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來源和歷史
❶ 郭姓的來源是什麼
郭姓的來源是:
郭姓源自任姓,為黃帝後裔。黃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禺陽=,也稱禺虢,受封於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後南移山東濟寧東南。
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臨東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領,任姓之祖。禺虢的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為侯伯,有郭哀,為大禹御,該郭國在今山東聊城西北一帶,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夏王御臣郭哀,其後裔夏臣郭支,是上古歷史上最早的郭氏名人。
商朝時,郭國降為子爵,郭支後裔商王之臣郭崇是其傑出的代表。歷經夏商周三朝,春秋時公元前670年滅於齊,子孫遂以國為氏,漢魏以來開創中山郭氏。
(1)郭姓的來源和歷史擴展閱讀:
先秦時期,郭姓主要活動於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地區。秦漢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
三國兩晉時,郭姓已經分布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郭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
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北宋時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遷到了台灣。
❷ 百家姓中的郭姓起源於哪裡
郭姓起源:1、相傳,早在上古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當古老的淵源。
2、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後。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
3、出自商代郭崇之後。據《三一經》記載: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繼夏代之後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4、出自姬姓,周代虢國的子孫後代是當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們以郭為姓,淵源自姬姓,又多半與河南、山西有關。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東虢,東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滎陽市東北。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申侯勾結犬戎作亂,周幽王被殺於驪山,周王室被迫東遷。當時,鄭武公與晉文侯輔佐周平王東遷洛陽,立下汗馬功勞,深得平王依重,同時把鄭國從陝西遷到河南虢(即東虢)、鄶之間。為興建鄭國,鄭武公於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滅鄶國,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又吞並東虢。從此,鄭國日漸強盛,引起各諸侯國的不滿。楚國趁機起兵向周平王問罪,率陸渾(地在河南省嵩縣東北)之師,逼近洛陽。周平王大懼,於是把虢叔裔孫虢序封於陽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稱「郭公」,於是,其後代遂成郭姓。
5、以封地為姓,史載,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為姓的,又因虢、郭同聲之轉,故虢、郭二姓互通。
6、以居處命氏。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園、池的人,分別以「城」、「郭」、「園」、「池」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義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
❸ 郭姓起源是什麼
1、源自任姓,為黃帝後裔。黃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禺陽(也作禹陽,一說為黃帝之孫顓項之少子陽),也稱禺虢,受封於任,古城在今河北任邱西北,後南移山東濟寧東南。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臨東夷族,禺虢是任氏族的首領,任姓之祖。
2、出自姬姓。源自軒轅黃帝苗裔周王室宗支,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其叔虢仲於西虢(虢通「郭),位封公爵,為西虢公。西虢地處陝西寶雞東。東周平王東遷時,西虢東遷於今河南陝縣東南,改稱南虢,春秋時公元前655年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後人公爵,成王時封土於今河南滎陽北,是為東虢。
3、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這類郭姓主要發生在先秦時期的北方地區,也無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屬。
4、源自少數民族
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漢名叫做郭廣德。「庫斯」與「郭氏」諧音,這就是回族人漢字姓的由來。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遷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為郭廣德的後裔。
(3)郭姓的來源和歷史擴展閱讀:
先秦時期,郭姓主要活動於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地區。秦漢時,郭姓已向南北擴散,北抵內蒙古、西至甘肅、東觸江蘇、西南入四川。三國兩晉時,郭姓已經分布於長江南北的廣大地區。唐朝初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入福建,以及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入閩,郭姓隨以河南人群為主體的二次南下移民進入了福建。
唐朝中葉,大臣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被封為汾陽王,中興之功帶來了姓族的興旺,達到鼎盛時期,至今南方和海外的郭姓多數敬奉郭子儀為始祖。北宋時中原人群再次南逃大移民,郭姓足跡幾乎達到南方各地。明末清初,郭姓播遷到了台灣。
❹ 郭姓起源
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尋根溯源
1、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以封邑為氏。
2、據《姓氏考略》所載,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後裔。
3、以居住地為姓氏。據《風俗通》所載,姓氏取自「城、郭、園、池、」居住地。
4、出自冒姓。據《五代史》所載,後梁有成姓人戍納冒姓郭氏。5、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據史料所載,有常姓人及少數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爾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齊氏等眾多姓氏改為郭姓者。
得姓始祖
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於虢(亦稱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周宣王時,宣王封其弟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鄭桓公見西周日漸衰落,便把財產、部落、家屬連同商人遷到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時,趁著周平王東遷,先後攻滅了鄶和東虢。周平王被迫對已成的事實給予承認,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於是楚莊王起兵伐周。在眾諸侯的壓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將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縣一帶)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郭姓族人最初的發源地當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先秦兩漢時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陝西、河南為主,「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並成為後來郭姓人繁衍播遷的主要支源,逐漸在陽曲、馮翊、華陽、京兆(今陝西西安附近)、中山(今屬河北)、彭城(今江蘇徐州)、館陶(今屬河北)、曲沃(今屬山西)、河內、廣平、邯鄲、河東聞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戰禍的大批南下遷徙者,郭姓人開始在浙江、江蘇等地散居,南遷者尤以太原郭姓為多;隋唐時期,山西、山東以郭姓為第一大姓。這一時期,除戰亂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外,還形成以華陰郭子儀為始祖的汾陽(今山西省靜樂一帶)望族。後汾陽郭姓後裔嵩入閩成為福建郭姓始祖;從五代到宋元時期,隨著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遷,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清時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國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約佔全國漢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郡望堂號
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諸多郡望,據《廣韻》所載,主要有十二個:1、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華陰郡,治所在今陝西省東部、渭河下游地區的華陰縣;3、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縣);4、汾陽郡,治所在今山西靜樂西;5、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6、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7、敦煌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敦煌市西);8、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9、昌樂郡,治所在今山東中部;10、陽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縣;11、穎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12、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固始。
堂號:
「太原」、「華陰」、「馮翊」、「汾陽」等。
宗族特徵
1、郭姓作為當代中國大姓之一,枝繁葉茂,尊榮顯赫,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崇尚文武,務實進取,勤勞智慧,尊長愛幼,報本思源等具有明顯家族文化特色的美德。
2、郭姓家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許多排列有序的字行輩份。如郭克興所編纂的《郭氏家乘》中所載湖北安陸縣一郭姓字行為:「永世文應尚,顯萬中正詒,澤定遠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顯萬德全,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發惟顯名揚,志有文章書,萬載慶德賢,儒子益光。」又黑水郭姓一支字行為:「克大基業,嗣炳宏謨,貽謀燕翼,繩武緝熙,昌時名世,翊運宣猷,家珍兆遠,奕葉重光。」
名人精粹
郭隗:戰國時代燕國大臣,為燕昭王招賢納士出計獻策,為燕國的興起作出了貢獻。郭亻及: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初為漁陽都尉,王莽時,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陽人,西晉時的玄學名士。郭璞: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代表作為《遊仙詩》,另有《江賦》等著作。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唐代軍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亂,維護國家統一中功績卓著。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隆堯)人,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時的一系列改革為趙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郭忠恕:洛陽(今屬河南)人,宋著名畫家、文字學家。著有《佩 》三卷、《汗簡》等。郭若虛:宋代太原(今屬山西)人,著名書畫評論家,所著《圖畫見聞志》集中體現了他在繪畫上的主張及見解。郭沔:今浙江溫州人,南宋時音樂家、琴家、浙派創始者。作《瀟湘水雲》、《泛滄浪》、《飛鳴吟》等曲。郭守敬: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元朝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授時歷》的編撰人之一。郭子興:元代定遠(今屬安徽)人,為元末起義軍中江淮地區首領,後被朱元璋追封為滁陽王。郭�:今浙江臨海人,明弘治年間任監察御史,以剛嚴著稱,有「再生包公」之美譽。郭亮生:清代常寧(今屬湖南)人。自幼研習岐黃醫術,醫術精湛,著有《豆麻心經》一書。郭嵩燾:清代湖南湘陰人,為中國第一位駐英大使,曾任廣東巡撫、兵部侍郎等職。郭標:廣東中山人,近現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亞華僑領袖。郭沫若:四川樂山人,現代史上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著有《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許多著作。郭永懷:山東榮城人,著名的空氣力學家,我國導彈、核武器的奠基人。郭小川:河北豐寧人,現代詩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日報》特約記者。郭鶴年:祖籍福建福州,生於柔佛邦新山市,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曾被推選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
參考資料: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83
❺ 郭姓的來源
1、源於姬姓。西周時期,武王封其叔虢仲於陝西寶雞,稱西虢國(虢通「郭」)。周平王東遷時,西虢遷於河南,改稱南虢,春秋時滅於晉。留在原西虢者史稱小虢,春秋時為秦所滅。周武王封其叔虢叔於東虢,在今河南滎陽北。
2、源於任姓。黃帝子部落禺虢為任姓,任氏族也是黃帝時代12個重要氏族之一,地處東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公元前670年被齊滅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國。
3、源於地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牆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居於外城的遂以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代多改姓單姓郭氏。
4、源自少數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漢名叫做郭廣德。「庫斯」與「郭氏」諧音,這就是回族人漢字姓的由來。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遷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為郭廣德的後裔。[7]
②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郭爾羅斯氏、郭爾羅特氏、郭齊里氏,其漢化姓氏均為郭氏。
③源於滿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郭琿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部落,漢義「鉤子」,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郭氏。其他還有滿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齊里氏等。
(5)郭姓的來源和歷史擴展閱讀
郭姓名人
1、郭隗
郭隗(約前351年—前297年),戰國中期燕國人,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
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2、郭泰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太原郡介休縣(今屬山西)人。東漢時期名士,與許劭並稱「許郭」,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郭泰出身寒微,年輕時師從屈伯彥,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他身長八尺,相貌魁偉。與李膺等交遊,名重洛陽,被太學生推為領袖。第一次黨錮之禍後,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
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應命。他雖褒貶人物,卻不危言駭論,所以不在禁錮之列。後為避禍而閉門教授,弟子達千人,提拔「英彥」六十多人。
❻ 郭氏由來故事
郭姓起源參考之一
郭源出於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姬仲被封在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公元前767年,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他。這時南方的楚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王無故滅虢為借口,興師問罪,一直打到京城洛邑附近。周平王很害怕,就把姬仲的後裔姬序找來,封在北虢(今陝西東南李家窯),以平息矛盾。公元前 655年,晉國借道虞國滅掉北虢。姬序的後人稱為虢氏。古時虢與郭二字通用,虢氏後來轉為郭氏。郭子儀,唐朝大將,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為平定「安史之亂」最主要將領。唐肅宗即位後,郭子儀任關內河東副元帥,他聯合回紇兵馬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他一生為國家屢建戰功,唐德宗尊稱他為「尚父」。郭守敬,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台(今屬河北)人。他與王恂、許衡等人共同編制了比過去准確的《授時歷》,施行達360年,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擅長製造儀器,創造和改進了10多件觀測天象的儀器,並組織了大規模的土地測量工作,重新觀測了二十八宿及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測定了黃赤交角,達到較高的精確度。
郭姓起源參考之二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郭氏姓源主要有三:一支出夏代郭支、商代郭崇之後。郭支、郭崇得姓因由不詳,但卻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因此被後人認為是郭姓之始祖。另一支以居住地為姓氏,如城、郭、園、池之類。郭,意為外城,即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住在外城的人以居處為姓。另一支出自姬姓,為周王族後,因封國名(虢)轉音而成郭姓,這是郭氏最大的一支。
虢國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 有東虢、西虢、北虢之說,其中、東虢、西虢均系周王姬發所封,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弟弟。周平王東遷時,鄭武公護駕有功,平王就把虢地賞給了他。這時南方的楚國逐漸強盛起來,楚王正想向中原擴張勢力,就以周平王無故滅虢為名,興師問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平王大為恐懼,只好找來虢仲的後裔姬序,把他封在北虢(在河南陝縣東南李家窯),號稱郭公(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後來虢被晉國攻滅,子孫便稱為郭氏。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山西、陝西省者外,已播遷於山東、河北。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移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唐代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1127年,宋高宗趙構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到了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展成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郭姓歷代人才濟濟,名人輩出,既有文臣武將,又有王侯皇帝,還有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等。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三國時有曹操重要謀士郭嘉;元代有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元末有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另外近代最著名的人物還有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先生;還有解放戰爭中華東戰斗英雄郭繼等;當代,美國有著名華人律師郭麗蓮。
於此可見,郭姓英才輩出,代不乏人。
郭姓起源參考之三
郭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八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佔百分之一以上。郭姓出自姬姓,是由虢姓轉化來的。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文王的弟弟姬叔於虢,建立了虢國。到西周末年,因為國家弱小,被鄭武公以武力佔領,並聲稱是由於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有功。楚莊王因此出兵討伐周朝,周平王因此找到姬叔的後裔姬序,並封他為虢國國君。虢國後來被晉國滅掉,他的國人就以國名為姓,從此姓郭。郭姓很早就已經存在,夏朝有郭支,郭哀,商朝有郭崇。又有一種說法,說箕子號郭叔,是郭姓始祖。但他們的後代,現在都已經沒有記錄了。郭姓在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在河南,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發展,其中以太原為其發展中心。到漢代,又有郭姓人移居內蒙,甘肅,四川,安徽。唐代時,郭姓曾兩次向福建遷移,到南宋時期,開始進入廣東。明末清初,有一支福建的郭氏遷居台灣,後來成為了台灣十大姓之一。按,福建泉州地區的「白奇郭」,應屬回族後裔。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曲陽,太原,華陰,中山,昌樂,汾陽,□川,介休,西河,雲中,扶風。
❼ 請問郭姓的由來歷史上哪些姓郭的名人
■相關網站
郭氏網:http://www.guoshiwang.net/
郭吧:http://post..com/f?kw=%B9%F9
郭氏QQ群:20867573
■郭姓排行
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以封邑為氏。
2、據《姓氏考略》所載:「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後裔。
3、以居住地為姓氏。據《風俗通》所載,姓氏取自「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居住地。「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我國大多數姓氏的起源中,這種現象比較少見。
4、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相通,郭氏即為虢氏。按此說法,郭姓為黃帝姬姓後裔。周武五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滅鄶和東虢有功,建立鄭國,都今河南新鄭,平王遂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虢序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據《五代史》所載,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據史料所載,有常姓人及少數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爾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爾佳氏、郭羅羅氏、果爾齊氏等眾多姓氏改為郭姓者。
■得姓始祖
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於虢(亦稱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周宣王時,宣王封其弟友於鄭(今陝西華縣東),史稱鄭桓公。鄭桓公見西周日漸衰落,便把財產、部落、家屬連同商人遷到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時,趁著周平王東遷,先後攻滅了鄶和東虢。周平王被迫對已成的事實給予承認,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於是楚莊王起兵伐周。在眾諸侯的壓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將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縣一帶)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就以郭為姓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發源地當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先秦兩漢時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陝西、河南為主,「太原」郡望在這一時期形成,並成為後來郭姓人繁衍播遷的主要支源,逐漸在陽曲、馮翊、華陽、京兆(今陝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屬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蘇徐州)、館陶(今屬河北省)、曲沃(今屬山西省)、河內、廣平、邯鄲、河東聞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為避戰禍的大批南下遷徙者,郭姓人開始在浙江、江蘇等地散居,南遷者尤以太原郭姓為多;隋唐時期,山西、山東以郭姓為第一大姓。這一時期,除戰亂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蘇、湖北等地外,還形成以華陰郭子儀為始祖的汾陽(今山西省靜樂一帶)望族。後汾陽郭姓後裔嵩入閩成為福建郭姓始祖;從五代到宋元時期,隨著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軍隊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遷,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明清時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國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約佔全國漢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
■歷史名人
郭隗:戰國時代燕國大臣,為燕昭王招賢納士出計獻策,為燕國的興起作出了貢獻。
郭伋: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人,初為漁陽都尉,王莽時,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陽人,西晉時的玄學名士。
郭璞:河東聞喜(今山西省聞喜)人,東晉文學家、訓詁學家,博學多才。代表作為《遊仙詩》,著有《江賦》等著作。並注釋《爾雅》、《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典籍,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郭威: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人,五代時期後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時的一系列改革為趙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郭象:西晉學者、玄學大師,所撰《莊子注》對後世影響很大。
郭嘉:三國時魏曹操謀士。多謀善戰,屢建謀功,尤以官渡之戰顯名。
郭沔:今浙江省溫州人,南宋時音樂家、琴家、浙派創始者。作《瀟湘水雲》、《泛滄浪》、《飛鳴吟》等曲。
郭標:廣東省中山人,近現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亞華僑領袖。
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省華縣)人,唐代軍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亂,維護國家統一中功績卓著。
郭忠恕:洛陽(今屬河南省)人,宋著名畫家、文字學家。著有《佩 》三卷、《汗簡》等。
郭若虛:宋代太原(今屬山西省)人,著名書畫評論家,所著《圖畫見聞志》集中體現了他在繪畫上的主張及見解。
郭守敬:順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學家、水利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主持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
郭子興:元代定遠(今屬安徽省)人,為元末起義軍中江淮地區首領,後被朱元璋追封為滁陽王。
郭亮生:清代常寧(今屬湖南省)人。自幼研習岐黃醫術,醫術精湛,著有《豆麻心經》一書。
郭嵩燾:清代湖南湘陰人,為中國第一位駐英大使,曾任廣東巡撫、兵部侍郎等職。
郭沫若:四川省樂山人,現代史上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著有《女神》、《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許多著作。郭永懷:山東省榮城人,著名的空氣力學家,我國導彈、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軍事學家。曾任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1955年授中將銜,是位集詩人、學者與書法家於一身的將軍,是國內外公認的研究M.Z.D.軍事思想的權威。郭化若原來文化水平很低,只上過5年學,全靠自學考入黃埔軍校,學完中學的數理化知識。他從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孫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書。解放後,他將大量論文匯集成冊,成了我軍研究軍事辯證法的專家。
郭小川:河北省豐寧人,現代詩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人民日報》特約記者。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於柔佛邦新山市,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有「亞洲糖王」之稱。曾被推選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太原陽曲,生蘊,蘊生准、配、鎮。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陽太守,其婿有裴秀、賈充。鎮,尚書郎、昌平侯。鎮七代孫祚,後魏左僕射、東光文貞公。曾孫士謙、士倫。士謙玄孫由為駙馬。士倫,唐倉部員外、深州刺史。曾孫珍,桂州都督。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將軍蒲城公郭榮,太原人,後居華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榮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廣敬。敬君生依仁。廣敬左威衛大將軍,禮部尚書。廣敬生昶,慶州刺史。郭子儀說:榮,父叔進之後。進曾孫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寶中渭、吉、壽三州刺史。生子秀、子儀、子英等11子。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孫正,因官馮翌,居焉。裔孫彥,周兵部尚書。孫福始,唐綏州刺史。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京兆郡:即為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至華縣一帶。開基祖為西魏右僕射郭嵩,郭准八代孫。嵩生衍,隋左衛大將軍,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儉。斌為隋武強公,生依宗。宗生襲慶、襲業。業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駙馬都尉。液生由峋。襲慶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賢。味先生景華。味賢生雄、儒華。雄吏部郎中,儒華校書郎。嗣本司農卿,生紹宗、齊宗。紹宗徐州刺史,齊宗司農郎中、懷州刺史。曾孫求商州刺史。儉生敬宗、肅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孫南金,硤州刺史肅宗孫渙,榮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劍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肅宗少子襲承左拾遺。
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廣平郡:治所在廣平(今河北省雞澤東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開基祖為唐中書侍郎、平章事、穎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館陶郡:此支開基祖為唐齊州刺史郭慶善,林宗之後。生元振,兵禮刑三尚書、平章事、代國公。生晟,鴻臚卿、左驍衛將軍。生箴、膳、兵員外。
昌樂郡: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郭泰之後。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載:後漢末大司農郭全代居陽曲,生蘊,蘊生配、鎮。鎮封昌平侯。後漢郭泰,世居介休,後世郭有道,裔孫居魏州昌樂。
陽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縣。
穎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開基祖為北齊黃門侍郎平章事郭舉,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潤、納。潤起居舍人,納為給事中,陳留采訪使,生賁、謨、霸。納兄孫監察御史、陽翟公。郭孝恪,穎川陽翟人,生待封,左衛將軍、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此外還有:
曲沃:郭鎮後,唐蒲州刺史,子賤。
河內:晉郭默。武昌,晉郭納、郭察。
西河:(內蒙古自治區東勝縣)郭公僕,西漢人。
雲中:(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郭昌,東漢人。
洛陽:後漢郭整,六代孫荷。
邯鄲:郭縱,冶鐵富捋王公。
聞喜:晉郭璦,建平太守,生璞、驁。
敦煌:晉郭禹,太傅左長史。
晉昌:唐左武將軍郭知運,生英傑、彥英、協。祖籍太原。協生嘉。彥英劍南節度使。馮翌,光祿少卿郭仁助,生茂瑋,瑋生崇禮、崇默、崇嗣。禮濟州刺史,生震、觀、豫。震左司員外郎。觀拾遺。豫生圖,圖生降,降鴻臚卿,生同知、同節。崇默襄州刺史,生恆。崇嗣生損,庫部員外。
京兆:工部郎中郭虛巳,生恕、弼、彥、樞。恕少府少監,彥錦州刺史,樞京兆兵曹、右驍衛將軍。齊州歷城,北庭都護郭虔。
2、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如招賢,先從我開始。你把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敬郭如老師,後來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紛紛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太原堂」、「華陰堂」、「馮翊堂」、「汾陽堂」等。
■【郭姓宗祠通用對聯】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北宮史表;
東國人倫。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燕國大臣郭隗。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郭泰。博通墳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數千人,名震京師。
道學千士;
綱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汾陽世澤;
虢國家聲。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郭子儀,封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虢國為周諸侯國,後裔改虢姓為郭。
金台師事;
竹馬歡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郭隗,燕昭王為隗築黃金台,以招徠人才,樂毅、鄒衍等聞風而至。下聯典指東漢·郭伋,有德政,民樂年豐,兒童數百,騎竹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闕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雙闕家聲大;
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相國家聲大;
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汾陽家聲遠;
鄂渚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漢口沿長江一帶的郭氏宗祠聯。
抱玉三朝楚;
懷書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郭向詩句聯。
閣連雲一色;
池帶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大臣郭震詩句聯。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晉水功勛世族;
汾陽將相傳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共賞松石間意;
自謂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詩人郭麟撰書聯。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晉水功勛綿祖德;
汾陽將相舊家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功封虢叔家聲遠;
威重汾陽世澤長。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大英縣隆盛鎮檀木灣村郭氏宗祠聯(1)。
祖德問安猶點頷;
我裔繼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四川省大英縣隆盛鎮檀木灣村郭氏宗祠聯(2)。
瀟湘水雲留雅韻;
關山春雪展新圖。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古琴演湊家郭沔。有《瀟湘水雲》等流傳於世。下聯典指北宋畫家郭意。工山水,與李成並稱「李郭」,為山水畫主要流派之一。有《關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濃墨盛硯底;
萬木長毫挺筆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郭沫若撰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池聯。
郭子精忠復唐室;
燕招賢士築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下聯典出指戰國·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遠;
地卜奇山甲第興。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惠安縣百崎回族鄉郭氏宗祠聯(1)。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織女賜詞,汾陽壽考;
郭主好禮,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郭子儀以平安史之亂功封汾陽王,相傳織女賜其詞「大富貴亦壽考」。下聯典指漢·郭昌,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好禮節儉,綽有母儀。
派出汾陽,將相兩朝濟美;
堂居晉水,簪纓百卉傳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見虜單騎,遠祖忠貞昭日月;
旌閭雙闕,先人孝德動乾坤。
——戴大賓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莆田縣郭氏宗祠聯
祖汾陽、派富陽、族螺陽,三陽開泰;
原晉水、分法水、聚奇水,萬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惠安縣百崎回族鄉郭氏宗祠聯(2)。
譜衍汾陽,念祖德之貽,謀世傳忠孝;
堂居晉水,承天朝之寵,渥罔替簪纓。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汾陽詩禮傳家,科甲名未即光繩祖武;
晉水簪纓奕世,盡忠孝已涅克裕孫謀。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萬里尋根鄉關何處,黃河岸邊虢國文明光華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世界郭氏宗親總會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郭氏祭祖聯。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豈止六壬淺術;
今代德門,惟陰行善使累葉繁盛,更多三甲壽征。
——吳汝綸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聯。
祖汾陽、派富陽、族螺陽、旅台陽,一陽光照天下;
原晉水、分法水、開奇水、聚淡水,萬水瀠洄吾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惠安縣百崎回族鄉郭氏宗祠聯(3)。
譜有祖基,汾陽而富陽、螺陽家道,悠然天道之開泰;
堂乃肯構,世德而世爵、世祿宗功,並此功臣以流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郭姓宗祠聯。全聯典指唐·郭子儀事典。
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歷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葉相承,迭有賢豪興異代;
祠宇據印尼雅加達之勝,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孫,更傳於後世,一龕共祀,還期俎豆享千秋。
——郭湯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聯(37+37=74字)
此聯為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郭氏宗祠聯。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懸河〗
「口若懸河」源於《晉書·郭象傳》。
晉代的郭象是一個著名的清談家。他幼年非常好學,善於思考問題,對於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他總喜歡探個究竟。成年後,在許多人請他去做官,他都推辭不就,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當成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專心讀書,所以知識非常淵博。講解問題時能夠把事情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又喜歡發揮自己的見解。當時的太尉王衍常常稱贊他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
後來,人們就用「口若懸河」來形容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❽ 郭姓來源
郭: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夏、商時代郭支與郭崇的後代。據《姓氏考略》記載:"
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
看來,郭姓早在我國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處為氏。拒《風俗通》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
、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我國
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這種現象是比較少的。
3、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
帝姬姓後裔。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虢仲(一
說虢叔)於東虢。周平王時,鄭武公功滅鄶和東虢,建立鄭國,都今
河南新鄭,此時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
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
,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並了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
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
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
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
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
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有郭金
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
,故改姓郭。
二、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留居於今河南、陝西、山西省外,已播遷
於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後
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
又有居於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
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
郭璞於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
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
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龍溪郭埭鄉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
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於新寧,子孫
傳衍於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隨之逃到江南,居於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台灣,後散
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後發展為台灣十大姓之一,並有部分人遠
徙歐美及東南亞。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尊賢堂":戰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
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於是昭
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台,並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於是樂毅、鄒衍、
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於是強大起來。
郭姓另外還有"太原"、"華陰"、"馮翊"、"汾陽"等堂號。
2、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
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
為郭子儀。
昌樂郡: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
為東漢郭泰之後。
四、歷史名人
郭子儀:唐朝名將,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亂,德宗時被尊為尚父,
亦稱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為元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
家,他主持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史上施行最
久的歷法。
郭 嘉:三國時,魏曹操之謀士。多謀善戰,屢建謀功,尤以官
渡之戰顯名。死時年僅38歲。
郭 璞: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
、《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為後世註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漢游俠。折節以儉,以德報怨。
郭 縱: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因經營鐵冶煉鑄造業而成為巨富
❾ 郭姓的來源郭姓的歷史
一、為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相傳周版武王時,封文王權弟虢叔於西虢,虢仲於東虢。西虢地處虞、鄭之間,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在今陝西寶雞東。東、西虢開國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東遷,奪虢叔之地與鄭武公,諸侯不滿,楚莊王起陸渾之師伐周,責周平王滅虢,於是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以郭為氏,虢叔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為以居處為氏。 「郭」字原意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處為氏。
三、為夏、商時代郭支、郭崇的後裔,可見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戌納,本姓成,後冒姓郭氏。又如後晉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再如後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隨母適郭氏,故改姓郭。
❿ 郭姓來源及名人
http://ke..com/view/39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