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鍍錫液
Ⅰ 化學鍍錫液的成分
配方見圖,鍍錫操作流程:
銅件――1清洗――2熱水浸泡――3化學鍍錫――4熱水清洗――5吹乾――成品
流程註解說明:
1清洗:主要是要把鍍件(銅)表面上的油脂、烏跡清洗干凈,以免影響鍍層效果。否則鍍層不光亮。
2熱水浸泡:要用80℃以上的潔凈熱水浸泡1分鍾左右。其主要目的是要提升鍍件本身的溫度,以免在投放到鍍液的時候引起鍍液溫度的急劇性降低。否則會引起鍍層表面產生斑點或烏跡。
3化學鍍錫:使鍍液恆溫保持在70――75℃之間,把從熱水中撈出的鍍件迅速投放到化學鍍錫液中浸泡30秒至1分鍾,即可鍍上潔白光亮的錫層。不要等到鍍件冷卻再投放,否則會使鍍層表面產生斑點或烏跡。
鍍錫過程中要使鍍件完全浸沒,最好能輕柔抖動鍍件,讓鍍液流通,使鍍層更加完美。
建議:轉載鍍液的器皿(鍍槽)用塑料或玻璃等屬於非金屬的物質做成。勿把不屬於鍍件的金屬物質放進鍍液中。鍍液的加熱最好使用水浴加熱法(即:用熱水浸泡裝載鍍液的器皿(鍍槽),使其中的鍍液溫度升高並保持在70――75℃。)
4熱水清洗:把鍍好的鍍件迅速從鍍液中撈出,迅速投放到75℃以上的潔凈熱水中清洗干凈,注意:動作一定要迅速(別讓鍍件冷卻),一定要用大量潔凈的熱水把鍍件上的殘留鍍液清洗干凈,否則會引起鍍層表面產生斑點或烏跡。
5吹乾:建議最好用熱風吹乾。
注意:整個鍍錫的過程中,不要用手去觸摸鍍件,因為手上有汗和油脂分泌,會影響鍍層效果,必要時可帶膠手套進行整理鍍件。鍍件可用塑料籃子裝載著操作。
注意:進行鍍錫之後的成品必須進行密封包裝處理,存放於乾燥環境中,因為空氣中的潮濕水份會使鍍層表面氧化、失去光澤或變色。
如果鍍件因操作不當造成不夠光亮,或因存放時間過長導致失去光澤或變色,可以用像皮擦把鍍件表面的氧化層輕輕擦掉,即可重新得到光亮的表面。
翻鍍IC的流程:
有錫的IC――退錫(用TX-a退錫水)――銅件――1清洗――2熱水浸泡――3化學鍍錫――4熱水清洗――5吹乾――成品
Ⅱ 1L化學鍍錫溶液可以鍍多少產品
錫,金屬元素,一種有銀白色光澤的的低熔點的金屬元素,在化合物內是二價或四價,不會被空氣氧化,主要以二氧化物(錫石)和各種硫化物(例如硫錫石)的形式存在。元素符號Sn。錫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便發現並使用錫了。在我國的一些古墓中,便常發掘到一些錫壺、錫燭台之類錫器。據考證,我國周朝時,錫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在埃及的古墓中,也發現有錫制的日常用品。
錫,碳族元素,原子序數50,原子量118.71,元素名來源於拉丁文。在約公元前2000年,人類就已開始使用錫。錫在地殼中的含量為0.004%,幾乎都以錫石(氧化錫)的形式存在,此外還有極少量的錫的硫化物礦。錫有14種同位素,其中10種是穩定同位素,分別是:錫112、114、115、116、117、118、119、120、122、124。
金屬錫柔軟,易彎曲,熔點231.89℃,沸點2260℃。有三種同素異形體:
白錫為四方晶系,晶胞參數:a=0.5832nm,c=0.3181nm,晶胞中含4個Sn原子,密度7.28克/立方厘米,硬度2,延展性好;
灰錫為金剛石形立方晶系,晶胞參數:a=0.6489nm,晶胞中含8個Sn原子,密度5.75克/立方厘米;
脆錫為正交晶系,密度6.54克/立方厘米。
在空氣中錫的表面生成二氧化錫保護膜而穩定,加熱下氧化反應加快;錫與鹵素加熱下反應生成四鹵化錫;也能與硫反應;錫對水穩定,能緩慢溶於稀酸,較快溶於濃酸中;錫能溶於強鹼性溶液;在氯化鐵、氯化鋅等鹽類的酸性溶液中會被腐蝕。
錫是銀白色的軟金屬,比重為7.3,熔點低,只有232℃,你把它放進煤球爐中,它便會熔成水銀般的液體。錫很柔軟,用小刀能切開它。錫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易被氧氣氧化,所以它經常保持銀閃閃的光澤。錫無毒,人們常把它鍍在銅鍋內壁,以防銅與溫水生成有毒的銅綠(鹼式碳酸銅)。牙膏殼也常用錫做(牙膏殼是兩層錫中夾著一層鉛做成的。近年來,我國已逐漸用鋁代替錫製造牙膏殼)。焊錫,也含有錫,一般含錫61%,有的是鉛錫各半,也有的是由90%鉛、6%錫和4%銻組成。
展性
錫在常溫下富有展性。特別是在100℃時,它的展性非常好,可以展成極薄的錫箔。平常,人們便用錫箔包裝香煙、糖果,以防受潮(近年來,我國已逐漸用鋁箔代替錫箔。鋁箔與錫箔很易分辨——錫箔比鋁箔光亮得多)。不過,錫的延性卻很差,一拉就斷,不能拉成細絲。
其實,錫也只有在常溫下富有展性,如果溫度下降到-13.2℃以下,它竟會逐漸變成煤灰般鬆散的粉末。特別是在-33℃或有紅鹽(SnCl4·2NH4Cl)的酒精溶液存在時,這種變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一把好端端的錫壺,會「自動」變成一堆粉末。這種錫的「疾病」還會傳染給其他「健康」的錫器,被稱為「錫疫」。造成錫疫的原因,是由於錫的晶格發生了變化:在常溫下,錫是正方晶系的晶體結構,叫做白錫。當你把一根錫條彎曲時,常可以聽到一陣嚓嚓聲,這便是因為正方晶系的白錫晶體間在彎曲時相互摩擦,發出了聲音。在13.2℃以下,白錫轉變成一種無定形的灰錫。於是,成塊的錫便變成了一團粉末。
由於錫怕冷,因此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別使錫器受凍。有許多鐵器常用錫焊接的,也不能受凍。1912年,國外的一支南極探險隊去南極探險,所用的汽油桶都是用錫焊的,在南極的冰天雪地之中,焊錫變成粉末般的灰錫,汽油就都漏光了。
錫不僅怕冷,而且怕熱。在161℃以上,白錫又轉變成具有斜方晶系的晶體結構的斜方錫。斜方錫很脆,一敲就碎,展性很差,叫做「脆錫」。白錫、灰錫、脆錫,是錫的三種同素異形體。
錫具有惰性,不和空氣、水反應。和稀鹽酸反應緩慢,和濃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錫;與稀硫酸不反應,與濃熱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錫(IV);與濃熱硝酸生成β-錫酸。
金屬錫很柔軟,用小刀就能切開它;具有銀白色的光澤,它的展性很好,能展成極薄的錫箔,厚度可以薄到0.04毫米以下。不過,它的延性比較差,一拉就斷,不能拉成細絲。它的熔點很低,只有232℃,因此,只要用酒精燈或蠟燭火焰就能使它熔化成象水銀一樣的流動性的液體。
此外,錫既怕冷也怕熱。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錫在不同的溫度下,有3種性質大不相同的形態。在-13.2~161℃的溫度范圍內,錫的性質最穩定,叫做「白錫」。如果溫度升高到160℃以上,白錫就會變成一碰就碎的「脆錫」。錫對於寒冷的感覺十分敏銳,每當溫度低到零下13.2℃以下時,它就會由銀白色逐漸地轉變成一種煤灰狀的粉,這叫做「灰錫」。另外,從白錫到灰錫在轉變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就是灰錫有「傳染性」,白錫只要一碰上灰錫,哪怕是碰上一小點,白錫馬上就會向灰錫轉變,直到把整塊白錫毀壞掉為止。人們把這種病叫做「錫疫」。幸好這種病是可以治療的,把有病的錫再熔化一次,它就會復原。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Ⅲ 急急急、、、、求化學鍍錫水配方(銅鍍錫),.不懂的不要亂說謝謝,
給銅鍍上錫?把活潑的鍍給不活潑的,那隻能用電鍍的方法,方法很簡單,把銅連陰極,把錫連陽極,溶液用硝酸錫氯化錫啥的都行,通電就可以鍍上了
Ⅳ 化學鍍錫液怎麼調治才能在不純的銅上鍍出光亮的鍍錫層
搜一下:化學鍍錫液怎麼調治才能在不純的銅上鍍出光亮的鍍錫層
Ⅳ 求化學鍍錫液的配方
你太幽默了。。。
這玩意兒是人家的專利,沒人能夠給你的,人家葯水生產廠家裡面每個工序之間都是保密的。
Ⅵ 酸性鍍錫怎麼判斷鍍液中的成分是多少
錫二價(亞錫)和四價錫四種。酸性鍍錫選用的是二價錫,在水溶液中易水解。水解的二價錫呈乳狀,使鍍層質量變壞。
水解產物主要是sn(oh)2、sn(oh)4
,脫水後變成偏錫酸,既不溶於酸,也不溶於水,懸浮在鍍液中。這些雜質多被夾雜在鍍層中,使錫鍍層的焊接性變低,易變色。
在這些渾濁物中,不僅有上述所說的水解產物,還含有光亮劑的分解產物。
為了防止水解的發生,應在鍍液中加入穩定劑以防止錫的水解。北京欣普雷公司研製的8344型穩定劑對二價錫的水解具有很好的抑製作用。
盡管在鍍液中加入了穩定劑,且這些穩定劑不隨電鍍而消耗,但在生產過程中會有大量鍍液帶出,這樣時間一長便還會使穩定劑含量下降,不足以維持二價錫的穩定。
Ⅶ 鍍錫液的化學成分是什麼,怎麼操作
防飛濺劑是一種環保型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水溶液,無色或淡黃色透明液體
。
Ⅷ 請問下電子元器件化學鍍錫知道怎麼做嗎
鍍錫工藝的基本概述
一、工藝流程
檢驗 → 除油 → 水洗 → 酸洗 → 水洗 → 滾光 → 水洗 → 鍍銅 → 水洗 → 鍍錫 → 水洗 → 鈍化 → 水洗 → 甩干 → 檢驗
二、工藝參數
1硫酸亞錫 45~55g/l
2硫酸 60~100g/l
3鍍液溫度 10~15℃
4陰極電流密度 0.5~1.5A/dm2
三、操作規程及注意事項
1、控制好鍍液工作條件,勤觀察,注意溫度變化,液位變化。仔細操作,如實填寫操作記錄。根據化驗結果補加葯水,校正電鍍液。
2、光亮劑以少加勤加為原則。
3、如果酸液濺在皮膚上,應立即用清水沖洗。
4、場地打掃干凈,器具擺放整齊。
Ⅸ 鍍錫液問題
白色沉澱應該過濾掉,而且鍍錫葯水現在基本是酸性的,比較容易氧化,氧化成4價錫之後電鍍出來的東西就會效果不慎很好。。。所以長時間沒用的錫葯水需要再次使用的話可以沉降處理之後在使用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