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海鹽歷史

海鹽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7 11:16:26

1. 浙江海鹽歷史上有地震嗎

杭州歷史上雖未發生過像汶川、唐山、海城這樣的大地震,但中小規模的地震也發生過多次.據杭州史書記載,從公元108年到1970年,杭州地區曾發生4到5級的地震9次,3級到4級的地震65次,小於3級的地震12次;杭州地區自1971年有儀器精確測算後也發生3級以上地震14次;此外,杭州地區受到鄰近地區地震波及的有30多次

2. 人類曬制海鹽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

古時的人並不將天然鹽看作是鹽,而是稱之為鹵。古代人工最早採制的鹽,可能是海鹽。古籍記載,炎帝(一說神農氏)時的宿沙氏開創用海水煮鹽,史稱「宿沙作煮鹽」。宿沙氏其人,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實際上用海水煮鹽,應當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出來的。也許宿沙氏將煮鹽的方法提升推廣,後人也就將採制海鹽的發明權歸到了他的頭上。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鹽。歷史上古老的河東鹽池,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史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河東鹽池很早就出現在史籍的記載中,鹽池采鹽的歷史也許並不比海鹽晚。

現在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是說池鹽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東鹽池地處黃河流域,可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應當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現在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

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它。只是由於時代久遠,也就不易判定池鹽與海鹽發現的時序先後。

井鹽出現也許稍晚一些,依文獻記述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華陽國志》說是知天文地理、識水脈的李冰發明了鹽井開鑿技術。李冰在治水的同時,勘察地下鹽鹵分布狀況,鑿出了鹽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鹽井畫像磚,形象地再現了古代井鹽生產。

古代采鹽之法

中國古代的海鹽、湖鹽、井鹽,大體都是取鹵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風吹日曬,水分蒸發後便能得到鹽。

宋代以前的海鹽製造,全出於煎煉。海鹽是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海鹽鍋煎之法和用具,歷經元、明、清各代更替,並無明顯差異。嶗山青鹽遲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鹽民才用溝灘之法,改煎為曬,從而結束了煎鹽的歷史。

煎鹽耗費大量柴草,費工費力。從北宋開始,海鹽出現曬法,由於技術的原因,效果並不太好,所以煎鹽仍多於曬鹽。到了清末,海鹽各產區大都改用曬制之法,技術逐漸完善起來。那些沿海岸線架設的燃燒了幾千年的燒鍋煎鹽設備,自然成了歷史的陳跡。

在南方如海南島地區,陽光充足,是曬鹽理想的場所。最簡便的方法是用經過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在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井礦鹽的生產分為采鹵和制鹽兩個環節,古代提取天然鹵法的方法多為提撈法,現代則有氣舉法、抽油采鹵法、自噴采鹵等方法。在岩鹽型礦區大多採用鑽井水溶開采方法,有的採用單井對流法,有的採用雙井水力壓裂法。古代井鹽制鹽採用煎法,與海鹽煎法相似。

湖鹽分為原生鹽和再生鹽,主要採用採掘法或灘曬法生產。有些鹽湖經過長期蒸發,氯化鈉沉澱湖底,如柴達木盆地的鹽湖,歷經數千萬年變化形成了干湖,鹽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經過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鹽生產採用灘曬法的歷史悠久,與海鹽早期生產工藝不同。

海陸取鹵,日曬火煎,煮海熬波,鹵水成鹽。讓人頗費思索的是,煎鹽那樣費力,歷史上卻一直在採用這個方法。在西南有的井鹽區因為煎鹽,將周圍的樹木砍伐光了,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最後也使得鹽井因缺乏燃料而停產。當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鹽產區光照少,鹽工們不可能想到讓太陽來曬鹽。不過東部海鹽產區並不缺少光照,但曬鹽開始的時間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術問題。倒是池鹽的曬鹽技術出現很早,發展也很成熟。可是這進步的技術,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時候影響到海鹽生產呢?

3. 海鹽是怎麼形成的

我國鹽的資源很豐富,產鹽區遍及全國,產量也很大,不僅能充分滿足國內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且還可以組織出口。我國所產的食鹽主要有海鹽、井鹽、池鹽、礦鹽等。
食鹽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原鹽(粗鹽)、洗滌鹽、再制鹽(精鹽)。原鹽是從海水、鹽井水直接製得的食鹽晶體,除氯化鈉外,還含有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鈣、硫酸鈉等雜質和一定量的水分,所以有苦味;洗滌鹽是以原鹽(主要是海鹽)用飽和鹽水洗滌的產品;把原鹽溶解,製成飽和溶液,經除雜處理後,再蒸發,這樣製得的食鹽即為再制鹽,再制鹽的雜質少,質量較高,晶粒呈粉狀,色澤潔白,多作為飲食業烹調之用;另外,還有人工加碘的再制鹽,為一些缺碘的地方作飲食之用。
古代典籍中鹽的歷史:炎黃二帝為食鹽而戰
中國古代稱自然鹽為「鹵」,把經人力加工過的鹽,才稱之為「鹽」。中國古代最早發現和利用自然鹽,是在洪荒時代,與動物對岩鹽、鹽水的舐飲一樣,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國古代流傳下的「白鹿飲泉」、「牛舐地出鹽」、「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記載,以及北美的弗吉尼亞有康納瓦舐鹽地,都說明了這一點。 炎黃二帝為鹽而戰
中國最早發現並利用的自然鹽有池鹽。其產地在晉、陝、甘等廣大西北地區,最著名的是山西運城的鹽池(即解池、河東鹽池)歷史悠久,在《史記》中有記載,黃帝曾戰炎帝於阪泉,敗蚩尢於涿鹿,後又「邑於涿鹿之阿」。據專家考證:「阪泉在山西解縣鹽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濁澤,一名涿鹿」。而「炎黃血戰,實為食鹽而起」。
另一種自然鹽是岩鹽,因產於「鹽山」故稱岩鹽。產地在今天甘肅環縣南曲子附近和甘肅泉市。所謂「鹽山」實際是指大粒礦鹽,除了主要化學成份NaCIQH,因各地質、地層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異,從而出現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顏色。鹽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官·鹽人》,「形鹽」用以供賓客。又說:「王之膳羞,供飴鹽,後及世子亦如之」。這里所說的「形鹽」是指白色岩鹽,因形體大可以「鏤之寫物」。「飴鹽」是岩鹽中最好的一種,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稱「君王鹽」。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有關鹽神的傳說,四川鹽源縣的納西族,供奉「鹽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傳是她在牧羊時發現了鹽水,後來在此開鑿了鹽井。古巴蠻有酋長廩君與鹽神鬥智、最後在「魚鹽之地」定居的神話故事。這說明少數民族特別重視對自然鹽的佔有。 古代鹽的食用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作調味品。《尚書�6�1說命》就有:「苦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用來配製美味的羹湯。再聯繫到《尚書�6�1禹貢》有青州「厥貢鹽希」的記載,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是做調味品用的,並且極為珍貴,當作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6�1天官宰》中就有「以咸養脈」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的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秦相品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減」的論述,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可加突出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未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6�1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食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嘗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嘗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系:「水曰潤下,潤下作咸」。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6�1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現在中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的《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煮制海鹽當在天然鹽被發

4. 醫用粗鹽的熱敷海鹽歷史和簡介

第一代熱敷海鹽:早期熱敷海鹽都是病情人在菜市場買到的,做鹹菜用的海鹽,這個海鹽因為礦物含量低一般可以炒3次,使用時間大約是1天半,一個月大約需要110斤。缺點是腐蝕性高、礦物含量低、有氟和其它重金屬容易流產,相對操作復雜,需要加花椒、生薑、桂皮來增加經脈的吸收程度而且因為添加的有機物容易腐爛所以可能造成2次感染威脅。
第二代熱敷海鹽:為了延長使用時間台灣的布袋鹽場經過4年的長期研究與1998年問世,因為可以使用10到15天,申請了專利,這個就是葯店賣的大青鹽也叫石鹽當然還有很多名字。葯店都是10元一斤。缺點是使用時仍需要加入花椒來促進經脈吸收。
第三代熱敷海鹽:是在2004年問世,具有高溫不融化、有效礦物渾發均勻,鍋炒專用海鹽使用時間延長到1個月、微波爐專用海鹽使用時間可以到4到5年,後來很紅的「冰火理療枕」等都屬於這個類型。優點是比第2代海鹽在婦科治療時間縮短到2年,以前的海鹽都是需要3年左右。
第四代熱敷海鹽:與2008年底上市,上市前經過2年的臨床試驗,其葯效是第3代海鹽的30倍,可以反復使用時間是4年,治療婦科等病的時間縮短。具有葯效釋放均勻、高溫不融化、礦物富集高等優點。缺點是只能用微波爐加熱。品種相對繁多。

5. 海鹽有多少年歷史文化

樓主所說的海鹽是城市,還是從海里提取出來的鹽有多少年的歷史?
如果是城市的話,如下:
秦漢時海鹽境域包括今上海市西南一小部分、奉賢縣西南部(均指古岡身西處)、松江縣東南部、金山縣全境,以及浙江省平湖縣全境與海寧縣部分地區。參稽眾多古籍,四圍境界為: 海鹽縣北沿西松江(今吳淞江),以江為界,江北為秦代古婁縣。明嘉靖與清光緒《海鹽縣志》皆記,今松江(縣名)東北六十里滬瀆(水名),舊海鹽東北境(東堰)。南朝梁蕭綱(後為簡文帝)《浮海石像碑銘》謂:「吳郡婁縣:界松江(吳淞江),之下號曰滬瀆。」當晨滬瀆是古松江下游,直接東流通海,是古海鹽縣與古婁縣分界線。海鹽東臨大海,海岸(今稱「古岡身」)在今嘉定、外崗一帶至漕涇以東,北接古松江,南氨於柘林東。東南一線臨海。海岸以圓弧狀從柘林之南(今海中)向西南方向突出,通過大小金山南,再曲折延伸,頂點經過王(黃)盤山(又名浮山、玉盤山)以南,迄於澉浦南。古海岸有七十二灣。偏西南,從澉浦南經赭山南至古錢唐縣界。西南一西一西北,從古錢唐縣界浙口、赭山北折,狹徑繞硤石(古由拳縣治)南,又折向東北(西鄰古由拳),穿過今松江縣,西北以「三泖之東」為界(三泖屬古長水縣境,有古東江通海),抵古松江。
邑境自東漢末(三國孫吳初)、唐、明分代先後分出海昌(海官,今海寧)、華亭、平湖三縣後才成今域。東漢末年,孫吳雄踞江東,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縣西南境、由拳縣南境地置海昌縣,據明天啟《海鹽縣圖經》記載:「今海寧,自赭山、浙口,西屬紫硤,東並海,至黃灣、烏龍間,舊名鹽官,亦名海昌者,本海鹽南境故地。」即赭山、泊口乃古錢唐縣與古海鹽縣交界處。從赭山、浙口始,西部狹徑延伸,連接紫硤(硤石山),東部與海平列伸展,直至黃灣、烏龍之間,原是古海鹽西南境地。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前京縣,今張涇河以東地區屬前京縣,縣治在金山北麓,基城 海鹽縣梁天監七年築。前京縣初隸信義郡,梁末陳初屬吳郡,後又屬屬海寧郡。廢海寧郡為鹽官縣時,前京地還歸海鹽縣,二縣地並入鹽官縣,歸屬杭州。南朝梁中大通六年至大同元年(534—535),又分海鹽縣東北境偏北地置胥浦縣。縣治在胥浦里(今金山縣干巷鎮附近)。其地域東至張涇,西抵長泖,北達橫潦涇(今松江縣泖港鄉北部),東南至海,約支唐捍海塘稍南處。胥浦縣初隸吳郡。太清三年(549)六月隸屬武原郡。縣尋省,至遲在陳永定二年(558),基地並入前京縣(一說復為海鹽東北境),後隨前京縣還歸海鹽縣。
唐天寶十載(751)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即今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上海等縣唐時地,設治於今松江縣城),屬吳郡。明《海鹽縣圖經》謂:「唐華亭,今松江全郡也。里東西廣一百六十,南北袤一百七十三,非盡海鹽地,海鹽居多……聞之長老雲,今華亭南門有××井,石刻海鹽縣字,至今未泐,松治城之為鹽地,尤證也。」析置華亭縣後,海鹽縣北界當即為舊松江府南不包括嘉興府在內的共界(即今江蘇、浙江省共界)。
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撫、大理寺正卿胡概以縣地廣賦繁,上書奏請增縣,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海鹽縣東北境武原、齊景、華亭、大易四鄉之都里置縣,名平湖,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
1950年5月,海鹽縣獅嶺鄉劃出第10、11、12三個村給海寧縣,平湖縣騎蓮鄉十個村劃入今海鹽縣元通鄉。1961年12月15日,恢復海鹽縣建制時,獅嶺公社留屬海寧縣。幾年來,海鹽縣境地無變更。
故綜上所述,海鹽歷史悠久,自秦即有,應該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
至於從海里所提取的鹽的相關情況,樓上已經說明了。
望採納。

6. 海鹽是怎麼形成的啊

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的創始人。

7. 鹽的歷史

古人類從其他食物中攝取鹽,古時候就開始吃鹽,
在古代(如春秋戰國或更早),古人海水生曬,自然方式提純,或打鹵井來造鹽。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產鹽基地是齊國

下面有個傳說,呵呵,古老的傳說哦
鹽的來歷
傳說,人間有了火,人才慢慢吃起熟食,可還是少滋沒味,人身上照樣長著毛。天皇、地皇和人皇商量好,就去找玉皇大帝,求他給人間弄點咸物件兒。
玉皇大帝對人皇說:「你到王母娘娘的牡丹園里去,那兒有種神土,叫釀土。這種土見水就往大里長,土裡頭苦辣酸甜咸統有。要是弄到人間,土壯莊稼長,人吃了它身上的毛准能退光。」
人皇到了牡丹園,跟王母娘娘要了一大塊釀土。王母娘娘又給了他五位神仙,要他們幫著人皇把這塊土運回去。
怎麼往回運里?從水上走近。他們就用樹枝子編了一個大筏子,又找來一個大磨子,把它搬到木筏上,連人帶土統上了木筏。人皇帶著他們一邊走一邊磨那塊釀土,有一天,颳起了大風,越刮越大,一個浪頭打來,把木筏打了個底朝天,釀土和磨子落到了海里。說也奇怪,那盤磨到了海底,還是一個勁兒地磨,磨出來的釀土全化在水裡,海水就成了鹹的。海岸兩邊的百姓都吃海水,時間一長,身上的毛就沒了。

那兒的人們發現海水落潮後,留下一層白乎乎的物件,拿起來用舌頭舔舔,是鹹的。人們就往家裡拿,等做飯的時候放上些,比較適口。人們給這白物件起名叫鹽。
後來,鹽越傳越遠,天下人統吃了這物件,人身上的毛都沒了。
海里出鹽,人喜歡吃鹽,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8. 海鹽的別名是什麼這些名稱有什麼歷史淵源

海鹽縣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

東漢永建(126-131)中,縣治又陷為湖(當湖),南遷至齊景鄉山旁。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西南境、由拳南境置海昌縣(今海寧市)。晉咸康七年(341)縣治遷至馬嗥城。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縣東北境置前京縣。梁中大通六年(534)至大同元年(535),再析縣東北境置胥浦縣。唐開元五年(717),遷縣治於今地。天寶十年(751),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崑山南境置華亭縣。元元貞元年(1295)升為海鹽州。明洪武二年(1369)復降為縣。宣德五年 (1430),析武原、齊景、華亭、大易4個鄉置平湖縣。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並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盪、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

9. 海鹽縣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馮纘齋(約1840—1887)字肇曾,武原鎮人。高祖玉庭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待葑廟(今元通鄉)開設廣盛醬園,生產醬油、乳腐等。銷本邑和上海等地。園前河港因名醬園港。祖父小圃於道貌岸然光十六年(1836)在武原鎮玄壇弄開設萬通醬園。咸豐年間兩醬園先後歇業,纘齋攜分得銀錢至滬,於同治元年(1862)在南市集水街(今東門路)開設並主持馮 萬通醬園。用祖傳工藝生產醬油,色濃質厚,尤以「三伏曬油」聞名,業務迅速擴大。去世後,後裔繼其業。至1956年,馮萬通醬園擁有職工57人,年產醬油2000噸左右。公私合營後稱馮萬通釀造廠,後並入上海釀造七廠。
吳良材,名原棟,以字行。澉浦人。少時家貧,父遠游不歸,遂四齣尋訪,背負木版上刻父容,沿途印刷張貼,歷經數年,才知父已去世。其千里尋父之事,當地傳為美談。良材後供職於上海澄名齋商號,主營珠寶,兼營眼鏡。清嘉慶十一年(1806),商號始由良材經營,時眼鏡業蒸蒸日上,遂專營眼鏡,更名為吳良材眼鏡店。眼鏡製作工藝精良,為保信譽,每副眼鏡架上刻「吳良材制」四字,並做到明碼標價,劃一不二,包退包換,用舊可作價收換,深受顧客信任稱贊。民國24年(1935)其後裔吳國城在今南京東路開設總店,繼續以「選用良材」為宗旨,並首創按目驗光。解放後進一步發揚高質量驗光配鏡傳統,成為上海著名的專業眼鏡店。
張樂平,是中國當代最傑出的漫畫家之一。1910年11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海鹽縣海塘鄉黃庵頭村。父親是位鄉村教師。母親擅長刺綉、剪紙,是張樂平最早的美術啟蒙者。
1945年,張樂平從廣東重返上海,開始新的漫畫創作生涯。1946年,《三毛從軍記》在上海《申報》發表,引起轟動。第二年,另一部傳世之作《三毛流浪記》在《大公報》連載,激起社會強烈反響。這一時期,張樂平的漫畫作品大膽地反映了深刻的社會矛盾。五、六十年代,張樂平創作了大量的時事漫畫,名重上海灘。
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武原鎮人。出生於官宦書香之家。九世祖惟赤系順治乙未進士,曾建涉園,用以藏書刻書,以下幾代相繼。父森玉,歷任廣東省會同、陵水知縣。元濟幼年在廣東度過,13歲隨母返海鹽。翌年父病故於陵水任所。光緒十年(1884)為秀才,十五年中舉人,十八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繼任刑部主事。解放後,繼任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主席。

熱點內容
蘭州市教育 發布:2025-07-10 04:28:12 瀏覽:486
常州一女教師與男 發布:2025-07-10 04:08:29 瀏覽:752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