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盜墓人物
我國古人在親人去世之後都會給去世的親人放一些日常用品和金銀珠寶之類的東西,想要去世的人在另外一個世界也可以過得好,因此墓葬中會有一些寶貝,特別是皇族的墓葬更是讓許多盜墓者垂涎三尺。在很早的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盜墓的人,有記載的盜墓鼻祖是齊國公子商人。後來,也出現了一些非常有名的盜墓者,比如曹操、孫權等等。
綜上所述,盜墓在我國還是有很長的一段歷史,盜墓的興起主要還是在世的人覬覦墓葬中的財物。
❷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都是誰
歷史上的十大盜墓狂人: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璉真珈、陳奉
1、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源於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乾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幸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2、項羽——最牛的盜墓者
項羽與伍子胥是老鄉,都是現在的宿遷人(這層歷史關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時人稱西楚霸王,其戰爭的競爭對手是鄰邊徐州的劉邦。項羽在進入關中後,實行了殺光(殺掉已投降劉邦的秦王子嬰,殺掉王室貴族)、搶光(擄掠咸陽城)、燒光(火燒咸陽、阿房宮)的「三光政策」。
由於項羽與秦始皇一樣野蠻,很不得人心,天下歸心劉邦。劉邦也會拍天下馬屁,《史記》中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現代考古探測則發現,秦陵「完好無損」。項羽當年到底是否掘開了秦陵,在秦陵被充許考古發掘之前,仍是歷史之謎,無從驗證史實的真偽。
3、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盜墓有的是泄憤,有的是貪財,但中國歷史上有一盜墓者卻很變態,首先是為了好玩,他就是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據晉人葛洪編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在其封國內「國內冢藏,一皆發掘」,有點名氣的古墓幾乎沒有一座能逃過劉去的鐵鍬。
劉去盜掘的對象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魏襄公、晉靈公的陵墓都讓他掘開了。但盜墓多了,劉去也害怕。《太平廣記》記載,在掘開且渠墓時,劉去被嚇得半死,裡面的人竟然栩栩如生。劉去趕忙讓手下人住手,退出,重新封好。
史稱,劉去盜掘古墓的數量「不可勝數」,但具體有多少,又獲得多少寶物,現在已無從考證。 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4、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盜墓,多是王者行為,從伍子胥,到項羽,再到劉去,都是這樣。這也說明一個問題,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專職,設「盜掘辦公室」,有明確記載的,最早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是最專業的盜墓者。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里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後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
5、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在中國歷史上三大盜墓高潮中的第一波,即出現在西漢末年至南北朝這一段時間。這一歷史時期,小朝小廷如玩游戲般交替頻繁,因此世道很亂,飢民遍野,民間盜墓之風盛行,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掘墓大盜曹操外,還有董卓、黃巢等人。
西漢最有為作為,也是中國眾多帝王頗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就是最大的罪人之一。自茂陵地宮封上那一刻起,不少人就盯上了,有記載的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乾的。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了大量財寶。
6、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黃巢成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狂人,是因為其盜掘的對象都是重量級。一是效法項羽,掘秦始皇陵;二是學赤眉軍、董卓,掘漢武帝劉徹的茂陵,三是掘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對於黃巢盜掘的文字散見諸陵的盜掘記載中。
在乾陵記載中,黃巢掘陵時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據說差不多挖了半座梁山,但最後僅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此至今仍有跡可尋。由於農民軍中文化人少,加上乾陵的結構實在太堅固,兵士弄不清乾陵的內部結構,結果挖錯了方向,乾陵躲過了劫難,否則保存不到今天。
7、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溫韜,易名李彥韜,五代時梁國人。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有一個傳說,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溫韜趁戰亂,在這一時間內動手掘掉的。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
8、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斷,中國現存的所有帝王陵都已被盜墓者光顧過。唐「十八陵」讓溫韜盜掘了,北宋「鞏義八陵」則讓叫劉豫的人盜掘破壞干凈。
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鞏義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追尊「宣祖」)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相比漢、唐帝王陵冢巨葬豐,北宋帝王陵普遍簡單;漢、唐帝王生前就開始卜穴營建了,而且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
9、楊璉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歷史上,僧人盜墓並不鮮見,但如楊璉真珈這般喪盡天良的十分罕見。其罪行,史上記載也很清楚。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深受忽必烈青睞的楊璉真珈被任為江南釋教總攝(總管江南地區佛教事務的官員)。
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葵辛雜識》、元末明初黃岩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均記載有楊璉真珈盜墓一事: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璉真珈夥同僧人允澤等人,帶人到陵區。
當時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要殺了羅銑。在毀陵盜物之外,還有最令人發指的事情。楊璉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出掘出,棄之荒野。
10、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陳奉,明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人。本為御馬監奉御太監,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奉朱翊鈞旨意,去湖廣一帶徵收礦稅,官方身份是「稅監」。 陳奉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所求稍有不遂,官吏即遭鞭笞等。陳奉及其手下剖孕婦,溺嬰兒,無惡不作。
誰家有錢敲詐哪家,弄得眾多殷實人家傾家盪產。陳奉最讓人痛恨的行為是挖墳掘墓,《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八個字,「剽劫行旅,恣行威虐」。陳奉的盜墓歪念是受到了武昌境內發生的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的一事啟發,而「悉發境內諸墓」,走上盜墓之絕途的。
(2)歷史盜墓人物擴展閱讀:
盜墓,是進入他人墳墓,作出不問自取的行為。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數十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2018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決文物犯罪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會商機制、加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下一步,打擊防範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也在持續探索
網路-中國盜墓史
❸ 中國古代五大盜墓賊都有誰
1.曹操
在曹操打天下之初,為了籌集軍餉,他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遂打起了盜墓的主意。為保證盜墓的成功和收成,曹操獨出心裁,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有幾十個人專門負責,打到哪盜到哪,哪座陪葬多盜哪座。
所以,曹操是盜墓這行的祖師爺,還是官盜,明目張膽的。當時曹操盜墓,很有名的是把漢朝一位梁孝王劉武和他的李王後的墓給盜了。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見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2.董卓
不光曹操盜墓,董卓也盜墓。董卓因為要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來鎮壓十八路諸侯,他也需要錢,所以,他也盜墓。而且,他膽更大,盜誰的墓呢?這是東漢末年,老劉家天下傳到這里是不行了,但也還是劉家的,而他居然敢盜漢武帝劉徹的墓。他自個兒不去,讓誰去呢?他的養子呂布。
盜掘茂陵前,赤眉軍已盜走了大量財寶。但呂布進去後,發現陪葬品仍是堆放滿地,呂布滿載而歸,把劉徹的棺槨翻得亂七八糟。所以,呂布也是個盜墓賊,甭管他出於什麼原因。
❹ 歷史人物,有誰的墓被盜過
在中國,掘墳盜墓行為屢禁不止,下面這些人盜墓的也多是盜名人墓
伍子胥鞭楚平王屍
《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逃吳國,發誓要報仇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仇機會。 伍子胥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出來,用鞭子一直抽了300下才止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
項羽挖秦始皇墓
班固的《漢書》稱,「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史記》記載,劉邦把「掘始皇帝冢」作為項羽的一大罪過,昭示天下。但有學者認為,項羽掘秦陵記載未必准確,酈道元在四百年後寫的書不可信,因為早年史書、比較嚴肅的《史記》並無准確記錄,而現代考古探測發現秦陵「完好無損」。
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喜歡盜墓,而且把自己王國境內的墓都挖了,且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王族墓,如魏襄王墓、晉靈公墓。這也是小說《黃河鬼棺》中所引用的。
《鬼吹燈》中摸金校尉的來源——曹操,歷史上大規模的盜墓行為都摻雜有官方性質,但設「盜掘辦公室」的,最早應該是曹操。史書中稱他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門研究、執行盜墓,曹操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專業的盜墓者。據說為了籌集軍餉,曹操想到陪葬甚豐的王陵,打起盜墓的主意。
曹操盜得的最著名陵墓是芒碭山王墓,這里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後的陵墓。此陵有北京「十三陵」4倍大,人稱「天下石室第一陵」。劉武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墓室總容積達1367立方米,與皇帝享用的規制有過之而無不及。曹操親臨現場指揮取寶,僅憑這一次盜掘所得,就養活了手下全軍將士3年。
劉邦和劉秀的墓
董卓原為漢時河東太守,生性殘暴。漢武帝劉徹的茂陵被掘開,董卓是最大罪人之一。茂陵第一盜是東漢初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乾的,赤眉軍先把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掘開,已盜走了大量財寶。在掘開長陵陵區內劉邦皇後呂雉的墓穴時發現,呂後的屍體歷經那麼多年仍如剛死不久,有兵士動了邪念,竟然奸了屍。
到東漢末年,同為軍餉發愁的董卓盯上了茂陵。雖然之前已讓赤眉軍光顧,但呂布進去後發現陪葬品仍是堆放滿地,進入後呂布為何要亂翻劉徹的棺槨?
唐陵大部分遭盜,連武則天在內,唐朝共有21位皇帝,其中19位皇帝的陵都在漢陵以北的北山山脈一帶,號「關中十八陵」(武則天與李治同陵),但其中17座都被盜掘了其中只有乾陵沒有被盜掘。而第一禍首就是唐末五代時期的節度使溫韜。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閃電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北宋皇陵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遷葬陵,號稱「七帝八陵」。劉豫本為北宋臣子,後降於北金政權。降順變節,本已不義,合夥盜掘陵墓,則更加不義。降金的劉豫被金國立為「大齊皇帝」,當了傀儡皇帝的劉豫學起了曹操,設了專門的盜墓機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有記載的官盜機構。肥水不流外人田,劉豫還任命自己的兒子為「淘沙官」。
南宋皇陵也多被盜,盜掘南宋皇陵的是叫楊輦真珈的西域和尚(蕃僧),作為一個出家僧人,本該好好修行,但他不事佛法,毫無道行。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元末明初人陶宗儀所著《輟耕錄》記錄:至元二十二年九月,楊輦真珈帶人到陵區,負責護陵的羅銑堅決阻止,允澤竟然抽出刀來,當場殺了羅銑。最令人發指的是,楊輦真珈將帝、後們的骨骸全部掘出,棄之荒野。南宋皇帝至死也無一人能回到祖陵處,反遭陵毀屍拋。時人唐珏看不下去,召集鄉人用獸骨置換收藏帝後屍骨。史書《南宋諸陵圖》記載,最後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做了一回善事,將南宋帝王的屍骨重新歸葬原處,重修皇陵。
明萬曆年間,太監陳奉去湖廣徵收礦稅,陳每到一地都劫掠行商,欺壓官民,無惡不作。陳奉盜墓歪念是受鄉民盜掘李林甫之妻楊氏墓「得黃金巨萬」啟發,將荊州境內墳墓全都盜掘了。巡按御史玉立賢上奏,大學士沈一貫上言,朱翊鈞全都置之不理。顯陵是朱翊鈞曾祖父、恭睿獻皇帝朱祜杭和曾祖母蔣氏的合葬墓。顯陵規模宏大,陪葬不薄。陳奉以開礦作掩護進行盜掘,兩年後離開湖廣時,運載財寶的舟船首尾相連,長達數里。一個宦官敢盜掘當朝皇陵,當然是得到了朱翊鈞的默許,為皇帝斂財,不然陳奉的荒唐行為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有人稱,朱翊鈞的定陵被發掘掉,也是一種報應。
清朝皇帝自順治始,多有「盜墓」習慣,用於修築宮殿、陵,康熙、雍正都干過拆毀明代建築建陵的事情。但打起前朝皇陵主意的,則只有乾隆。乾隆盜墓對象是明「十三陵」,其公開理由卻不是盜,而是頗討漢人喜歡的說法:修葺明皇陵,與他人的野蠻盜掘相比,乾隆的行為顯得很文明。乾隆盜墓堪稱一奇,民間廣為流傳「乾隆盜木」的故事。據說是乾隆因為看上了朱棣長陵恩殿的金絲楠木大柱,這才降旨修明陵的,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經劉墉(劉羅鍋)、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放棄了拆長陵的念頭。但他不死心,仍命人拆毀了永陵的大殿,換下該殿的楠木,用於建設自己裕陵。
乾隆自己的裕陵後來也遭到孫殿英的盜掘,民國初年的軍閥盜墓,加重了盜墓之風。孫殿英是土匪出身,大字不識一個,戰功也無,但賭技超群,盜墓時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團第十二軍軍長,後被譏為「盜墓將軍」。當時,孫殿英以剿匪換防為名,進入清東陵搞「軍事演習」,用炸葯炸開慈禧的東陵、乾隆的裕陵,三天盜得寶物無數,裝了30車。僅從兩個綠皮紅瓤、黑子白絲「翡翠西瓜」,估價在白銀500萬兩。
❺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名人盜墓案
在中國,歷朝歷代對掘墳盜墓行為,皆視為大逆不道,要處酷刑。縱觀古版今,有名有姓的盜權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等12位人物最有影響,他們的行為在中國盜墓史上是抹不掉的。
❻ 歷史上的盜墓高手
盜墓者的盜墓技巧(和你問的問題接近,其實不神秘),切忌模仿。
舊社會長沙盜墓賊的四字訣
跟北方洛陽、關中等地不同,南方許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陽鏟」無用武之地,當地盜墓賊「因地制宜」,經過長期不斷摸索總結,形成一套覓寶、識寶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學者劉鴻伏先生與民間古玩文物販子打交道多年,借機了解、研究解放前長沙周圍地區的盜墓賊的辦法和技術,歸納為「望」、「聞」、「問」、「切」四字訣。
「望」是望氣看風水。老盜墓賊經驗豐富,又多擅長風水之術,故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毀的古墓坐落何處,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寶物必多。以風水術指導地面無標志的墓址的確定,無乎百發百中。據說民國年間長沙一蔡姓盜墓高手極擅風水之術,他若出門選點,從者必雲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寧鄉縣走親戚,行到一風景甚佳處,指著一塊水田對同行人說,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寶物必可使你我驟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於是跟他們打賭:若無古墓,自己輸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寶物自己獨佔七成。眾人賭興大發,遂暗約鄉民數十人於夜間發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磚室大墓,墓壁彩繪死者生前生活圖景,墓內有寶劍、寶鼎、玉璧、漆器、金餅、硯、竹筒等物。後來他們賣給美國傳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聞」即嗅氣味。有此奇術的盜墓者專練鼻子的嗅覺功能,他在盜掘前,翻開墓表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從泥土氣味中辨別墓葬是否被盜過,並根據土色判斷時代。據說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漢代墓土與唐代墓土的微妙氣味差別,准確程度令人驚嘆。
長沙剛解放時曾槍斃一個老盜墓賊,他將一生所盜文物國寶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此人即是「聞家」,專盜漢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聞,便可准確斷代。有個盜墓賊拿來幾件古舊漆器,說是出自一個王侯墓中。他倚在煙榻上,邊抽鴉片邊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著說:「仁兄,你這漆器是在尿坑裡漚泡過的,取出的時間應在七個月左右。」此人大驚失色,連稱:「得罪!得罪!」
「問」就是踩點。善於此道者,往往扮成風水先生或相士,遊走四方,尤注意風景優美之地和出過將相高官之處。他們一般能說會道,善於與長者老人交談講古。每到一處,均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身份拜訪當地老人,從交談中獲取古墓信息與方位。這種人有些本事,口才又好,很容易取得對方信任。一旦探聽到古墓確切地點,便立即召集群賊在夜間盜掘。
「切」即把脈之意。有三層含意:第一層是指發現古墓之後,如何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這種功夫不僅需要豐富的盜墓經驗,而且要有體察事物的敏銳感覺。擅長此道者往往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如給人把脈一樣很快切准棺槨的位置,然後從斜坡處打洞,直達墓室中棺頭槨尾,盜取葬品,前幾年曾國藩墓即被用此法盜掘。第二層含意是指鑿棺啟蓋後,摸取死者身上寶物。從頭上摸起,經口至肛門,最後到腳。摸寶物如同給病人切脈,要細致冷靜,講究沉靜准確,沒有遺漏。第三層含意是指以手摸觸出土文物,由於其中的高手過手文物不計其數,所以往往不需用眼審視,只要把物品慢慢撫摸一番,即知何代之物,值價幾何。他們常以此技與人賭輸贏,往往勝算。
盜墓覓寶之事古即有之,於今尤烈,其方法、技術、工具演變到現在更趨現代化、智能化、集團化,探測用軍用羅盤、探測儀,開挖用雷管、炸葯、電鋸,運輸通訊用汽車、摩托車、手機,因而打擊盜掘古墓、販賣走私文物的斗爭更為復雜艱巨,任重道遠!
聽雷聲,辨墓地
《清稗類鈔•盜賊類》有「焦四以盜墓致富」披露了盜墓的技巧:」廣州劇盜焦四,駐防也,常於白雲山旁近,以盜墓為業。其徒數十人,有聽雨、聽風、聽雷、現草色、泥痕等術,百不一失。
一日,出北郊,時方卓午,雷電交作,焦囑眾人分投四方以察之,謂雖疾雷電,暴風雨,不得稍卻,有所聞見,默記以告。焦乃屹立於嶺巔雷雨之中。少頃,雨霽,東方一人歸,謂大雷時,隱隱覺腳下浮動,似聞地下有聲相應者。焦喜曰:『得之矣。……』。」
這個焦四不愧是個盜墓高手!他不但掌握了一般盜墓人都會的分辨土質、土色的本領,還善於利用一些自然現象,幫他尋找墳墓的所在。比如「雷電」,焦四在雷雨天出去盜墓,他讓跟他盜墓的人分別站在四個不同的方位,雨過後,東邊的人跑過來說,剛才打雷的時候,聽到他哪個方位的地下有隱隱的聲音想應和。焦四很高興,說:「我們找到了!」這裡面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有墓葬的地下是空的,當大雷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共鳴,聽起來好像是地下有東西和雷聲相應和了。
盜墓活動的常規過程
中國現代意義上、由國家發起的、有組織、有針對性的「考古發掘」活動還不到一百年,以前那些發掘工作與其說是「發掘」,倒不如說是「盜墓實錄」。因為其方法、手段等等完全是盜墓者的那一套,沒有「自己的」東西。
真正的民間盜墓者受各種限制,他不可能帶著雷達去盜墓,連個洛陽鏟還得想辦法拆開「藏起來」,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絕招。他要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就要想各種辦法,有些是很精妙的。下面就講述整個盜墓的過程。
看地形
「看地形」,很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來,明白訣竅的人在幾公里以外就能看出來。有些盜墓賊「喜歡」在下完雪的天氣出來「四處轉轉」尤其喜歡下「很細很細的雪粒」那種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關。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別。有經驗的盜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這里有沒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麼時代的墓葬。
在探墓時,可以先用探條去探,根據手上的感覺去「感覺」是不是有墓;待確定以後就下鏟,比如:一鏟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後看深度和鏟子上帶出來的東西,深度也是個標志,帶出來的東西上有木屑、有硃砂、有坑灰等等,這都是特點;然後,用泥鏟把墓的形狀「方」出來,就是定坐標。左邊打一個,打了十米沒有打到,那就是「過了」,再回頭往右邊一點繼續打,以此類推,一個個的點連起來,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狀了。然後根據墓的形狀、深度、坑灰、木質(或石質、磚質)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推測出墓的年代、墓門的位置等等。
挖洞口
探好位置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厲害的盜墓者一個十幾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夠做到地面上沒有土!令人費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圍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圍幾百米、幾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麼小,幹活的時候還要封起來,誰也看不到,這樣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盜墓賊幹完活以後會把洞口封起來。有的洞口只有一個污水井蓋那麼大的口子,打開以後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進入墓室
一般來說,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一看形狀是漢墓,東漢或是西漢,那麼心裡就有數了:棺木應該在哪裡、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裡、金屬器皿在哪裡、兩邊的耳室里都會有什麼……等等。等真的下去以後,直奔那裡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裡前進,東西都在土裡)。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這是因為那時的墓大多採用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的,有兩米多厚。這樣就需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所以,一旦下鏟子碰到了磚(鏟子提上來會帶有磚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這個「其他地方」有時可能是靠近墓門,有時可能是靠近墓的後牆,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據墓的本身形狀、特點來定的。看完形狀,一想這墓內的棺槨可能是靠近墓門位置,那打洞的時候就靠近墓門,反之就靠近墓牆打。
一個墓,就象一輛坦克,盡管有裝甲(墓牆、防盜層)、象堡壘(墓頂很厚),但也有弱點。弱點就是墓牆,或是墓底。
有些盜墓者一看這墓太堅固了,頂上和周圍都不好辦,就要再挖一個豎井和一個橫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個小洞,然後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但墓本身已經被盜掘一空了。
但一般較少採用這種方法,以磚石結構的明墓為例:它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只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費什麼事。針對明墓來說,幾乎所有的古盜洞都是開向後牆的。
解放前盜明墓的,很多隻有一個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時間,穿著老鼠衣、手腳並用,挖洞、進墓、拿東西走人。相當不簡單。那時候一個人沒辦法打豎井,他就離開墓一段距離,然後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著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後牆,然後鑿透、進入,計算的非常精確。
盜墓活動的行規和工具
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距今約3600年;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顆玉印,上刻十字,當時沒有人認得。
盜墓賊的行規和盜掘手法
干盜墓勾當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還有一種是民盜,分布各地,人數眾多,都是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他們多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地區、陝西關中、湖南長沙周邊一帶等地。
這些專職盜墓者在解放前一般是兩個人合夥,多人結成團伙的是少數,一個人單獨乾的更少,原因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而兩個人可以分工合作:開始時一個人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望風;以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隨葬品。這兩人多為有血緣親戚關系(要好的朋友也很多),但奇怪的是父子關系的較少,這也許是干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干,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著不知道。兩人合夥為什麼要找有血緣的親戚呢?這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就是說,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他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松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無疑。
這些人長期以盜墓為職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善於偽裝掩人耳目,並有對付墓內防盜機關的一套辦法。他們在確定盜掘目標後,如果小墓不須費多大功夫,用幾個晚上挖開,速戰速決,取出隨葬品走人。如是大中型墓葬,便採取以下幾種辦法:一是以開荒種地為名,在墓葬周圍種上玉米、高粱等高稈作物,以青紗帳掩蓋其一兩個月的盜掘活動。二是在墓邊蓋間房子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內挖地道通向墓室,從外面看不出什麼問題,而墓內早被洗劫一空了。三是在古墓邊修一假墳時暗中掘一地道,通入古墓內盜取財物。
盜墓工具的演進
解放前的盜墓賊,一般是一個人或兩個人干,不要太多,時間是一晚上,幹活有自己的專用工具(挖掘設備),有專用連體服裝(老鼠衣,上面布滿各種「裝備」)。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製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解放前的挖掘設備,選用鋒利的鏵犁葉片的一部分做「掘進器」,「三片裝」很像螺旋槳,後部緊連著螺旋狀的「排土」裝置。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將土掘出、排出,而且能夠打透墓磚(螺絲釘原理,加大水平力量即可,不用大力下按)。
從鐵錐到「洛陽鏟」,是北方盜墓賊使用地下探測工具的一個飛躍。
河南洛陽城自古以來文化悠遠,歷史上曾為十三朝古都,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洛陽名聞天下的「洛陽三寶」,就是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鏟」,其中前兩樣都有極好的聲名,而獨獨這第三樣似乎並不光彩,因為它是一種盜墓工具。洛陽城確是盜墓風行,主要源於洛陽自古以來的厚葬之風。自古以來洛陽達官貴人講究厚葬,而且往往異常重視墓穴的修建,隨葬頗豐,以致於洛陽古墓多如牛毛。唐代詩人王建曾這樣形容洛陽墓葬稠密:
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舊墓人家歸葬多,
堆著黃金無買處。
也正因如此,洛陽盜墓之風自古盛行,而歷代盜墓者也是能人輩出。關於洛陽鏟的由來,洛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農民叫李鴨子,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1923年)間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孟津縣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熟人正在搭棚子,准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忙著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直的小圓坑,以便插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地下一戳,提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杴挖盜洞輕巧靈便,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利於判斷地下不同地層情況。於是他找了張紙,貼著鏟夾畫出一張原大圖樣,回家後馬上找鐵匠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以後其他盜墓者紛紛仿效,於是得到廣泛「推廣」。
洛陽鏟因為是要做為挖掘探洞、採集探土之用,其工作原理大約和現在的石油勘探、地質取樣相似,故而鏟身不是扁形而是半圓筒形,類似於瓦筒狀,很像七八十年代常見的一種凶器——管兒插。
「洛陽鏟」的鏟夾寬僅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洛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會帶不上土。不僅如此,洛陽鏟在製作工藝上更為復雜,通常製造一把小鏟需要經過制坯、煅燒、熱處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制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桿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這樣不斷向地下深鑽,盜墓賊對提取的不同土層的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各種包含物進行分析,如果是經過後人動過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築。如果包括物發現有陶瓷、鐵、銅、金、木質物,就可以推斷地下藏品的性質和布局。經驗豐富的盜墓賊憑洛陽鏟碰撞地下發出的不同聲音和手上的感覺,便可判斷地下的情況,比如夯實的牆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樣。
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探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
解放後,文物考古部門對它進行改進,用來對地下有無文化遺存進行普查鑽探,為文物考古工作做出了貢獻。但在近年全國颳起的盜墓狂潮中,它又被盜墓賊用來重走邪路。
一個現代的盜墓團伙,其成員一般在三到四人,不會三人以下,也不大可能超過五人。這幾個人各有分工。
現代盜墓賊的盜墓工具已經比以前先進多了。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里。
❼ 中國史上盜墓12大名人是誰
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項羽――最牛的盜墓者劉去――最變態的盜墓者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董卓――最惡的盜墓者黃巢――最蠢的盜墓者
溫韜――危害最大的盜墓者劉豫――最不義的盜墓者 楊鼙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在中國,歷朝歷代對掘墳盜墓行為,皆視為大逆不道,要處酷刑的。就制度上來說,明朝不只帝王陵寢規制有了創新,保護陵寢的制度也是最為完備的,而且量刑很重。
但是從有土葬習俗、陵墓中附葬有價值物品開始,掘墳盜墓之事就開始了,從沒有斷過。特別自春秋時期厚葬之風盛行後,盜墓開始作為一種發家致富的途徑,而成為最古老的職業之一,雖然有砍頭之險而不禁。直至今天,這個古老的職業不僅沒有衰敗的跡象,反而呈蓬勃發展之勢。而且,藉助科學,手段上越來越現代化,連遙感、磁感技術都用上了,不再僅僅是洛陽鏟。
縱觀古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最有影響,其行為在中國的盜墓史上是抹不掉的。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概念」來說,這些人個個都是盜墓名人,當然更是狂人!
❽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盜墓賊有哪些
縱觀古今,有名有姓的盜墓者多如牛毛,但以伍子胥、項羽、劉去、曹操、董卓、黃巢、溫韜、劉豫、楊輦真珈、陳奉、乾隆、孫殿英等十二位人物最有影響,其行為在中國的盜墓史上是抹不掉的。借用今天流行的「名人概念」來說,這些人都是盜墓名人,當然更是狂人! 伍子胥:最毒的盜墓者 曹操:最專業的盜墓者 董卓:最惡的盜墓者 楊鼙真珈:最沒道行的盜墓者 陳奉:最荒唐的盜墓者 乾隆:權力最大的盜墓者 孫殿英:最現代的盜墓者
❾ 歷史上有名的盜墓將軍是誰啊
石友三因反復無常,四處投機,被稱為「倒戈將軍」。在民國時期,有一位軍閥同樣是多次倒戈,與石友三不相上下,不過,他更是因盜墓而出名,被人罵作「盜墓將軍」、「東陵大盜」,此人就是孫殿英。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成功。其時,孫殿英率部駐防在薊縣的馬伸橋,此地離清朝的東陵僅一山之隔。當時有個慣匪馬福田,探知東陵地區無人看守,就夥同其他匪徒竄到東陵盜寶。孫殿英聞訊,抓住這個時機,調動一團兵力,開到馬蘭峪,打跨了馬匪後,借口防匪護陵,又聲稱「舉行軍事演習」,把東陵三十里內戒嚴,這個大土匪軍長便指揮部下挖墳盜墓,干出了一樁震驚全國的丑惡事件。
6月下旬,孫殿英命令工兵執行挖墓的任務,先挖開慈禧太後的墳墓,再挖開乾隆皇帝的墳墓,盜出珍珠、翡翠、玉石、象牙、雕刻、字畫、書簽、寶劍等稀世珍寶一大批。挖開這兩座墳墓整整用了3夜的時間,寶物滿滿地裝了5隻大皮箱。孫殿英親手將皮箱加封、蓋章,送往薊縣的司令部。
不久,馬蘭峪的滿族人民發現慈禧、乾隆墳墓被人挖掘,即報地方當局查辦,這樣,孫殿英盜挖東陵的消息很快傳到全國,各地報紙紛紛揭載,要求嚴辦孫殿英。孫殿英拿出寶物中的一部分送給宋美齡、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戴笠等,因而得到保護,可以逍遙法外。雖然國民政府命平津衛戍司令閻錫山組織軍法會審,以商震為審判長主持其事,但也不過逢場作戲,最後不了了之。數年之內,孫殿英或送或賣,使這批價值連城的國寶失散殆盡。
❿ 盜墓筆記里的主要人物都有誰
《盜墓筆記》連續劇有很多感情故事線,主要圍繞哪些主要任務展開?首先是西王母和周穆王之間的故事,約發生於公元前10世紀。偏安一隅的西王母擁有長生之術,周穆王拜訪,得到長生之術,活了一百多歲死前使用了長生之術。《盜筆》正傳、《沙海》、《重啟》中都有涉及。
龐大的第二階段結束於《藏海花》,吳邪終於知道了張家和汪家的區別和各自目標。自此,一張龐大的關系網部署完畢。第三階段,即整體故事的高潮開始於《沙海》前,吳邪開始構思反攻汪家的計劃,並著手部署同伴各自的任務線。黎簇、蘇萬、梁灣相繼入局,在小花、秀秀、黑瞎、胖子、藍袍僧人等人的幫助下將情結向著吳邪的反攻計劃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