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歷史
⑴ 《萬曆十五年》是屬於微觀還是宏觀歷史學的范疇
微觀歷史學,它以明朝萬曆十五年為背景,剖析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一些思想很具有戰略眼光,但局限性也是在於一些儒家思想,如善良和道德的關系等,應該辯證的看待評價,不過個人覺得值得一讀.
⑵ 微觀歷史 1957 1965怎麼樣
一般來說,日記是很私密的東西,也會比較真實地反映當時的狀況,如果是作家或名人寫的,也許大家會很感興趣,還想從中看到一些文學性和其生活的軌跡。而看這本書是中......
⑶ 《萬曆十五年》是屬於 微觀還是宏觀歷史學的范疇
微觀歷史學,它以明朝萬曆十五年為背景,剖析了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一些思想很具有戰略眼光,但局限性也是在於一些儒家思想,如善良和道德的關系等,應該辯證的看待評價,不過個人覺得值得一讀。
⑷ 微觀粒子的發現史
電子是在1897年由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提出了葡萄乾模型(棗糕模型)。
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人。1918年他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轟擊氮氣時他的閃光探測器紀錄到氫核的跡象。質子命名為proton,這個單詞是由希臘文中的「第一」演化而來的。盧瑟福認識到這些氫核唯一可能的來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須含有氫核。他因此建議原子序數為1的氫原子核是一個基本粒子。
中子的概念也是由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提出的,中子的存在是1932年B.查德威克用a粒子轟擊的實驗中證實的。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誇克組成的。它們具有分數電荷,是基本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其空間尺度是微觀粒子中最小的,大約小於10的-19次方。
⑸ 請簡單的回顧一下人類探索微觀粒子的發展歷程
1. 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人德謨克利特認識到若將物質無限地分下去,小到不能切割為止,這最小部分就被稱為「原子」。
2.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根據其進行的一系列實驗提出了「原子學說」。
3.1811年義大利物理學家阿伏加德羅根據實驗研究提出了「分子假說」。
4.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發現陰極射線是由速度很高的帶負電的粒子組成的,這種粒子稱為「電子」。
5.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成功地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後,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占很小體積,但其密度很大,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並帶有正電荷。帶負電荷的電子在不同的軌道上繞著原子核運動,就像地球繞著太陽運動一樣。
6. 20世紀初,科學家在探索物質結構的歷程中,相繼發現原子核可以放出質子和中子,質子帶正電荷,中子不帶電。由此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7. 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發現質子和中子都是由稱為「誇克」的更小的粒子構成。
8. 20世紀中葉起,人類為了探索微觀世界的奧秘,製造了各種類型的粒子加速器。藉助於不斷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發現了μ介子、π介子、?轉介子、?撰超子、?撞超子等四百餘種粒子。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一個層次的物質存在形式。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永無止境,探索永不停止,微觀世界的神秘面紗還有待於同學們繼續探索。
⑹ 微觀中國歷史得出了一個結論這是為什麼呢
不理世事的神仙是沒有的,快樂似神仙的是有的。皇帝是有的,不用說就是現在也是有的,就算我國,也是那幾個家族輪流坐莊。不是侄子就是私生子女婿之類的。救世主也是有的,每一代平息內亂的開國帝君,就是救世主,雖然他殺的國人未必比侵略者少,可他結束戰爭,也不愧救世主的功績,才配被世人祭祀幾百年。這不是封建迷信。統治者就是皇帝,主席,書記,總統,首相。他們權利是一樣的,只要有國家,就會有統治者,皇帝不過是稱號而已。
⑺ 微觀歷史是什麼意思
微觀政治哲學作為社會歷史理論研究範式深層次的、重要的當代轉換,與哲學社會科學諸多領域都處於交叉、交融、滲透、內在化等復雜的關聯之中,在20世紀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都包含著相當豐富的微觀思想資源。《社會歷史理論的微觀視域(套裝上下冊)》主要選取了歷史學、政治學、哲學這幾個領域在20世紀的新進展,特別是微觀史學、微觀政治學、日常生活批判的代表性成果,來具體展示20世紀人類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即嘗試用微觀分析和微觀視角來豐富社會歷史理論範式,建立宏觀視域和微觀視域有機統一的社會歷史理論。
⑻ 求用從哲學角度出發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微觀歷史現象:我和女友分手的原因及歷史必然性。
婚姻是雙方面的事情,單方面是決定不了的。戀愛也是一樣的,是有原因,也有結果。能促使兩人從認識到戀愛的過程,是雙方在互相了解對方;是量變的過程,是積累。到結婚或者分手,是質變的問題,要麼是雙方都能相互的支持和愛護著對方,包容著對方的優點和缺點;能夠共同面未來的幸福或者困難,牽手一輩子。另一個反面,即是不能容忍對方的缺點,導致相互之間的關系破裂,即分手的行為。
⑼ 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科學歷程
廣袤而深邃的星空,隱藏著無窮的奧秘。自古以來,人們一直試圖用各種方法來探究宇宙。早期由於生產力的低下,人類除了編寫層出不窮的神話、幻想來寄託人類對宇宙的關注外,卻對繁星如海、神奇莫測、謎團重重的宇宙表現出一種無奈。雖然熱切地嚮往和試圖揭開宇宙的奧秘,但種種疑問,令人迷惘。在
20
世紀以前,人類也通過觀察,發現了一些
天文現象
,但人類無法清楚知曉天宇上的事情,也無法想像其他星球的真實面目。
20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已成功發射了
人造衛星
,並成功地登上了月球。當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
地球軌道
飛行之後,人類向地外星球的探索就被提到日程上。現今,人類的宇宙探測器不僅為人類登上月球開辟了道路,而且已探訪了太陽系的各
大行星
,同時,正向太陽系外更遙遠的星球跋涉。
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