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蒙古族歷史

蒙古族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8 18:15:35

⑴ 幫我介紹一下蒙古族的起源和歷史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人種屬於純蒙古人種,是黃色人種的代表民族,語言為蒙古語。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肅等省區以及俄羅斯。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蒙古族的歷史:
蒙古族是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漢朝時期,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時期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政權。他的後代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政權(1279—1368)元朝。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明朝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⑵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民族的起源,多數人認為是出自東胡,東胡是跟匈奴在同一時期的游牧民族。公元四世紀,游牧於興安嶺以西的一支鮮卑人,被稱為「室韋」。而「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舊唐書》,此時,他們被稱作「蒙兀室韋」,「蒙兀」,就是蒙古在歷史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此時的蒙古,尚且屬於龐大的室韋諸部中的一員。

到了公元十二世紀,隨著蒙兀室韋的發展,氏族和人數逐漸增多,他們分布於克魯倫河、鄂嫩河、肯特山等地。到公元九世紀時,隨著黠戛斯人的南下,回鶻人被迫西遷,蒙古族的先人們趁虛而入,大舉遷入漠北草原,並逐步發展壯大。

蒙古族的先民逐步形成了幾個龐大的部落,最著名的如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兀良合部等,還有游牧於貝爾加湖的塔塔爾部,位於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等等部落。

公元12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他逐步統一了蒙古諸部,並將位於今天東北、蒙古草原,乃至於部分西伯利亞的游牧民族幾乎全部征服。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政權蒙古汗國。隨著蒙古汗國的建立,它所佔領的疆域被稱為蒙古地區,而他麾下的游牧民族,也被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徹底形成。

(2)蒙古族歷史擴展閱讀: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⑶ 蒙古族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蒙古族始源於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西南包括雲南,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商,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甘肅省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⑷ 有關蒙古人的歷史

蒙古族的起源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文獻資料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語系方面推論
按語言學家從語系方面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公元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怛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
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甘肅省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⑸ 蒙古族起源於哪裡

蒙古族是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傳說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族的族源問題,現在多數的學者都認為:蒙古族屬東胡族系。公元前209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所破,東胡諸部在匈奴人統治下達三世紀之久,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匈奴為漢朝所破,東胡人的一支鮮卑人自潢水流域轉徙其地,剩餘的匈奴人也都自稱為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公元四世紀中葉,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稱為「契丹」;居住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則稱為「室韋」。蒙古部就是室韋人的一支,在唐朝時已有記載,稱為「蒙兀室韋」。

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大約經過了400多年的時間,部落逐漸興盛起來,並產生了許多分支,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為了更好的發展,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在遷出的蒙古人當中,有一位很有聲望的人,名叫孛兒帖赤那,以他為首的迭兒勒勤蒙古自稱為「乞牙惕氏」(乞顏的復數)。「乞牙惕氏」人遷徙到了斡難河源頭肯特山一帶,生活方式由狩獵轉為游牧。

據《蒙古秘史》記載,孛兒帖赤那的的十二世孫朵奔篾兒乾死後,他的寡妻阿闌豁阿又生了三個兒子,傳說這三個兒子是感光而生的「天子」,因為他們是從阿闌豁阿潔白的腰裡出生的,因此他們的後裔被稱為「尼倫蒙古」。在尼倫蒙古中,以孛端察兒為始祖的孛兒只斤氏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迭兒勒勤蒙古和尼倫蒙古,被統稱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們是原蒙古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蒙古語系部落,他們是原蒙古人:

札刺亦兒——在遼代曾是強大的部落,有哲惕、脫忽刺溫、朵龍吉兒十個分枝.游牧在斡難河流域。在與遼兵的戰爭中,札刺亦兒人受到沉重打擊。遼設札刺部節度使司統治他們。到十二世紀時這個部落早已衰落了。

塔塔兒——牧地在貝爾湖周圍。以前很強大,所以好多部落都以塔塔兒人自稱。後來這個部落為成吉思汗所滅。

蔑兒乞——牧地在色楞格河流域。在金末還是個強大的部落,最後也為成吉思汗所滅

斡亦剌、巴兒忽——居住在靠西北的部分。

遼金時期,蒙古地區還有三個強大的部落:突厥語族的克烈、乃蠻和汪古。他們也都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諸部,建立大蒙古帝國。用新的千戶制體系分封人口。戰敗的部落,如塔塔兒、克烈、乃蠻被瓜分到各千戶。族屬不同、社會發展不平衡、方言各異的各部在統一的汗權統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經濟基礎、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

⑹ 詳細介紹蒙古歷史

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於擊敗後,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
漠北諸部中,黃金家族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後裔。北宋時,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居住於今日俄羅斯聯邦赤塔州和蒙古國東方省地區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唐朝中期前和中國遼朝時納入中國版圖。蒙古族偉大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鐵木真在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並被譽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孫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台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實現了全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最大范圍的的大統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無法統一的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一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明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不遠萬里沖破沙俄阻撓回歸祖國中國。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中華民族大家庭力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蒙兀室韋」始見於《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乾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系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韋」為何物。蒙古室韋說解釋不了狼圖騰和游牧生活方式的來源,說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實。這樣就腰斬了蒙古民族的整個歷史。不少蒙古人願意追認突厥、匈奴,乃至北狄為祖先。 《蒙古族簡史》將蒙古族興起以前的匈奴與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鵑、契丹、女真做了介紹,認為它們對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從石器時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寫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斗爭」的1954年,被認為是關於蒙古人民歷史的一部好書。麥高文《中亞古國史》和西諾爾主編的《劍橋內亞古代史》實質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魯塞《草原帝國》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鄰真從中國北方民族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來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歷史只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於編撰以蒙古族為中心的人類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當之無愧的亞歐歷史網路全書。其中第一編《蒙古史》最有價值,第二編《亞歐各國史》、第三編《世系譜》和第四編《地理志》不是過於簡略就是沒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紅花,突厥人、中國人、猶太人、富浪人(歐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綠葉而已。他沒有也不可能闡明蒙古族在人類史上的合適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並不是孤立的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撰的多卷本《中亞文明史》給予了蒙古以適當的重視,大體反映了蒙古在中亞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從長時段和世界體系的角度來考慮其動態和變遷。 在人類起源遷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追溯族源並不是追求民族的獨特性,而是考證民族與人類的關系。任何民族獨立起源的學說都是主觀的追求,經不起科學的分析和檢驗。因此我們不能贊成蒙古族起源於某地某族的簡單說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發展過程中的環節。鑒於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關於蒙古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通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東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布於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區,相當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於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前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游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於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於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簡言之,人類走出非洲之後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方進入的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明了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公元12世紀,蒙古人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分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夢想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窩闊台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窩闊台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逝去,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逐漸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古大部退往蒙古漠北,為北元。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 ,強大一時,因此,「塔塔爾」,或「韃靼」(音達達)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後來西方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宋 、遼、金時代,還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有時也用韃靼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 ,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元朝滅亡後,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後來 ,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 ,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

⑺ 蒙古族的歷史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並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後,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於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並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佔有大部份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份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份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即最強大的統治者意思),他的野心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而這個目的也幾乎達成了。起初,他只有大約二萬五千個戰士,爾後則透過征服其他游牧民族來增強實力,並在1211年攻擊中國的北方。他在1215年攻佔北京,這場戰役造成三千萬的中國人喪生。其後蒙古人轉往西方,在1220年時,奪取在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城市布克哈拉,整個個城市被夷為平地,居民亦慘遭屠殺。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闊實魯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並向匈牙利進攻。闊實魯在1241年死於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消滅了回教的「刺客團」,並在1258年攻佔回教徒的首都巴格達,城中十萬民居被屠殺。1260年,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高級的奴隸兵,為回教軍隊的一種)在今天的以色列打敗蒙古人,結束了蒙古人對回教和聖城的威脅。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佔領中國,並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死於中國,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衰落。1368年,建立於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土耳其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並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此人名叫添穆侖 (意即「瘤子」添穆,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屠殺當地居民達十萬人,隨後並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於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後,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蒙古族歷史悠久,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3世紀初,成吉斯汗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落,建立了統一的蒙古貴族政權。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甘肅省北蒙古族自治縣(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9月1日)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1956年12月5日)
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1日)
遼寧阜新蒙古族自治縣(1958年4月7日)

⑻ 蒙古族歷史

起於唐朝,發展於宋朝,興於宋末鐵木真時代

⑼ 蒙古族歷史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蒙古族人口為5813947人。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僧人八思巴另創蒙古新字,俗稱「八思巴文(字)」,一度推行,後漸停使用,但用其記錄的許多文獻,仍有其研究價值。17世紀中,喇嘛僧人咱雅班第達為准確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稍改變通用的蒙古文字,製成一種叫作「托忒」的蒙古文,在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通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以「蒙兀室韋」之名初見於《舊唐書》。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後,這個部落大部分人向西遷移,這逐漸河流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居民相融合。語言受突厥語的影響向蒙古文字發展,經濟生活也受突厥語族的影響,從游牧過渡到以游牧為主。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西南包括雲南,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商,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喇嘛教的傳入及其對蒙古族的影響

俺答汗時期,格魯派喇嘛教(黃教)傳入蒙古。自此以後,喇嘛教深入影響蒙古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和社會風尚達數百年之久。俺答汗本人皈依喇嘛教,大興佛事,廣建廟宇,寵信喇嘛上層,其後的大封建主也盡力扶持和利用喇嘛教的勢力,喇嘛寺院在蒙古地區逐漸形成為擁有土地、牲畜和屬眾的特殊領地。

喇嘛教給明代蒙古族文化帶來了西藏化的強烈影響,喇嘛教迎合蒙古封建主的需要,宣傳封建主的特權是前世修行的「善報」,又經常引八思巴喇嘛助元世祖建立所謂「經教之朝」的故事,鼓勵封建主的政治野心,並以此自重。這種政教聯合的思想,因果業報和佛的創世、轉生的思想,深入蒙古封建上層的意識,充塞於貴族文人的文、史著作之中。羅卜藏丹津的《大黃金史》、無名氏的《黃金史綱》(見《蒙古黃金史》),就是藏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文化中的典型反映。只有民間口頭文學創作繼續發揚了元代蒙古族文化中獨立、清新、剛建、活潑的創造精神,如《烏巴什洪台吉的故事》等作。蒙古語言文字的研究,如華夷譯語、《心鑒》等,也繼承元代的遺緒,向豐富詞彙和規范化的方向發展。《蒙古秘史》的漢譯,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文化成就。這個譯本把《秘史》的蒙古原文用漢字逐字逐句音譯出來,附以漢文的總譯,使這部珍貴的著作在蒙古文本失傳之後保存了原貌。明末,察哈爾林丹汗組織了卷帙繁多的《甘珠爾經》的翻譯。蒙古文字通過經文的翻譯,吸收了大量的梵藏語詞,語法進一步嚴密化,獲得了更強的表現力。這是西藏文化對蒙古族文化的影響中一個積極的方面。

經濟文化

蒙古族過去是狩獵與游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現在的蒙古族仍長於騎射。放牧習慣已由逐水草而居發展到現在的定居放牧,有冬營地和夏營地,按季節移場放牧。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頑強地發展了畜飼養混合農耕文化,最著名的是在16世紀,成吉思汗的17世孫——土默特部的阿拉坦汗(俺達汗),努力使明朝開放邊境「互市貿易」,鼓勵耕牧,使土默特川變成「塞上谷倉」,並在此基礎上興建了現今的呼和浩特。塞上蒙古族的農耕業具有與牲畜飼養業混合的特點,實現農畜互補。解放後,內蒙古自治區和其他省、自治區、蒙古自治州、縣積極發展畜牧、農林、工礦事業,開發各項資源。牧區逐步實現以水草為中心的草原建設,在保護和合理使用牧場、搭棚建圈、防治畜疫、改良畜種、建立獸醫網點、開辟缺水草場、推廣定居放牧,以及取水、打草、葯浴、剪毛、畜產品加工的牧業機械化等方面,都有較普遍的發展和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農區的農田基本建設、育苗、選種,以及播種、收獲、農產品加工等方面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村副業的發展,也都達到或接近內地農業的水平。農、牧業的生產力顯著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普遍改善,牧民致富的事例尤多。蒙古族牧民對國民經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國家為迅速改變蒙古族地區工業極端落後的舊面貌,一方面在蒙古族地區進行重點投資建設大型的現代化企業——包頭鋼鐵聯合企業、霍林霍露天煤礦、准格爾露天煤礦等;一方面幫助蒙古族自治地方依靠各自有利的資源條件,發展有色金屬、機械製造、煤炭、電力、化工、電子、建材、紡織、皮革、製糖、橡膠、造紙、制葯等類輕重工業。內蒙古自治區已形成門類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他蒙古族自治州、縣也都有反映地方優勢的重點工業建設。各自治地方正向工業化穩步前進,輕工業和民族用品的生產迅速發展,保證了蒙古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中國蒙古族的傳統醫學,簡稱「蒙醫」。歷史悠久,是蒙古族人民長期總結同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並吸收藏醫、漢醫經驗逐漸形成的。早年蒙古汗國建立前,就有本族的葯劑和療法,如掌握了「合迪兒」,烈性葯,以飲馬奶治療疾病,用燒紅的烙鐵治療外傷等。自元代以後,蒙醫已積累起豐富的醫療經驗,形成了一定的醫療理論,並且設立了太醫院、上都惠民司等醫療機構。至明末清初,體系漸趨完整。

蒙古醫學在診斷方麵包括望、問、切,有消、解、溫、補、和、汗、吐、下、靜、養等治療方法。治病多用成葯,並總結出飲食療、灸療、罨療、瑟博素療、皮療、溫泉療、針刺放血療、按摩療等療術。如用燒熱的鹽熱敷,用新鮮畜皮、魚皮裹療,皆有民族醫療特色。蒙古醫對治療創傷和接骨尤有獨到之處。蒙古族醫學家和葯學家還寫出一批醫葯著作,如《飲膳正要》(14世紀初葉)、《方海》(17世紀)、《蒙葯正典》、《蒙醫葯選編》、《普濟雜方》(19世紀),對中國醫學作出了貢獻。

蒙古族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明安圖(1692—1765),撰寫數學著作《割圓密率捷法》4卷,是我國用解析方法計算圓周率的第一人,為我國數學在19世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國當代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也是蒙古族學者。

蒙古族自治地方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正迅速發展。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區沒有一所大專學校,中小學學生占總人口的2.6%。到1990年自治區全區已有大專院校15所,中等專業學校80多所,普通中學5194所,小學26980所。各蒙古族自治州、縣的中、小學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使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文化館、圖書室遍布各城鎮和廣大農牧區。衛生醫療機構普遍設立,農牧區基層單位的台作醫療制度日趨健全,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得到了有力的保證,人口迅速增長。

生活與風俗習慣

蒙古族人民的衣、食、住、行以及家庭、婚姻、喪葬、社交等都有自己的特點。男女都穿身寬袖長袍,束以腰帶,著高可及膝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或束紅、黃色頭巾;女子盛妝時戴銀飾點綴的冠,平時則以紅、藍色布纏頭。他們現在的服裝式樣和鞋子已有較多的改進。飲食方面,牧區多以牛、羊肉及奶食為主,糧食為輔;農區則以糧食為主,輔以奶食或肉食和蔬菜。普遍嗜飲磚茶。居住方面,牧區多住容易拆搭、便於搬運的蒙古包。這是長期適應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以圓形圍壁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部覆以毛氈,通常高約七、八尺,直徑約丈余的住室。在定居的地區,部分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出現了外形與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結構住屋;農區則多已住漢式平房,並且聚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於乘騎,出行不論遠近,均以馬代步。

蒙古族的家庭一般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組成。兒子結婚後分居,另立門戶。父母所住的蒙古包及附屬什物,習慣上由幼子繼承。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過去,子女婚事多由父母包辦,婚姻重彩禮,尚保存有妻兄弟婚習俗。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現在,蒙古族的婚姻已由父母包辦變為男女自由的選擇配偶,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在政治、經濟上得到解放,在家庭中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地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土葬、火葬和野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蒙古族原有的優良傳統和健康習俗,進一步與新的經濟基礎和社會關系相適應,得到充分的發揚。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熱情有禮、坦率誠懇,頗受兄弟民族的稱贊。各種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形成的不利於民族繁榮發展的不健康的習俗,日漸消失。同時。又產生了許多適合於新的經濟基礎,或從原有習俗轉化成的新的風俗習慣,如過去傳統的每年七、八月間隆重舉行祭神節日——「祭敖包」,已轉化為草原上慶豐收、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射箭、摔跤、賽馬的「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現在是具有嶄新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民族。

熱點內容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
老師在講課擴句 發布:2025-07-08 17:30:09 瀏覽: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