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古鎮歷史
❶ 中山古鎮發展歷史
燈飾之都中山古鎮的發展歷史
近幾年,古鎮的變化有目工賭,到目前為止,古鎮鎮已擁有大小企業近1萬家,古鎮燈飾占國內燈飾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如今的古鎮,已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大的燈飾生產和銷售基地。23年前,若有人要給中國評選貧困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肯定要名列其中;23年後的今天,中國若要在幾萬個鄉鎮中評選一百個富裕鄉鎮的話,中山市古鎮鎮又肯定名列前茅。為此,許多國內外專家對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市古鎮鎮的巨大變化百思不得其解。
從各種硬體條件來說,地上地下資源、交通、文化遺產、傳統產業等等,中山市古鎮鎮都不具備明顯的優勢,惟一的優勢就是這里的人。從古鎮鎮的風土人情和它的歷史沿革來看,這里的民眾和珠三角其它鄉鎮的民眾差別不大,最大的差別是這個小鎮上出了幾個很了不起的人物,比如: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華藝集團董事長區炳文和總經理區錦標、勝球燈飾董事長區成聰和區成標、百佳集團董事長蔡永權、原國貿大酒店投資商何先生等一批優秀的致富領頭人。在這些領頭人當中,身為古鎮鎮黨委書記的吳潤富對古鎮的發展又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3年前,古鎮鎮在全中山市的鄉鎮經濟排行榜上還是倒數第五名。為了改變古鎮鎮貧窮落後的面貌,時任古鎮鎮鎮長的吳潤富便制訂了「工業立鎮」的戰略目標。圍繞這一目標,他開始出台了一系列的「經營城鎮」新舉措,比如:挑選一批致富能手當村官;為了鼓勵本鎮有文化的青年辦燈飾企業,村委會和鎮政府專門出台了一系列銀行貸款擔保政策;為解決本鎮和外來投資者辦廠的土地問題,鎮政府先將大片土地從農民手中買下,經過統一規劃後,再將土地賣給需要辦廠的企業,這種做法不僅避免了投資者與當地農民的征地糾紛,同時也給鎮政府財政帶來了一大筆收入;為了改變企業經營者和村幹部的思想觀念,鎮政府每年都要統一組織幾批人到一些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去考察學習;最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培育古鎮的燈飾產業,提升古鎮燈飾產業的國際地位,吳潤富力排眾議,在1999年頂著各種壓力舉辦了中山市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國際性展覽會等等。這一切都充分體現了吳潤富卓越的管理才能和超前的戰略眼光。 如今的古鎮,無論是產業規模、市政建設、經營環境、區域品牌和投資環境,還是人文環境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優秀鄉鎮的前列。可面對來之不易的這一切,古鎮人沒有驕傲,因為他們都知道,古鎮離「世界燈都」還很遙遠,古鎮的燈飾產業正面臨著一場由量變到質變的生死革命;他們都知道,古鎮人要想在國際舞台上技壓群雄,就必須不斷地完善自我,只有這樣,古鎮的輝煌才能得以延續。 我們期待,勤勞智慧的古鎮人再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將「世界燈都」的桂冠摘到古鎮,為國家、為民族的昌盛再立新功!
❷ 南潯古鎮的歷史沿革
南潯古鎮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 ,建鎮到2015年已經約有750年了。
南潯古鎮景區以中西建築體為主,建築中以南潯歷史中居住的名人富人的家宅為主,明代時就有「九里三閣老十里兩尚書」之諺。宋、明、清三朝,南潯籍光進士就有41人。當代,誕生了國民黨元老、西湖博覽會創始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劉承干、著名報告文學家徐遲等一批名人賢士。這些人物的大多數家宅成了南潯古鎮景區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明朝時的所建的百間樓,以及眾多民國時期絲綢富商私家園林,別院,龐大的建築群。
絲商落敗以後,地區經濟轉移,很多建築開始被破壞。
為了保護,保留南潯人文歷史遺產,2010年上半年將鎮府使館改建為南潯輯里湖絲館。於2003年成立南潯古鎮景區,開始保護,修復工作。截至2014年,已經修復了張靜江故居一期、小蓮庄一期、求恕里等工程。
2014年,正式與康輝集團合作,深入修復古建築,豐富南潯古鎮景區各類人文活動,並不斷開展南潯古鎮景區環境整治百日攻堅專項行動。
2015年,古鎮景區全面推進智慧旅遊建設, 截至5月景區內實現免費WIFI全覆蓋。
❸ 洛帶古鎮的歷史文化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洛帶在三國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名排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清朝時更名為甄子場,後復原名並沿用至今,是一個千年古鎮和歷史文化名鎮。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名鎮、會館之鄉」。鎮內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❹ 中山古鎮的古鎮歷史
古鎮歷史悠久,古鎮原名龍洞場,據南宋《清溪龍洞題名》碑刻記載(公元1151年)專,龍洞場可考歷史857年,明朝設有屬清溪縣。
清代,江津屬地分三里(思里、杜里、筍里)十二都。清朝康熙33年設筍里十二都於龍洞場。光緒年間將原龍洞場、老場、馬桑埡場合並成三合場。
解放後,原建制不變。1958年,改三合人民公社。1982年,改中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中山鄉。1993年長樂鄉和中山鄉合並為中山鎮,2002年批准為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評為重慶市楹聯之鎮,2005年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8年被重慶市旅遊局評為「十大名鎮項目」、「十大生態旅遊項目」、「十大鄉村旅遊項目」之一。
❺ 探詢古鎮的歷史
雲南麗江束河古鎮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因村後聚寶山形如堆壘之高峰,以山名村,流傳變異而成,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納西先民在麗江壩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也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度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建設典範。束河是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於2005年入選CCTV「中國魅力名鎮」。
概況
開通於唐代的茶馬古道,從滇南經麗江直達西藏拉薩,經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運營發展,促進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束河即是麗江壩子中保存完好的驛站,199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鳳含書之地
束河坐東朝西,背風向陽,村後山林為玉龍山南下之餘脈,山形秀麗,植被茂密,白沙岩腳院有鳳凰山,為麗江木氏發祥之地,至束河山形再變,呈祥瑞之象,堪輿家稱為「丹鳳含書之地」, 預言文化昌盛,興旺發達。
清泉之鄉
村北柳蔭深處有九鼎、疏河兩個龍潭,泉水清澈、波光閃爍,分為三河水系,沿房前屋後、菜園田邊穿流而過,使束河既有山寨之奇,又有水鄉之秀。
皮革之鄉
由於茶馬古道的發展,產生了各種商品需求,至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後,該地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著名的「皮匠村」,出產皮鞋、皮貨、麻線、鐵器、竹器等,束河工匠的足跡走遍茶馬古道的每一個角落。
農耕圖騰
耕牛在古老的村寨內健步而行,叢林般的糧架聳在青龍河畔,構成納西族農耕文化的圖騰標志。
茶馬遺跡
古老的石橋,光滑的石板路,高突的上馬石,馬鍋頭的豪宅,還有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印度、尼泊爾、西藏的各種舊貨,撫今追昔,讓你浮想聯翩。
❻ 歷史上,江南古鎮廣泛興起於哪個朝代
折疊歷史發展
1.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古鎮。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帶的。
2.近代專指蘇南和浙北一帶的古鎮。
3.唐(貞觀十道)江南道古鎮。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的丹陽以東南和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
4.詩文中江南古鎮: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區。主要是以蘇、杭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的古鎮。
5.文化江南古鎮,指以蘇錫常的太湖文化為中心的包括揚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內的一種水鄉文化古鎮。
6.「江南六府古鎮」:古代,指「蘇錫常、杭嘉湖」(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嘉興,湖州)。
❼ 中國歷史悠久的古鎮有哪些
中國歷史悠久的四大古鎮,分別是:廣東的佛山鎮,江西的景德鎮,湖北的漢口鎮,河南的朱仙鎮。
一、廣東佛山鎮
唐貞觀二年(628年),因在城內的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
二、湖北漢口鎮
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
三、江西景德鎮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四、河南朱仙鎮
朱仙鎮始建於戰國初期,原名聚仙鎮,後因戰國名士朱亥的食邑和封地而得名。1958年,為公社。1984年,改朱仙鎮。
❽ 南古鎮的歷史文化
南古鎮有21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一直叫「臨松」,因為在祁連山北麓,曾經松林豐茂,並有「臨松聽濤」之景。
南古鎮曾在東晉十六國時期設臨松郡,曾是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出生地和發祥地。沮渠蒙遜在稱王之後所建的著名佛寺——馬蹄寺,離他的出生地南古鎮僅十餘里之遙。境內有柳家山烽燧、景會寺遺址、上花園戲台遺址、岔家堡遺址等。
南古鎮不僅出政治家,也出書法家,比較出名的有清末書家郭家瑞,清代書家、舉人段騰蛟等。
❾ 中國哪個古鎮,歷史文化最悠久
我覺得是廣東的河口歷史文化最悠久。河口鎮是一個擁有400多年歷史文化的美麗小鎮,在明朝嘉靖五年的時候,河口鎮便被建立。一直到1945年,河口鎮的縣城一直建立在河口那裡。河口的位置是處在西江、東江、東平水道 ,這三條江流的交匯點處。從古至今,河流是水運的重要運輸通道。這是經濟發展擴大的重要地理因素。
河口是回肇慶,余漢謀為免除其母駁搭之苦,余漢謀特修建此橋。河口郵局,半江橋頭那,有一座米黃色的兩層閣樓,與當地的其他建築別然不同,形成了一道特色的風景線。 魁崗文塔,在三水地帶,河口魁崗文塔是目前該區最古老的文物保護單位。 河口鎮建築年代悠久,是中國古老城鎮之一。
❿ 南古鎮的鎮情概況
轄46個自然村,4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5.12萬人。
2011年8月12日,臨沭縣南古鎮區劃調整,南古鎮沭河以西隸屬南古鎮的8個村街劃歸臨沂市經濟開發區梅家埠街道管理,沭河以東的8個村街劃歸鄭山街道管理。南古鎮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