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山丹的歷史

山丹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7 01:14:24

A. 甘肅山丹水泥集團的歷史沿革

1958年8月,山丹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建山丹水泥廠,當年土法試制水泥獲得成功,共生產水泥70噸。1959年上半年甘肅省建材局投資120萬元,新建成年產3.2萬噸規模的水泥廠。
1969年企業上交張掖地區革委會管理,改建為年產4.4萬噸的機立窯生產線。1970年6月28日立窯點火,磨機試車,開始試生產水泥。到1971年10月13日,籌備試生產工作結束,企業轉入正式投產。
1981年企業二次創業,新上Φ2.5×10m的機立窯等設備,形成年產8.8萬噸的規模,後經多次技術改造,到2000年形成了年產24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省內初具規模的水泥生產企業。
1992年山丹水泥廠兼並地區白水泥廠,轉產硅酸鹽水泥,形成年產8.8萬噸的規模。1997年山丹水泥廠兼並地區化工廠,在此基礎上於1998年1月18日改製成為山丹水泥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1997年山丹水泥廠在全區率先學邯鋼,加強成本管理,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成本管理網路,創造了公司、廠、車間、班組四級成本、質量雙否決的管理辦法,總結成為一實、二真、三全、四不的學邯鋼經驗,原張掖地委、行署對公司學邯鋼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並在山丹水泥總廠召開全區學邯鋼經驗交流會,在全區企業中推廣山丹水泥廠的經驗。
1997年山丹水泥廠引進ISO9000標准,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嚴把產品質量關,憑著過硬的質量,主要產品鐵騎牌水泥通過中國國信認證中心產品體系雙認證,鐵騎牌商標也被認定為甘肅省著名商標。
從2001年起公司決策層直面市場驚濤駭浪,搶抓機遇,大膽創新,科學決策,高起點制定發展戰略,創造卓越企業文化,應用科學的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依靠全體員工智慧和力量,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向高科技現代化生產方式,從單一的工廠制向集團化、規模化轉變的跳躍式發展。2003年,公司實現生產總值11627萬元,比上年增長19%,比1997年增長360%;實現利稅3572萬元,比上年增長21%,比1997年增長310%; 職工人均月收入達到800元,比上年增長14%,比1997年增長100%,凈資產增長2.7倍;安置社會閑散人員226人,吸納農村季節性剩餘勞動力320人,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2003年,山丹水泥化工集團在全國建材行業率先引入日本松下的5S管理模式,並對其內涵進行了拓展和創新,形成了富有山泥特色的6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在企業內部管理中歸納為一板一流程二表五要素。6S管理的推行,使一個客觀上屬高粉塵、高污染的企業變得廠院干凈整潔、車間整齊劃一,崗位井然有序,員工精神煥發,並由表及裡,提高了生產經營各環節運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全面提升了企業管理水平。張掖市政府和甘肅省建材協會先後在山丹召開現場會,推廣這項管理成果。2003年,山丹水泥化工集團的6S管理模式被中國建築材料企業管理協會評為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被全國企業管理協會評為三等獎。
2000年,山丹水泥化工集團投資1.2億元,在原省委書記宋照肅、副省長楊志明等領導的關懷下,帶頭在省內率先興建了1000T/D的新型干法生產線,使企業的生產能力由原來的年產24萬噸一次提升到65萬噸。由於新生產線生產的水泥質量遠遠高於國家標准,因而廣泛應用於石油、交通、水利等國家大型項目建設上,並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指定為首選產品。國家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同志2003年來公司調研時感慨地說:我在這里看到了管理最好的水泥企業和最先進的1000T/D干法樣板生產線,你們的管理經驗值得全國推廣,你們的樣板工程值得企業借鑒。山丹水泥化工集團還深入開展群眾性經濟技術創新活動,鼓勵職工立足崗位進行發明創造,其中有3項創新成果被應用於生產環節中,使水泥噸成本下降10元左右,年節約成本達600萬元。這項成果被省總工會評為職工創新優秀成果三等獎。

B. 山丹花的介紹

山丹花(學名:Lilium pumilum )是百合科草本植物,株稈高30—40厘米,莖上生葉,細長纖弱,狹長如松葉。花被片長3-4.5cm,寬5-7mm,反卷,無斑點或有少數斑點,花葯具紅色花粉,花春末夏初開放,花下垂,花瓣向外反卷,色鮮紅,通常無斑點,有時近基部有少數斑點,有光澤,具清香,甚美麗。蒴果近球形,直徑1.7-2.2cm。花期6-8月,果期8-9月。生於向陽山坡;或有栽培。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等省區。

C. 山丹縣的旅遊資源

山丹境內有保存最完整的漢明長城、烽燧、古城堡等歷史古跡,擁有國內最大室內泥胎貼金坐佛的大佛寺、靈秀天下的鍾山寺等宗教勝地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開發建設了馬場草原、焉支山、漢明長城、大佛寺、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長城陳列館、南湖公園等十多個旅遊景點。
主要旅遊景點有國家4A級景區焉支山森林公園、國家3A級景區南湖公園、山丹馬場大草原、窟隆峽、保存完整的漢明長城、硤口城堡、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山丹培黎圖書館、艾黎與何克陵園、大佛寺、紅寺口關隘等。
土佛寺
山丹的佛教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位於縣城西5公里的大佛寺,舊名土佛寺,始建於北魏,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歷史。該寺坐西望東,依山而建,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後院,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全木質結構、琉璃瓦蓋頂的樓閣,高39米,飛檐斗拱,金碧輝煌,雄宏壯觀。內塑釋迦牟尼講經說法狀坐像一尊,高35米,造型逼真,姿態優美,栩栩如生。特別是大佛全身用60萬張價值240萬元人幣的金箔裱貼,愈使佛像熠熠生輝,氣度不凡,被海內外佛教界譽為天下第一佛。
焉支山
焉支山也是一處風光迷人的旅遊觀光區。焉支山又名燕支山或胭脂山,祁連山、龍首山屏障於南北,海拔2919米,主峰高達3978米,為省級森林公園。這里水草豐美,自古為天然牧場,是境內主要水源涵養林地。地勢險要,異峰突起,為古今軍事要地。隋大業5年(609年),煬帝西行時在焉支山下謁見西域二十七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迎候,史書早有記載。
艾黎與何克陵園
艾黎與何克陵園坐落在山丹縣城南山丹河北岸,南關小學西北角,佔地面積2625.78平方米。艾黎與何克陵園原為何克陵園,始建於1945年7月,1979年重建。艾黎生前視山丹為第二故鄉,艾黎逝世後,中共山丹縣委、山丹縣人民縣政府為紀念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於1986年開始擴建了陵園,陵園為仿西式建築。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山丹軍馬場在原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世界第一大馬場。
山丹軍馬場處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青兩省、毗鄰三市(州)六縣,總面積329 .54萬畝,其中草原184.98萬畝,耕地40.3萬畝,林地80萬畝,其它面積24.26萬畝,海拔2420--4933米。初始於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
漢明長城
漢明長城在縣境內綿延一百多公里,是甘肅省境內最完整的塞、壕式漢長城和土築夯打式的明長城,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山丹縣境內的長城,有漢長城和明長城。漢長城是以壕溝代牆,明長城則是以築牆為障。山丹長城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西至東樂鄉龍首山脈的煙洞溝,約160公里。現有比較完整的漢代長城(壕溝)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長城(邊牆)98公里、烽燧64座。漢明長城走向、長度大致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舊名土佛寺。該寺歷經數代,橫遭兵禍戰亂,幾番重建,幾度興衰。據史料記載,僅在明正統五年(1440年)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440多年間,就先後修繕六次。明英宗朱祁鎮曾為該寺題寫「土佛」二字,制額懸掛其間。
《山丹縣志》載:山丹坐佛「高一十三丈」。現寺院系近年重修。該寺坐西面東,依山而建。佔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庭、後院,120多間古樸典雅的房屋點綴其中,錯落有致。
焉支山森林公園
焉支山森林公園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5公里處,隔軍馬大草原與祁連山相望,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是省級森林公園。焉支山又名胭脂山、大黃山,因古時盛產紅蘭花,焉支山歷史悠久。
新河驛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漢明長城腳下,是新開發的旅遊景點。山丹縣內長城遺址保存完好,東西兩邊城牆綿延。新河驛即位於長城與公路交叉口2642號里程碑以東2.5公里處。這里曾是明清時期的古驛站,現存遺址為一正方形土堡,邊長70米,總面積4,900,牆體上寬3米,下寬5米,黃土夯築,牆內存一驛井。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位於甘肅省山丹縣境內,東經100度55分-101度,北緯38度55分-38度58分之間,面積25.6平方公里。龍首山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2100-3439米之間,氣候屬大陸性荒漠氣候和大陸性草原氣候。其主要保護對象為青海雲杉及其森林生態環境。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岩羊、鵝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雞、鳶等。

D. 山丹在那

山丹縣是 甘肅省張掖市轄縣。
回答人的補充 2009-10-24 23:27 山丹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西連張掖,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總面積5402平方公里,總人口20萬人,地域遼闊,山川秀美,物華天寶,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為蘭州到敦煌的必經之地。縣城緊傍312國道,蘭新鐵路、312國道橫貫全境,有5條全長181公里的省地公路、8條通往縣鄉和軍馬場區的地方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縣境內通訊設施較為齊全,現代通訊手段都已廣泛使用。
這里文化遺產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不僅以其地處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西漢以來,歷代皇家就在這里屯兵養馬,為古今軍事要沖見諸於史冊;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紐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這里創辦工合事業長達十年之久而名揚中外,而且以擁多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和風光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遐邇。境內有文物古跡155處(141處被列為省、縣級保護單位)。其中尤以全國保存最完好、被專家譽為「露天博物館」的漢明長城為代表的歷史古跡、三十年代西路軍浴血河西的沙場遺址、高35米,被國內外佛教界人士譽為「天下第一佛」的山丹大佛寺為代表的宗教勝地引人嚮往。同時,還有面積浩瀚、風光獨特、充滿神奇傳說,為消夏避暑、度假旅遊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勝地——山丹軍馬場大草原和焉支山森林公園。另外,坐落在山丹縣城的艾黎故居、艾黎與何克陵園、培黎圖書館以及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展出的5000多件歷史文物也都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再加上工藝考窮,屢獲全國、全省旅遊產品評比殊榮的山丹烙畫和陶瓷、文物復制、根雕、石雕、民間藝術剪紙等十大系列、270多種旅遊紀念品的生產和風味獨特的地方小吃,構成了山丹旅遊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和依託,造就了山丹旅遊經濟大力發展的優勢。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山丹人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其綜合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縣城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象徵山丹經濟騰飛的山丹花城標、縣城中心的雕塑和彩色噴泉、平地坦整潔的馬路、內容豐富的各色燈箱廣告、造型各異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的住宅、商業服務樓群以及枝繁葉茂的路邊國槐的烘托下,縣城洋溢出一派濃郁的現代氣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加上堅持不懈地狠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同步和諧的思想氛圍。縣城綜合輻射能力的大為增強,投資環境的極大改善,旅遊景點及大量古跡的修繕一新和推出的富有特色的旅遊線路、旅遊節慶活動,使這座絲路古城更增添了現代旅遊的風韻。目前,已開放各類旅遊景點10處,年接待中外遊客20萬人次。遊人來到這里,不論徒步跋涉,還是駕車凌風,都可盡領絲路古道蒼勁之美,盡覽西部山水錦秀之勝。
佳山佳水出英傑,絲路風情說不盡。山丹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蘊含著古老而獨特的民族風情。到山丹旅遊,一定會使您得到美好的享受。
甘肅省旅遊產業示範縣——山丹縣
甘肅省經濟發展示範縣——山丹縣
魅力(美麗)山丹我的家!
全國室內最大的泥潭坐佛【山丹大佛寺】
世界第二大、亞洲第一大軍馬場(世界最大的皇家養馬專場)【山丹軍馬場】
國家級AA級旅遊景區【山丹南湖公園】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AA級旅遊景區【山丹艾黎博物館】
甘肅省省級森林公園【焉支山森林公園】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艾黎何克陵園】
河西第一橋之稱【山丹大什字鋼架構環形天橋】
全國十大軍事打靶基地【山丹紅寺湖打靶場】
甘肅省水泥生產巨頭【甘肅山丹水泥集團「山泥集團」】
被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山丹漢明長城】
全球馬品牌【「山丹馬」】
全國品牌【「丹馬」集團】

E. 山丹縣在哪裡

山丹縣是甘肅省張掖市轄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西連張掖,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早在西漢,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為蘭州到敦煌的必經之地。

F. 甘肅省山丹縣歷史上有大地震發生嗎

1954年2月11日,山丹縣城以東發生7.3級地震。地震造成倒塌房屋3804間,窯洞59孔,損壞房屋3473間,壓死47人,傷332人
——這是建國後第一次在人口密集地區發生的強地震

G. 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沿革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奉毛澤東主席令正式接管山丹軍馬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接收山丹軍牧場。
1950年1月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後勤軍牧部山丹軍牧場。1953年,山丹軍牧場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區司令部第一軍馬場。主要任務是為部隊生產輕型乘用騎兵馬。
1955年,第一軍馬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山丹軍馬場,歸總後勤部管轄。
1957年3月,根據國務院指示,山丹軍馬場由解放軍總後勤部交由農墾部管理,更名為國營山丹牧場,屬國營農牧企業。
1961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總參、農墾部關於將下放給各省區的軍馬場重新收回,交由總後、農墾部共同經營管理的報告,國營山丹牧場收歸軍隊管理。8月,總後正式派工作組接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山丹軍馬場。
1975年10月21日,總參、總後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軍馬總場,交蘭州軍區管理,具體管理工作由蘭州軍區後勤部負責。
1986年12月,按蘭州軍區後勤部(1986)後司字第149號命令,原蘭州軍區軍馬總場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蘭州軍區後勤部馬場管理局。局機關編制。局設政治部、辦公室、農機處、畜牧處、工業處、教育科技處、財務處、勞資處、供銷處、土地處、武裝部、防疫站、勞動服務公司。
2001年9月10日,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軍隊保障性企業調整改革的重大決策,山丹馬場整體無償移交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更名為甘肅中牧山丹馬場總場,下轄一、二、三、四場及機械廠、化肥廠、電力公司、酒業公司、礦業公司、供銷公司、油脂公司、牧業公司等12個二級企業和農牧研究所、中學、醫院、蘭州干休所、張掖干休所、山丹干休所6個事業單位。
2006年3月30日,山丹馬場6所中小學和公安機構分別移交山丹縣人民政府和張掖市人民政府管理。2006年底總場下轄4個農牧場、8個社區、4個事業單位、10個工商(礦)企業。

H. 誰知道山丹漢明長城的歷史由來有了解的嗎對歷史感興趣

山丹境內的漢代、明代長城是經過多次修繕而成的:

山丹縣境內長城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西至山丹東樂鄉西屯村煙洞溝。現有漢代長城(壕溝)60公里,烽燧19座;明代長城(邊牆)98公里、烽燧64座。

漢壕始修於漢武帝時(公元前2世紀),以壕溝代替牆,埂上築烽燧。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開始,又大量調遣士卒,增築堡壘,修造烽台,每隔十里設一堠,五里設一障。

到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巡撫趙載負責堵塞山丹至高台的山口、關隘,

明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年至1548年),由巡撫楊博策劃和主持甘肅鎮長城的增建工作。山丹境內明代的墩堡、關隘就是在這段時間又加固復修的,即從玉泉口至大口子一段,又加固大馬營灘的屯馬墩至白石崖烽火墩。

隆慶六年(1572年)廖逄節出任甘肅巡撫又整治長城,又自山丹衛教場起,至古城窪界碑止,修復邊牆、崖柞、疊水、石梯、疊木諸類工程,長達55.5公里。

萬曆元年(1573年),廖逄節又修龍首山至白路兒長城,白路兒長城至尖山、紅寺山的長城。

萬曆二年(1574年),廖逄節又復修石峽口東自土窯兒起西至石峽口嘴至,壕里增中牆一道,長835丈。

I. 山丹軍馬場的歷史

山丹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位於張掖地區山丹縣南55公里處的祁連山區大馬營草場,是目前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馬場。

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夏季綠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黃,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早在三千多年前,這里就已養馬。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又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雜交培育出的山丹馬馳名天下,這里遂成為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經久不哀。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耐粗飼,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目前共有一萬多匹馬。

山丹軍馬場風光旖旎。遊客到大馬營後,繼續東行50公里到軍馬場一游,可舉行騎馬旅遊、野營,參觀賽馬或馬術表演,並游覽自然風景名勝,這里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自《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並播出後,山丹馬和軍馬場都名聲大振,成為重要的影視旅遊勝地。

J. 山丹龍首山的來歷

\「龍首山」,最早叫\「大疙瘩山」,是以後改名叫\「龍首山」的,這是遼源老年人都知道的事。據說過去山上有城,有過戰爭,至今城毀無存。從前人們游山,有人偶而揀到過銹蝕的鐵箭頭,已成而今僅見的烽煙往事痕跡。1947年,國民黨軍隊207師駐守西安(遼源)時,在山上挖戰壕曾在山上挖出不少銅盆、銅碗、銅匙等器物。因為當時正處於國、共兩軍激戰之時,沒有人管,被國民黨士兵都扔了。這些東西不知是什麼朝代留下的,今日已無法考證了。早年龍首山上有三座大廟,一座是南山頭上的道教\「福壽宮」,一座是東腰嶺子上的\「保安寺」,一座是北部山上的\「彌陀寺」,一座山上有三座廟,這為龍首山增加很多的風光。早年在山上還有\「魁星樓」、\「九眼透龍碑」、\「鎖龍井」、\「老炮台」等歷史遺跡。解放前,龍首山上只有一道門(西門),是民國年間修建的,它是進山唯一的一個通道。當時在山上建有四座涼亭,在遊人走過的山道兩側,還修建著很多比較小的長方形水泥凳子供人休息用。當時在今天\「縛龍亭」(現修塔處)那裡建有一座\「龍門亭」,是龍首山上最高的一座涼亭。那時遊人站在\「龍門亭」上,可以遠眺城南廣大鄉村原野和東遼河的十里煙波,使人視野開闊,心情十分舒暢。今天龍首山上的\「大疙瘩亭」,過去叫\「樂育亭」,它是今天龍山公園內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舊涼亭。雖然面目全非,但仍是一處舊時遺留下來的一個痕跡。曾有人給它叫\「河本亭」或\「日本亭」,這是不對的,是搞錯了。據我市\「風光照相館」退休的王新老師傅講,當年他經常在這個涼亭前給遊人照相,記得十分清楚涼亭上掛的大匾上面寫的是\「樂育亭」三個大字。他說自己記得非常清楚,這是一點也不會錯的事。為什麼把一個涼亭的名字搞錯了呢,這里邊是有原因的。偽滿時在龍首山上有一座\「河本亭」,是為日本人河本大作修建的一座涼亭,命名叫\「河本亭」。可是解放以後,龍首山涼亭上面的匾都沒有了,時間一長了,人們也就記不太清了。特別是一些青年人,就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而在七十年代,日本人河本大作夫人,從日本到遼源來故地重遊時,非要到龍首山上去看一看,昔日為他丈夫建的\「河本亭」不可。當時山上只剩下一座沒有匾額的老涼亭了。為了答對外賓,接待人員只好領她到這個舊涼亭看一看。因為年久日深,變化太大了。她也記不清了,也就把這座涼亭當成昔日的\「河本亭」了。這可好,從此以後,一些青年人就都誤認它是\「河本亭」了。有人更能耐,還給它起了一個\「日本亭」的名字。這事是要糾正過來的,它不是\「河本亭」,它是過去的\「樂育亭」,這才是正確的答案。昔日的\「河本亭」早已經扒掉了,它的舊址人們都記不太清了。當年在龍首山上還建有一座\「萬和亭」,其地點人們也記不清了。這些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老年人越來越少,誰也搞不清了。看來對歷史還真得做點記錄,否則將來有用時就是麻煩事兒。

熱點內容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