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歷史
漢川市在中國湖北省中部偏東、漢江下游,是孝感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
漢川汈汊湖旅遊風景區
位於江漢平原東部,漢水之濱,漢川市西13公里,距武漢市63公里,距孝感市59公里。該湖是我國第一個封閉式湖泊,素有「江漢明珠」之稱。該湖長16公里, 寬6公里,水面約14萬畝。
仙女山坐落在漢川縣城西南。它海拔雖然只有99.1米,佔地也只有14.4公頃,但它有著美妙的傳說,吸引著遠方遊人。
城隍台遺址
城隍台遺址位於劉家隔西北一公里處,長1000米,寬800米。其文化內含為五代至元朝的遺存。
龍門山
龍門山遺址位於南河鄉南河渡之西,與烏龜山毗鄰,高約80米,系石灰岩層小山,其山西南坡陡臨水,東北坡斜平,延伸至南河渡。該地系一古代集鎮,由於地理變遷而淹沒,現為一自然村落。
神靈台
神靈台遺址位於田二河鎮神靈台村,遺址高出地面約2.5米,東西長120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
還望採納。
有這些。
唐金龍(1912—1967),湖北漢川人;原名林忠;1931年參加漢川縣游擊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一戰車學校副校長、解放軍第1軍軍長、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集體事跡由於網路系統原因,無法上傳請各位自己去網路)
唐金龍將軍是小說《亮劍》主人公李雲龍的原型之一
陳文彪(1910—1962) 湖北漢川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2年11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五十二歲。
顏青雲(1917—1997)湖北省漢川縣人。一九三五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劉清明(1914—1998),漢族,湖北省漢川縣人。一九三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九八八年七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一九九八年七月三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還望採納,
㈡ 求漢川市田二河鎮歷史由來。。。
田二河
簡稱二河,亦稱雙溪。因地處牛蹄支河與皂港河之間,而得名「二河」。元末明初,田氏徒居此地,在河口開設客棧,故名「
田二河
」,田二河名從此始。清末民初田二河商業昌盛,市場繁榮,因田二河一帶盛產蠶繭、棉花,其集貿規模甚大,蠶繭棉花雲集街巷,一片銀白,故素有「銀河」之譽稱。
http://www.erheren.cn/wenhua/2012/0629/245.html
㈢ 漢川有哪些名人
一,王平章
王平章,1901年生,湖北漢川人。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開始接觸馬列主義。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運動。
1933年3月28日,部隊進至河南商城門坎山(今屬安徽金寨)時,與敵一個旅遭遇。激戰中,王平章壯烈犧牲,時年32歲。為紀念王平章烈士,湖北省人民政府於1952年將他創辦的漢川「全人小學」改名為「平章小學」。
二,黃良輝
黃良輝,(1840-1904)字耀庭,祖藉漢川分水鎮肖家台(同心村)。三十一歲時,考中了同治庚午科舉人(1870),榜上名列一等第一名。當時被稱為"天下第七,湖北第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其題詞曰:"五百年必有名士,十三省只此秀才"。
三,汪桂芬
汪桂芬,生於1860年,卒於1906年,名謙,字艷秋,號美仙,小名惠成。漢川縣城關人,梨園世家出身。
汪桂芬在宗程的基礎上,形成雄勁沉鬱自成一格的「汪派」風格,與譚鑫培、孫菊仙並稱為老生「後三傑」。汪桂芬一生演出的劇目很多,代表作有《長亭會》、《文昭關》、《戰長沙》、《讓成都》、《華容道》、《捉放曹》、《群英會》等。還有部分老旦戲。
四,田宗漢
田宗漢(1839—1906),字雲槎,號瀛嶠,漢川人。清咸豐貢生,家有收藏萬卷古書籍書樓一座,名「對古樓」,田少時讀書其間。
先後撰寫《漢水源委考》、《治漢要略》、《漢川圖記征實》、《湖北省漢水圖說》,繪制《漢川縣輿圖》。《漢川縣輿圖》初測於1884年,後經三次復測定稿付印,前後歷時11年。為湖北第一張縣域平面圖。
五,向岩
向岩(1872-1959)原名壽蔭,字少蒨。湖北漢川人。190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陸軍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畢業回國,赴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兼督練公所編譯制度等科一等科員。武昌起義後,以川南宣撫使名義發布《諭巴蜀檄》。
撰《新中華民國》,百年前就主張火葬,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思想。
㈣ 漢川有什麼歷史名人現在有哪些名人
古代的名人不太多我大多不記得了現在的有:李先念 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歷任區委書記、縣委書記,國家主席。
董必武,原名賢琮,又名用威,字潔畲,號壁武,從事革命活動後改為必武。1886年3月5日,他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
林彪 軍事家。(1907--1971) 生於湖北黃岡 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劉華清(1916~)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入團,1935年10月轉黨,1929年10月參加工作,1930年12月入伍,蘇聯海軍指揮學院海軍指揮專業畢業,上將軍銜。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1895~1931)1895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祖籍江蘇武進縣人,中國共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導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許世友(1905-1985)原籍湖北麻城人。上將。一九二六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任連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七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黃麻起義。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黎家河(今大悟縣彭店鄉)人。民國總統。
李四光 (1889-1971),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 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聞一多 (1899-1946),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
吳儀,女,1938年11月生,湖北武漢人。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
體操冠軍李小雙、李大雙 楊威
跳水女皇伏明霞 跳水冠軍肖海亮
音樂指揮周周
著名作家池莉
央視主持人撒貝南
著名演員徐帆 袁泉 劉亦菲
歌手黃格選 李瓊 高楓
㈤ 漢川歷史的現今的漢川
現今漢川管轄14鎮:馬口、城隍、分水、楊林溝、脈旺、田二河、沉湖、垌冢、新堰、廟頭、劉家隔、麻河、新河、回龍
六個鄉:馬鞍、里潭、西江、南河、韓集、灣潭居民委員會:42個村民委員會:576個
㈥ 漢川歷史的簡介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縣恢復,移治泐山下,因汊水流經縣境而改名汊川縣。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屬漢陽郡。公元758年復屬沔州。公元826年改屬鄂州。公元958年(五代後周顯德五年)改屬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劉家隔)。公元960年(宋建德元年)屬荊湖北路,以竟陵義水流入縣西,更名為義川縣。公元977年(太平興國)二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以漢水橫貫縣境,改名漢川縣。公元1071年,廢縣為鎮,屬鄂州漢陽縣。公元1086年,縣恢復,仍隸漢陽縣。公元1135年(紹興5年)縣又廢。公元1137年復置。元代,各地改設行中書省,漢川屬湖廣行中書省漢陽府。公元1285年(元至22年),移縣治於長城(今仙女山辦事處)。明代改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漢川屬湖廣布政使司漢陽府。公元1376年,漢陽府降為州,漢川改隸武昌府。1380年,復隸漢陽府。1664年(清康熙3年),湖北、湖南分治,漢川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陽府。1912年,府設道,漢川屬江漢道。
㈦ 有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湖北漢川的歷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漢川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團結拼搏,克難奮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跨入了經濟旺盛增長的新階段,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7年躋身全省「十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0.1億元,可比增長10%;財政收入5.2億元, 漢川汽車站增長12.8%;固定資產投資20.2億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3383元,比上年增加231元。
農業基礎雄厚,產業化特色鮮明。已建成40萬畝優質糧油、25萬畝雙百棉、40萬畝蔬菜、30萬畝水產養殖基地,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優質豬、水產品出口基地和全國水產產業化示範區、江漢平原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市),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試點縣(市),甲魚、鱖魚、毛蟹、刁蓮、蓮藕等名特優水產品飲譽海內外,成為全國大中城市的「活鮮庫」。2005年,全市蔬菜、家禽、水產品產量分列全省一、二、三位,被列入全省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范圍。擁有達利食品、福源食品、溫氏集團、大地公司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家,刁汊湖綠色水產公司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汈汊湖」蓮子、「巨龍達」黃花、「富硒」蓮藕等9個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
工業初具規模,民營企業發展強勁。形成了以50家企業為主體的重點骨幹企業群,全市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8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14家,過千萬元企業116家,工業經濟實力位居全省「十強」。民營經濟凸顯主體,實現了三個90%,即改制企業民營化率達到90%以上,民營經濟約佔全市工業產值的90%,創造的稅收約占市級工商稅收的90%。塊狀產業生機勃勃,以「一線三區」為重點,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塊狀經濟,金屬製品、紡織服裝、食品醫葯等主導產業快速發展。市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省級開發區。馬口鎮被評為「中國制線名鎮」。精品名牌不斷涌現,有80多個產品達省優、部優標准。「福星」牌鋼絲繩、「達利園」牌食品獲中國名牌稱號,福星科技、永和安門業被評為湖北省名牌企業,「福星」牌子午線輪胎用鋼絲簾線、「永和安」防火防盜門、「山鄉」牌臘八豆被評為湖北名牌產品,「永和安」、「童霸」、「魚鶴」等品牌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
紡織業商貿繁榮活躍,三產業迅猛發展。融入武漢市「一小時物流圈」,倉儲超市、連鎖店、精品店、專賣店等現代物流業發展迅速,現有各類商業網點4.1萬個,建有三星級賓館1座,二星級賓館2座,中高檔賓館12個,其它小型餐館、旅店近千個,融食宿、娛樂於一體。漢川市天賦「旅遊勝地」景色。烏龍山、龍門山、蔡家嘴、神靈台、城隍台等古遺址星羅棋布;仙女山、瀝山、上色湖、白石湖、黃龍湖、汈汊湖等風景區風光旖旎,水闊魚躍,荷花香溢,景色如畫,意境天成,是旅遊觀光、休閑娛樂之勝地。2005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7億元,增長12.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可比增長11.7%。
㈧ 漢川歷史的介紹
漢川置縣始於公元561年(北周保定元年),縣治在現馬鞍鄉甑山,故名甑山縣,先後屬甑山郡、復州和沔陽郡。隋大業末廢縣為鎮,並人漢陽縣。
㈨ 漢川市有哪些歷史人物
汪桂芬:清代京劇演員,漢川人,初演老旦,後改唱老生,自成風格,與譚鑫培、孫菊仙並
稱京劇老生「後三傑」。
梁鍾漢:漢川人,辛亥革命時期任湖北省第一個軍政分府——漢川軍政分府總司令。與其弟
耀漢、輝漢等五兄弟發動漢川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時稱「五星耀漢"
王平章:漢川人,1925年與魏人鏡,劉子谷等建立孝感地區第一個黨組織。曾任紅二十八軍
政委,二十五軍政委,鄂豫皖省委委員兼豫東南特委書記等職。革命烈士。
向忠發:中共中央第六屆委員會當選為總書記,曾主持中央工作,漢川人
全國作詞作曲的名人宋揚
「小嘛小兒郎,背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那風雨狂……」這首兒歌《讀書郎》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曲子,鮮為人知....."
宋揚,男,漢族,1918年10月生,2004年10月04日北京逝世 湖北漢川市人,曾創作有《南山謠》、《讀書郎》、《天上太陽紅彤彤》、《和平歌》等革命歌曲其中以《讀書郎》最為著名。改革開放初期,他與一批銳意改革的詞曲作家以《歌曲》為陣地,推出了《鄉戀》、《太陽島上》、《我愛你塞北的雪》《古怪歌》《一根竹竿容易彎》
等群眾喜愛的歌曲。......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奠基人——吳仲賢先生(漢川)
吳仲賢先生,湖北省漢川人,1911年5月12日生,著名的動物遺傳學家、教育家,我國動物數量遺傳學奠基人。1933年畢業於武漢華中大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35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專攻動物遺傳學,獲博士學位。後又轉入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工作。1939年回國,先後在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中央大學、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任教授。
吳仲賢教授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國際遺傳學界正處在群體遺傳學發展與數量遺傳學奠基時代,他堅信孟德爾遺傳學理論,但有不滿足於孟德爾遺傳學在改良動植物經濟性狀上的無能為力狀態。從那時起他義無返顧地投身到發展數量遺傳學的事業中,迄今已經在這個領域中奮鬥了70多個春秋。
建國初期,由於教條地照搬蘇聯,使得我國遺傳學研究和發展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股逆流下,吳仲賢教授被迫離開了遺傳學的講壇,但他堅持科學原則,捍衛了經典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理論。面對著政治高壓、學術歧視,在十分困難的工作環境下,他為了將現代遺傳學理論指導我國乳、肉、蛋、毛的增產和遺傳改良,始終沒有間斷數量遺傳學的研究工作。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推導出一系列能直接指導並應用於畜禽育種實踐的方法和公式。在參閱了大量國外論著和文獻的基礎上,簡化和系統化了數量遺傳學的理論,並在「文革」結束後不久,出版了巨著《統計遺傳學》,標志著我國動物數量遺傳育種的理論與實踐進入到一個新時期。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分子生物學的飛躍發展,在國內外學術界興起了數量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結合的研究熱潮,吳仲賢教授率先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飼料中各種氨基酸的相對含量與相應的密碼子的關系。他那時就預測了學科發展必然出現□分子數量遺傳學□的新研究領域。近年來許多學者在畜禽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機理、QTL定位、分子遺傳標記輔助選擇等方面進行著深入的研究,分子數量遺傳學和分子育種學新學科領域正在形成,這必將進一步完善動物數量遺傳學的理論體系,並將大大提高畜禽育種效率。
近年來,吳仲賢教授致力於畜禽雜交育種理論基礎的研究,他提出了用遺傳力的概念直接分析雜種優勢的新概念和新方法,這是對數量遺傳學理論的重要發展,是對預測雜種優勢方法的重大突破。這一研究成果對於畜禽雜交育種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吳仲賢教授還是一名傑出的教育家,他培養了一批進修教師和研究生,他的弟子大都成為當今我國動物數量遺傳學科帶頭人,還有的正活躍在歐美名牌大學的講台上和實驗室中。而作為數量遺傳學的一代宗師,吳先生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精神更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今天我國的動物數量遺傳學隊伍愈來愈壯大,整體的學術愈來愈高,動物數量遺傳學在中國的畜牧業現代化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吳先生70多年的辛勤耕耘。
王作榮,台灣著名經濟學家,1919年出生於湖北省漢川縣,1938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政治系,因在戰時,輾轉至重慶於次年才到中央大學報到,後轉入經濟系學習,1943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後,曾在黨政機關工作過一段時間,後經參加高等文官考試及格。隨即去美國進入州立華盛頓大學研究院深造,於1949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在以後的50多年中,先後投身於台灣的經濟工作、教育工作和新聞工作。
從1953年起,王作榮先後在台灣經濟安定委員會的工業委員會、美援運用委員會和經濟發展委員會擔任專門委員、參事、主任、處長、顧問等職20餘年。其間曾赴美國的范登堡大學研究經濟發展及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問題,又曾在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擔任工業研究組組長,負責這一地區22個國家和地區工作發展之評估與建議。由於王作榮受過正規基本經濟理論基礎教育,透徹了解當時最新經濟理論及經濟發展理論,熟知當時台灣的經濟問題,並能將理論與實務融合,因而能獨當一面地提出建議、擬訂計劃,推動工作。其主要業績有下列幾項:
(1)新經濟知識的傳播與現代化的推動。就台灣當時經濟與非經濟問題提出建議或解決問題的政策,透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向社會介紹最新經濟觀念,特別是總體經濟觀念。
(2)提供重大政策建議,如外匯貿易改革、財政改革措施等供上級決策。
(3)經濟計劃工作。負責匯編台灣的第一次四年經濟計劃中之工業計劃,參與台灣第二、第三次四年計劃,任台灣第四次四年計劃總負責人。
(4)整理及解釋經濟及社會統計資料工作。建立誠實統計的基本原則,編印《統計手冊》。這些工作開啟了台灣的經濟起飛之門。