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姓
答: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王姓的來源有多個,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來源於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從這個家族(以及周的分封國中姬姓的王族中)中不斷有一些人由於失勢或亡國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過去是屬於王家的因此以王為姓。這一支王姓以王子喬為始祖。
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定都於鎬,歷史上稱為西周。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國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就以「王」為姓。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了躲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在中國,90%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韓國、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漢朝初年,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被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周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姓王。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有2300年的歷史了。
「王姓」中融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非漢族血液,還有許多後來改姓或賜姓王的,比較著名的有:
漢朝時候的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候的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的烏丸人、隋唐時期西域月支國的胡人、唐朝回鶻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中的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朝的蒙古人、清朝時滿州八旗的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
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和經過通婚等,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分享
2. 歷史上王姓有多少皇帝
歷史上有三個王姓王朝,分別是新朝、前蜀國和閩國,除了新朝算大一統王朝外,前蜀和閩國都是地方政權。下面咱們就分別來說說這三個王氏政權。
新朝
新朝是由王莽建立。
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廢漢孺子嬰為安定公,改漢歷寅正為丑正,改元始建國,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史稱新莽。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更始軍攻入長安,十月三日庚戌(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
新朝國祚只有十五年,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順便說下,王莽並不是姬姓改姓,王莽祖上是齊國田氏。齊國傳到齊王田建時被秦滅。後來項羽封田建之孫田安作「濟北王」。到漢代,田安失國,但仍被當地人稱「王家」,其後索性改姓了王。
前蜀
前蜀是五代十國政權之一,由王建所建,定都於成都(今四川成都)。
王建本是唐朝大將,被唐昭宗李曄封為蜀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天復七年(907年),唐朝滅亡,王建因不服朱溫的後梁而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
王建死後,兒子王衍繼位。王衍時期奢侈荒淫,專肆享樂,政治十分腐敗。
公元925年,後唐庄宗李存勖發兵攻打前蜀,王衍投降,前蜀覆滅。
閩國
閩國也是五代十國之一,統治區域大概相當於今天福建省。
909年,王審知被後梁朱溫封為閩王。925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927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並於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府(福州),年號龍啟。
3. 王姓的歷史演變
王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二位大姓。王姓分布在全國呈現北多南少的局面。王姓人群大約佔了總人口7.17%,總人口大約9000萬。
王姓的起源與演變
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三大來源:子姓、姬姓和媯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來「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陽,已是東洲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和王子僑,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各姬姓王是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都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丸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姓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闊褥蔭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用王姓有密切關系。
歷史上王姓的分布和遷移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永樂年間,這支王姓始入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布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這個比率已經降了一半。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王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王姓的人口已達到9000萬,為全國第二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17%。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為王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
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布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王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王姓因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王姓的郡望多達26個,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河間、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汲郡、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馮翊、營州、安東等普遍使用的堂號為三槐、槐蔭。「三槐」堂號典出宋朝的兵部尚書王佑,王佑在五代時漢周之際最為顯耀,他歷事宋太祖、宋太宗。他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文武忠孝集一身,天下都盼他當宰相。由於他為人太正直,一時受到奸臣的嫉妒。他在自己的後院中栽了三棵槐樹,既氣氛又有信心的說:「我的子孫蔣來一定會有做三公的。」後來他的兒子王旦果然做到了宰相,他的孫子王素做到了工部尚書。大文學家蘇東坡為王素寫了《三槐堂銘》。
家乘譜牒
全國: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王謝世家三十卷、王氏族譜不分卷、王氏宗譜、王氏通譜。
天津:王氏宗譜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譜九卷、新城王氏世譜不分卷、王氏譜圖一幅、王氏族譜十卷。
上海:王氏世譜四卷、南匯王氏宗譜不分卷、雲間王氏族譜二十二卷、嘉定王氏續修支譜二卷。
江蘇:王氏三沙全譜不分卷、王氏三沙統譜不分卷、王氏族譜八卷、王氏修族譜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訂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蕭山王氏族譜十四卷、新發王氏宗譜八卷首一卷。
廣東:新豐王氏族譜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譜世系不分卷。
聚集地(遷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周靈王後裔王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至臨沂。河內王氏,其先為太原人,世居祁縣,後徙平州,又遷至河內溫縣。魏公子無忌之孫卑子悼,悼生賢,西漢時徙居霸陵,遂為京兆人。
王氏遷往江南,始於西晉末年。唐僖宗時,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審知入閩,王審知被封為閩王,同時王氏又有遷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規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遷徙至浙江、江蘇一帶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遷往廣東,其後裔散處廣東、廣西各地。王姓移居海外,始於明清之際,主要分布在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在台灣排第六,源於福建和廣東兩支(此兩地來自琅琊即山東和太原的五氏世族),福建的是王潮的後裔。來自廣東的王氏祖先是清雍正年間入台的。明末開始,王氏陸續有人遷往台灣。較早的王忠孝惠安人,入台時曾受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厚遇。
堂號
王姓堂號有"三槐"、"槐陰",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查看全部2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王姓歷史的起源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據中國大陸公安部對全國戶籍人口的最新(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為現代中國第一大姓,有大約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另外,王姓亦是日本單姓之一,但極為罕見
王姓的來源有多個,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傳說在商朝末年,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上諫,反遭到紂王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所以就以「王」為姓,被稱為「子姓王氏」。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再到今天。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了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最多的王姓來源於周朝的王族,周朝的王族本姓姬,但從這個家族(以及周的分封國中姬姓的王族中)中不斷有一些人由於失勢或亡國而分離出來,因為他們過去是屬於王家的因此以王為姓。這一支王姓以王子喬為始祖。
根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定都於鎬,歷史上稱為西周。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國都在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就以「王」為姓。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了躲避戰亂,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在中國,90%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
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功高位重,被封於魏,戰國時,魏國、韓國、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國滅了魏國以後,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漢朝初年,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被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便稱其為「王家」,從此便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在位51年(前770年-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駕崩之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即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臨猗王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
第三分支源於周考王(前441年-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他的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周朝滅亡以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後被稱為王城王氏,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姓王。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有2300年的歷史了。
「王姓」中融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非漢族血液,還有許多後來改姓或賜姓王的,比較著名的有:
漢朝時候的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候的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的烏丸人、隋唐時期西域月支國的胡人、唐朝回鶻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中的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北宋西夏國黨項人、元朝的蒙古人、清朝時滿州八旗的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
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和經過通婚等,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
657 瀏覽197712019-09-24
王姓的歷史
王姓,由周朝國姓姬姓演變而來。自上古時期起,夏商周最高的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便來源於這個至尊之位,新朝王莽,前蜀的高祖王建、後祖王衍、五代十國的閩國王審知、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王延羲、王延政都姓王。
342 瀏覽475 2019-06-13
王姓的由來和歷史
王姓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 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兩大王姓望族。 北宋時西夏黨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少數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系。 (3)歷史上王姓擴展閱讀 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隋朝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播之外,最重要的事件是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入台灣地區。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布很廣,但很不均衡。 王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
100 瀏覽410 2020-02-20
王姓是從何演變而來的
王姓的來源和演變(轉自王姓一家人) 構成漢族王姓主要有四大來源:子姓、姬姓、媯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遂以王為氏,子姓王氏的歷史有3100年。歷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21世至周靈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貴顯。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 姬姓王還有三個分支。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為晉國司徒,功高位重而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後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戰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後,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君。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組成,據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也有2300年的歷史。
4 瀏覽175
王姓的歷史和現狀
4. 王姓的歷史名人
在中國百家姓中,「王姓」是第二大姓,僅次於李性,據人口普查結果,王姓人口佔全國總人口大約7.41%,大概8900萬人。王姓的歷史名人,比如說,"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他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5. 歷史上的王姓名人
1、王羲之
(東晉時期書法家)編輯討論21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
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3、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4、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
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
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6. 歷史上的王姓皇帝有哪些
歷史上的王姓皇帝有:王莽、王審知、王延翰、王延鈞、王繼鵬等。
1、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人。新朝開國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政治改革家,新顯王王曼第二子。
初始元年冬(公元9年1月15日),建立新朝,年號「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統治期間,復古改制,引發天下大亂。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6日),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享年67歲。
7. 王姓歷史名人。
剪輯如下:
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秦國名將,同時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紀中葉):漢平使者,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約96年):東漢哲學家。
王符(約85——162年):東漢思想家。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有謀略,是蜀漢後期名將。
王濬(206—286):字士治,弘農湖縣人,西晉著名軍事家,曾指揮伐吳的戰爭,大勝。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徵,西晉琅琊(今臨沂)人,歷漢、魏、西晉三代。著名孝子。
王導(276-339):字茂弘,琅邪臨沂人,東晉著名政治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東臨沂人,東晉大書法家。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
王徽之(338?-386):晉人。字子猷。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第五子。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國時期苻堅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詩人,唐初四傑之首。
王之渙(公元688——742年):唐代詩人,《登鸛雀樓》久傳不衰。
王維(公元701——761年):唐代詩人,畫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王顯政:五代時期著名孝子,蒲城義門王氏先祖,家有資財,樂善好施。義門王氏家族人才輩出,元延佑間曾有多人出任大夫、宣慰使和地方官吏,並被朝廷題匾「蒲城孝義之家」,列入國史,並得到縣令「王氏孝悌,以興民讓」的表彰。翰林學士、國子祭酒虞集專門賦詩贊譽。記錄王氏家族變遷與行孝的歷史的《義門王氏先塋碑》,由「一代宗師」歐陽玄撰文,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全國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銘》也系危素書,趙期頤篆額,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韋村,又作葦村,即現在的蒲城縣上王鄉東葦村,至今王氏子孫仍聚居在前頭、庄後、新莊三個自然村。
王小波(公元?——約995年):北宋時農民起義軍領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王重陽(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
王實甫:元戲偉大戲劇家,著有著名的《西廂記》
王陽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學家、教育家。
王士禎(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詩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文在:(公元1834--1889),字念堂,號杏塢,山西塢堆村人。清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科探花。
近代
王鼎,清朝著名水利專家、政治家,曾任道光皇帝老師、軍機大臣、林則徐老師,因反對朝廷重用琦善而屍諫。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軍閥
王震,中共政治家 ,前國務院副總理,領導新疆的建設和評定叛亂。
王國維,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現代
王安,美國企業家
王小波,中國作家
王貞治,前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打者,現任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監督
王建民,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洋基隊投手
王益根,中國第一人
8. 王姓歷史上有什麼著名的人嗎
1、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里,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系。
呼韓邪單於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2、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3、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復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著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4、王勃
王勃,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5、王景弘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卒不詳。洪武年間,入宮為宦官。永樂三年六月,偕同鄭和等人首下西洋,他同鄭和一樣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王景弘先後6次出使西洋,歷30餘國、60多個地區。每次使洋,都隨帶金銀、絲綢、銅鐵及各種工藝品與外國交流,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通商關系,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與亞洲各國間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增進友誼。
9. 王姓家族歷史上的名人簡介
1、王羲之
(東晉時期書法家)編輯討論21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
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一《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3、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4、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
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
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一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