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歷史
❶ 巴黎聖母院歷史貢獻
巴黎聖母院
看過法國大作家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或者同名電影的人,無不知道巴黎聖母院這個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築的最偉大傑作,不僅因為雨果的小說,更因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華麗的教堂而名揚於世。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有什麼特徵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眾多的信徒做禮拜用。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鍾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巴黎聖母院的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東西長125米,南北寬47米。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西端是一對高60米的方塔樓,構成教堂的正面。粗壯的墩子把立面縱分為三段,每段各有一門,當中是被稱做「最後的審判」的主門,右邊是「聖安娜」門,左邊是著名的「聖母門」。進門後大廳中端坐著懷抱嬰兒的聖母瑪利亞,玉石雕刻,慈祥而端莊。這種門一個套一個,層層後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徵——尖圓拱券。兩條水平的雕飾把三個門聯系起來,下層的裝飾是28個尺度很大的法國歷代君王的雕像,正門的正中是一個直徑10米的圓形玫瑰窗,精巧而華麗。兩側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線條與小尖塔裝飾,都帶著哥特式建築的特色——高聳而輕巧,庄嚴而勻稱。
在尖峭的屋頂正中,一個高達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們連同這教堂一起送上天國。教堂正廳頂部有一口重達13噸的大鍾,敲擊時鍾聲宏亮,全城可聞。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為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後世的許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樣子。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著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築大多數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牆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巴黎聖母院沖破了舊的束縛,創造一種全新的輕巧的骨架券,這種結構使拱頂變輕了,空間升高了,光線充足了。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很快在歐洲傳播開來。巴黎聖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歷史古跡,雨果曾在小說中稱贊它是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
❷ 法國巴黎聖母院有幾年歷史拉求大神幫助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座落於屹立在巴黎的發祥地塞納河西岱島的中心。,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歷時約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紀,又在上面加建了個尖塔。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巴黎聖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徵,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❸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沿革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里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現在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鍾倖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 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
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 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的重建計劃,教皇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親自奠基(也有說是主教蘇利奠基),開啟了這座法國哥特式建築代表作的建造工程。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這階段後,工人們才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中古時代,舊教堂並不會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續教堂日常的宗教性運作)。在聖母院的修建計劃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為達到此點,昴熙斯主教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島東邊的小島與本島相連,以填土的方式產生出可以建築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至於主教宅邸與教堂附設的醫院(主宮醫院),則因為島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遷移到塞納河南岸。 接著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1250-67年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維(Jean 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經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後繼,聖母院最後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1239年聖路易國王將荊棘花冠放在聖母院。
1302年飛利浦-勒柏爾(Philippe le Bel)在聖母院啟開首次皇家國家召集大會。接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
1455年平反聖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
1687年舉行大公爵的葬禮。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願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里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❹ 巴黎聖母院有哪些建造史
巴黎聖母院亦譯為「巴黎聖母大堂」,是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西岱城島東端,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集宗教、文學、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聖母院,原為紀念羅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成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6世紀初,巴黎國王柴爾德貝特下令重建。此後,這座教堂就成了紀念殉教者聖·埃蒂安的地方,並在近旁又為聖母瑪利亞修建了一座教堂。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聖母院竣工。幾個世紀中,聖母院屢遭戰火破壞。後由建築大師維奧來·勒·杜克在保持原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設計修建,工程歷時20年。聖母院於1864年重新開放。
❺ 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中文名稱】巴黎聖母院【法文名稱】Notre-Dame de Paris 【英文名稱】Notre-Dame Cathedral 巴黎聖母院【教堂所在地】法國巴黎,西岱島(Cite)的東南端 【建造時間】1163年~1345年 【建築風格】哥特式 【建築師】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維(Jean Ravy ) 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簡介】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徵。它矗立在塞納河畔,位於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是指別人,正是意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麗亞。聖母 巴黎聖母院照片(20張)院大教堂並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棟宗教性建築,根據教堂地底下挖掘出來的一些文物,該地點被作為宗教用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羅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時代,在西堤島的東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來祭祀羅馬與高盧神祇的神殿。 至於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則眾說紛紜,聖母院的舊址有著曲折的歷史,4世紀時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紀時又成為一座羅馬式教堂,而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也有說法認為大教堂是在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爾德貝爾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時,以先前已經存在的教堂為基礎進一步改建。 到了12世紀路易七世時期,原有的羅馬式教堂已經毀損不堪,在1160年被選任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也有史料顯示,在這里曾有兩個教堂,一個是聖坦尼大教堂,另一個是聖母瑪麗亞教堂。聖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為這樣的重要性,人們開始發現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與其所承擔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經隨著時間而老舊,而開始思索重新修築教堂。 現在的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在1345年建成。該教堂曾經是全歐洲工匠組織和教育組織集會的地方。因為這些歷史淵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學(Sorbonne),便坐落於此。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教堂的大部分財寶都被破壞或者掠奪,處處可見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頭的塑像,唯一的大鍾倖免沒有被熔毀,此時聖母院已是千瘡百孔了。之後教堂改為理性聖殿,後來又變成藏酒倉庫,直到1804年拿破崙執政時,才將其還為宗教之用。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中對聖母院作過最充滿詩意的描繪。這本小說寫成於法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時代。1831 年書出版後,引起很大的回響,許多人都希望修建當時殘舊不堪的聖母院,並且發起募捐計劃。也引起當時的政府當局對聖母院建築慘狀的關注。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o勒o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因此今日我們見到的巴黎聖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們來重新詮釋的。 在今日,聖母院依然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曠世傑作,並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聖母院也展現了哥特式教堂的發展史。1239年聖路易國王將荊棘花冠放在聖母院。 1302年飛利浦-勒柏爾(Philippe le Bel) 在聖母院啟開首次皇家國家召集大會。接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恩典儀式、婚禮、加冕、受洗、葬禮等等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 1455年平反聖女貞德訴訟。民族女英雄貞德為法國領兵征戰大獲全勝,但後來被出賣,遭火刑處死。多年後聖母院教會予以平反昭雪,舉行平反儀式,在院內豎立貞德的雕像,從此後人尊稱為"聖女貞德"。 1572年瓦盧斯 (Valois)的瑪格莉特(Margurerite)嫁給那瓦伐 (Navarre) 的亨利。 1687年舉行大公爵的葬禮。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願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44年8月26日在聖母院里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45年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❻ 巴黎聖母院的時代背景是何時啊!
巴黎聖母院故事的場景設定在1482年。
這個時候,百年戰爭法國已經取得了勝利並走向統一,當時的法國國王是查理十一世,法國王權正逐步加強,開始壓倒地方封建領主勢力,新生的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歷史舞台。歷史正逐步的邁出中世紀的黑暗。
《巴黎聖母院》雖然是以中世紀的巴黎作為背景,但是它與19世紀30年代法國人民的生活與斗爭緊密相連,整部作品彌漫著濃郁的時代氣息。
《巴黎聖母院》創作時代背景
《巴黎聖母院》寫於法國風雲變幻、階級斗爭激烈的年代。
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推翻後,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隨之建立;人民群眾的處境日益惡化,巴貝夫的秘密組織——平等社的活動遭到失敗,保皇黨的叛亂不斷發生。拿破崙以平息國內判亂和擊退國外封建聯軍而震動全歐洲,但隨後就是波旁王朝的復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執政,是波旁王朝統治最黑暗的時期,極端保皇分子入內閣,天主教會勢力更為猖獗,這樣就促成了人民群眾反對波旁王朝斗爭的高漲。1830年七月革命後,掠奪革命果實的銀行家統治著法國,金融資產階級進入全面勝利和鞏固時期,但同時,無產階級也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一時期法國社會正處於急劇轉折之中,各種斗爭十分激烈、尖銳。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由於雨果少年時期一直在崇信君主政體和天主教的家庭教師和母親影響下,他的政治立場和文藝觀都是保守的。
1926年,隨著國內反查理第十的斗爭和國際上爭取獨立解放的革命浪潮對神聖同盟的沖擊,雨果的政治和文藝思想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用理論文章和創作實踐向古典主義進行斗爭。他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1831年《巴黎聖母院》的出版,是雨果對自己曾是保王主義作了一次清算,表達了對波旁王朝和天主教會的憎惡,因而,小說鮮明地體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意識和對人民群眾的贊頌。
❼ 法國巴黎聖母院的有關歷史事件
法國天主教大教堂。位於巴黎塞納河城島的東端,始建於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該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迴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對鍾塔,主入口的上部設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券連成一氣。中庭又窄又高又長。從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體加上頂部聳立的鍾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進入教堂的內部,無數的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於是,教堂就成『與上帝對話』的地方。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聖母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庄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1793年,大革命中的巴黎人民將其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的形象而將它們搗毀。但是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長廊」上面為中央部分,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著聖母聖嬰,兩邊立著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大廳可容納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台上。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盡管教會竭力把教堂建成神秘的地方,實際上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大教堂在當時正反映了城市力量的興起。 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里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贊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雖然這是一幢宗教建築,但它閃爍著法國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巴黎聖母院廣場上有法國公路網 「零起點 Point zero」 標志,從巴黎到什麼地方有多少公里,是從這個「原始點」開始測量的;從什麼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里,也是指的到達這個「圓點」的距離。
❽ 巴黎聖母院見證了哪些歷史
數百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是法國宗教、政治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活動場所,大作家雨果所著《巴黎聖母院》一書更使聖母院名揚世界。許多重大事件和典禮儀式在此發生和舉行。1302年,菲利浦四世對抗羅馬教皇,在這里召開法國歷史上有市民參加的「總議會」,會議支持國王,並禁止法國主教到羅馬開會。1455年,民族女英雄貞德的昭雪儀式在此舉行,從而洗刷了法蘭西的民族恥辱。1654年,路易十四在此舉行加冕大典。1744年,路易十六又在此加冕。1789年,國民議會在此歡慶攻陷巴士底獄的勝利,標志著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統治時期的到來。1804年,拿破崙在這里加冕稱帝。1918年,巴黎市民為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而向聖母感恩。1945年,巴黎市民為戰勝德國法西斯在這里舉行歡慶活動。1970年和1974年在聖母院為戴高樂將軍和蓬皮杜總統舉行了追思彌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