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塘歷史
㈠ 斜塘以前有幾個村子,叫什麼名字
斜塘老街
在園區婁葑鎮(原斜塘鎮)。斜塘地名最早見於文獻是南宋淳佑年間,距今760多年,是一塊歷史久遠的老字型大小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帶。明清時,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轉移,形成集鎮。清初,因商業繁榮,人口增多,斜塘集鎮大體以中塘江為界一分為二,俗稱南斜塘和北斜塘
㈡ 蘇州市工業園區斜塘鎮屬於什麼區
截至2019年7月23日,蘇州市工業園區斜塘鎮屬於蓮香社區
斜塘街道是中新蘇州工業園區下轄的四個街道之一。地理位置位於蘇州工業園區南部,東倚吳淞江,西近獨墅湖,南臨鑊底潭,北至斜塘河(轄區不包括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區域面積22平方公里,人口20多萬。吳淞江、鑊底潭與斜塘河三大水系環繞街道南北。
斜塘具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街道南北兩片的車坊、斜塘老鎮均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的水鄉古鎮和水上驛站。
(2)斜塘歷史擴展閱讀:
截止2017年12月,蘇州市轄5個市轄區:姑蘇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代管4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崑山市、太倉市。
2016年,蘇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5%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14.5萬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2.2萬美元。服務業佔比首次超過50%。
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30億元,增長10.8%。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17.2億元,增長5.9%。
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112.8萬戶,總注冊資本4.4萬億元,蘇州成為省內首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00萬戶的城市。全年新增私營企業8.3萬戶,增長27.7%;新增個體工商戶10.9萬戶,增長12.3%。新增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分別增長57.1%和19.1%。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斜塘街道
網路-蘇州市
㈢ 斜塘的介紹
斜塘鎮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斜塘地名最早見於文獻是南宋淳佑年間,距今760多年,是一塊歷史久遠的老字型大小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帶。明清時,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轉移,形成集鎮。清初,因商業繁榮,人口增多,斜塘集鎮大體以中塘江為界一分為二,俗稱南斜塘和北斜塘。北斜塘在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南斜塘因金雞湖堤壩建成,經濟漸盛,形成了一條商鋪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現在的斜塘老街。民國初年,吳縣政府在南斜塘設斜塘鄉治所。1930年,斜塘商家集資建成「慰民橋」,方便斜塘河南岸人民來老街購物,使老街一度相當繁榮。
㈣ 想知道: 蘇州市 斜塘老街 在哪
斜塘老街綜合性大型建築群(街區)位於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松濤街以東、星塘街西側河道(俗稱「婁斜港」)以西、斜塘港(河道名)以北范圍內。佔地130473.84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69672.47平方米。
斜塘老街在具有760多年歷史的斜塘鎮原址上重建,由樓房及街巷、水系、綠化景觀等組成,以商業功能為主的綜合性大型建築區域。
(4)斜塘歷史擴展閱讀
斜塘老街工程是蘇州工業園區文化繁榮計劃十大重點文化項目之一,由園區商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運營。項目以東西走向的「斜塘河」為控制主軸,以文脈延續、水鄉風貌、商貿旅遊、生態環境為四輪定位,具備商務、旅遊、文化、社區休閑、商業五大服務功能,規劃建設三個功能區:老街區、展示區、新館區。
園區作為「新蘇州」、「洋蘇州」,更要傳承蘇州文化、文脈,融合古老與現代、繼承與創新。斜塘老街的建設不是照搬照抄古代,而是一種對蘇州文化的創新。
㈤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醞釀籌劃階段
1992年初 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三個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鑒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鑒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4年9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聯合招商首批14個項目舉行簽字儀式。韓國三星、美國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駐園區。
1994年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詳細規劃評審通過。
1995年1月1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
1995年2月21日,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1997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開發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加速發展階段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1年6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七周年慶祝大會。會議宣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比調整。
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三年實現贏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歷年累積虧損。
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6月10日 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轉型提升階段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劃。在後續數年中,又先後提出生態優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劃」。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5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十五年來,園區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東部綜合商務城」的定位,園區以服務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蘇州工業園區撤銷婁葑鎮分設婁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勝浦街道,標志著園區在推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跨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深化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榮計劃」、「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啟動實施。
㈥ 西塘古鎮有什麼歷史
西塘古鎮的歷史:
西塘,古名斜塘,明代建市鎮,界永安、遷善兩鄉,初名斜塘,後稱西塘。
唐開元年間(公元713年-741年),村人在文水漾中建馬鳴庵。
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唐介福捐宅為觀,唐氏子孫環祥符盪散居,淳祜年間稱胡受里。
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嘉善縣,初議縣治設在斜塘。
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陶庄稅課局移置斜塘,明弘治中稱斜塘市。
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中稱西塘鎮。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倭寇入侵,西顧灘一帶市集被毀,後漸東移,萬曆中復稱斜塘鎮。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33年),鎮區王家角設縣丞署。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遷南塘橋東堍衙前街,至清末署廢。
民國初,實行地方自治,全縣劃分為12個自治區,西塘鎮為西塘自治區公所所在地。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全縣重新劃分為4個區,西塘設嘉善縣第三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撤銷區的建制,直屬縣政府,於衙前街設西塘鎮公所。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十一日(農歷十月初九日)凌晨,西塘淪陷。
1949年5月,西塘解放,6月5日建立西塘區人民政府,設在計家弄內。
次年3月,成立西塘鎮人民政府,設在米業公所。
1951年6月,西塘鎮改為縣直屬鎮。
2003年,被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05年,西塘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7年11月17日,西塘古鎮獲評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
(6)斜塘歷史擴展閱讀:
西塘古鎮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西塘曾出過進士十九人,舉人三十一人,明代以來,有志書記載的九人,有著作留世的有一百零三人。
楊茂、張成:西塘兩位元代工藝美術大師,雕漆巨匠。楊茂的作品《觀瀑團圓盒》至今被北京故宮博物館保存著,該作品還被印製成郵票,張成的《剔紅紫萼圓盤》被日本大津市聖眾來營寺珍藏。
顧錫東:劇作家,原浙江省文聯主席、浙江越劇院院長,於1954年創作了越劇《五姑娘》,其作品以《五女拜壽》和《漢宮怨》最為著名。
趙憲初:中國當代教育家,192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後一直在南洋模範中學任教,是上海市第一批特級教師,為教育界公認的「一代名師」,曾任上海市徐匯區副區長,上海市政協常委、副主席。
㈦ 蘇州斜塘有古鎮嗎
斜塘原先就是一個鎮,現屬園區婁葑鎮管轄。斜塘老街距今已760多年歷史,至今仍有法華寺、旺墓、張士誠墓等遺跡。只是目前規劃到蘇州工業園區里,已經看不到古鎮的痕跡了。
㈧ 斜塘老街的介紹
斜塘老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斜塘河畔,是一個以文化旅遊為特色,具有濃鬱江南水鄉家園記憶和人文情懷的商業街區。它在具有760多年歷史的斜塘鎮原址上重建,在規劃之初就對其歷史沿革和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發掘,通過仿古建築、蘇式園林、綠化園藝、休閑業態等方面的規劃設計,將傳統人文和現代商業進行了有機融合,打造成一個集餐飲、購物、娛樂、文化等功能為一體的時尚休閑街區。漫步斜塘老街,彷彿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數百年前的姑蘇城中。沿街建築以一、二層為主,絕大多數為坡頂式樣,整體面貌和諧統一,基本保持著江南水鄉民居原貌。無論是建築形態、材料還是工藝,都是嚴格依照原有工法來建造的。抬頭是雕欄畫棟,俯首是花磚鋪地,一花一木都經過精心設計,植物的搭配極為講究,一季一景,隨著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層次和色彩。主打「文化牌」是斜塘老街的一大特色,匯集了眾多老字型大小品牌店、手工作坊、藝術工作室、博物館、藝術畫廊等文化經濟新業態。一面承接展現「老蘇州」的傳統文化,一面又將新鮮活潑的多元創意文化引入,豐富老街的文化內涵。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古典與時尚相伴而生,在「洋蘇州」里颳起了一股吳風古韻,讓人們在這里感受品味獨特的人文江南,享受精緻時尚的蘇式慢生活。
㈨ 求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鎮的歷史
斜塘老街
在園區婁葑鎮(原斜塘鎮)。斜塘地名最早見於文獻是南宋淳佑年間,距今760多年,是一塊歷史久遠的老字型大小品牌。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旺墓村一帶。明清時,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轉移,形成集鎮。清初,因商業繁榮,人口增多,斜塘集鎮大體以中塘江為界一分為二,俗稱南斜塘和北斜塘。北斜塘在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南斜塘因金雞湖堤壩建成,經濟漸盛,形成了一條商鋪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現在的斜塘老街。民國初年,吳縣政府在南斜塘設斜塘鄉治所。1930年,斜塘商家集資建成「慰民橋」,方便斜塘河南岸人民來老街購物,使老街一度相當繁榮。斜塘老街處於園區的中心位置,在園區開發建設中得到了完整保護。
㈩ 斜塘老街的卷壹︱︱歷史場景
斜塘具有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曾幾何時,這里河流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水照著天,天飄著雲,映襯著老樹、村舍、小橋、堤岸、田疇,也映襯著當地居民恬淡、平靜的生活。最初的斜塘集市是在今王墓村一帶。明清時,集市向斜塘河以北轉移,形成集鎮。清初,因商業繁榮,人口增多,斜塘集鎮大體以中塘江為界一分為二,俗稱南斜塘和北斜塘。北斜塘在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南斜塘因金雞湖堤壩建成,經濟漸盛,形成了一條商鋪林立的著名街市,即現在的斜塘老街,一個江南地區具有典型意義的水鄉古鎮和水上驛站。
斜塘老街將這個盛景復原且加入了新的活力,這兒你有幾個清吧,咖啡館,聽著民謠,英文歌,看著水的律動,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