣才開始在地球上旅行,我們還不十分清楚。在地球復雜的未來世界裡原子的命運怎樣,我們也不敢說」。他提出了地球化學學科未來探索的方向和關鍵問題,如:元素的起源與形成過程、地球中元素的演化歷史、地球未來的演化前景和元素的命運與作用等。這些思想至今還放射著科學的光芒。
⑤ 趣味化學讀後感1000字
趣味化學讀後感
今天,我把《化學故事》這本書看完了.
書里的內容主要分七大回類.有神奇的化學魔術、令人著迷的答元素、豐富多彩的發明創造、趣味無窮的生活、奇怪的文體用品、奧妙的工業化學、神秘的軍事.
裡面還有好多好多的好文章.比如,火焰寫字、守財奴被騙了、玻璃棒點冰…….其中,這本書里還有幾篇我特別喜歡的文章,如小貓為何要自殺、「三父子」、喝水的房子、能治病的清泉、誰說柔弱等文章,都非常有意思.
《化學故事》中的化學魔術、元素演義、生活發現、發明創造、奧妙工業、神奇軍事,化學世界的無窮樂趣,帶我走出了枯燥的課本,走出了抽象的數學公式,引領我走進了生活中無處不再的神奇的化學世界,跳出傳統學科學習的常規,讓學習變得輕松有趣!
而且我假期期間還做了很多的化學實驗,比如自己培育細菌,觀察它們的分離,還有自己製作植物色素等試驗,都使我增加了很多對化學知識的了解.
這本《化學故事》不僅給了我很多的化學知識,而且也使我增加了自信,使我知道不僅只有專門搞化學研究的學者才可以進行化學試驗,只要喜歡化學都可以從試驗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
我相信所有的人認真讀了這本書,都會喜歡它的.
⑥ 趣味地球化學主要有哪些內容
《趣味地球化學》內容簡介:《趣味地球化學》是費爾斯曼1945年5月20日逝世後,由他的同事和學生赫洛平院士、維諾格拉多夫院士、謝爾巴科夫院士等根據他的手稿整理並補充,於1948年出版的。前蘇聯的一些學者不斷地充實、完善這本科普讀物,相繼於1950年、1954年和1959年三次修訂再版。隨著各種譯本的出現,《趣味地球化學》在全世界的影響日益擴大。
本書由原子、自然界里的化學元素、自然界里的原子史、地球化學的過去與未來這四部分內容構成。每一部分獨立成章,取材精練新穎,又有若干小條目,條目之間的內容既有特殊性又有一定聯系,科學性很強。四個部分之間勾畫出如何認識構成自然界的原子及歷史,以及地球化學的過去和未來的知識體系,作者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啟迪著讀者,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並以很強的邏輯性層層展開,帶領讀者探索、思考著這個奇妙的物質世界,極富趣味性。
費爾斯曼首先以科學而生動的語言向讀者講述原子的結構與特性,描繪奇妙的原子世界,這是地球化學的理論基礎。關於自然界里的化學元素,根據元素的性質、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他選擇了一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元素,引人入勝地介紹它們的「生活」和「一生的命運」。如「硅——地殼的基礎」、「碳——一切生命的基礎」、「磷——生命和思想的元素」、「氟——腐蝕一切的元素」等,讀者會從阿·費爾斯曼對大自然熱情的歌頌中獲取有關地球化學的基本知識和許多趣事逸聞,深深地被作者淵博的知識、飛揚的文采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所打動。
費爾斯曼還從一個新的角度,即從不同的空間場所和不同的時間尺度講述了宇宙空間、大氣層、氣候帶、水體、地球表面與地下深處,以及人類史與地球史中元素的歷史。他系統論述了地球化學思想發展史,坦誠地告誡青年一代,「這門科學是經過無數次精確的觀察、實驗和測量才產生的」。地球化學這門科學的誕生和建立,經歷了眾多傑出學者的艱苦探索與積累,通過全世界的科學先驅們各自獨立的工作與相互協作,是建立在嚴格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科學綜合與推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對地球化學的發展前景充滿憧憬與美好的期望,「所有原子都在經歷著漫長的歷史道路,我們不知道這條道路從什麼地方開始,到什麼地方完結。原子產生的過程怎樣,它們怎樣才開始在地球上旅行,我們還不十分清楚。在地球復雜的未來世界裡原子的命運怎樣,我們也不敢說」。他提出了地球化學學科未來探索的方向和關鍵問題,如:元素的起源與形成過程、地球中元素的演化歷史、地球未來的演化前景和元素的命運與作用等。這些思想至今還放射著科學的光芒。
《趣味地球化學》不僅傳播了系統而豐富的科學知識,還傳播給我們正確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方法,這是費爾斯曼用他的心血澆灌和培育的《趣味地球化學》永具魅力、成為世界科普名著的原因。
17世紀之前,落後的封建主義制度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科學思想被深深地禁錮在自然經濟的牢籠之中。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首先沖破封建庄園經濟的桎梏,蒸汽機的應用促進了經濟大發展,也對礦產資源的開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推動了地質勘探和地質學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轉變,也改變了科學技術的命運,一批批學者走出書齋,下礦井、赴野外、風餐露宿、櫛風沐雨,尋找工業必需的礦產,也使地質科學水平大為提高。費爾斯曼在本書中提到許多前蘇聯與歐美的地球化學家,並詳細論述了俄羅斯科學家對發展地球化學學科所做的重大貢獻。
《趣味地球化學》的附錄是編者獨具匠心的安排,反映了費爾斯曼院士淵博的自然科學、哲學、歷史知識的高度融合和智慧的光華,以及獨具特色的觀點。他毫不保留地將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傳授給後人,教讀者如何從野外工作入手,去觀察大自然,去研究地球,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球化學家,引領讀者認識一個個元素的來龍去脈,深入淺出地講解一種種礦物、岩石和地質現象,領著你繼續在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展開幻想的翅膀飛翔、遨遊。
⑦ 有什麼好的趣味化學實驗可以做一下高中大學的都可以。
「可樂」變「雪碧」
可口可樂和雪碧都是夏令時節的理想飲料。可口可樂淡褐色的液體,而雪碧汽水則是清澈透明的液體。下面介紹一則將「可口可樂」變成「雪碧」的小實驗。
取可口可樂空瓶一隻,倒入四分之三體積的蒸餾水。取燒杯一隻加入50亳升酒精,並加入適量碘片,製得深褐色酒精碘溶液。將配好的溶液倒入可樂瓶中,邊加邊振盪碘直到溶液的顏色和可樂相似為止。一瓶「可樂」制好了。在乾燥的瓶蓋內放入硫代硫酸鈉(大蘇打)粉末,然後取一張糯米紙蓋在內粉末上,再將瓶蓋輕輕地蓋在瓶口上,小心蓋緊,注意不要使大蘇打粉末散落在瓶內。
將可口可樂瓶用力一搖,很快一瓶「可口」變成了無色透明的「雪碧」。
原來,硫化硫酸鈉和碘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褪去碘溶液的顏色:
I2+2Na2S2O3===2NaI+Na2S4O6
自然,這種「可口可樂」不會可口,「雪碧」也不會令人清爽,它們絕對不能飲用。
變 色 手 帕
化學老師在講新課之前,給同學們做了個有趣的化學小魔術。在講台上放著一個小嘴的綠色玻璃瓶子,只見老師手中拿著兩塊鮮紅的新手帕,然後放在自來水裡沾了一下,取出後擰了擰,接著對大家說:「我能把這兩塊紅手帕變成黃色的和白色的。」隨後,把這兩塊手帕塞進瓶子里蓋上蓋,上面遮塊布。稍等片刻,老師故意地大聲說:「變」,掀開布,打開瓶蓋,有條不紊地取出一塊黃色手帕。又蓋上瓶子,不一會兒,從瓶子里取出另一條白色手帕。同學們都以探索的目光望著老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答案
原來,瓶子里集滿了呈綠色的氯氣,氯原子是一種非常活潑的非金屬元素。乾燥的氯在低溫下不太活潑,但有微量水存在時,反應急劇加快。其原因是:氯氣易溶解於水而生成鹽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很不穩定,易分解,放出的氧氣,它是一種極強的氧化劑。所以,將濕的紅手帕逐漸地氧化成黃色,再由黃色氧化成白色,這就是氯氣的退色作用。氯氣的這一重要性質,在工業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人們熟悉的漂白粉就是如此。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氯氣是一種有毒性的氣體,有劇烈的窒息性臭昧,對呼吸器官有強烈的刺激性,應注意。
下面這個網址有很多有趣的實驗,LZ不妨試試
⑧ 求趣味化學試題
趣味化學試題
--------------------------------------------------------------------------------
1. 當你發現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苔蘚枯死;雪松呈褐色傷斑,棉花葉片發白;即各種植物出現「煙斑病」。請問這是那種氣體污染的跡象:
A.SO2 B.CO2 C.NO2 D.O3
2. 丁香、垂柳萎靡不振,出現「白斑病」說明空氣中有哪種氣體污染?
A.SO2 B.CO2 C.NO2 D.O3
3. 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不包含的是:
A.CO2 B.SO2 C.氮的氧化物 D.總懸浮物
4.根據所含成分,下列不屬於同一種「油」 的是:
A.花生油 B.菜子油 C.牛油 D.汽油
5.醬油中沒有的成分是:
A.氨基酸 B.糖類 C.食鹽 D.脂肪酸
6.柿餅外的白粉是:
A.果糖粉末 B.葡萄糖粉末 C.澱粉 D.蔗糖粉末
7.生產麵粉的車間嚴禁吸煙,主要原因是:
A.防止火災 B.防止爆炸 C.保護環境 D.保護工人免受尼古丁毒害
.8.來自海洋深處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
A.CH4 B.H2 C.CO D.CO2
9.用自來水養魚時,將水注入魚缸以前需在陽光下曝曬一段時間,目的是:
A.使水的硬度變小 B.使水中次氯酸分解
C.起到殺菌作用 D.增加水中O2的含量
10.目前國外一些專家認為( )是復活水:
A.白開水 B.涼開水 C.茶水 D.礦泉水
⑨ 我想了解化學趣味知識
化學,科如其名:有化才能學。有了變化才能夠學習。
在生活中,化學可以說是最有用的一門學科。
生活中的好多變化都要靠化學才能解釋,例如:為什麼銀白色具有金屬光澤的鐵在氧氣中燃燒會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鐵?為什麼常溫下過氧化氫分解緩慢,但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下,會劇烈分解並釋放出大量的熱及氧氣,且二氧化錳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等等
在初中的化學中,經常要根據現象來說明問題的本質。因此,化學課會很有趣 。而且,在高中,化學依舊是理科中最簡單的科目。
趣味知識:德國南部出產一種礦物,從十八世紀上半葉起,就有許多礦物學家試圖對它進行分類,但意見很不一致。有的認為它是鋅礦,有的則把它歸入鐵礦。1781年發現了新元素鎢以後,還有人認為這種礦物中含有鎢。
1789年,德國化學家克拉普羅特對這種礦物進行了全分析。他用硝酸處理這種礦物,得到一種黃色溶液,向這種溶液中加入「鉀鹼」進行中和時,便析出一種黃色沉澱。沉澱物的性質與所有已知元素相應化合物的性質很不一樣,所以克拉普羅特認為它是一種新元素的「氧化物」。
於是,克拉普羅特將這種「氧化物」與碳放在一起,加熱到很高溫度,企圖把這種「氧化物」還原成金屬。他確實得到了一種金屬態的黑色物質,這種黑色物質的化學性質與所有已知元素的化學性質不同,因此克拉普羅特認為自己發現了一種新的元素。
1789年9月4日,克拉普羅特報告了自己的發現,題目是「烏拉尼特(Uranit)——一種新的半金屬」。他之所以將「新元素」命名為「烏拉尼特」,是為了紀念八年前新行星——天王星(Uranus)的發現。
次年,克拉普羅特將「新元素」改稱為鈾(Uranium),他說:「我根據類推法將該新金屬的名稱由烏拉尼特改為鈾」,於是鈾的歷史就這樣開始了。
這種「新元素」的發現確實引起了許多化學家的興趣,不少人對它進行了研究。但實際上,「新元素」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竟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克拉普羅特本人一直到死,仍然深信自己發現並分離出了鈾元素。
曾有少數人對克拉普羅特的結論表示過懷疑,認為「烏拉尼特」可能是一種化合物。例如瑞典著名化學家貝采利烏斯,就曾試圖用純鉀來還原「烏拉尼特」,但末成功;同一時期,阿弗維特遜也曾用氫來還原「烏拉尼特」以及鈾和鉀的一種二元氯化物,但得到的最終產品依然是「烏拉尼特」。
直到1841年,法國化學家佩里戈特才揭開了「烏拉尼特」的秘密,證實「烏拉尼特」確是鈾的化合物而不是元素鈾。
佩里戈特將「烏拉尼特」同碳一起加熱,並通入氯氣,從而得到一種升華出來的氯化鈾結晶體。奇怪的是,生成氯化鈾所消耗的「烏拉尼特」和氯氣的總量竟是化學計算量的110%,而且在氣態產物中還含有二氧化碳。這說明,「烏拉尼特」原來是一種金屬氧化物。
證實這一結論的實驗有很多,例如使四氯化鈾水解,得到的產物是「烏拉尼特」和氯化氫,這表示「烏拉尼特」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為了得到元素鈾,佩里戈特採用的也是鉀還原法。但他是還原四氯化鈾,而不象貝采利烏斯那樣還原「烏拉尼特」。
佩里戈特將四氯化鈾同鉀放一起,放在白金坩鍋中加熱。因為需要將反應物加熱到白熱狀態,所以這是一個有危險的實驗。為了謹慎起見,他把一隻小白金坩鍋放在一隻大白金坩鍋里,當小坩鍋中的物質開始反應的時候,便立刻把火源熄滅,以免金屬鉀從白金坩鍋中飛濺出來,發生事故。等到激烈的反應變得和緩了,再對白金坩鍋加強熱,以除去其中所剩餘的鉀,並使已被還原出來的鈾聚結。待到冷卻後,用水將其中所含的氯化鉀溶解而除去。結果,在留下的黑色殘渣中找到了銀白色的金屬鈾顆粒。
至此,一種新的化學元素鈾——化學元素中的「天王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孕育,才真正誕生了。
1789年克拉普羅特發現含鈾化合物「烏拉尼特」的時候,已知的化學元素還只有25種;但是到1841年佩里戈特製得真正的元素鈾的時候,已知元素的數目已經增加到55種。這么多的元素,重量有輕有重,性質千差萬別,真好似一團亂麻。但是化學家深信物質世界是秩序井然的,因此他們一直試圖透過表面的混亂現象,從元素的特性中找出某種內在的規律性來。
1869年,已知化學元素的數目已經增加到62種,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終於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把當時象一團亂麻似的雜亂無章的元素理出了一個頭緒。他發現,隨著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元素的性質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變化,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律。兩年後門捷列夫加以充實改進的周期表,已經達到了成熟的程度,與現代的周期表已相差無幾了。
在編制周期表時,門捷列夫認為元素的性質比它的原子量更為重要,因此當某一元素的性質與它的根據原子量排列的順序有沖突時時,他便不顧當時公認的原子量,大膽地把它的位置調換一下。例如碲和碘的原子量,當時測定的值分別是128和127,如果按原子量排列,碲應該排在碘的後面。但是門捷列夫把碲提到碘的前面,以便使它位於性質與它非常相似的硒的下面,並使碘位於性質與碘非常相似的溴的下面。
門捷列夫堅信自己已發現了一條最基本的自然規律。因此,為了使排列不違背既定的原則而又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時,門捷列夫就毫不猶豫地在周期表中留出一些空位。門捷列夫指出,這些空位的元素將來一定會被發現,並預言了這些元素的性質。在輕元素中,他斷定將來一定會發現原子量大約等於44、68和72的三種元素:類硼、類鋁和類硅。
科學理論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隨後的十五年中,在門捷列夫還活著的時候,這三個未知的元素——鈧、嫁和鍺就相繼被發現了,它們的性質幾乎與門捷列夫預言的完全一樣,元素周期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門捷列夫在制訂周期表時,還根據元素的性質,並考慮到周期表中的可能位置,校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其中就包括鈾。
鈾的原子量,佩里戈特等測得的數值是120。按照這一當時公認的數值,鈾應該排在錫(原子量為118)和銻(原子量為122)之間。但是周期表中錫和梯是連續排列的,中間並沒有空位,而且按照鈾的性質,它也不應該排在這個位置上。
門捷列夫相當准確地將鈾的原子量加大了一倍,即加大了為240,這樣就使鈾排在了比較正確的位置,同時也使鈾成了最重的元素。
雖然後來隨著新元素的不斷發現,一直到錒系理論確立之後,鈾才排到了更為合適的位置—錒系元素的第三個成員,但在當時,門捷列夫校正了鈾的原子量,確立了鈾的最重元素的地位,無疑是一個傑出的成就。
1886年,齊默爾曼測得鈾的原子量約為240,從而證實了門捷列夫從理論上對鈾原子量所作修改的正確性。
各種元素在周期表中按原子量依次排列,每種元素編有一個序號,稱為原子序數。鈾排在第92號位置,因此是第92號元素。1913年,莫斯萊應用X射線測定了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的數目,進一步發展了元素周期律。這一工作指明了周期律的真正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的核電荷數或核外電子數。同時證實了,原子的核電荷數或核外電子數在數值上正好等於原子序數,從而最終確定了鈾是92號元素,並且是當時已知的最重的元素。
鈾作為最重的元素,其地位是很特殊的。人們往往習慣於一般而敏感於特殊。早在1871年,門捷列夫就在一篇關於鈾的文章中寫道:「在所有已知的化學元素中,鈾的原子量最大,……我深信,研究鈾,從它的天然來源開始,一定會導致許多新的發現。我大膽地建議尋求新的研究課題的人,特別認真地去研究新的鈾化合物。」
雖然,鈾作為最重的天然元素的意義只有在人們深入到物質的更深層次時,即從分子、原子深入到原子核的時候才能顯示出來。這是門捷列夫處在他那個時代時所無法預見的,但是門捷列夫還是首先注意到鈾作為最重元素的特殊性,這無疑是有一定先見之明的。
海華同學突然接到在外祖母家度寒假的小剛的一封來信。這封信被海華的弟弟打開了,他一看就驚叫起來:姐姐你快來看,這封信怎麼只是一張粉紅色的信紙,連一個字也沒有寫呢?」海華把信接過後對弟弟說:「我會把這張紙變出字來,一會兒你就看見了。」弟弟站在一旁好奇地看著,只見姐姐將這張粉色的信紙,放到一個白瓷盤中,盤中裝著一些「清水」。不一會兒,這張紙上逐漸地顯現出字跡來,字跡越來越清楚。弟弟一字一句地念著:「海華同學,假期過得偷快吧!作業都完成了嗎?……」
這封密信寫法非常簡單,寫信人是用一種叫做硫酸鈉水溶液寫的,這種水溶液是無色透明的,寫在粉紙上晾乾後,什麼痕跡也沒有。海華把收到的這封信放到盛有硝酸鋇水溶液的瓷盤中,硫酸鈉與硝酸鋇發生一種有趣的化學反應,生成了不溶解於水的白色沉澱物——硫酸鋇。這樣,白色的字跡就在粉紙上清楚地顯示出來了。
魔術台上放著一根磨得發亮的鐵棒和一瓶淡藍色的水。只見魔術師千里拿著一塊紅布,滿面笑容地向觀眾說,「觀眾們,我今天要把這根鐵棒變成金棒。等他說完之後,只見他將這根鐵棒往瓶中一放,蒙上布,過一會兒,嘴裡念念有詞他說:「變」拿出來一看,鐵棒果然變成了金棒。鐵棒真地能變成金棒嗎?
實際上,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化學反應,魔術師的瓶子里裝的那種淡藍色的溶液是硝酸銅溶液。鐵比銅活潑,所以鐵棒中的鐵能把硝酸銅中的銅置換出來,這種反應結果生成了硝酸亞鐵和銅。由於這個反應是在鐵棒表面進行的,因此,生成的銅附在鐵棒上了,鐵棒就變成了紫銅色,好似金棒一樣。懂得這個道理之後,自己可以做類似的魔術——如:鐵環變銀環。把鐵環浸在硝酸銀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