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歷史
Ⅰ 普洱茶的歷史發展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屬思茅廳界內。普洱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葉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經過帆工精製後,運銷國內外,故稱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雲南進貢朝廷的貢品,雍正年間以來,向皇帝進貢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辦的。
新中國誕生後,雲南茶葉獲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葉科研機構,到1958年止,全省茶園面積達到了46.6萬畝,產茶18萬擔,但大躍進時期茶樹大受摧殘。
1966年,雲南茶仍只有19萬擔。十年動亂期間,茶葉發展緩慢。
1975年普洱熟茶用於生產,隨著逐年的發展人們對普洱熟茶的了解認可,工業化批量生產勢在必行,可傳統的熟茶工藝製作過程相對緩慢,各種香型需靠陳放幾年緩慢轉化。
1976年,面積到了127萬畝,而產量僅有32萬擔。
1984年,現代普洱創始人吳啟英通過普洱茶接種技術科學的方式,在保證普洱茶質量的情況下22天就完成了普洱熟茶的發酵轉化。這是現代普洱熟茶的開端,為普洱熟茶批量生產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1990年,茶園面積達240萬畝。
1998年產量達155萬擔,出口20多萬擔,創匯2250萬美元,創造了雲南茶史的最大輝煌,茶類由1950年的單一曬青發展到炒青綠茶、工夫紅茶、ctc紅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優茶、藝術品茶等。
2003年3月雲南省標准計量局於公布普洱茶的定義:「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Ⅱ 普洱茶歷史的歷史淵源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
元朝時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
明代萬曆年間謝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這個詞,該書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中亦有「普洱茶出雲南普洱」的記載。
清朝阮福《普洱茶記》:「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遺器」載,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普洱府境內就已種茶。
(2)雲南茶歷史擴展閱讀: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Ⅲ 關於普洱茶的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干,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霉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謝罪,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霉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鑒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制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斗,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著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Ⅳ 雲南紅茶的歷史發展
1937年秋,馮紹裘和鄭鶴春兩位到雲南實地觀察並調查茶葉產銷情況,覺得鳳慶縣的專鳳山有著很屬適合茶葉的生長自然條件,於是開始試制紅茶;通過努力,試製成功。茶葉條索肥實,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光,香味濃郁,為國內其他省小葉茶種所未見。在試制紅茶的期間,由於沒有現在這樣通暢的公路,機器設備必須在大理拆卸成零,用馬幫馱運到鳳慶,來回需費時半月。馬幫在金舵從大理至鳳慶之間的路程中有一條五尺寬的石板山路必須在江邊放下馱子,商人們乘竹筏而過,馬自己鳧水到對岸。為了試製成功,馮紹裘等人土法上馬,用木質揉桶,腳踏烘乾機,竹編烘籠等等,保證了試制工作的順利展開。
1939年,第一批滇紅500擔終於試製成功了,先用竹編茶籠裝運到香港,再改用木箱鋁罐包裝投入市場。滇紅茶創制出來了,馮老先生終從眾人之意,定名「滇紅」;「滇紅」名茶就這樣誕生了。此後,滇紅茶產業年年向前發展,成為祖國茶葉生產上一朵璀璨的名茶之花;滇紅特級工夫茶,中國著名紅茶;其在前蘇聯、東歐各國和倫敦市場上享有崇高聲譽,是中國出口紅茶中售價高創匯多的佼佼者。
Ⅳ 茶的歷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茶樹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茶」字的形、音、義也是由中國確定的。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
茶樹最早為中國人所發現、最早為中國人所利用、最早為中國人所栽培。中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的原產地。古代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年前已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雲南地區有世界上年齡最長的野生古茶樹。茶的起源肯定還早得多。
茶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有關茶文化的文物十分豐富,諸如茶人、茶具、茶書、茶畫、水泉以及有關茶文化遺址遍布全國各地。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到歐美,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 中國是茶的故鄉。
據文獻記載,我國西南地區三千多年前已產茶。晉常璩撰寫《華陽國志》,是有關我國地區產茶的最早記載,認為「南安(今四川樂山)、武陽(今四川彭山)皆產名茶」。「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土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里考證:「自秦人取蜀之後,始有茗飲之事」。可知最早有茶飲者,亦在我國西南地區。當代「茶聖」吳覺農早在20年代就以科學的論證,證明了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駁斥了茶的原產地不在中國的錯誤說法。我國西南地區的自然條件極宜於茶樹的生長。據近年來的科學調查,我國雲南、貴州、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在野生大茶樹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文獻和實證都證明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
Ⅵ 普洱茶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
普洱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紂時期,雲南種茶先民濮人就已版經獻茶給周武權王,只不過那時還沒有普洱茶這個名稱。邦崴過渡型古茶樹是古代濮人栽培馴化茶樹遺留下來的活化石。
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歷史記載說明,早在1100多年前,屬南詔「銀生城界諸山」的思普區境內,已盛產茶葉。
Ⅶ 一,茶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飲茶的發源時間
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西周說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說
西漢.王褒《僮約》: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斫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 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
「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已有飲茶習俗。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達摩禪定:
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Ⅷ 茶有哪些歷史
茶是我國人們都很喜歡的飲品,它屬於山茶科,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植株高達1米~6米。因為它喜歡濕潤的氣候,所以在我國的南方生長的比較多。根據文史資料顯示,茶最早起源於我國,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茶習慣也是從我國傳過去的,所以人們就普遍的認為飲茶的故事也是起源於中國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飲茶或者是種植茶葉也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西方國家,英國人們也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茶的歷史起源於印度,原因就是在1823年的時候,一支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日本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野生大茶樹,於是,就認為茶的發源地就是印度。
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茶史上,從未出現過野生大茶樹。英國人犯了一個最基本的邏輯錯誤,茶的歷史比人類還要早,不能說哪裡有茶樹,哪裡就是制茶飲茶的發源地。人類制茶飲茶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茶葉在很久以前就是人們交易的產品。根據可靠的考古學家發現,中國才是茶真正的發源地。如果非要說要古老的茶樹,那麼在中國的浙江餘姚田螺山的遺址就出土了6000年前的古茶樹,如果按照英國人猜測的邏輯,那麼浙江6000年的茶樹,更是可以相信中國才是發源地。
其實,中國也不是只有浙江有古老的茶樹,在其他的地方還出現過比浙江茶樹更老的茶樹,中國的野生大茶樹主要集中在雲南等地區。
Ⅸ 雲南茶葉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里,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禪讓王位於大禹,氏族社會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帶,前幾年己在該處王城崗發掘出夏代遺址遺物,大禹接位,並非一帆風順,當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導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後又戰敗防風氏,逐漸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讓位於他。而「三苗」後裔不服,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的記載。大禹治水在江南,史書也有根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上會稽、祭大禹」,司馬遷2 0歲時,也「登會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紹興留有大禹遺跡。夏禹原讓位於「百蟲將軍」伯益,但為兒子夏啟奪權,啟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斷發生王位之爭,到禹的第六代孫夏杼時政局統一,國力強盛,他曾率部南下尋根,至浙西、駐驊金斗山東南延巒妙峰一帶,故這一帶山稱之為杼山。當時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遺跡。夏杼之後八代而衰,履癸(桀)為契滅,契建立先商世代。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