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歷史
『壹』 求梅州歷史資料!!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2009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這個。
『貳』 梅州過去的變化
http://www.meizhou.gov.cn/mzgk/mzfm/2008-04-22/1208847495d20308.html
梅州是客家人集中居住之地,秦漢以後客家人的祖先逐漸由中原南遷,定居嶺南。故有「客家」之稱。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叄』 梅州最出名的歷史人物
1葉劍英 十大元帥!
2張弼士 實業家,著名的張裕葡萄酒的創辦人。
3李惠堂 著名足球運動家,亞洲球王。「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是當時最流行的一句話。
4黃遵憲 政治家、外交家、詩人、教育家。著有《台 灣^行》
5 曾憲梓 實業家、愛國華僑、金利來實業董事、慈善家
此外,泰國總理他信是梅州後裔呢。呵呵,還有田家炳、丘逢甲、丁日昌等人。
『肆』 請問梅州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急啊!
1100多年了。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區政府設興寧縣,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伍』 中國廣東省梅州市歷史
南朝齊時(479—502年)在梅州置程鄉縣,南漢乾和三年(945年)置敬州,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易名梅州,因其地多梅花,並有梅口鎮(今鬆口鎮)和梅溪(今梅江),故稱。此後還有嘉應府、梅縣之稱。
『陸』 梅州的歷史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柒』 中國歷史上廣東梅州是什麼地方
《禹貢》分天下為九州時,梅州地屬揚州南境。春秋時屬七閩地,戰國時先後屬越國、楚國,秦漢時期分屬南海郡龍川縣和揭陽縣。秦末趙佗稱王時則屬南越國。
三國兩晉時分屬東官郡的龍川縣和揭陽縣(海陽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析海陽縣設程鄉縣。隋唐時分屬循州(龍川郡)和義安郡(亦稱潮陽郡或潮州)。
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亦即後晉開運二年,程鄉升為敬州,領程鄉縣。這是梅州州治設立的開始。
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梅州」的名稱即始於此[25] 。宋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以程鄉縣隸潮州;元豐五年(1082),梅州復置,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潮州;紹興十四年(1144)又復置梅州,仍理程鄉縣,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改梅州為「梅州路」,置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為梅州,屬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1295),隸屬潮州路;延佑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使司。
明洪武二年(1369),廢州為程鄉縣,隸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為「嘉應州」,隸屬廣東省惠潮嘉道。轄地包括程鄉、平遠、鎮平及以前為惠州府所統的興寧、長樂五縣,稱為「嘉應五屬」。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
民國三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隸屬潮循道。民國14年(1925)隸屬東江行政區,民國15年(1925)改名為粵東綏靖區。民國25年(1936),隸屬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38年(1949)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
1952年12月,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
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劃分為惠陽、汕頭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
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之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梅縣地區轄7縣1市;
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
『捌』 廣東梅州有哪些名勝古跡
著名的景點有五指石、葉劍英紀念館、靈光寺等。
五指石風景名勝區:
五指石景區具雄、險、奇、秀、幽、古之特色,有著「五指美景、人間仙境」的美譽。方圓16.8平方公里的景區內,有36座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的石山,呈現獨特的「奇峰林立,溝壑縱橫,赤壁懸崖」的丹霞地貌特色景觀,具有景點眾多、山勢雄渾,夾縫奇多幽遠、岩深洞幽,景緻朦朧變幻、富立體感,自然風光秀麗、景觀層次豐富的特色。這些經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化而成的神奇景觀,極具游趣,是五指石風景區最為突出的旅遊資源特色。
雁南飛茶田景區:
粵東首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葉劍英元帥的故鄉梅縣雁洋鎮。置身雁南飛,你能深深感受到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和生態優美的旅遊文化。在這里有榮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的圍龍大酒店、圍龍食府,在這里可欣賞原生態的客家歌舞表演,品嘗可口的客家美食,領略多情的客家山水。
葉劍英紀念園:
葉劍英紀念園位於梅縣雁洋鎮虎形村,園內分人文秀區、紀念景區、生態林區、旅遊休閑服務區,融客家民居、現代建設於一體,再現了葉劍英元帥偉大光輝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葉劍英曾三次在歷史轉折關頭「四兩撥千斤」,扭轉乾坤。毛澤東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湖塗」;周恩來贊譽他「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中國客家博物館:
「一日讀懂客家千年」,博物館位於梅州城區,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國家級專題館,是集客家建築、客家藝術、客家風俗、客家風情於一處的「客家大觀園」。
靈光寺:
國家4A級景區,位於雁洋鎮境內的陰那山麓,離梅州城46公里。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靈光寺依山建築,自古遠近聞名,因為靈光寺有"三絕",第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干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第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煙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煙薰人;第三絕是大雄寶殿後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有心登上五指峰觀看日出美景和山頂風光者,可以頭一天到達靈光寺,第二天一早登上五指峰頂等待日出,幸運者還可能看到「靈光」的出現。
雁鳴湖旅遊度假村:
座落在偉人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雁洋鎮南福村,是梅州山區一顆璀璨的旅遊明珠。度假村以「觀光休閑度假、養生健身娛樂、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建有春暉園、夏曉園、秋實園三大景區。度假村內酒店、山莊別墅、茶藝館、滑草場、旅遊池、童趣園、娛樂城、綠島廣場、紫煙瀑布、梅池、銀湖庵、網球、羽毛球場、檯球館、玫瑰園、馬車驛站、幾十處亭台榭閣景點和配套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是梅州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客天下景區:
客天下景區位於城區,是廣東首家集旅遊地產、文化農業等為一體的旅遊產業園區,園內百米大型客家遷徙圖石雕、千米客家記憶浮雕、巨型客家墟日圖銅雕、亞洲最大千畝杜鵑園、古樸的客家小鎮……形同一座客家文化城。
長潭旅遊區:
景區號稱中國嶺南日月潭,位於蕉嶺長潭鎮,一川綠水,三省名揚,山如巫峽,水似瀟湘,景似灕江,移步換景,別饒風光。
湯湖熱礦泥山莊:
中國第一神泥。景區位於五華縣轉水鎮,溫泉水溫高達83度,溫泉浸泡千年的礦泥含有人體所需的60餘種微量元素,是養生保健的勝地。
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
神光普照,雞鳴報曉。景區位於興寧市福興,古木參天,半山有一神光寺,歷來香火鼎盛,四季宜游。
龍鯨河漂流景區:
龍鯨河漂流,位於豐順縣西北部,漂程9.8公里,落差40米。漂流採用無動力充氣橡皮艇順流而下,在驚濤駭浪中感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刺激,激發拼搏進取的豪情,在有驚無險中體驗勇者的樂趣,盡享瀟灑。龍鯨河漂流景區分布有國內規模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類型齊全的冰臼群,是三百多萬年前古冰川遺跡。
坪山梯田:
坪山梯田風景區距大埔縣城40公里,始建於明中期,完工於清初,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共有1200多畝,其中主體梯田680多畝,坡度多為25°-65°,沿一座座山坡層層疊疊,蔚為壯觀,從山腳連到山頂,從此山連到彼山,延綿不斷,少的數十級,多的有千多級。坪山梯田一年四季景觀各異,每年2月份,金燦燦的油菜花盛開;3、4月份和7、8月份水滿田疇 ,如珠鏈披掛;4、5月份和8、9月份,禾苗翠綠,如綠錦層疊;6月份和10月份,稻穗成熟,金黃無邊。
南口僑鄉村:
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僑鄉村位於梅縣南口鎮,有500多年的建村史,村內保存著大量完好的圍龍屋,體現了濃郁客家風情。
三河壩旅遊區:
梅江、汀江、梅潭河在此匯成韓江,四江八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韓江東岸,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紀念園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韓江源」石雕、明代古城、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等景點。此外,景區內還有明代古城、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等眾多人文景點。
高山圍龍:
粵東第一峰銅鼓峰。景區位於豐順縣,海撥1560米,在高山處有一座完整的客家圍龍屋,被稱為中國海撥最高的圍龍屋。
客家土圍樓花萼樓:
花萼樓建於明萬曆36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土樓布局合理、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現樓內還住著十多戶林姓人家。花萼樓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廣東土圍樓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築,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
『玖』 梅州的歷史文化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拾』 梅州客家歷史文化有哪些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純,別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