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元旦歷史

元旦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2 12:22:22

❶ 元旦的來歷和習俗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將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後常常將當日前或後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

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很少。

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

❷ 元旦的由來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❸ 元旦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眾所周知,我們所說的元旦,是公歷元月一日。然而提起元旦節的來歷,那就有些源遠流長了。中國的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請採納或點贊支持,給我更多助人的動力!
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❹ 有關元旦的歷史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❺ 元旦的來歷故事

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兩岸,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開始定為這一天。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並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❻ 歷史上元旦這一天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北宋司馬光歷時19年,294卷的《資治通鑒》終於在1085年的元旦這天完成,這本版書涵蓋中國歷史上16朝一權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齊白石原名齊純芝,號渭清,別號為白石山人,是近代以來中國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齊」。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此文與後來陳獨秀發表的《文學革命論》一同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檄文。在1988年以前天安門城樓是不對外開放的,後在外界的強烈呼籲請求下,1988年元旦後正式對外開放。

❼ 元旦的歷史

中華民國起為公歷1月1日,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華民國正回式建國次日,答即發出《改歷改元通電》:「各省都督鑒: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所謂「黃帝紀元」,是以傳說的中華人文始祖黃帝誕生年為元年的紀年方法,由反清人士劉師培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1903年)在《國民日報》公開提出,反對年號制,「黃帝紀元」遂成了一種革命符號。黃帝紀元是以公歷為基礎,推算出來的。傳說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698年,用此年與1911年相加,正好是4609年——中華民國建國元年。黃帝紀元4609年是公元1912年,1月1日對應陰歷,是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在孫中山這一通電後,中國流行兩千多年的元旦,由陰歷正月初一挪到了陽歷1月1日,歷史從此改變。

❽ 元旦的來歷

現在過的這個元旦呢,其實並不是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辛亥革命以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採用了世界上多數國家使用的公元紀年,將每年的1月1日定為新年,同時保留了傳統的農歷。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元旦的來歷。

中國歷史上的「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從漢武帝起,規定陰歷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

❾ 元旦的來歷和意義

近代歷史中元旦的來歷。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02
歷史上元旦的來歷。有一個傳說講的是舜傳位給禹,沒有傳位給他的兒子,人們為了紀念他的開明,就在一月一日慶祝這個日子。具體是不是真的有待商榷。「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但是它的含義傳到現在也沒改變,一直沿用了4000年。

03
元旦的由來。一般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都有它特殊的含義,解說一下元旦,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會把這個日子取名為元旦。首先元旦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意義本就不一般,「元」有開始之意,「旦」有太陽升起的意思,意味著新的一年將如太陽升起一樣充滿活力。

04
「元旦」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傳說是顓頊所取,其實真正是誰取的,不太清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歷史。

05
中國還有那麼多的節日,每一個節日背後都有故事,感興趣的人不妨去查一下,會有驚喜的收獲哦。

❿ 元旦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元旦來歷
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在中國,元旦已列入了法定假日。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3日,孫中山發布《臨時大總統關於頒布歷書令》,責成內務部編印新歷書。隨後又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不叫「元旦」。
這一年孫中山讓出最高權力,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剛開始,袁世凱還表示遵循孫中山的一切政令,包括繼續推行新歷。於是,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歷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歷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准;一種是傳統社會的農歷體系,人們按習慣沿用,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社會生活。當時,政府雖然強力推行新歷法,但也考慮到民眾生活的需要,採取調和折中的方式。
1914年1月,民國政府的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考慮到其他少數民族的習慣問題,只批准「元旦為春節」。由此,傳統農歷新年歲首被官方正式易名為「春節」,傳統的「元旦」「新年」名稱被安置在公歷的1月1日這一天。[1]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相關傳說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熱點內容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